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必读作品指导——王安忆


30.《小鲍庄》


《小鲍庄》发表于《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获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是寻根文学的代作之一,被认为是王安忆80年代中期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淮北某地小鲍庄,鲍彦山的小儿子捞渣(鲍仁平)出生了,捞渣从小就与孤寡老人鲍五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鲍彦山收留逃荒的小翠子,本打算给大儿子建设子作媳妇,可是小翠子却与跟她年龄相仿的鲍彦山的二儿子文化子有了感情,在十七岁时出逃了。小冯庄有个老姑娘叫大姑外出逃荒几年后带回一个孩子拾来,两人一直同床就寝。长成青年的拾来逐渐对“大姑”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依恋,他拒绝了“大姑”的提亲,离家出走成了走衔串巷的货郎。拾来几次来到小鲍庄,结识了寡妇二婶,两个人在互相帮助中产生了爱情,在小鲍庄人的反对声中结了婚。有知识、喜欢文学创作的鲍仁文写稿屡投不中,他缠住老革命鲍彦荣要写他的战斗经历,而鲍彦荣对此不感兴趣。小鲍庄地势低洼,夏天发了大水。鲍秉德的妻子淹死了.七岁的捞渣为救五爷献出了自己幼小的生命。捞渣感动了全村的人。鲍仁文写了涝渣的报告文学,终于引起了县里和省里的重视,他们要树立这个典型。不久,省报登了,题目是《幼苗新风——记舍己为人小英雄鲍仁平》。记者和作家们多次来采访捞出捞渣的拾来,使这个一向受到歧视的外来户挺起了腰干。捞渣死后一周年,县上将他的坟迁到小鲍庄正中,墓碑上刻上了“永垂不朽”四个大字。此时,由于县里照顾,鲍彦山家的新屋封顶了。建设子到农机厂上班,并结了婚。小翠回来了,与文化子悲喜交集。村里的路也开始拓宽……。

《小鲍庄》发表于“寻根文学”兴起之时,是80年代中期王安忆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王安忆一改“雯雯”系列中明显的个人经验与自我感受的表达,开始冷静、理性的反思、审视。

作者尝试用小说的形式探讨与表现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和人物个体的生命意识。作者以特定的环境和角度,独特的文笔围绕表现一个核心内容——“仁义”精神。这部作品着眼于表现一个小村落的芸芸众生相,通过对几个家庭。十几个人物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平凡、普通的历史的描绘,表现了农民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从中体现了作家对农民世代因袭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洞悉与体察。小说通过对捞渣、拾来、小翠等人的生活道路的叙写,既有朴素的人道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混合,又包含着传统道德心理的凝固、冲突、裂变。在小说中,小男孩捞渣可谓是“仁义”之乡“仁义”精神的体现者。孩童身上真纯地体现着人的生命本能与文化本能。拾来和二婶的情感因拾来捞起小男孩捞渣的尸体而终获人们的肯定。这篇小说体现了王安忆80年代中期小说客观冷静、不发议论的创作风格,作者的叙述描写尽可能冷静细致、客观真实。整篇小说如同历史一样在近乎无序的状态中有序地向前推进。作者将对生活与民族的热爱消解为深刻的探索与冷峻的启迪。小说结构具有明显的散文化持点,情节穿插跳跃,构图简单明了,意味悠长。 语言朴实、简洁而含蕴,具有音响美。作者很少用形容词,多按生活原形描绘,以简洁的语言创造深远的境界。作品情调柔婉酸楚,描写细腻真切,富有哲理性以及历史的厚重感。

31.《小城之恋》


中篇小说《小城之恋》发表于上海文学1986年第8期。这部作品被归入当时的性题材中,在1986年后,王安忆发表了引起颇多争议的“三恋”,《小城之恋》是其中之一。

小说描写了一对青年员的性爱故事及内心体验。两位主人公是小剧团里的她与他。“他”和女主人公“她”很小的时候就在一个剧团里,常在练功中厮磨接触,内心产生了躁动,彼此充满了渴望和快感。无法克制的欲念和需要驱使他们融合。但是在欢乐和幸福之后,他们又感到肮脏、厌倦和丑陋。罪孽感和不洁感笼罩了他们的心。她怀孕了。地在孕育中理解了生命的含义。而他却无法感受生命赋予的责任,于是他和她的一切结束了。她在孩子呼唤母亲的叫声中体会到生命的神圣和庄严。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80年代发表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之一,曾引起文坛的震惊与不安,褒贬参半。小说写一对青春期男女物质形态的“性”在欲望与压制的复杂状态中发生以及给他们心理带来的复杂变化。小说的情节单纯,在削弱故事性的同时,突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基本虚化,侧重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发展。作者似乎有意要虚化一切外在的因素,仅就性而表现性。《小城之恋》中的他与她,毫无节制地放纵欲望,满足欲望,欲望主宰着他们的生命,使他们丧失理性与羞耻感。横冲直撞的欲望使他们相互吸引,又使他们如困兽一般。小说对他们不受理性控制的这种吸引与格斗写得非常细腻,深刻,对人在灵与肉的冲突面前的矛盾心境也写得真挚、深切。显示了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这篇小说充满了哲学意味,对人类的性本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极其生动地描绘出性的冲动对这对青年男女所给予的诱惑,而在近乎蒙昧的现实处境下,犯罪感与羞耻感使他们在向往和悔恨中煎熬。作者在展示了生命与性冲动的不可摆脱的关联之后,透过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亲相爱,写出了生命的另一个层面,洁静和庄严。小说的结尾颇有意味,表达了王安忆不太自觉的女性意识。

32.《叔叔的故事》


《叔叔的故事》发表于《收获》1990年第6期。王安忆经过一年的封笔。在这部作品中完成了叙事的巨大转变。王安忆以叙述的方式写了两代知识分子“我”这一代与叔叔这一代,“我”一边叙述“叔叔”的故事,一边予以拆解。《叔叔的故事》将“叔叔”的生活历程:右派——被发配到远方——结婚生子——回城——作家——生活放纵精神虚空这个80年代的流行故事变成了可以进行多种阐释的叙事范本。

王安忆在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中完成了创作形态的巨大变化,显现出充满主观色彩和议论的叙事模式。在这部实验性的小说中,王安忆完全打碎了曾经无条件接受的历史,将历史与现实均作为叙事的对象,认为它具有多种阐述的可能。作家反思叔叔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探讨“我”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性格特征。以厚实的生活积累和理性认识,变经历写作为经验写作。在小说中作家致力于挖掘和表现人与生活的深层潜质,使得这篇小说无论是在精神探索的深刻性还是艺术创新的完美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部小说中环境、人物、情节就象文字本身一样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这是王安忆实践自己小说理想的一次积极的尝试。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借助叙事者和当事人的时代差异而得以体现,因时代差异,作家营造了她的虚构的世界,而在这些明显的虚构痕迹中又隐藏着某些并非虚构的内容,那段确实存在的历史时期,那些言之凿凿的人物关系,那个几近完整的事件过程等等又始终在增加着这个虚构故事的可信性,在这篇小说中,王安忆完成了对自我书写的一次有意义的挑战。

33.《长恨歌》


原载于1995年《钟山》,199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王安忆以其细腻而绚烂的文笔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描绘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王琦瑶的历史也就是上海的历史。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上海弄堂的女儿王琦瑶传奇般的成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住进“爱丽丝公寓”从少女变成了女人。上海解放,历史的变迁尘封了都市的繁华梦,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重新走入上海弄堂。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长篇小说《长恨歌》以不动声色的冷静叙述拉开了王安忆与故事的时空距离。既没有《叔叔的故事》中叙述者与环境之间强烈的反讽,也没有《纪实与虚构》中明显的人为痕迹,而是融合《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两者的创作手法,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小说世界,这部小说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如果说《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是对于小说形式的一种探索,《长恨歌》则是标志王安忆在长篇小说创作成熟的里程碑。

《长恨歌》集合了王安忆对于上海全部的认识和想象,在王安忆的笔下,以一个女人演绎一座城市,王琦瑶的历史就是上海的历史。小说中最令人触目的是主角王琦瑶的出场。作者花费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目的只有一个:衬托王琦瑶像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竞选“上海小姐”场景的描写,是对旧上海繁华极其背后腐烂的展示。“舞会”则是对“上海寻梦”的讽刺。整篇小说结构舒缓,侧重于理性思考,将人物与上海历史、文化精神相融会。在《长恨歌》中,王安忆的叙述语言典雅、风趣,描写生活琐事、人物心境、性爱均充满古典情愫,洋溢着诗情画意。有学者将王安忆的《长恨歌》视之为张爱玲的延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结构方式
王安忆十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郭进拴|王安忆作品赏析
从王琦瑶到陈书玉
王安忆的下午茶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散文笔法写小说是内容堆砌还是韵味独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