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考据]"个”、“箇”、"個”考

​【按】这是网上吵架引起我兴趣的,寻章摘句,缀以成文,抛砖引玉,以待后来。

“个”字出现的很早,例如

“鹿皮四个”,《国语,齐语》,韦曜注“个,枚也”。

《仪礼》《周礼》《礼记》均出现“个”字,例如

“举鱼腊俎俎释三个”,《仪礼注疏》卷十四。

这个“个”郑玄解释为枚。

“上两个,与其身三;下两个,半之” 《周礼注疏》卷四十一。

这个“个”就麻烦一点。古代箭靶是方的,两边竹杆撑起来,上下都出头,形状有点像两边不出头的“井”字(或者“目”,没有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横)。这里的“个”就是指“井”上下两头出头那部分,也叫做“舌”。郑玄认为这里应该读作“幹”。

“天子居青阳左个”,《礼记,月令》

这个“个”就是指正堂两旁的侧室。

《大学》里面出现一个“个”字,引自《尚书&秦誓》,但是秦誓中写作“介”,大约是介的讹字,后面还要解释。

《春秋》里面出现过一次,见昭公三年,

“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

個和箇在汉以前的典籍里面没有出现过。明代杨慎《古音余》转引过宋代方崧卿《韩集举正》中的说法,

“古书皆作个,至汉功臣表始出箇字”。

方的说法实际是

“古书如《仪礼》《左传》《荀子》皆用个字,汉功臣表始出箇字”。

杨慎批评他这个说法有问题,说

“不思荀子已有负矢五十箇之文,文亦有箇字矣,说文亦有箇字矣”。

荀子这句话出自《荀子&议兵》,唐代杨倞注本做“箇”。再早一点自《汉书&刑法志》,原文是

“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

唐代的《通典》也是“个”(卷一四八),到了《资治通鉴》那里就又变成了“箇”(卷六)。杨慎可能是看到了杨倞的注本有这个说法,但这个本子是唐代的,暂且存疑。

箇最早的解释出现在扬雄那里,

“箇,枚也”,《扬子云集&方言》。

《说文解字》里面有“个”和“箇”,没有“個”,解释分别是

“个,亦不见义,无以下笔,明堂左右个者,明堂旁室也,当作介”。

“箇,竹枚也,从竹,固声,古贺切”。

许慎认为“个”属于“俗书伪谬不合六书之体”,认为是“介”的错写。介的本义是铠甲,后来有界限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引伸出很多意思。许慎说“介”是“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这个就很难解释“鹿皮四个”“俎释三个”这些话。介是个很古的字,先秦古籍常见,但是除了尚书那句话勉强可以解释为个,未发现介可以解释为作为量词的个的,大概是因为许慎的解释,后来介也有个的意思了,比如一介布衣,当然含义更丰富一点。

前面谈到,杨慎说《说文解字》也有“箇”字,但是许慎是东汉人,也不能简单否认“箇”出现在汉初。史记也不见“箇”字,只有一个“个”字。唐代张守节的解释是

“《释名》云,竹曰个,木曰枚”,《史记正义》

现在能看到的《释名》没有这句话。刘熙比郑玄时代要晚一些,这个解释大概由郑玄对周礼的解释而来。

前面也提到方崧卿的说法,他是在解释韩愈一个残篇中的“万个”一词,按照《东雅堂昌黎集注》的说法,这词说的是竹子,这里的“个”大概用的就是周礼中郑玄的解释。

另,史记和汉书的功臣表查了一下,未发现“箇”字(检查不仔细,资料不足,请大家帮忙)。

在汉代,“个”和“箇”基本上不混用,用“个”的时候多采用偏室这个意思这个含义,少数采用“竹曰个”这个意思,例如

“木千章,竹竿萬个” 《汉书&货值传》

“箇”在汉代晚期出现的多起来,意思和现代汉语的一个两个差不多了,例如

“而犹不知相命竞须几箇为足也”,《嵇中散集 答诗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其剔齿殱一箇”,《陆士龙集》

到了唐代之后,个箇混用情况多起来了,例如。

“两箇黄鹂鸣翠柳”,杜甫,《杜工部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李白,《李太白全集》;

“风前月下花园里,处处唯残个老夫”,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初露半个璧,渐吐满轮魄”,卢仝,《唐文萃》;

“年来与问闲遊者,若个伤春向路旁”,唐彦谦,《才调集》。

但总体来讲“个”用的较少,例子不多。

唐代也出现了“個”字,但是也用的很少,例如。

“庭前有個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顾况,《华阳集》;

“皆请一個月内併贼”,李德裕,《会昌一品集》;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個书生万户侯”,李贺,《昌谷集》;

“万年唐社稷,一個哭麻人”,贯休,《禅月集》。

另,上面这些例子,基本上都是宋刻本,也许有问题,暂时不讨论。

这个“個”是怎么出现的,现在还是搞清楚。日常应用上,释個为偏的例子几乎没有,各种字书上也没有给出例子,大多是沿袭《玉篇》的解释。

顾野王《玉篇》对这个几个字是这样解释的

“个,古贺切,明堂四面偏室曰左个”。

这个问题不大,同时

“个,何贺切,枚也,亦作箇”

这里认为个就通箇了。

“個,加贺切,偏也。郑注仪礼云,俗呼个為個。”

“箇,古贺切,凡竹筊也数之一枚也”

“個”的读音和“个”“箇”不一样,“个”除了偏室的含义之外,其他与“箇”相同。但是“個,偏也”,这个含义很是古怪,本人浅陋,找了很久個用作偏的例子也没找到。后面那句话“郑注仪礼云,俗呼个为個”在郑玄注《仪礼》中是这么写的,

“个,犹枚也,今俗或名枚曰個,音相近”,

也就是说,由于“個”和“个”音相近,就有人用“個”代“个”了。很可惜,郑玄没说“個”的具体含义,现在也找不到個用作偏的例子了。即使存在,估计也是极少数。北京方言里,现在还有“个色”一词,未知是否是“個色”。

郑玄比许慎晚了一百年左右,“個”即使在许慎之前就有,或许用的很少,许慎没有收,或许就是许慎之后兴起的。口语里语音变化随时代改变有所不同,到了郑玄时代,口语里“个”的发音(古贺切)与“個”(加贺切)发音类似,慢慢的就有人用“個”代替“个”了。

在《玉篇》之后的字书里,“個,偏也”这个含义还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唐代进行经书整理,《五经文字》上说

“個,古贺反,见礼经注”,

没有提到個有偏的含义,只是沿袭郑玄的说法。

宋代的《广韵》,“箇个個”三字还是分开的,但是“过同用”。解释是分开的,

“箇,古贺切。箇数又枚也。個,偏也。个,明堂四面偏室曰左个也。”

这里注重这三个字独特的含义。

几十年后的《集韵》,又发生了变化,

“箇个介,居贺切,说文仿枚也,或作个介,通作個。個,偏也”,

個还是解释为偏,只是说“通作個”

同时期的《类篇》,又出现了混乱。因为类篇是以部首排序的,到了“个”,

“个,居贺切,竹枚也。箇,或作个。又居案切,射侯舌也。”

后面一句实际上是专门针对周礼的解释,而

“箇,古贺切,说文竹枚也”

“個,居贺切,偏也”,

“個”没有了其他含义,这或许说明,文字学家对这几个字的认识还很不一致。

再晚一点的《六书故》,只有“个”,“箇”附在“个”下,没有“個”。这倒是好解释,因为“個”是个后起字。这本书的解释很全,基本上把所有的含义都说到了,并对把“个”解释为“介”提出了批评。

“个,古贺切,竹一竿也。借为室之左右个,记曰天子居明堂左个右个。又射侯有上个左个右个,乡射礼曰东方谓之右个。亦作箇,说文唐本曰,箇竹枝也。今或作个,半竹也。徐氏闕个字曰,个不見义,无从下笔,明堂左右个者,明堂旁室也,当作介。鼂説之曰,大射仪搢三挟一个者,矢也亦可易为介乎?鲁次公曰,竹生非一故兼个,猶艸兼屮,林兼木,秝兼禾,也说之据。籀文亦有个字。郑氏曰堂之偏也。郑氏曰,上个谓最上幅也,亦古案切。”

明清时期,对“个”和“箇”的解释还稍有区别,但是对“個”的解释基本上等同于“个”或者“箇”,而且有的字书干脆不写個有偏的意思,因为这个意思早就消失了。

“箇个個,古荷切。数也,枚也,竹筊也。又明堂四面偏室曰个。個,又偏也”,《洪武正韵》;

“個,与箇同,又偏也”,《字汇》;

“個,与个同”,《古音从目》;

“個,与个、箇同”,《正字通》;

“個,按個為後人増加,从个、箇為正”,《康熙字典》。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得到以下结论。

“个”是最古老的,主要意思有,一是称古代名堂四周的偏室曰个;二是箭靶上的部位;这两个含义是必须用个的。三是量词,在用到这个含义时候,古人多用“箇”代替,或者用“個”。另外,个还有“此,这”的含义,比如个中滋味,解释为此中滋味,这是个后起义;再有就是口语里面常用,就是助词,例如

“若不知得尽,却尽个甚么”,《朱子语类》。

这三个含义,后来都可以用“箇”或者“個”代替,但是箇用的较多。 “個”,在古代还有偏的意思,只是这个含义基本上没怎么用过,等同于“箇”,不完全等同于“个”。

在唐代以后的繁体字体系里面,除了某些特殊地方(偏室那个含义只能用个),基本上是混用。四库全书里面“个個箇”出现次数分别是6094、7700、42044,“箇”用的最多。但是“箇”没有“个”的某些含义,简化字里面,“個”“箇”均简化为“个”,无论是从字的含义来讲,还是字的发展过程来讲,还是从学习书写便宜来讲,都是很成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二百十二
313巾部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5)
三个毛念什么,毳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九经字数
殷辂与周冕 殷周礼制杂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