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拾遗记:美式Vintage中的玩味元素(一)
(一些前言)

真正喜爱复古文化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仅热爱Vintage服饰,对单品极度考究,狂热到每根缝线、每种用料、每项制作流程都会研究透彻,我们称之为“咔叽博士”(玩笑话)。另一类人是热爱Vintage文化,他们对Vintage的喜爱不拘于服饰,更侧重于广度,对还原当时那种生活方式的浸入式体验感有执着追求,虽不如“咔叽博士”般深入,但胜在面面俱到。本篇便是希望将大家的视线从复古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服饰”上抽离开来。我以上所提到的两种都是对Vintage文化怀有敬慕之心的人,因此小编对他们也是非常瑞斯班!Peace~
但如果将Vintage比作一棵树,历史上那些值得被记住的“人”、“事”、“物”则成其枝干。只有将这些细碎的记忆拼凑在一起,才能窥其全貌。老三样“Denim”、“Military”、“Motorcycle”并不能代表完整的美式复古文化(敲黑板:美式也仅是Vintage文化中的局部,但本篇更侧重于此),本文主旨便是“查漏补缺”,尽量多的搜集一些不常被提及的文化元素。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淘金热、经济危机、越战等耳熟能详的宏观议题不在《拾遗记》主要涉猎范围内,军装、工装、机车等烂熟的美式元素亦不作详谈。本篇是拾遗系列的第一记,每记五则,接下来我们逐一展开。




a. Pop Corn Culture
 

爆米花每个人都很熟悉,但你是否知道它背后与美国这种深刻的联系?
Popcorn”一词最早出现在1848John Russell Bartlett所著的《美国主义词典》中,然其诞生却早得多,最早的爆米花残骸被发现于公元前3600年的墨西哥。虽然爆米花于美国算是舶来品,这种文化却经由美国走向世界。
尽管爆米花后来在世界各地的院线都广受欢迎,甚至会让人觉得是电影业推动了爆米花文化的发展,但这个说法不全对。在1920年代以前,美国影院内是禁止吃爆米花的,因为彼时的影院是面向富裕阶层的客人,这个情况直至有声电影出现才得到改变。
 
世界上最早的商用爆米花机制造公司C. Cretors & Company 生产的“Improved No. 2 Wagon”。
 
值得一提的是,美式传统的爆米花主要是盐味,而我们现在吃到的焦糖味爆米花其实是德式传统风味。
  

The American Pop Corn Company是美国最早成立的爆米花公司,旗下品牌“Jolly Time”踪迹遍布整个美国,甚至开拓了海外市场。最初他们的外包装是纸盒,但后来发现这样会影响爆米花的风味,遂于1924年逐渐过渡到金属质的包装。

 
根据资料显示,1930年代到1940年代是整个爆米花行业爆发性增长的时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有声电影出现,所有院线由上层开始逐渐面向底层大众外。还可以归因于整个30年代中叶到40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人们有了额外的可支配经济后,开始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等物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爆米花消费。此外,爆米花作为一种廉价的经济食物,在大萧条后段经济复苏期间没有违背国家管控,并能很好的满足底层消费。
 


b. Jantzen
 

Jantzen是成立于1916年的泳装品牌,其前身是Portland Knitting Company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为划船俱乐部生产了队服,从此便走上了泳装生产的道路。
 
 
为什么Jantzen也会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呢,这都归因于1920年代早期他们制作了如上这个“The Diving Girl in Red”图标,并被一直沿用至今,这个动态红色女孩儿成为了历史上最棒的泳装图标,甚至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America”。


 


c. Monopoly


《MONOPOLY》源自1903年的房地产游戏《The Landlord's Game》,它由Parker Brothers1935年首次发行,也就是如今大家所熟知的《大富翁》。
 
1935年《MONOPOLY》专利图
 
传统的《MONOPOLY》由四十格空间组成,二十八个功能分区、二十二个街道划分,以及四个铁路公司,其中包含两个“Community Chest Spaces”功能格、三个“Chance Space”功能格、一个奢侈品税收格以及收入税收格,四角顶格分别代表收监、等待、免费停车以及入狱收监等规则。


《MONOPOLY》自发行以来,被印刷成37种语言在107个国家流通,由于其包装乃至游戏内容都非常复古怀旧,许多人还会特地去收藏以前的《MONOPOLY》游戏盒。
 
 


d. Rosie The Riveter

 
Rosie The Riveter”其实是泛指二战时的女工们,其具象化的形象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专用名词“Rosie The Riveter”,Roise”在这里意为罗西,指代女性。而“The Riveter”意为铆钉机,这里指代工人,所以整句话可以理解为女工人,按理说直接用Women Workers也不是不行,但放在当时那个时代环境下,“Rosie The Riveter”才显得最原汁原味。
 
“Rosie The Riveter”音乐封面

这个词的由来还要归功于彼时两位著名歌手——Redd Evans&John Jacob Loeb,为了鼓励这些女性走向工厂,他们于1942年,受一位女工Rosland Walter(敲黑板:人物原型)启发,创作了名为“Rosie The Riveter”的歌曲,风靡全国,随后被众多歌手翻录传唱。歌曲中有一段歌词写道:‘That little frail can do more than a male can do(那个小小的姑娘能做的比男人们多)’,在那个年代,这种对女性的认可和鼓励弥足珍贵,感兴趣的话也非常推荐去听一下。
 

Rosie The Riveter”作为美国二战时期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当时处于军工厂内工作的女性生活状态,她们取代男性进入工厂为国家生产物资。
 

至于“Rosie The Riveter”这样的文化现象所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影响,本文就不展开了,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历史议题。
 


e. George Petty
 
  
本期最后要谈到的是艺术家George Petty,出生于1894年,是上世纪美国最炙手可热的封面画家,在芝加哥掌握了喷枪(airbrush)技术后,便将其用于自己的画作上。但历史上通常能让人印象深刻的都不是个人,而是他所做的事。
 

George Petty一生只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The Petty Girl’的创作,他花了超过二十年的时间来持续创作‘The Petty Girl’系列画作,并将其用于各行各业,甚至在被大量喷绘在二战期间的战斗机B-17上。
 
 
George Petty的作品极大的丰富了Nose Art的内容,在这里也对Nose Art文化埋个伏笔,会择期讲解。
 
  
George Petty从1933年秋天开始创作,直至1956年结束,以女性形象为创作核心,刻画出一个个灵动的‘American Girls’,并且把这些充满了活力和乐趣的形象传播到全球。
 
本期《拾遗记》就暂且讲到这里,字写多了大家也看不进去(我是明白的),这段时间也不剁手了,拾遗记应该会持续更新下去,我们下期再见~
 
 (下期预告)
 
Thanks For Watching!
 
编辑:大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agic's Outift
vintage
【自制爆米花机】
视频
来跟Rosie一起体验作为维密天使的一天吧
4创意儿童美术教学-爆米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