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人造生命这件事
关于人造生命的讨论最早见于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或许《科学怪人》这个名字更加广为人知。雪莱在她的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在看似疯狂的生物学家弗兰肯斯坦,他利用尸体组装了一个有生命的怪物,不幸的是,弗兰肯斯坦的行为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在今天看来,虽然《弗兰肯斯坦》是作为一个恐怖故事诞生的(关于《弗兰肯斯坦》诞生的故事少有人描述,《神秘博士:美好博士》一书中有致敬的章节,《Doctor Who》第十二季中有一集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巧妙地是,这个现代人讲述的故事同样是在探讨《弗兰肯斯坦》最初的主题,他们引入了赛博人——一种有机体与机械体结合的生命,这是《Doctor Who》第十二季值得看的一集),但是其对人造生命的思考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尽管在1818年,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人造生命的可能性,可直到上世纪末,人们才开始真正尝试迈出人造生命的第一步——探索基因组的功能。现在我们回头看,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但就人造生命这一宏大的目标,我们才刚刚开始,未来的道路上,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生命的形式有很多,许多教科书依据是否具有细胞结构对生物种类进行划分,病毒便是一种被广泛认识的非细胞结构生命。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病毒并不算是一种生命形式。想象一下,你把一段病毒程序(核酸)存储在U盘里(包裹核酸的外壳),然后这个U盘被接入到了一台计算机(细胞)上,病毒程序可以复制,对计算机造成破坏,等等一切行为,可是归根结底,这个携带病毒程序的U盘并不能被称之为一台计算机,病毒只是一团没有互作的生物大分子而已(记住这句话)。因此,当我们说人造生命的时候,往往可以归结为人工合成细胞。
在探讨如何构建人造细胞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指标,用来判断我们得到的有机物集合是否能够被称为人造细胞:
1、结构上:具有完整的人造细胞结构,从分子层面到细胞层面;
2、功能上:能够正常行使细胞功能,包括基本的新陈代谢,能够生长、复制。
设定第一指标(结构指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有机体要被称为人造细胞,那它至少要看起来像是一个细胞,并且其中每一个细胞组件都是人工合成的。而对于第二指标(功能指标),很多人会误认为其是第一指标的必然结果,但事实不是这样。
有人会问,我把自行车的零件组装成自行车,即可得到一辆自行车,为什么用细胞组件组成的细胞有可能无法行使正常功能呢?
问题在于,我们知道自行车上每一个零件的作用是什么,至少,自行车的设计师知道,而我们只需要按照他们给的图纸将零件拼装出来即可,而细胞却不是这样。细胞是在机缘巧合下产生的,大自然进行了无数的尝试,最终只有成功的生命形式存留了下来,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它们内部形成了一个稳定状态。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来,我们并不知道细胞中的每一个组件拥有的功能与需要的工作环境,甚至,连“组件”这个概念的划分都是具有主观色彩的。对于一辆自行车来说,它的每一个零件的功能与工作环境是已知的,比如我们只需要将链条搭到两个齿轮上(零件的工作环境),就可以完成齿轮之间的传动(零件的功能)。同样,我们要想人工组装出一个能够正常进行生命活动的细胞,就必须了解每一个必要细胞组件的功能与工作环境。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人工合成细胞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是时候看一下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类对于人造生命的尝试了。
说到人造生命,或者说人工合成细胞,我们就绕不开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正如我们谈论相对论绕不开爱因斯坦,谈论黑洞绕不开霍金。1985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199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启动的五年后,文特尔开始了他对人工合成基因组的研究。
要实现人工合成细胞,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实现基因组——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组成单元的人工合成。前面我们把病毒比喻成了带有病毒程序的U盘,将生物体比作计算机,计算机的系统使用了一种生物界通用的代码,但问题在于,虽然我们能够读出代码上的每一个字母,但我们并不知道一串代码所能代表的含义,至少现在不能,充其量我们只能预测这段代码运行之后看起来会是怎样的。
计算机的系统是由一个一个软件组成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哪些软件是系统正常运行必须的,最简单也是最繁琐的方法就是逐一删除这些软件,看看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作,文特尔的计划就是如此。在此之前,文特尔曾尝试以丝状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组作为模板,人工合成支原体的基因组,并将它移植到除去了DNA的山羊支原体(Mycoplasma capricolum)胞内,之所以选择支原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支原体的结构简单,这个人工合成的细菌被称为Cynthia。文特尔设想在Cynthia的基础上,精简其基因组,删除掉“无用”的基因成分,紧紧保留其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基因成分。
首先,文特尔向Cynthia的基因组中插入转座子,使得某些基因失活,传代培养后观察菌落的存活状况,如果这些基因在40代后仍然保持失活,它们就是可以被删除的非必需基因;某些基因在第1代与第40代中都存在,这些基因便是Cynthia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基因;还有一类基因,它们的存在与否虽然不能决定菌体死活,但是如果被失活,菌体会表现出生长速度减慢等现象,它们被归类为半必需基因
用上述方法,文特尔在Cynthia的基因组上鉴定出了240个必需基因,219个半必需基因与432个非必需基因。但是这个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特尔在《A Life Decoded》(这本书值得每个对生物学感兴趣的人读一读)一书中是这样写的:
如果没有对环境的定义,那么这些数据很难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难以捉摸的基因功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生殖支原体中的两个基因,其中之一可以编码一种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而另外一个基因编码转运果糖的蛋白质。生殖支原体可以依赖任何一种糖类生存。如果只提供葡萄糖,转座子插入果糖转运体基因中对细胞没有任何影响。从这些试验中你可以推断出果糖转运体基因是不重要的,但只在这种情况下成立。反过来,如果只提供果糖,果糖转运体基因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我们要理解基因的功能的话,环境是很重要的。
摘自:《A Life Decoded》P354-355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行的方法就是将Cynthia的基因组划分成许多区段(实际实验中划分成了8个),一次仅敲除一个区段中所有非必需基因,依次尝试,最终文特尔获得了新的Cynthia基因组,将这个基因组转入去除DNA的山羊支原体胞内,获得了Cynthia II。值得注意的是,先前划分的8个区段中,Cynthia II保留了一个来自于Cynthia的区段。

敲除掉非必需基因后得到的Cynthia II可以实现完整的生命活动,但这不是文特尔实验的终点,他仍然在尝试将Cynthia II中的非必需基因(Cynthia中的半必需基因)敲除,探索更加基本的基因组形式。于是,文特尔得到了一个更加精简的基因组,大小为531kbp,仅包含473个基因,使用这一基因组构建的Cynthia III消减了许多不必要的代谢路径,这导致它分裂的速度大大减慢(Cynthia大约1h就能分裂一次,而Cynthia III分裂一次需要约3h),尽管如此,Cynthia III仍然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文特尔的实验中,只有细菌的基因组是人工合成的,利用了山羊支原体作为细胞环境,虽然我们先前提出的问题仍未解决,但却被完美绕过了,而这正是文特尔实验的精妙之处。
人工组装的第一代Cynthia III,其基因组来自人工合成,而其他细胞组件都是来源于山羊支原体,而到了第二代,Cynthia III按照设计好的基因组合成了新的细胞组件,经过分裂后,CynthiaIII只保留了一半来自山羊支原体的细胞成分。随着不断传代,Cynthia III中山羊支原体的细胞成分逐渐被稀释,最终,我们便得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造细胞。
这是可喜可贺的,但问题仍然存在:Cynthia II完美符合第二指标,但却不能严格满足第一指标。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眼两个指标的表述:
1、结构上:具有完整的人造细胞结构,从分子层面到细胞层面;
2、功能上:能够正常行使细胞功能,包括基本的新陈代谢,能够生长、复制。
想象一下你有一辆红警中的基地车,它可以根据你给定的图纸制造任何东西,现在你得到了一份基地车的图纸,并且可以利用现有的基地车制造新的基地车,但你不能自己按照图纸从零制造基地车,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文特尔的实验中需要一个山羊支原体作为第一辆基地车,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探究如何从零制造基地车,也就是人工合成全部的细胞组件,将它们结合有机在一起,得到一个能够正常进行生命活动的人造细胞。
你可能会说,我们既然已经有了得到图纸(基因组)的方法,那这有什么难的呢?还记得最开始我们关于病毒的讨论吗?我们将病毒描述成一团没有互作的生物大分子而已,这种简单的组合之所以不能称为生命,是因为我们一般认为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互作是生命的基础。我们或许能够在实验室中合成全部的细胞组件,但让它们相互作用行使正常功能是困难的。
细胞组件需要适合的工作环境,而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怎样人工构建这样的一个环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将是我们在探索人造生命道路上面临的最大难题,但总有一天,我们终将解决这个难题,创造出真正的人造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特尔创造生命是不是在亵渎上帝?
克雷格·文特尔--人造儿
人类能创造新的生命体吗?
科学家当上帝首“造”生命
“用生命创造生命”的一小步:一个名叫辛西娅的人造细胞
人造生命研究获得突破 可能引发安全伦理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