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拳学新编
 习拳对于声势二字,应加以领会,声字今姑不论,先言势字。运力得其势,则得其力,而妙其用。势生于气,为意所使,因形体静动变化,表露于外,势之虽有不同,而其气则一也。

 拳家言“合”,有内外之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复有筋与骨,皮与肉,肝与肾为内三合;头与手,手与身,身与足为外三合,皆未得习拳之至要也。须以力气神及光线声势,统一于一意,方得谓之合也,但求形象对,岂得谓之合哉?
 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呢?所环者何为呢?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心结,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应,不能得其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时赴机,静动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呢?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两者化一乃得其环中,练习之法,应求之于站桩,别无旁求。
 敌我两力相接,即分强弱,运力妙见矣。两力相接之时,应知有所谓“点力”者,乃存乎其间。点力者何?即全身气力出露体外与对方相接部分之梢端正力量也。其力根源于周身之气力,彼此克化,各求其中,妙在一转。彼力经我一转,即化为乌有,手、腕、腰、臂、头等外之转皆然。渐身所觉松紧矛盾回旋者是也。有时现于形,有时藏于肤中,一点转动,全身一致,各处动则俱应。各处俱应,对于点力之作用,为足力之作用。其实非各处俱应,乃同时俱动也。更有时无转动之形变,而其默化之妙用,须细心体会。俗谓某式为拳打,某式为肘打者,实未明运力之妙也,不许部分推进或转动,岂得谓之是耶?
 芗斋先生曰:“力不可由内向外张,须由外向内引,其力方能外发。”所以,又曰:“应敌也手前进时不许向敌发,方能应机应时。”故运力须存意勿努力,并且要意中不可有敌人;意若有敌,则已之力、已之气,不免受气力之阻。我之行动要正正堂堂,如入无人之境,气力不为敌夺,方能得莫可当锋之效,然后始得运力之妙也。芗斋先生曰:“运力外发,因其用之不同,运力可分为三种,曰虚中、实中、化中。”又曰:“应敌周旋,顺应来势,形变不测,全体齐动,敏捷异常。而力之为用,其变化不外刚柔方圆,斜面螺旋以及蓄力、弹力、惊力等等。”变化虽有不同,总要不外乎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耳。兹分述之于后:
  刚力直竖(刚者力方,便于转顿),如撞针然,浑身毛发直竖如戟,其力尖锐,出露体外,利于攻守。
  柔力短缩而力长(柔者力圆,便于抽提),灵活如弹簧然,毛发动荡,锐力内“含”。
  斜面力以偏击正,机灵异常,易于进攻。
  螺旋力,出于拧转,不论刚柔应接运用,乘隙而入,最易得力,有引导抛掷与缠绕拧拨之用。
 蓄力即全身气力,波涌于内,未荡发于外者。外刚而内柔,静以待动,转变利用,能生挺力及粘着、摄引之力,其妙在于虚灵守中,易于变化,故曰“虚中”。
  弹力又名挺力,如弹簧所发之力,此力生于振动,外柔而内刚,如棉裹铁,为被动反击之用,故曰“实中”。
 惊力运用,在于身体之稍端,其变化主动于腰,如蛇如龙,刚柔相济,而阴阳虚实互为根用,但查敌之千差万异,纵敌近我,旋绕而缠裹之,极其神速,故曰“化中”。
 拳学通于易理,操拳用力,不出乾坤,乾者力之一,坤者力之二,而仍一者也。圆出于乾,方出于坤,而坤浑于乾,则方绕于圆。知其方而圆,遇敌变化不一,动分静合,阴阳交错,运转乾坤,其道得矣。
 芗斋先生曰:“世之论拳者,有某拳生某拳,或某拳克某拳之说,似亦有理,但仍基于招法之讲求。若绳以拳理,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及此?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实不敢信其能也,况敌之来势,逐迭更变,安有以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之说,而能致胜者欤?此欺人、误人,谬误之甚者也。倘能习得争力,守中不失,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尚未敢说定能制人。如察来势再思应付,出手论招,操拳论套法者,真可谓之门外谈拳者也。”
 运力之妙,百出尽致,随机应变,方拟去而忽来,乍欲行而又止,阴阳刚柔,形体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故操拳不可好奇,但取适意,意则无过,久用而不疲,初学应知吃力,则力失中,不吃力,则力自足,此乃用功所进之火候也。
 芗斋先生曰:“全身力要浑无”,浑元力乃是争力,动静因而不同,不动时其力一贯,属之于静。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属之于动。动静之力,又因其用之不同,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力,实则仍一争力耳,兹分述五力于后:
 (1)金力:浑身之筋骨坚硬,心如铁石,运用时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有攻坚之能,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意也。
  (2)木力:四体百骸处处皆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力实中有动,其性属木,故曰:“木力。”
 (3)水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行空,矫蛇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
4)火力:发手如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而反归于虚中。动也甚速,其性属火,故曰:“火力。”
  (5)土力:完满敦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力化中,具有虚实之妙用,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芗斋先生曰:“古谱有云:动如水流,静似水止,身若虬龙,气若长虹,能得枢纽环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而周身之气力,其中乎,其化乎,堪与天地一争,全身动用与天地应合,此力学之运用,加以精神之支配,对于拳理与实相,非得其三昧者,未易知也。”
 力之运用,阴阳虚实,开合刚柔,横竖等变化无穷。阴中藏阳,阳中含阴,阴阳有剥复变。动为静地,静为动机。动静有感通之妙。虚为实用,实为虚体,虚实有真幻之巧。不开怎合,不合怎开,开合有噬嗑之理。刚须寓柔,柔能克刚,刚柔有妒夫之化。横不离竖,竖不离横,横竖有相辅之功。更有长出短击,高低抑扬。左柔右刚,或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半刚半柔;复有柔退刚进,刚左而柔右;遇虚则柔,而刚随其后;适实则刚,而柔在其先;过刚易折,过柔不进;刚柔互用,随机应变,百出尽致,拟去忽来,欲行若止,虽形变而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运用之妙,不外归总于“重心不失,中线不断”为准。
 天生万物,各尽其性,各有其能,习拳取象,参其变化,以合形体之妙用。而操练之时,应注意其动作神情,得其神则得其动静之势,得其势,则得其力,妙其用。若专摹其动作形式,已失其真,则形非其形,便失取象之一意。语云:假道炼形,真道炼神,学者各自取法,运化之妙,不难得也(龙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
 人身与空气互运,身体力运左旋,空气则反而右旋。身体有争力,所向殊方,人气则随之亦生变化;空气动则生力,无形无象,与体力应合为一,此之谓体生力。体外有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虚动如飞龙,实则腾空,去来无迹。习拳能体外生力,则势全意一,其力乃大。然能无中取势,空际用意,此不传之秘也。芗斋先生尝言:“操拳要和空气作争夺战,而使为一体。”共运力施意之妙,与游泳相似,善游者忘水,忘水者则神全,所以能泳也。
  第十五章  对手功夫
 习拳练习对打,以求实搏功夫,是拳功中一部分也。练习时应辨虚套与真艺之不同。谚云:“到撕打时,忘了拳法。”此语说尽虚套花法之病,足证美观不实用,实用不美观。而拳法应用,须随意应敌,临致胜。对敌发力,要不早不迟,恰合时机,势势相乘而变化无穷,微妙莫测,方可谓之得了因字、应字功夫。可知花法转身跳打,你来我往,不独无益,抑且学熟害人误人,以其死套不堪实用。盖以其非由此应字因字而生之变化,不合时宜之动作也。
 推究花法来源,想系因练习实用,而行对打所成之把戏也。对打一名为对手功夫,原系练习实搏。因先存有损伤之戒心,若心先失去实搏精神气力,即成了好看的花法勾当。观今之对手套数,可资证,由此看来,周旋华彩俨然戏局。拳术病在花法胜而正法昧,定无谬也。所以花法胜,而拳学对手功夫,教习之道迷,于今论拳尚虚套,而使真艺之难成,当以此为因也。
 练习对手功夫,以备应用,须知其要点为比较二字;比较者,比较其真实功夫也。习时最好要如与真实相对搏撕打者为之,以免你强我弱,徒丢虚架,演成花法,以图人前美观之现象。至于应敌本事丝毫无得,反增若干害处,实无益也。
 芗斋先生尝言:“作拳时意中如身之前后左右,均有敌人来与搏打。”又曰:“坐行进退,要与空气(假设之敌)争地位;习之既久若真对敌,则动不可当矣。”又曰:“闲居坐睡嬉戏,亦在练习。若习以定时或场所,岂得谓之真练习哉?”
 芗斋先生论拳极重“中”字,尝言要守中,用中,保中线,守中神,不失中气,不失中力,不失中神,注意当中一点,敌我相搏,彼此应留意,此力对于自身,则要守着当中一点,以防敌力侵入。对于敌方,则要向着当中一点以收摧败之功。初习对手功夫,最好用当中一点来说明敌人,或体认中字奥妙之所在。能得当中一点之妙用,然后出手对敌;不可假眼目之端详,一动即有夺其心志之神气,如此焉有失和之理。语云:“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乃此理之申明。要知一下,亦即万一之谓也。
 人身鼻居中央,其两侧形长只有七、八寸,交手时,拨转敌力,出此七、八寸,即不及我身。此乃动之果,言其动,则俗语所云:“妙在一寸间”之言耳。此语说尽操拳无须两手高舞。先哲有言曰:“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寸间变。”又曰:“不论姿式好坏,只看进退虚实之大意。”意思是说动作不拘繁简,任意所之,得力为止,图好看者,未必有实用也。
 习拳能学会打圈足矣,此说极精,习拳打圈,要知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还不如全身齐动,全其神,全其气,全其力,此习拳求中用中之道也。
 揉手为习称找中线之功夫,亦试习与人对敌之功夫也。切忌虚为招架,应着实推究。各求其空隙,遇有所乘,即行进击,不使失掉时机,作实功,不可以胜负为丑为乐,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艺自精、胆自大,自无怯敌之虑。若虚为招架,徒具你来我往之形势。乃于已无利之事,何须习焉?语云:“对手功夫,不相等人,打不得。”此语正防人有畏怯之念,或自欺欺人之病。而不能有所获益也。明乎此,然后手之转圈,足之进退,腰之运转,方有所因有所为而得其效。身、手、步,运用方法,可以毕得,何旁求乎哉?
 芗斋先生尝言:“挽转游身,如行空游水”是说明“活”字之功夫。使动静一体,因势生发,八面灵动,力匀交插相乘。向左不离右,向右而起于左,右无不宜,左无不有,上下四隅皆然,照顾周到,无顾此失彼之虑,此争力之运用也。争力者,乃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实质也。
   动无直出直入,是说明运力由曲处求其劲挺之状。更由直处,以取拳曲之意。曲直相因,其变化不露形迹,而力尤须内含。形曲力直,亦是说明此理,应善自体认,争力不难求得也。
 练习对手功夫,要注重实搏,前已言之。交手时彼此进退,互相攻击,当知人之头部或两肋、前胸、小腹、心窝等处,一受拳击,重者能截断营卫,毙性命于顷刻,轻者或致伤其内部。要知攻击要害为应敌决战之动作,练习时慎勿行此致伤于人,至为切要者也。
  第十六章  应敌
 应敌要诀,千言万语,不外乎“制人而不制于人”。对敌要审,如何为审,是一注意要点。今人多言审敌,乃是审的,即目中有敌在前,应去讲求如何应付也,殊不知审的不过审中之一事。“审”字功夫,求于“审已”二字,可以尽之,使吾人身、神、气、力、动静守中,手之举,足之动,腰之运转,无不守中,安固如不动之时,力之发出无不中,无往不利矣。审已功夫,作到妙处,出于意求自然能审矣。
 芗斋先生曰:“拳能得八面意,自然灵妙。”此审字功夫之奥妙也,勿庸去讲“审的”。审的乃审已,乃守中之一部功夫,只专“审的”则谬矣。拳家所言,目中有敌,始可出拳,意中有敌,方许动足者,此审的功夫也;然动有所因,自无妄为,仍审已也。
 应敌要明“彼此”,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借力者乃拨转敌力,而利用之之谓也,所谓一指拨千斤者是也。要敏速适应时机,又要似进实退,不可急进,以求应敌;先退后进,蓄势审敌,分断敌力得其力得其隙,进以备退,不败之道也。对敌“运力应机”须在势、气、力,相因相生之际求之。后人发、先人至,不可早,尤忌迟,更不管来的是拳是掌,认定他全身,临“机”一下(其“机”要在敌方真实击出将着未着之间,或当应手而击,即恰当之火候),何须费力,以静等动,以逸等劳,微乎!微乎!然应“机”者知“机”,“机”者神之用,以意得之,以意应之,神之所为,任运而成,游于规矩准绳之中,而不为所窘,方谓之能变化运用,知机者,当神乎其技矣。
  芗斋先生曰:“畏心存则侮。”敌前先自怯,怯敌者必败。所以习拳者平日练得精熟,临时手软身颤,举艺不起,此必缺勇气而无实功也。有实功而得其艺者,当临阵无畏也。
 发手应敌,开声吐气,乱敌心意,以张我之气势,须合时机,不用力不变势,只此一声,而使敌心败胆寒。古人“声击”之说,即此之谓也。但未与敌接,故意来张我威,而开声叱气者,实出于畏怯,而先示人以弱,应知禁忌。岂可轻于开声自馁其气,以致败于人耶?
 芗斋先生曰:“应敌时要审要固,更须具有以下之神情和气势;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得机发力,胜券定由我操,事所必然,岂可疑乎?所谓:“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进退动转有意莫带形,带形定不赢;气如龙虎而动无定势,应机发动,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全则身自安,如斯临敌,安有不胜之理哉?”复曰:“应敌知机,方能发动制人,不必度来势之机会,自能揣敌人之短长,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力之外发,缩骨而出,缩即发也。发力时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数尺外,敌身为我意所束,岂能逃哉?”应思斯语也。
 或问两人较拳,甲于未学之时固胜于乙既学之后,反为所败,何也?芗斋先生曰:“此由于较拳时,不能应机运用也。”较拳时,不忍不可,不肯不可,不狠不可(气安稳,心要狠,手要准)。李广射虎,视虎则中,知其为石则羽不能入者其神异也。胜负之际,顷刻而决,其间错综变化之由,不一而足。学理富而功力不敌不可;学理功力俱为富强,经验不足又不可;经验亦既富矣,其权变不能应机,而神气不全亦不可也。故艺之优劣,有时不能尽以胜负判断,所谓是非不能以成败论也。学者但求其是而已,未可以一时之胜负馁其志也。诚哉斯言也。
 应敌最要之诀,则“守中用中”四字而已。总之要身心一致,手肘肩腕并一身关节,处处都应如起锋棱,头足闾骨,垂成直线,均有前后左右上下诸般之争力,三角之螺旋,自不离六道含灵共一光。敬能如斯,不但已“中”不失,即对方之“中”,不期然而然,为我所乘,一击即败。此周身筋骨气力精神均归一贯,得其环中枢纽,自能变化无穷,常生常化,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千化万化,不使留隙与人,浑元不可破,所谓已正不管他人斜也。
 应敌出手,守着面前尺许之路线,左右互相扶助,动用合一,意动而击敌方起于一线,指欲透其骨入其髓,筋骨微为转动,则打法成,说来何须崩攀句。足履地上,无论地势高低平踏自然;气贯小腹,随跳蹬点。擎气负著脚趾尖。要知手足转动,满腔热情于腰之运转,腰转如轮,首尾顾到,重心保持皆在腰,自头至足要一气相贯。至于筋骨,用则筋如弹簧,骨如针,筋肉一缩,骨节生棱。针簧一动,气力外发,万棱伸出,所遇莫可当锋。
 芗斋先生曰:“两手结合,迎面伸出,前伸后撤,左右封固,务须守着中线。两足钻进抽撤,保住重心,并无定位,踢达如卷地风,纵横高低扬落进闪,随意变化。直奔敌人重心,莫为旁求。揣度情势,当进则进操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前后左右反转照顾,浑元一争。语云: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玩笑;手足齐到,乃全身合为应付也。
 遇敌时须要毫气放纵,心小胆在,静似木雉(面善心恶),动若曳浪,举动藏神,处处有法,身动似龙蛇,手动速如风。平日练习,面前如临大敌(在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有劲敌当前)。但交手时,有人若无人,有怒虎惊啸之势、捕食之勇,横冲直撞,头顶趾抓,周身鼓荡,出手似锉,回手如钩,不得分开使用,运使浑然,纳于一圈,力不空发,意不空回。起手分举、抗、拧、抖、顺;落手分劈、搂、搬、扒、撑;沉托分拧,神在手前,力透敌背。力动缩亦即发;发亦即缩。动静合一,出之自然,起顿抑扬,犹如生龙活虎,吟啸声喊,谷应山摇,壮而无敌矣。
 临敌发力,缩骨而出,如弓之反弦,鱼之发刺;其制胜要点,在于动静虚实,已发未发间,捉摸其火候,此随机施巧之时也。此中动静,全在筋骨,气血之运用,其奥妙必资神遇,其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或以力求,学者三致意焉。
 芗斋先生曰:“应敌要诀,为身手齐到,所以进头、进手、须进身;内则提起精神,外则动作疾速;拳未动而力已蓄,打要远,力要绝(放字妙诀)。取胜尚须随意与运气,倘然不胜,必是心有怀疑矣。”
  第十七章  琐论
  (一)提倡拳学,反对练习拳套,申明拳理法。
  (二)拳功妙用,原为整仪容,养气血一心志。
 (三)剑法拳功,异曲同工,不过练习时,须得浑元力,方可再分节段,不外乎面积与构造之配备或应合。大概言之,只要梢节直刺,中节待转,根节及全身之力前摧而已。至其各种运用,则难于口述,有待于身示矣。
 (四)今之学者、同道,去宗派门户之见,共研拳学之真理,拳学振,拳理明,实为国学之存续。吾人之任务,在于以诚接,勿倾轧,及未尚较技以争胜负。

 

编者通联信息:

QQ664324218     微信公共号“CWGXSS”       

 《每周一、三、五微信群(禅武国学私塾讲堂)“大家一起学经典”讲座,添加微信号:sunjingfeng1960628欢迎参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拳学新篇》王芗斋
《拳学新编》--齐执度 续
拳学新编
论意
(4)习拳六要 /王芗斋
王芗斋大成拳之运力,句句精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