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氏锦囊··6

郭氏锦囊··6--手法要诀之身法、相法



       【原文】                             手法要诀       

      前歌卅六首,仅述身法之练习。对于步伐动转、劲招去来,言之确凿,足为学者津梁。入门引路,可跻堂奥。兹再将手法要诀,开示后学,以济本拳中使用之极。则如切而磋之,琢而磨之,更进一层矣。

      下列总决四十八法,皆为练习技击所不可忽。至于拳械一理,融会贯通。兼悟其法,诚为研究武术,不可多得之要诀也。

      【诠说】

      拳以理喻,技以法知。武技之道,身手以为练也,理法之明,文向以阐而识之也。故文武之学,欲两而一道,兼而互佐,乃识大义之举为,亦乃欲大趣之取向也。习武技者,欲其兼备,得此各种法诀,文武理述之详真,实知为练者庆,为阅者幸矣。

      虽然世间沉浮,风云多曾衍变,世态炎凉,人缘或因惨淡。既有涂掩轻谩者,又其多见轻逐向名投利以为。继而不以原真示人史实,因以不实虚传于谎说幌言。若历史所就,其先掩有因,实不宜在后亦以效仿于涂陨遗窜。旧则出于史之无奈,今则不宜再以遮疑诿盖哉。

      慨委蛇虚与之晃说,叹伪遗蔓延之频现。于先辈涂炭而损名,于后辈乏真实而无儆,岂其非拳法道义学问之所为,实其可叹哉!

     史记宜明,尊崇于原有;文说以实,维系于辨真。因特复将前第六章《八卦转掌之窍要》中,第三节“背之秘诀”篇尾所言复录于此,以正明记之重申。其文曰:

   “特恐辗转相传,稍或陨越,贻误大徳。虽不为小疵所掩,恐毫厘千里,有失真意。不若笔之于书,永传斯道,则先师之解释精微,相续不堕;并使后之学者,不至烟波万顷而叹迷津焉!”


                                            一、身法:

     【原文】                 身法:手法步法要相随,手到步落力必微。

                                    手脚俱到腰欠力,去时迟慢抽难回。

      注曰:发招变势,腰步必要相随,总应手到而步亦到。若有差迟,恐难取胜。故手虽到而步未及,尚落其后,纵得势而制人,恐其力亦必不大。不然,手脚均到矣。

      而腰之力不足,则仍无大效,必也步手腰三者俱到方可。否则,去时迟缓,而抽回亦难矣。

      【诠说】

      前歌二十五有言“眼到手到腰腿到,心真神真力又真”,既以说明手步法,与腰力之合用。此又以法之第一详申之,先师谆谆其告也,如面与焉。

      手眼身法步乃拳之切要,不外乎内合与外合。所谓功出天然其妙者,则比以功夫好而言之。故好功夫,非仅指开石裂砖之硬法也。即内家拳之柔修法以“合”达之,功成自然以为用,实属性命双修之法也。且于修炼恒持之中,不知不觉已然归乎道矣。谓之道,养生而无伤身之虞,无逆于自然,又不限于如年龄等之约束。一切遵乎阴阳先天大义理则,使归于吾身呈后天之用。则其成而得也,若微识于蚁鸣,巨发于千钧哉。

     郭古民先生前篇谓之:“ 轻则喻于游丝,重则喻于泰山”,“一羽不能加,猛虎不能遏。”内中玄机,不习者恐难知之矣。诀名“身法”,以腰手步俱到而言之,是因手脚与腰之功力,乃拳脚必讲求之基础也。是为根基筑牢,身法自呈其机势矣。

     据传,早年董海川先生为弟子演技说法,一纵身间,跃上以蹬立于墙头。又一腾身,伸手将树枝上麻雀擒住。其身手之轻盈,身势之矫健,出手之迅捷,令众弟子目不暇接。更奇妙者,其将麻雀托立于掌中,放手释之。掌随雀上下微动,泄雀蹬之力,不使借力。雀立于掌中枉自拍翅,竟扑翼欲飞不起。众弟子叹为观止,其心意动机内外之合,竟入如此出神入化之境。后有弟子以家鸽掌托试之,亦鲜见能仿者,实知其难为,非仅恃力所能达之哉。



                                            二、相法:

     【原文】  相法:对御群敌相法先,未从进步退当然。

                     退则审势知变化,以逸待劳四两牵。

      注曰:对敌之术,无论人之多寡,皆当先察敌之强弱,相度来方之虚实,而后应之。但须未思进,宜先思退,非畏其势也。

      盖因退则有余地,可藉以审其势,易于变化。且以己之不足,以能退而自足。彼虽有余,以其进攻反为不足。此时,即以我之有余,而制彼之不足;是以我之逸制彼之劳,是四两拨千斤之妙也。

      【诠说】

      此相法,可与前歌诀三十三互参之。

      对御群敌,门中老前辈多有战以胜之例。有史据可查之记载,如董海川游塞外环击众敌。能以技战胜群敌,昔日老前辈之功造修维,实不可测,非常人所能及也。更于今日但修其术者,自应知识以求练,虽或莫使能为,亦可知向其致也。

     以功执用,以技驭术。对御群敌,当能先退而审势,择机循隙而为。逸以待劳之窍机,内蕴兵法之道也。《三十六计》之第四计“以逸待劳”篇谓:“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即言此法也。《孙子/军事篇》谓:“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亦言此耳。

     对战群敌际,当先察敌势态虚实。不以冒然而进,因而先退,谨守逸以待劳法则。静以处变,乱中求明,化转险势之良法也。逢敌之强在明处,我之强则蓄收于内,处变不惊,因而待机以扭转局势耳。是审时度势知变化,待机以进,以逸制劳。是四两之力,以拨千斤之为用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氏锦囊》精解一(太极网)
成为武术高手的捷径,准确理解这些传统口诀,离功夫大师便不远了
郭氏锦囊
意拳杂谈
形意拳忌决/要诀
[转载]字门拳练功八字要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