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文学家郁达夫

他的一生才华横溢,且颇具争议,同时还风流倜傥,多情泛滥。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文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世俗的眼光当中,文人的才华和绯闻,往往被加在一起相提并论,但作家也不过是凡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正如他儿子对记者所提及的:“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这个品德与才华不相对称的人便是郁达夫——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他的一生,注定化成绚烂夺目后的苍凉尘粒。

图 | 郁达夫

少年时代——忧郁多于欢乐

1896年,郁达夫出生在浙江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身为家中幺子,郁达夫出生时,母亲的身体已经是亏损到了不堪再育的程度,乳汁稀薄,导致他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不良患起肠胃病。

病年余,由衰弱而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精疲力尽。

到了郁达夫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莫名其妙的,父亲也因这病而死。

这般场景在他诗中也有所注:“三岁父殁时予正病。青灯雨夜,二兄坐灵帏前吟哦光景,犹历历在目也。”

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上场。

年幼的郁达夫早已体验到生活百态。饥饿的恐怖及亲情陪伴的缺失,一直难以想象地实现在他身上。

他只能在念佛经的祖母怀中蜷缩取暖。可惜,最后祖母离去,只剩孤独为他助力。

由此往后,郁达夫忧郁感伤的情调便深深地烙印在创作和恋爱中。

图 | 坐者为郁达夫

也正是因为郁达夫在小小年纪时已懂很多道理,才深知埋头读书是最有出息的一条路。好在,郁达夫天资过人,上学期间,连连跳级,在富阳县城引起不小的轰动。

他从富阳小县走出到嘉兴、杭州,最后到日本留学。17岁时,郁达夫横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涯。十年后,顺利拿到了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两所日本名校的文凭。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留学期间,郁达夫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时下一部影响中国青年的小说《沉沦》,便是其奠定文坛地位的力作。

在那个年代,该书一出,可谓是轰动全国。

不久,郁达夫回到上海,结识了鲁迅。

鲁迅是文坛巨匠,而郁达夫与他的关系,非同一般的朋友,近于亲人。

虽说鲁迅与郁达夫的脾气性格不同,文章风格也不同,但由于他们彼此都早早过上了有娘无爹的生活,所以性格上的敏感一拍即合,惺惺相惜。

最终郁达夫能成为文学战士,少不了鲁迅的影响。

如火热烈的恋情时光

爱是一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恰如许地山所说:“爱就是惩罚!”

而郁达夫是哪一种?作为一名浪漫文学家,他的所为,自然是前者。

郁达夫的恋爱生活,最早可追溯到他12岁在故乡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时。

他曾倾慕于一位叫莲仙的青梅竹马,得益于自身过剩的才华,他还富具浪漫地赋诗一首:“左家娇女字莲仙,费我闲情赋百篇。三月富春城下路,杨花如雪雪如烟”。

郁达夫与莲仙的这种浓淡相宜,饱含着纯洁友谊的爱情,一直持续到他高小毕业,长达三年有余。

不过这都是写在纸上的童话,因为郁达夫的第一任妻子,并非是莲仙,而是性格沉着温良和才华出众的孙荃。

他们的姻缘略显单调,仅仅因为一位远房亲戚从中牵线,就撮合了一对才子佳人。

不过论家世,两家并不算是门当户对,孙家是亦工亦商亦农的经济大户。而郁家,独门独户,只有薄田六七亩、旧房三间,既无恒产,也无恒业。

相差甚远的家境,照理说是郁达夫高攀了孙家,但郁达夫起初听闻孙荃时,并无好感。

而一切的转变,发生在见面后。

图 | 郁达夫与孙荃

郁达夫对孙荃文静娴雅的气质萌生了一见钟情的好感,尤其对她博闻的学识和大方的谈吐印象深刻。在家长的主持下,二人成亲了。但郁达夫以学业为重,不日便返回了日本。随后夫妻两便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

两人一个身在富阳、一个远在日本,上天似乎在刻意考验他们,炙热的情感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

在其中的一封信中,有句诗,十分引人注意。

“许侬赤手拜云英,未嫁罗敷别有情。”

郁达夫通过聪慧俊俏、忠于爱情的云英,罗敷的歌颂,表达了他对孙荃清丽容貌、高洁心灵的赞赏之意,以及心中难以控制的喜悦之意和依依惜别的情怀。

每次孙荃收到郁达夫的书信,看着透露相思的笔墨,都有着说不尽的情思。

郁达夫曾经对其爱护、爱惜之心可见一斑。但以后的变心,却成为一种莫大的讽刺。

久而久之,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感情的他们,导致二人精神世界的交集越来越少。就算是无比火热的情感,也会有被时间和距离冲淡的一天。加上第三者的介入,感情必然出现裂痕。

1926年,他们长子龙儿的夭折,更是对二人爱情的破裂雪上加霜。但是,那时的孙荃仍然心存幻想,相信二人的感情能修复。

可惜,这场婚姻最后还是以离婚收场。

真是春来一帘幽梦,像雨,像雾,又像风,秋去一场空,无缘各西东。

图 | 郁氏三兄弟

郁达夫风流倜傥,称得上少年情种。在与孙荃离婚后,他又与被誉为“杭州第一美人”的王映霞交往了,两人之间那一段“以激情始,以悲剧终”的情爱纠葛,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

在郁达夫的一番苦心追求下,王映霞投入了他的怀抱。二人在日本举行婚礼,游青岛,赏济南,相依相随,婚后也是琴瑟和鸣,如胶似漆,可谓是“富春江上好伴侣”。

王映霞学做茶饭,操持家务,烹调缝纫,将家庭调理的温馨安逸;对外帮助夫君协调方方面面的事务,有条不紊。

但这场婚姻最终也只持续了12年,且有三个小孩。随后,王映霞红杏出墙,加之郁达夫的一系列不理智行为,为他们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王凯亦可惜道:“一个才子,一个佳人,然道不同,于是不能偕老,惜哉!”

郁达夫的一生都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从年少时代家乡的初恋,到贤惠端庄的孙荃,再到杭州美女王映霞。

经历两次婚姻,相遇数位红颜,留下浪漫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一生引无数人羡慕。

图 | 王映霞

激昂振奋的文人精神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的爱国情怀由来已久,在早期名作中已有体现。

1921年,因为小说《沉沦》的震世骇俗,郁达夫风行沪上,声名鹊起。在第一节中,他表达出浓烈的爱国之情:“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1938年春,步入晚年的郁达夫仍然在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他以笔作为武器,一篇篇的政论文章中成千上万的文字作为炮弹,尽己之能,来鼓舞人们的士气。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说过:“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可见,郁达夫的文人精神穿透身躯,直达人心。

中国作家沈从文亦感叹:“郁达夫的名字,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然而,1945年,他却被人所杀,死在了苏门答腊,年仅49岁。至今,尸首无所寻。真正应了他自己曾经所写的一句话:“异乡埋骨亦甘心。”

无疑,郁达夫的一腔爱国热血在国家危难之际冲在了前头,国家需要这样的青年人,尤其这种才华横溢的青年人。

正因如此,在上一个时代中,郁达夫深得万千赞誉。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战火飘远成烟,他转身就成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文人。

原因无非是半封建的所谓“文人浪漫”实则是品德无行,早已经不起今天的道德批判,恰恰郁达夫又“名留青史”,所以他的名声在今天注定站不住脚。

光环与阴影,只隔一个转身,人无完人,远去的背影,岂能十全十美。

文 | 春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首信《致奶奶》 ——重读《郁达夫全集》书信卷札记(2)
胡山源和《文坛管窥》
民国文学大师郁达夫的跌宕人生
郁达夫与王映霞
夜访郁达夫
人生若只如初见:郁达夫的风雨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