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析】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内容梗概


哈克和汤姆找到强盗藏在山洞里的钱后发了财,钱由萨契尔法官代为保管。道格拉斯寡妇认哈克为干儿子,并且让他上学,说是要给他一点教化,但哈克不习惯这种规矩的生活,总想溜掉。

一天,哈克的酒鬼爸爸不知从什么地方回来,将他抓到河对岸的森林里,锁在一间木房子里,喝醉了还打他。哈克趁父亲外出的时候将房子锯出一个洞,从里面爬了出来,还将他爸爸的粮食和猎枪也偷了出来,制造了自己被人杀死扔到河里的去了的假象,然后乘小划子逃了出来。哈克逃到了河下游的杰克逊岛上,在那里碰上了从寡妇的姐姐华森小姐家逃出来的黑奴吉姆。他是听到女主人说要将他卖掉而逃跑的。哈克答应决不将吉姆逃跑的事告诉任何人,他们俩在岛上的一个山洞里躲了起来。

一段时间后,哈克乔装到镇上去打听一下消息,得知人家以为他真的的死了,并怀疑逃跑的吉姆与他的死有关,正悬赏捉拿吉姆。而且有人怀疑吉姆可能逃到了河中的岛上,正准备到岛上去搜寻。哈克连忙回到岛上,与吉姆乘木排匆匆逃离了小岛。他们昼伏夜行,顺江而下,打算先到下游的卡罗镇,从那里到不买卖黑奴的自由州去。然而河上大雾迷漫,他们错过了卡罗镇。木排也被大轮船撞到,哈克和吉姆落水而散。一个叫格兰纪福的人家收留了哈克,但他们家在和另外一个家族的仇杀中死伤大半。哈克不敢回去,却意外地在河边碰上了吉姆,他们又回到了木排上。

两个自称是“国王”和“公爵”的骗子赖在他们的木排上,并到岸上去骗别人的钱。后来两人又冒充一位死者的兄弟,想骗取人家的遗产,但骗局被戳穿,两人落荒而逃。“国王”为了得到赏钱,将吉姆告发。吉姆被人抓走,但是,骗子们也由于吉姆的揭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为了找回吉姆,哈克冒充汤姆来到了莎丽阿姨家。两人演出了一场救吉姆的闹剧后,汤姆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吉姆的主人华森小姐在临死时已让他获得了自由了。


研究综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吐温的著作早在1905年就传入了中国。1931年鲁迅曾为《夏娃日记》写了前言。1935年中国几家杂志为纪念吐温百年诞辰发表了多篇纪念文章。但是,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得以全面展开。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特点等方面。

一、 关于主题

评论一般认为这是一部反对种族歧视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董衡巽在中译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序言中写道:“在马克·吐温写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80年代,广大黑人仍处在被奴役、被迫害的地位,因此,表现反对种族歧视主题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他分析了小说中哈克的形象和心理斗争,认为“哈克的思想斗争取得了胜利,用马克·吐温的话说,‘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畸形的意识’是指奴隶制的反动宣传对儿童的影响,而‘健全的心灵’正是马克·吐温不论种族、肤色,人人平等的民主理想。”但他也对小说的结局提出了批评。他指出:“可是小说里,吉姆最后是自由了,而这个自由却正是当初想卖掉他的女主人赏赐给他的。女主人的‘良心发现’只不过是马克·吐温好心的安排,他是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来幻想自由平等。”许汝祉在他翻译的《马克·吐温自传》代序中认为,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揭露的不仅仅只限于奴隶制度,它的主题决不是单一的。他在文中设问:“象这样一部19世纪美国的《奥德赛》,其意义是否只是写了白人孩子哈克和奴隶吉姆两个逃亡者之间的友谊?是否只是对美国黑奴制度作了揭露?”周珏良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丰富,“它讽刺并谴责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批判封建家族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全无道理等,都为前人所不及。”不少评论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具有多层次的含义,既可被读者视为一部批判蓄奴制的小说,又能作为哈克认识上成长的故事,还可作为流浪汉冒险记欣赏,或轻松的儿童读物去阅读。”

二、 关于结局安排

小说的结尾是评论争议较多的地方。国内大多数评论认为结尾是败笔,以董衡巽的评论为代表。他说:“小说的最后部分,汤姆明明知道吉姆已经是自由人,再来一番‘惊险的’营救,这在思想上缺乏真实性,艺术上也是失败的。”但是刘有元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结局纵横谈》一文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首先对作品的某一部分作是非的评论时,撇开思想内容不看,仅仅着眼于语言形式,这种评论本身站不住脚。……其次,这种形式主义的评论没有看到小说结局部分与主体部分内容上的联系。”关于小说结尾的真实性,他说:“汤姆这样一个白人小孩,尽管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很反感,敢于同传统的道德风尚唱反调,甚至蔑视宗教教规,但在解放黑奴问题上,他的思想不可能超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开头几章里的哈克的思想。哈克最了解汤姆,但他压根儿就不相信汤姆会帮他‘偷’吉姆,因而当他一听说汤姆答应帮他去‘偷’吉姆时,简直不知如何是好:‘我一听这话,好像挨了一枪似的……’看来,吐温让汤姆事先知道吉姆已经获得自由人身份,正是从人物的性格逻辑出发的。”“在吐温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那些年月里,蓄奴制的废除在事实上不过是一句空话。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吐温为什么要花许多笔墨去写汤姆和哈克那些看似多余的冒险了。吐温的意图是,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营救的生动描写,向当时的读者指出,人们要想谋求1862年纸上东西的实现,只有通过斗争,甚至流血牺牲,才能达到。”

三、 关于语言技巧

对于马克吐温的语言技巧,评论界普遍予以赞扬,认为其高超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的幽默。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大师,他的幽默风格植根于美国一度盛行的“西部幽默”。“西部幽默”的产生跟美国西部开发时期那种幻想、冒险的精神,艰辛、多变的生活有关。它具有幽默、夸张、诙谐、逗笑和特点,同时在轻松逗笑的背后却隐藏着辛酸的眼泪。马克·吐温是西部边疆的忠实儿子,他熟悉西部的生活,经历过西部的艰难困苦,对幽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我国学者大都在分析作家的幽默特色的同时,指出这种幽默的价值:“马克吐温的幽默不是博人一粲的滑稽小品,尽管幽默通常是引人发笑的。他的幽默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幽默,因而极具价值,发人深思;他的幽默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幽默,所以是真实的,给读者以人生的警觉和启迪的幽默。”第二,口语体和方言的运用。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小说的开篇前,马克·吐温有一则说明:“这部书使用了好几种方言土语,包括密苏里的黑人土话;西南部边疆地带极端粗野的普通方言;还有最后这种方言的四个变种。这些方言并不是随意拼凑或是凭臆测写成的,而是煞费苦心,以作者对好几种语言和直接熟悉作为可靠的指南和支柱写成的。”评论认为:“他所使用的各种方言土语不但前后连贯,恰到好处,且举重若轻,亲切随意。小说中的语言,特别是对话,亦即交际风格,非常合乎哈克和吉姆的身份—— 一个天真无邪,活泼顽皮,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少年,一个历经磨难,有着严重迷信思想但品格高尚的黑奴。甚至连俗话套语也使用得十分贴切,把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所扮演的角色的说话的口气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代表着真正的美国风格,“豪威尔斯将马克·吐温称为‘美国文学上的林肯’。这句话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林肯解放了黑奴,吐温把作家从束缚他们的书面语体中解放出来。”


参考材料


1、董衡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序》,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张友松、张振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许汝祉:《真正的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代序》,《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3、刘有元:《〈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结局纵横谈》,衡阳师专学报增刊,1982年第6期。

4、钱青:《马克·吐温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外国文学》,1993年第3期。

5、熊玉鹏:《健全的心灵战胜了畸形的良心: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华东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趣事四:马克·吐温笔下的顽童
杰作的诞生:E. W. Kemble插画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历史上的今天1885年2月18日马克吐温出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世界文学名著简介: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大学生毕业论文经典范文参考
马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