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腾驰//《感念玉米》

——秋收季节用架子车拉玉米杆照片

——马腾驰先生手书

感 念 玉 米(散文)

·马腾驰

玉米和小麦,是关中道上主要的两种农作物。原先,在老家大张寨,还种些豌豆、黄豆、绿豆等等的杂粮与牲口吃的苜蓿之类的草料植物。豆类杂粮因其产量低,再到后来,不饲养了牲口,这些豆类杂粮和草料植物就舍弃不种了。

农历五月初麦子收后,玉米种子下了地,它不象麦子文雅得似乎有了贵族气,先一年秋天种下,发芽露头,而后踱着方步,晃晃悠悠地度过冬,过完年,到了第二年春上站起身来,伸了伸懒腰,不紧不慢地生长着,已是大热天了,在布谷鸟急促的鸣叫声中,这麦子才不慌不忙地成熟了。玉米,生来就是个急性子,播种下去,刚从地里出了苗,就象被什么无形的东西猛拽着往上蹦一样,只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噌噌地长过一人高,玉米杆与长长的叶子还鲜绿着,就成熟了抱在怀中的玉米棒子。嗬哟,这低看了自己,快速长成的玉米,是要早早地给高贵的麦子腾出地儿来呢。

对玉米,我是熟知的,难忘其作务的限辛与它在困难时期对农人的救命之恩。

早先,在老家,收完麦子,碾打晾晒入仓以后才种玉米,到了后来,人们为抢农时与提高产量,采取了“攉播”方法,就是在麦子还没成熟收割之前,用自制的“攉播”工具,攉开稠密得走不到前去即将成熟的麦子,提前把玉米种子种到地里,目的是错开夏收农忙高峰。三夏大忙,既要抢收小麦又要抢种玉米,把后边的抢种提到了抢收之前,少了太多的紧张,另外,玉米早播种,不仅可以早收获,还能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

忙完夏收,累得黑瘦黑瘦的农人赶到地里,去看那收麦前攉播下去的玉米。嚯,玉米苗已长得和麦茬子一般高了,大约有一寸多的样子。玉米苗出了地,很快就要间苗,从这个时候起,侍弄玉米的艰辛时日就真正开始了。

——勤劳的庄稼人在玉米苗期田间管理

每浇了地或者一场雨下完,人能进了地里,就要锄一遍地,一是防止土地板结,二是为了保墒。玉米生长期间,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太阳,已被自己热傻了,痴呆呆地站在天空,一动也不动,炽烈之酷署暴晒烘烤着大地,热浪滚滚,要窒息了人一般。农人的锄把,在全是汗水的手心里直打滑,每一锄下去,扒开的土坷垃,都有热气呼呼地往外冒,脚踩上去,滚烫滚烫地。大太阳底下,身上穿的衣服仿佛被烤焦了,一动,就呲啦呲啦有了响声,烧灼得肌肉火辣辣地疼。如雨一样落下的汗水,浸湿了这被晒得能冒出烟来的衣服,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脸上哗哗流下的汗水,流进眼睛里,酸蜇得眼晴半天睁也睁不开。

这是说能浇上水的玉米地,或者雨水及时的年份,不能浇上水或干旱的时候,在大张寨,年龄大的老年人与妇女们,用绳子的一头拉着青壮年,绳子另一头的青壮年,从宝鸡峡西干渠陡峭的水泥板斜坡上提着水桶下去,一手拽着绳子,另一只手提着桶,把水从大渠里一桶桶提上来,倒入渠边干涸得龟裂开口子,玉米叶子已拧起了绳子的地里。远一点的二畛地,要有架子车拉着装满水的大汽油桶,弯腰拉着,吃力地走过坑洼不平的田间土路,拉到了二畛地头,用马勺给每一棵玉米苗根部浇半马勺水,把这叫保苗,意思是给浇点水,不要旱死了玉米苗,盼着有一场好雨降下来,滋润了玉米,到秋天多少有些收成。他们干着当时把这叫作拿人肉换猪肉的大苦力活,不时抬头望那天上移动着的云朵,嘴里骂着:“这狗日的天,不要人活了!老是撑住不下雨,要把田禾全都旱死呀!”

一边骂着不下雨的天,保着苗,和天抗争着,一边又渴求着老天能痛痛快快地下一场透雨下来,解了这旱情。神婆与一大群老婆婆们,东颠西跑,在爷庙里虔诚地烧纸磕头,口里念念有词,祈求老天爷下一场拯救了众生的及时雨。

就在这艰难的抗争与对雨水热烈的渴盼中,玉米苗长过了脚脖,长过了膝盖,长过半人高,很快,就跃过了人头顶。此时的玉米地,真正成为了遮天蔽日的青纱帐,连天的碧绿,远远望去,浓密地绿连接着浓密地绿,整片整片望不到头的玉米地,成为了没有边际的绿色森林,煞是好看。

——丰收的希望

玉米长高了,不管是浇了地还是下了雨,地还是要锄的,化肥还要上的。人走进玉米地,就是钻进了密不透风的玉米森林里。闷热,闷热之极。没风,没有一丝的风。似刀子一样锋利的玉米叶子,划得人脸上与胳膊上满是血印子,汗水流入这血印子,滋溜滋溜刺蜇得人又疼又痒,只能忍受了这疼痛,只能忍受了这骚痒,没有办法,活,还得继续干呀!干完一晌活从地里出来,谁的脸上与胳膊上不是一道道的血印子?谁不是满脸胀红与一身的汗水?那脸上与胳膊上的血印子,被带盐的汗水浸了,越发地鲜红夺目,象用红笔一道道画上去的红线。

大人们辛苦着,那些毛猴娃娃们倒是好,个子小的他们,像快乐的鱼儿游进了绿色的海洋里,猫着腰在里边蹿来蹿去玩着。几十亩或者几百亩大的玉米地,没有任何参照物,他们在其中能准确地感知到了什么位置。玉米地里,哪里蹦出了一颗西瓜苗,哪里有一颗杏胡长出了一棵杏树芽儿,他们都了如指掌。不管从那个方位进入玉米地,他们都能直奔目的地,去看那西瓜苗扯蔓了没有,杏树苗长高了没有。玉米地,成了他们的游乐场,成了他们尽兴玩耍的天堂。

到了收获玉米的季节,这是一场比夏收更为艰苦的劳作与付出。有人说,把玉米连根挖了,抱出地,再掰玉米棒子,一遍就过了,这样整端。有人说,先掰了玉米棒子,再连根挖了,好出手。还有人说,先从根部用镰刀砍了,一个个掰了棒子,抱出玉米杆,再单独去挖玉米根,这样零干。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干法,不管怎么个说法怎么个干法,这收玉米的活,绝不是个轻松活!抱一抱玉米杆,扛一袋子或者胳膊弯挎一蛋笼玉米棒子走出玉米地,脚下不利索,周围又有玉米杆的拦挡,哪个不是磕磕绊绊地走了出来?哪个不是吭吭哧哧,一步三流汗地难场样儿?

每到了秋天,往往是秋雨最多的时候,泥地里,忙碌辛苦着收玉米,那活儿,真不是个好活儿,那滋味,也真不是一个好滋味。好不容易掰完玉米棒子,还要继续忙呢,把它们在地头装入蛇皮袋子,再用架子车从半腿深的泥水路上拉回去,每走一步都艰难,每一步都是要拼了命的!

——秋收劳作“掰玉米棒”

如今,全种了果树,多年不种粮食的老家人说起过去种玉米,还感叹地说那是个王法活,玉米生长期短,从种到收就短短一百多天的时间,是紧三火的事,是把人能忙死累死逼死的活。说起过去,他们常常“唉”地一声长叹,有了话:“就是这累死累活收回来的,就是这最难做饭食最难吃的玉米,队上分的和自留地种的,那时,也不够一家人吃啊!”他们的脸上,滑过一丝过去艰难日子里,经常出现在脸上的那种忧愁与悲苦。

不管怎么说,就是这把人能忙死累死逼死,也是最难做饭食最难吃的玉米,在最困难的时期当了最主要的口粮,我们是吃着它长大的。

小时候,多年夏收后,老是听到大队的大喇叭里喊着夏粮欠收秋粮补的吆喝声。玉米,给老家人提供了果腹的食物,尽管那时上顿下顿都是玉米面做出的各种饭食,吃得人心里发苦,胃里难受,日子是困难,玉米是难吃,但毕竟有了它做主食,有了它的帮托,使得我们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没有被饿死,它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苦难岁月,玉米,对我们是有恩的。

——垒玉米塔

我是真诚地感念玉米的,它活了我与一大批人的命。玉米,它和我的生命结合在了一起,它幻化成为了我体内奔流的血液,它成长强壮了我的骨骼,我怎么能忘记了说起来或者看到它,都如亲人一样的玉米?

许多次在梦里,我都梦见了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那玉米杆上已结出了硕大的玉米棒子。微风吹过,玉米叶子沙沙地响着,那声音好似天籁之音,煞是好听,那玉米杆子上的玉米棒子随着微风晃动,有了绅士的风度。就在这玉米地里,我看到,有许多老家大张寨的父老乡亲忙碌着农活……

2018年02月28日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 马腾驰 陕西礼泉县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以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窝窝》《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2019-1-21“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即将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收记忆之二 弄棒子
田野里的孩子
玉米苗又细又弱小,简单一个操作使它长得粗壮,玉米棒子大又长
散文|听高山流水讲述《麦客》的故事
【割麦】/ 王卫国
芒种夏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