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拳备忘录

学拳备忘录——网友经验


学拳备忘录(一)  


2007年1月14日(星期天)

    他就是邓师兄。在网上叫“说话冲”。他几个月来在百度贴吧“太极拳吧”发帖,帖子叫《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当发到第十四篇的时候,被我看到了。

    读完第十四篇,其他十三篇还未读完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用QQ与邓师兄联系上了。我很惊讶网络上有这样生动自然的帖子(虽有些文不加点的味道),居然有高人这样教拳,说得这样明白,而且竟然近在广州。

    于是相约到广州天河公园见面。上午11:30时左右聚,下午2:30时左右散。

    我们大谈内家拳,有说不完的话。邓师兄让我推他,无论我用何方法,他都轻松化开了。他的身体软绵绵的,像个大面包。尤其是手臂,又长又软,像两条蛇。他的肩上已有两个坑坑,伸筋拔骨的功夫练得真不错。他说他才跟师两年,其进步之快也是令人惊讶的。

    印象深的还有:邓师兄演示发劲动作,演示太极拳起式直至单鞭。

    中午请他吃了一个快餐,他答应引荐我进入荣华丰老师门下。


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

    上天真的很照顾我,本来一直下着冷雨,而当我到达广州后,就悄悄打住,直到我晚上借宿朋友家才接着飘落。

    而冥冥之中更有奇妙的缘分,使我终于见到荣华丰老师。荣老师初见之下,很普通的样子,好似无特异之处。

    邓师兄带着我去到荣老师家里,当时严师姐已先到了,为我们开门。不久黄师兄也来了。中午我们吃饭之前,吴师兄也来了。

    老师根据我的身形、骨架等情况,给我拟定了练功方向。从披身搭挂开始,练伸筋拔骨,进而把肩部的气打通。老师说:太极拳讲究空肩软臂。

    老师命我演练以前练过的拳架,还未到“金刚捣碓”,就说:停,好,你以后的太极拳会练得相当好。他看来起很高兴,对我有信心。而这同时也给我以很大的信心。

    饭后,各位师兄师姐跟着老师到天河公园去玩,我也跟着去了。到了临水的一个亭子里,师兄们就干起来了。邓师兄说他吃得太饱,一边闲看。

    这几位师兄真是武痴。我以前还觉得自己很痴,跟他们一比,才知小巫见大巫。他们在跟师之前,都走了一段很不简单的路,为武术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都有些诸如省跆拳道比赛冠亚军、黑带之类的头衔。而在老师的身边时,我见到他们几乎一直都在练功,而且处于沉醉的状态,邓师兄笑说:他们都练拳练疯了。

    我也学着走八卦步,平起平落,走圈,很有趣,但要做到轻灵圆活就很难。我见到老师演示,那身手与神情,有游龙腾虚之妙。吴师兄绕着柱子走圈,也非常优美。生平第一次见到八卦步法,真开眼。

    我还第一次感受了推手,老师让我随便干,让黄师兄、吴师兄配合我。两位师兄的功力比我深得多了,我只觉得与他们这样玩很好玩。黄师兄也住在南海,以后有时间要多找找他。

    师兄们与老师也推手,甚至我也与老师推手。老师就像玩游戏一样,随便对付一下,而我们总是溃不成军。

    我又有幸观赏了老师演示太极拳。平平淡淡、稳稳静静、大松大软、大空大虚,正是我心目中期待的那种风格。老师动作非常细腻,真正做到神意内敛。与邓师兄一样,我也感觉到了那种安静,静得一切似乎要消失。当时亭子里有人在吹笛子,我也听不到了。

    只见老师若有所思,一声吼鸣,似从丹田中传出,悠扬、威猛,声震天地。他突然发力,神气极为庄严,好比狮子进退,奋迅自在。拳势到了那一阵,有好几次发力发声,无不撼人心魄。整个过程,老师毫无一丝做作,自自然然,直到收势。我现在回想起来,犹是余味不尽。邓师兄说,老师一般不练拳给别人看,这是特意给我看的,要我好好记住。

    晚上我们在老师家里吃火锅,大家一直在谈拳。吃完休息一会,师兄们又开始练功了。老师的东西真多,又善于因材施教,大家都是兴致盎然。我看他们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想从老师身上得到拳学上的营养。而我实在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家里,直到晚上10:30时左右才不得不找朋友借宿去了。

    在天河公园,以及在老师的家里,老师给师兄们指示了许多窍要,因为我的层次还不到,只是听听而已,这里就不记录了。

 

附: 邓师兄为老师拟了一个小传,转录于下:

    荣华丰,1956年出生,辽宁省本溪市人。尹派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布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12岁时拜在八卦奇人宫宝田的徒弟刘炳锡门下,学习太祖长拳及宫派八卦;20余岁时结识了吴式太极拳杨禹廷的徒弟邓来儒工程师,从邓老处深深地领会到了中国传统太极文化;40余岁时又拜在了山西车派布氏形意布学宽的儿子布华轩门下,尽得其门内不传之秘。

    老师一生酷爱武学,精于实战,喜好交结天下豪杰,并在不同的地方学到通背拳、螳螂拳、醉八仙、戳脚等传统的优秀拳种。




 学拳备忘录(二)

2007年1月28日(星期天)

    老师已回辽宁家乡过年去了。幸好师兄都还在广州,我们相约到天河公园碰头。穿越拥挤的城市丛林,好不容易挤到那里,邓师兄说他们已经练了好久了。恨不能把自己的窝搬到广州来!我是个八卦盲,见吴师兄在,赶紧请他指教。八卦掌还真不好琢磨,大腿要裹,脚步要平,师兄很轻松地比划,而我练起来却浑身别扭。师兄说他一年来不练套路,只是天天走圈,我敬佩的同时,也深感基本功之重要。邓师兄对我的披身搭挂提出了改进意见。中午我们三人就在老师家里做饭吃,邓师兄下厨献技,果然炒得一手好菜,莫非他就是传说中的模范丈夫?


2007年2月4日(星期天)

    今天还是与邓、吴二位师兄在天河公园练拳。中午又在老师家里做饭吃。这次师兄给指出的问题就多了一些。邓师兄说,做披身搭挂时,臂要甩开,幅度要大一些,速度要适中。师兄说他平时最喜欢这个,不费力,时间久了就练出两条大鞭子。吴师兄说,走八卦步要自然一点,迈步时重心转移要均匀。我学着走圈,练给他们看,两位师兄一致认为我变成了机器人,因为我抬腿时很僵硬,一点也不柔顺,就像拖着一条病腿,机械地伸缩。我自己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会那么难看?从机器人的行走,到龙游太虚,一条进化之路摆在我的面前。

    下午师兄带我推手,邓师兄指点我胸要往里含住,不要凸起、挺起。以前我搞不懂推手是干什么,现在也有了些初步的体会。首先要尽量把手上的僵力放掉,对方紧,我马上松,要自己安排好自己,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腰、胯很重要,遇对方力来,要及时引化,慢了,就被打出去了。摸着他的实处、重心,就那么一下子发劲。可惜自己没有功力,无劲道可言。用师兄的话来说,需要“提炼”。

    今天与两位师兄说闲话,竟然商量着以后去哪里隐居,大家一起来闭关,有主张带老婆的,有主张带笔记本上网的,有主张只带几本书的,呵呵,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概这也叫另类。其实不管带什么,只要远离俗务纠缠,能够一门心思来练功,那就足矣。



学拳备忘录(三)

2007年3月18日(星期天)

    前一阵子又是春节,虽然照例有几天假,却总是跳不出这三界之外。日子刷地过了,人糊里糊涂。记得又要学车,又病了几天,总之几乎没有时间好好练功。算来已是久违,今天见到邓师兄,他说我的披身搭挂很有进步,说是“懈”了(指僵力懈了),于是教我练穿掌。但我的八卦步还是不成个样子,师兄说我身上太僵。其实脚下一动,我自己就觉得上面紧绷着。师兄还说我走得不圆,是拖着、扫着出步,毛病实在太多,要等老师回来给我指点。本来想向吴师兄请教,哪知他连饭都不在一块吃,因事离开。上午来了三位新朋友,有两位是华工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位是在银行工作。大家午饭后散去。

    整个下午与邓师兄在一起。欣赏师兄打太极拳,很静的,像静静的流水。师兄行拳风格,用他的话来说,是“比老头还老头”,打拳的时候快要“睡着了”,又像是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很舒服,很享受。他教我要体会“深山古道行”的意境,摆脱套路的束缚,会几个简单的式子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打出拳味。师兄又带我推手,约有半小时。还讨论了一会儿散手,师兄加一些演示,如猿猴的样子,使我对内家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学拳备忘录(四)

2007年3月25日(星期天)

    这是老师自辽宁回到广州之后的第一个周日,上次我见过的叶师兄第一次来拜见老师,邓师兄也在,大家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

    坐在老师家里,好像坐在天上,是另外一个时空,你觉得才一会儿,其实已过去几小时。每一次看时间,都惊讶于这种错觉。我觉得老师挺能聊的。但也不是遇着谁都这样,老师说,若不投缘,讲半句话也嫌多。老师兴致很好,讲了他与广州的因缘,是两个字——硬来。他走南闯北,很早就想来广州看看,只是无下脚之处。那次自马来西亚归国后,为偿夙愿,硬是下定决心,孤身一人来到广州。老师说,刚来时一个人也不认识,如果有谁陪着说一会儿话,那就很高兴了。我非常赞叹,老师为传播武学,作不请之友,正是菩萨行。我们与师缘深,千里相会,良可珍惜。我看到老师身后的传奇色彩,在这里透出一点点。八卦掌谱中说“十年纯功研究到,单人凭艺遨五洲”,正谓此欤!

    老师还讲了一些过去的趣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但谈得更多的是武术。在老师的理念之中,武术不是赳赳莽汉所能为,不是玩弄匹夫之勇、气血之力。尤其内家拳,是一个精致的东西,是道家的文化与思想,包含了兵法、哲学,不仅应用于养生、防身,还能应用于待人接物。老师有学生在某地当官,还能够成功地运用到政治上。老师说,别看分什么形意、太极、八卦,其实都是一个“太极文化”。因为它有这个深度,一些人太年轻,心浮气躁,反而练不了。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追求文化上的层次,难以取得成就。

    老师说叶师兄这一辈子的本钱算是有了,因为他决心学八卦掌,首先就能够养生。在老师这里,养生与防身(技击)是一个东西。邓师兄补充说,若不能养生,功夫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老师还为我们指出太极操与太极拳、学拳与学功的区别。

    说到八卦掌,我就把耳朵拼命竖起来,生怕漏掉一个字。老师讲八卦掌的真功夫,两条手是非常松柔的,手就像风一样飘(我觉得这个“飘”字值得玩味),而步子就像车轮一样,身法就像龙一样。八卦掌讲定、活、变,“变”之后还有东西,是“化”、“拿”,当然这个化与拿不是太极拳里面那个化与拿。老师又提到各大内家拳的精华,当求形意之惊炸、太极之虚灵、通背之鞭劲……听老师一席话,真是胜过瞎练十年,只感到心明眼亮,更相信老师可以为我们指引一条路,虽然这条路可能各不相同,却都能够进入内家拳之宝山。

    说着说着,老师就让我练来看看,这一下真是羞惭,但又不能放过学习的良机。我走了一下八卦步,平时练的时间少,自觉毫无进步,老师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教了我八卦掌的定桩,叶师兄也一起学。我知道这是个要求很严格的东西,但老师开始也不刻意强调,看看站得大概像个样子,也不多说什么。我只站了一会,就汗如豆大,觉得很吃力。回来后一想,按我这个情况,先别急着走,得调整劲力,体会劲感,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回家里一站,只觉得又不同了,有了一点把身体松松地拧扭的味道。

    老师跟我说,不要急着比划,要先在心里琢磨,想通了,理解了,再比划不迟。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要明白练,不要练明白。邓师兄常讲“内家拳三分靠练,七分靠想”,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师兄说,内家拳是个思想拳、观念拳,平时要多用思想来练,等练拳的时候再用思想已经迟了。

    老师还教了我穿掌,纠正了我的偏差与错误。老师说,不要小看动作少,是要求精,如穿掌,每天至少要穿一千下。我暗自心惊,这个作业真不好完成啊。



 

学拳备忘录(五)

2007年8月26日(星期天)

    周六晚近九时至师处。邓师兄、吴师兄、张师妹也在。当时河南卫视正播放在日本有明体育馆举行的“武林风”VS日本K-1交流赛,打7场,最后被判战平。该赛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国选手王洪祥及洪光的表现还不错。

    师再次指点我推手如何沾黏。师云:汝当在此处用功,要跟得紧快!心劲要足!人皆在“懈”上犯迷糊,我已为汝打了预防针矣。弹掌、按掌又有许多变化,四面八方皆可攻防。关键是柔软冷快,左右配合密切,用至纯熟,实战之手法足矣。

    周日上午及下午,意大利一位武术爱好者来师处学拳。这位青年最喜欢八卦掌,此番专程来学,非常认真。他学过三年西医,两年中医,读过《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兴趣。他以前跟某外国人学过一些八卦掌,这次来中国有点寻根问祖的意思。师教他走单换掌、托天掌等,吴师兄用英语与他讲解。

    师指点我的转掌,要注意气息,每一步,每一举动,气息要绵长细腻。师有口诀:鼻息鲜花气如线,清纯透感金一般。师云:一定要研究气息,吾已讲过百千遍,为何不重视呢?要有气行百孔的体感,更要提炼内意,动静之间无时不刻,练的是神走气化,最为微妙。师口诀云:气息柔和缓,力如足蹬棉。行到各穴有奇观,修道之法意为帅。

    师教了我托天掌。我走了一会,师说:不行,越走越散了!

    周日下午吴师兄教我“推车步”。来去走直线,重点练松腰塌垮,及推磨一般的平圆之劲。此是八卦掌之基本功。我忽然悟到“身势无起伏”之理何在,乃是为了练出平劲。如平地水流,遇不平之处,则随遇成形。与敌交手亦然,我平,听出敌之不平,感知其方向及落差,打之自然巧妙,如流水钻窟无法抵挡。所谓“上步对面人不见,掌拳打去不见形。手脚起落人莫觉,犹如做梦在心中。”

    师云:光走掌还不行,还得多练穿掌。要单练。把穿掌练得烂熟,而能化生其他各种手法,穿来穿去,身法步法的转换亦无穷无尽。

    师兄教了我一点单换掌的变化,属有形的招式。后来他自己练了一会,忽然有悟,喜不自胜,过来向师汇报:我知道什么是“饱满”了,原来这就是“饱满”啊!

    我与师妹练习推手,师过来指点我们。师与我推手,完全以气罩住,如百万大军压境,我丝毫没有躲避的余地。有时师不动手,仅以步法就像赶鸭子一般赶得我到处走。我施力于师的肩部,师说:我不要了,你拿去吧!后来师说:太极拳不会这么让人容易明白,虽然不要,他却会装做要,里面完全是兵法。如一位老板,有一件废物摆着,巴不得早点扔掉,却装做很在乎。某人得着这件废物,还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太极奸、八卦滑、形意毒,贬词褒用,信非虚语。




学拳备忘录(六)

2007年9月2日(星期天)


    周六晚上到师处。吴师兄也在,我们练单推手,后来师兄去外面一小会儿,我就跟老师推手。师大概要让我体验他的劲道,总是沾手就放我出去。我不知自己何以会出去,茫然不知所措。后来鬼使神差,接住老师一个劲,就动步走化,走了半个圈,老师就夸我,说:“好,好,就这样!”我当即把那种感觉记住。师兄回来,老师让我们推手。一沾一走,他也赞我比以前进步很多了。于是我敛住精神,像是要把自己变成一条鱼,滑溜溜地,一碰就走,不与他使力气。显然,师兄更像是一条鱼,虽然粘连了,却让你难以找到得手的机会。这一次推手,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体验。其实每一次推手就如同进行一场实验,是为了寻找和印证某个道理,而我觉得过去所有实验都是为这一次而准备。又如登山,我终于来到了山脚下,按照老师给我的指示,很高兴自己迈出了一大步。

    周日上午老师又让我与意大利的“帽”(音译)推手。他块头比较大,身形还不错,推手时喜欢玩突然转身反扑,貌似回马枪。我喜欢在他转身时打他,可惜只有一次成功把他打出两步。他这个回马枪比较快,每次都有点让人觉得怪怪的。其实我觉得他的功夫还没到,完全属于自己主观上乱转,不是因敌变化而转,因为他的回马枪只是瞅着吓人,有猛虎下山之势,却常常搞偏方向,或者不够位置。这家伙力很大,我明显感觉到他手硬,喜欢主动进攻,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所以我拿出缠游之法,不但不怕,反而觉得好玩。

    下午张师兄来访,我们还是初次相见。据说张师兄功底不错,也练过几年了。老师要锻炼我,又让我与张师兄推手。这又是另一番光景。一沾手,我觉得他比我要硬,于是我就不怎么怕了。既然不怕,就把身手放开如滚球一般。张师兄确实功底好,有时候有机会打他,却打不出去,干着急。他的缺点是变化不灵,有意无意中门大开。好几次我走到他侧面,他的手竟然还朝前面伸着。这时我心里很舒畅,因为把他的攻势化空了。而同时也让人悲哀,因为没有发放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好时机被浪费。后来张师兄说,他放出十分劲力,感觉到了我身上只剩下两三分,所以他要把我打出去也很困难。而且我这样跟他转圈,都快把他转晕了。我在想,我的化劲还不够彻底,身势还不够灵快,如果让他感觉捕风捉影,那味道就差不多了。

    总结这三场推手,应该是有质的提升,相比以前,我明显感到自己换了一个层次。对此老师也给予肯定。老师说:“你要总结自己得力的地方,以及不得力的地方。平常要多想想。”老师指示我在半年至一年的时期内,不能练习进攻,只能练习柔化。我觉得不准进攻,并不是说在推手中放弃进攻的意识,因为化的恰好时,也正是进攻的良机。老师说,即使练进攻,只要把人打出一寸远就够了,关键是你要能够准确地把握那一寸。而我现在的进攻,有时候是属于试探性质,往往没有效果,有时候是心急了,反而弄得自己很被动。还有许多不足,以后当逐步检讨。经过推手,更加体会到松软的重要性,对于太极拳的理念与原则,一点一滴地有所领悟了。

    老师说我还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深刻领悟真正的内家底蕴。只有从沾黏劲里练过去,方可进入太极拳的神秘殿堂。要不丢不顶,敢缠,敢松,不急不躁,要一化再化,让对方找不到中线、摸不着实处,如同与空气相搏。身势要松,从头松到脚,无一处不松,不要憋气,不要使力。显力一分错一分,显力十分错十分。要不怕输,赢要按照拳理来赢,输要按照拳理来输。所谓“宁循理以求精,勿越理而争胜。”我体会老师的劲道,总是让人抵挡不住,莫名其妙地跌出,因为沾上是虚虚柔柔的,来劲时难以觉察,那就像暗潮一样涌过,像微风一样吹来,真的是不知不觉就出去了。这里面的道理,我要好好琢磨。老师说:“我这点功夫与前辈相比还差很远,但是领着你们练,都可以练出来。我也不是你们想的厉害绝顶,现在国内还是有不少高手,有的人有高深的功夫,却没有名气。”

    老师指导张师兄练单推手,我在旁边看。老师说单推手是四正手之一,要下大工夫练习。四正手非常细腻,没有高手来领是不行的。在指导我们推手时,老师还提到接空、化空、闪空。还时不时冒出一些怪话,如有一次他说:“我是一件衣服,让你穿上。”这句话很让人费解,后来想想,莫非是瓮中捉鳖?或者说套牢了?或是量身订做之意?这一次推手时,老师却说:“我变成了你!”真快昏倒,这又是什么意思?

    临走之前,我与老师聊天,说着说着,就说到写书的事。我们早就建议老师写写关于八卦掌的书,以后再写太极拳、形意拳的书,为传统武学的发扬尽一份力量。但老师总是说抽不开身,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尚且穷于应付,哪还能静下来无牵无挂地安心写书?但是就在这时,老师忽然来了灵感,找来纸笔,一口气列出了一长串提纲,大概只用了十多分钟,书稿的框架也就有了点模样。老师说过:“武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决不能在我们手里弄丢弄断了,一定要用心承传下去。”不知何时老师再有机会铺开来写,写出一部精品。但愿这份宿愿能够顺利实现。


学拳备忘录(七)

2007年9月9日(星期天)

     早餐后,我问到懂劲的问题,老师说懂劲也分层次,各有深浅。太极拳以沾连黏随为核心意识之一,是一辈子的中心思想,潜心体悟没有止境。与张师兄推手时,老师在旁指点。老师指示搭手后要活,手要像两条蛇,身子要像一条泥鳅。

     我请教老师如何发劲,老师说发劲是从化劲里出来的,只有练好化劲才能发劲,先得让别人打不着你,摸不着你,要把这步功夫练出来。我问老师:不可能每下都化得干净,怎么办?师说:练!就是多练!没有其他办法。练到最后会变成自然本能。

     老师常常讲太极拳的水文化、柔文化、气文化,如何是随遇成形,如何是形合与意合,如何顺势跟随。有些东西其实以前听过,但每听一次都像是刚刚听到。我觉得意识的转变最难,要拥有纯粹的、彻底的太极思想,必需老师无数次不断提点。

     这次我发现了老师前些年写的一些手稿,包括自己的学拳经历、太极思想、养生法、歌诀等,大约有几千字。我翻出来看得津津有味,觉得老师写的文字很朴实,就像朋友之间面对面说话一样,比看学术论文要有味得多。老师说自己也不记得写了些啥,就把这一大摞手稿都给了我,真叫人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学拳备忘录(八)


2007年10月14日(星期天)
 
 这次老师指示,走八卦步时双手也可以采取抱婴式。这个抱婴式是攻守合一的,遇敌进攻时只是瞬间一拧一翻,化去攻势,同时进身破敌。老师说高手用八卦就像捉迷藏,飘忽不定,想打打不着,看起来走远了,一下子又回到跟前。他灵活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你稍一抬手,他就可能从你腋下穿过去,一下子到了你身后,让你失魂落魄。

 老师讲到实战,必须善于迷惑敌人,兵行诡道。出手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不要刻意转圈打人,因敌变化是神奇,审时度势,当转即转。转圈像是「逼」出来的。高手制敌在于一瞬间,用的是巧劲、小劲,靠的是灵感,以及对机会的敏锐洞察。八卦掌是咬人的功夫,每一步都充满杀机,收即放,去即还,后退也是杀,回身更是杀。而太极拳是空人的功夫,一沾手就让对方站不稳,搞个陷阱让对方掉进去。

 八卦掌演练时,行走如马、翻身如鹰、转身如猴、翩若惊鸿、矫如游龙,变化迭出,气势浩然。我看了老师八年前在辽宁拍的演练录像,有太极拳、八卦掌,八卦掌有一段宫氏风格的,还有一段是程派风格。平常老师对我们口传心授,在动作上指点,但从来不作全套的动作演示。我还以为老师不会套路。这次看老师的录像,才发现老师不但套路精熟,出规入矩,而且率意挥洒如写草书,意境高远,令人深受感染。难怪老师以前对我说:你好好练,将来我给你编一个适合你的演练套路。

 老师说:你们平常不练拳时,还动脑子吗?可能几乎都不想了吧!其实意识的培养,不但是练拳时要想,在生活中不练拳时更要多想。在老师这里听受教法,要多多体会老师所举的一些例子以及所说的一些譬喻。对愚痴的我而言,通过老师而得以和博大精深的拳学相接触,感受到活泼泼的拳理,这实在是人生最为愉悦之事。自己的知见义解很不可靠,应当完全敬信老师所说,此即是我们求学所应有之态度。

 这次还学习了太极推手四正手的锻炼,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俗称「打轮」,但里面的东西很深奥,要求松、柔、轻,互相听劲,意识要饱满,身形要饱满,处处成圆。要多练,长时间练,熟能生巧。对这个训练方式我感到非常生疏,而平常又找不到高手来练习,大概是不容易学成了,一叹。

 我问老师八卦掌可否负重练习,老师说各门派功法不同,我们不需要负重练,关键是培养灵感。但有体质瘦弱喜欢练练肌肉的,也不一定就不好,比如像我这样的人每天练练俯卧撑也是可以的。





学拳备忘录(九)
 
2007年12月23日(星期日)
 
天冷,风大,去到老师那里的时候,手脚都快冻僵了。师见了就说:「来跟我推推手,一会儿就暖和了。」于是与师推手,用定步。

与师练推手,感觉不到一点硬的地方,也碰不到一点棱角,就像在和一个柔软的大面团,即使被拿了也很舒服,出去时都是很舒服地出去。有时师提高一点训练难度,似乎有「敷盖对吞」的意思。他先把身势放得极为松沉绵软,气息非常深细,像挂着一根长长的丝线,而且他一开始就蓄着劲,只要机会一到,这股劲随时就会弹出来。

感觉师另外有一种劲,不知是什么劲,一下子把人放出,总是来不及化。因为这种劲来之前,也是虚虚的、轻轻的摸上,你很难事先发觉,所以连化的机会都没有。用这种劲,一沾手就可以让人出去。师让我试了几次,每次都是如此,我至今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在被打出的那一瞬,我认为自己已经很松软,为什么还是出去呢?好像当时一点反应都没有,人就已经出去了。

师又说来点虚的,只见他用马步站着,将身体正面100%对着我,我觉得师这时处在松沉之极的状态,无论我用什么办法,也无法让师的脚步移动半分。有时候进攻过急,反而脚底会打滑,一下子给捋到他身后。

 



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下午开车至师处,何师兄也在。我与何师兄去买菜,师下厨。七点左右吴师兄也过来了。

与师推手,因为我现在比以前柔软多了,所以师似乎不那么容易让我出去,有几次反而还让师出去了。我心里禁不住有点得意,以为自己的功夫与师也差不多了。天!当时我怎么就忘记了师有出手见红的功夫呢。以前我不是体验过很多次吗?一沾手就出去,那是个什么劲?

我到最后才明白,原来我练的东西还是一个较低的层次,那就是柔劲的层次。因为只要师用虚劲,我们根本就沾不了师的手,总是一碰就出去。师主动碰一下我们,我们就感到没办法化解,掉进天罗地网一样。师说,这还是他用主动,如果他听着劲来,我们就更加莫明其妙、胆战心惊了。

师说,我们之所以能跟他沾连,是他在给我们带手,降低自己的层次来领我们找劲,让我们把身体揉开,也就是说,他有虚无劲但不用出来,只在柔劲的层次上领着我们玩。如果他用虚无劲,我们根本一下也沾不上他的手。他很随意的轻轻一下,就能管了我们的全身。

内家拳这玩艺难解难思,果然是一步不到一步迷。我以为自己会一些听劲了,哪知碰到高层次的,又变得毫不会听了,笨手笨脚像个傻瓜。师说用虚劲时,一丝拙力也不得夹杂,稍微有些夹杂就会打了折扣。我回忆师的神态,两人相对而立,他非常闲静,我却浑身不自在,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唯有任人摆布。

师跟我们讲劲道的层次分别是:刚劲 → 柔劲 → 轻劲 → 虚劲 → 空劲。我目前还处在练柔劲的阶段,僵劲还未去完。我问师,如果两个都是玩虚劲的高手,交手时如何?师说,那就像蟋蟀触须,互相碰一下马上就分开了。两个人是一个层次,谁赢谁都不轻松。若是低层次遇到高层次,人家随心所欲,你不知怎么回事,好像小学生无法理解大学生一样。



 
学拳备忘录(十)
 
 
2007年3月24日(星期一)
 
下面是最近学拳的一些想法与感受,其中有部分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有部分只代表个人观点。

◎ 未搭手之前,师就先看住我了,这时我还毫不知觉,搭手时脑袋好像瞬间空了一下,整个人不由自主地(无意识地)紧了一下,变得不会化了,一下就被放出去了。即使我事先放松放软,全神贯注地准备好,试多少次都是如此。这还是师主动的打法,若借力顺势打,就更不用说了。还有一种半打手的打法,也是先被看住了,冷不丁就摸到身上来了,劲力极浑厚,有泰山压顶的感觉,随便摸到哪人都得倒下或飞出。当师用这种打法时,真不敢站在他面前,站在他面前只觉得万分恐惧,一旦被看住就无处可逃。我觉得,这是由于老师瞬间虚实的变化快到极点,让人来不及反应,表面上看起来慢腾腾,内在神意却在瞬间做了很多事。

◎ 太极拳能够让人瞬间产生错觉,是因为它打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空间。神意笼罩四周,虚实瞬间变化,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里面含有哲学、兵法、心理学的东西,由这些东西组合成了艺术。

◎ 打拳如盲人走路。盲人走路随时是八方力,周身灵敏,连嘴巴都能够听劲,因而随遇平衡。

◎ 内家拳讲巧劲,是四两拨千斤的劲,要排掉身上的拙力。排拙力比权利斗争中排除异己还要费劲,排拙力是和自己斗,世界上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

◎ 老师有教功与教拳之分。教功必然是教本质的东西,学了能用,也明白如何去用。教拳不过教个形式,讲讲架子、招法,健健身尚可,不能真用。许多号称练内家拳的人上了擂台敌不过散打,是因为他们平时练套路练得多,练打手练得少甚至没有练过,反不如练散打的平时就是打,拳来脚往打熟了,那些不懂打不会打的内家拳练习者如何能敌?真正的内家拳打手是非常细腻和厉害的,号称「杀人技」不是虚夸。

◎ 内家拳的打手才是实用的东西,是武术的最高层次。但现在真正讲打手的老师没有几个,本身能打的更少。我们学习,先是从推手过渡,到半打手,最后才是打手。但是有些打手的单操,以及器具训练,现在也应该要练了。

◎ 外家高手也是很厉害的,与外家高手过招时,稍微一下丢神就会挨揍。但是走外家路线伤身,年轻还扛得住,岁数一大什么病都来了。

◎ 太极的沾、听,形意的惊炸,八卦的穿、变、身法,通背的鞭甩、中拳,螳螂的崩捶,等等,都是打手的好东西,所以各门派都是各有长处。能够得其真意,融合到一起,方是武术大通家。孙禄堂还感觉自己缺东西,所以想四拳合一,结果很遗憾,通背拳未能学到。

◎ 拳本无法,动即是法。真正把这句话放到心上去琢磨的人不多。练拳练成死板教条的人很多。

◎ 练拳不要图表面好看,尤其是套路演练,很容易弄一些假的东西。有些人平时练的看着挺吓人,真到打手时却一点也用不出来了。发力是功底深厚之后的事,没事别瞎弄,把拳打得咚咚响,伤的是自己。你喜欢松活弹抖,但是松活弹抖不喜欢你。真正的松活弹抖不是这样练的,用的时候也不会露形。

◎ 打拳一定要有心劲,动手时表面眯眯笑,内心却狠毒奸诈(贬词褒用)。内家拳有许多劲道,是要靠老师口传身授,从老师身上去感受,而且也要靠个人去悟,不但练拳时要悟,在生活中更要悟。随时随地、待人、接物、处事,只要你用心,总会有一些经历和缘分让你悟到。
 




学拳备忘录(十一)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这次老师主要教我八卦连环肘,说下几个星期天都要过去,还得学连环拳、连环掌,必须在过年前把八卦掌里这些东西搞明白。我说定式掌还没学完呢,师说关键是要会走圈溜步,至于掌式,只要练会了两三个,其他的稍指点就会了。于是老师用几分钟时间,又教了我阴阳掌、托枪掌、抱月掌,加上我已经会的磨掌、推山掌、担山掌、下沉掌,只剩下转换掌、指天插地掌还不太明白了。不过我也不甚在意这些掌式了,因为我发现连环肘更有趣。

师说练八卦掌就是练游身连环,走着变变着走,自然随意,练起来饶有兴味。以前武林中有一句谚语:“会得连环肘,赶得神仙走。”这种夸张的话,意思是连环肘让神仙都敬佩。要把两肘练得像一对牛角,能拱、能扎、能撞、能击,还要含有太极的听劲、形意的惊炸,别人随便挨一下都受不了。

下午跟老师练连环肘,学习了右单发式、左单发式、左右顺发式、旋转合膝式、犄角斜打式、挑打式、劈砸式、左右逆发式(为了记忆方便,我给取了这些名字)。连环肘皆须在走圈中演练,练时除了身步的变化配合之外,还要注意双肘的合劲。发单肘时,前手不是手,而是一件器物,后手像抓拿着这件器物用劲去戳。发双肘时,手腕松塌,手掌松垂,身势一坐,双肘同时用惊弹之短劲一争一抖。可设想一敌人之方位而用肘连环进击,各式可互相穿插为用。没事就练这个,把功夫磨出来。

先练明肘,功夫到了以后就在走转中含暗肘,叫人外形上看不出来,但自己一直带着意识。查到网络中有《八卦掌连环肘实战对操》一文,其中说到:八卦掌在散手实战中,非常重视肘法的应用。拳诀曰:远使手脚,近用膝肘。肘之应用,坚硬勇猛,实战威力极强,轻者能使对方伤筋动骨,重者毙命归阴。正如八卦八法拳诀所说:肘打三节不见形,横竖斜打用皆准;虎抱头法意在肘,穿林交叉顶后心。八卦掌的所有肘法皆隐藏于套路之中,所谓:出手即有肘,肘到敌伤残。八卦连环肘是八卦门历代前辈心血凝结,具有极强的技击性、实战性。

八卦掌腿法也是同肘法一样,都在走转中暗含着,一走一转随地随时随机都能起腿。我见老师演示的腿法有七八种之多,现在只记得钉、拐、搓三种,是在直线进击时起腿,或在转身时起腿,即使一个转身,也存在好几种腿法。八卦掌的腿法有很强的隐蔽性,不动则已,动则难防。为加强双腿的攻击力,可专门练习戳脚,要脱鞋光着脚板,对着很厚的有弹性的木桩或沙包练习。

晚上老师还教我练崩捶。主要是养成一种习惯动作,可以边看电视边练,稍微带一点技击意识就行了,关键是要流畅松活,沉肩坠肘护肋,提肛裹膝掩裆,步到手要到,腰劲要递到手上,腕要松,拳如螺旋滚进滚退,进退拳打意想中固定点位。退拳护肚子时拳眼朝上,进拳到点位时也是拳眼朝上,一进一退双拳相交时拳眼相对。老师演示崩捶的实战用法,必配合腿法,朗然再现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威势,果然凌厉。师说这个相当于与家门的“穿挂踢挑”一式。师说练形意拳还要跑着练,在宽阔的草坪上,更能体验快如旋风的感觉。

又见老师演示飞鞭,双手就像两条蛇,又像两条鞭,不好格挡,即使格挡也挡不完全,当你这里格挡时,鞭子却去了那里。用飞鞭也要配合身法的进打、退打、转身打,而且经常是落到头上脸上,当然也有撩阴之类的飞鞭,总之对人的威胁性很大,不知如何防范。

今天又推手,老师只要一惊我就飞出去了,有两回跌得很惨,把老师也吓了一跳。我觉得这个惊弹抖擞的劲实在难化,这个劲能够制造心理意识的空点,最为诡诈多端,每发必中,中则脆快冷弹。长劲能化,短劲化不了,这个劲短得不得了,好像人在受到突然惊吓中的那浑身的一激灵。惊弹抖擞实际上是短劲,运用时要加上欺骗,不骗人就打不起来或打得不够爽脆。太极拳推手要会骗人才是高手,实际上骗人是在一瞬间完成,受骗的人不知道自己如何上当,好像整个人被空了一下,人就飘出去了。谁也不能保证每次都骗成功,所以有时候要一骗再骗,这就得炸力无继续。打的是意识,是兵法、诡道,是省力之法,还让人摸不着猜不透。我还不会这个劲,只见老师用这个劲时,松得若无所有,伸手时浑若无事一般,挨到哪里都像把脉一般,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已经把人骗了。

师说太极拳光练推手离实战还是很远,尤其是光练文劲推手,连坦克式的笨力气都化不了,更别说放开手脚实战了。我们要想练出又快又整又活的内劲,必须在老师教的这些功法里面磨,磨得多自然就有了。什么是有?就是意思一动马上就有,譬如睡觉想翻身时,只要一想,马上就翻过来了,觉得毫不费力,又毫不拖泥带水,这就是形意相合。心一想身体就到,功夫就成了。为什么八卦掌高手随时能转到别人身后?就是他步法巧妙,心里一想马上就做到了,合得快,合得好。



学拳备忘录(十二)——吴黑子
2010年3月29日(星期一)


学拳刚好三年出头了,对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业余爱好者而言,本无甚可圈可点处。但今日忽然想想,人生得享天年九十至一百岁,不可知也,趁中道未殂之时,不妨立此存照,或可供将来一哂。


以前打拳,喜欢在宽敞之地纵横驰骋,而今,别人一看,半天没声息,眯着眼,动也像不动,形如傻痴。地方不必大,练完太极再练转掌,三五尺足矣。然一天不练,就会若有所失,抱憾而眠。理想是,二便排净,沐浴后,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半小时,与世隔绝。然而往往不可得。禅师说:「我本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敢情是没奈何,逼出来的境界?


初练半小时内,主要是无极桩,让身心松静下来。不久,眼泪出,鼻涕出,屁出,肠鸣,或会打一下嗝。不知为何会自动排出泪涕?大概是因为长时间面对电脑,且周围空气质量不好,松静状态下身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排出这些东西之后,我也不管,过一阵子自然干了。之后眼睛如同洗过,鼻子也非常畅通,连耳朵也变得灵敏了。呼吸自然而深细缓匀,身心如获荡涤,一切皆异于平常。


既动,此身此心,被一团浩然之气包裹着,体内有时如有热流窜行,脚下入地三尺,身上腾虚游空,有时作意(无中生有),有时自然而感应。练后,自觉身轻骨爽,神气清逸,如喝了一碗秘制安神补脑液。即使练前很疲累,但此刻如充满了电,毫无倦意。也不想说话,能够不说话尽量不说,道家所谓「开口神气散」,好像确实如此。另在练中及练后,随时会发出骨响,手、脚、脖子、肩、脊椎,都会发出脆响,一般是微动即响,大动作反而不响。有时是几个地方同时响,有时是一个地方响。响过后会觉得舒服,好像关节更灵活了,更柔韧了,更通透了。桑拿按摩没有这种效果。自己的判断,是放松的征兆。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不能当作普遍真理。


于我而言,有时也能隐约体会到虚劲,但不能时时提得起,更未形成功夫。所谓功夫,是时间久了养成的习性,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动静之间无时不然,举手投足不离这个。虚是什么呢?虚是全身毫无僵块、无懈点,动如水银泻地,静如平湖凝碧。一者虚静,最能聚精养气存神。二者虚空,无有阻滞,意动形随,此谓之「通透」。好比君主的指挥力、控制力得以最大化,臣民的凝聚力、执行力最大化。三者虚灵,我与外物为一体,巧妙自生,趣味无穷。荣师写过几句歌诀,如「视肉渗骨气袭缝,脚踩足蹬松凌空」、「运掌如水合的紧,在度凌空风云身」、「神意好像雾中豹,纵横越涧身凌空」,其中屡屡提到「凌空」,又说「气袭缝」,其实就是腾虚的境界,换句话说,叫「入微」,精细至极处。如此艺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其实功夫就像小孩长大,是渐渐养成的,不是一下子就长那么大的。在不成熟的阶段,需要强化训练,抽出专门的时间去练,但也要在行住坐卧之中细心揣摩。武道,修身之要道也。齐家治国平天下,陶冶文化,抱持信仰,皆奠基于修身也。一个不知道修身的人,确实辜负了生命本有的良知良能,良可慨叹也。

求道之路无有止境,吾人的追求亦无有止境。然而,必须找到「一以贯之」的东西,越早越好。所谓一以贯之,就是核心思想、核心原则,这也是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比如说,太极拳的「不偏不倚」、「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其实前辈已经很精炼地概括了。但我们不是一下就懂的。练法中要求「节节贯串」、「稳如坐轿」、「水中漂木」,也是为了拨动学者思维的神经。所谓「此全是用意」,一个不认同道家哲学的人,一个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人,学习内家拳就味同嚼蜡。


如今也不追求发劲了,我谨记荣师所说:「要时时刻刻站正,有了蝇虫不落、寸草不沾的功夫,发劲就很容易。要得到纯粹的内劲,必须要先排浊力。」说到最近最大的感悟,还是「中正」二字。这有赖于荣师反复提教,从而取得一点突破。因此,自我感觉行功走架时「柳暗花明又一村」。拳谱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是一个重要的悟处。从内劲的角度来说,唯有「中定劲」是内家拳之体,不可不悟。内家拳都是意拳,同样是练拳,从前与今日只不过是一念之差。至于推手,能够像王芗斋先生说的「满身空灵意,不容粘毫羽」,则是成就了。这需要成万上亿次从粘黏连随中去体悟。我目前在「急来则急应」方面还不够,此外,老师所说的「松面功」尚未着意去修炼,但这个功夫已在计划之内,什么时候练成还不知道。



学拳备忘录(十三)——吴黑子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师开始教我们太极梅花螳螂拳,称为传统套路摘要,共五十多个动作,是一套实用性极强的象形拳法。今天教了钩手、麒麟步,以及第一式「叶里藏桃」。师说初始阶段每周教一式,前面学得慢一点,后面就快了。此拳讲究肘不离肋,拳不离胸,非常强调肩肘腕胯的功夫。若不空肩软臂,劲路僵拙硬,决不可能得其功用。由于是象形拳,演炼要快,眼随手动,要像动物一样松活、轻灵、迅疾。更强调腰背力,切忌只用手臂枝节力。实战中出手轻,放长击远,可直接以其独特的手法攻击对方要害,也可沾衣发劲。

精神意境上讲究羊头龟背、鸡腿龙腰螳螂臂、螳狸合意。羊头,主要是说头的感觉好像羊顶架一样,有往上和前顶的劲,但不能前伸成勾头。龟背,是说两臂向前卷并下垂,后背弓和绷,似龟背,这样在空肩软臂的情况下,每一个刁手都仿佛用后背打出一样。所谓螳狸合意,指各取螳螂和狸猫的神意。师很喜欢螳螂拳,视为实战用的真正的好东西。师让我们学螳螂拳还有一个用意,即希望我们不要局限于动作外形,或局限于某一个拳种的思维方式,应往无形上转化,往心法上琢磨,最后是随便怎么都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极拳推手心得(二十五)看穿人心
4)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中国武当功夫网|武当山|钟云龙|武当功夫|武当太极|养生专业平台
太极杂说 108
黄仁良回忆先师张玉当年教拳的体悟b
[转载]浅议内功修炼的方法与阶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