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也相害?
摄影师:林宛儿
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也相害?温迪·帕特里克/文池隽晨、高婷、吴星宇、朱佳怡、张海洋、张天钰、姚逸飞、伍官欣、傅大韦、陆扬、代琪、李子睿、单文彦、焦晓越、吕泽邦、张欣儿、吴秋锦、曾诗雅、吴一鸣、李云璇、王琪瑞、黄安颜、米玛扎西、田嘉位、钟佳影、张凯添、江磊、冯月、杨婕茹、赵霜、刘昕雨、李泯漫、张琦惠、邓曜然、潘田奕飏、陈锦涛、刘美、庄开文、刘子祺、倪晓、贺雨潇、刘智睿、孙雨豪、叶力纳扎尔·努尔哈斯木、黄灿、陈子涵、马骏雷、赵学晶、陈静怡、雷雳译当我们遇到和自己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上过同一所高中,或者甚至同一天生日的同乡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体会到一种积极情绪。事实上,许多研究已证实,相似性在许多情形下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尤其当双方拥有许多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上的共同点(如兴趣爱好、能力、才智等)时,相似性可能更具吸引力。然而,当涉及到社会比较时,这种相似性是否依然百利而无一害呢?有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一、相似性是吸引力和人际互动的源泉从情侣到同龄人,从同学到同事,人们都会因为对方与自己的相似性而被其吸引。相似之处是双方在个人生活和职业方面开启对话以及激发化学反应的关键。各种各样的线下小团体以及网络社群的创建基本都基于成员间共同的兴趣、目标和热爱,因为人们总是渴望与那些和自己拥有相同特征的人建立联系。虽然这样的相似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团结与合作,但是,过了某个“临界点”后,它会不会就成为竞争的导火索?许多研究人员都探索了这一问题,他们试图在“积极的”相似性(产生联结感)和“消极的”相似性(产生优越感)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二、相似性是一把双刃剑泽尼普·塞马尔西拉尔等人在2018年探究了不同沟通方式下实际和感知的相似性的影响。具体来说,他们研究了人们在短暂的面对面或Facebook接触后,对对方人格特征的印象与社会性吸引力的关系。他们发现,个体会被那些被视为是“更好的自己”的人所吸引,但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异太大,这种吸引力便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线下见面的情景中。塞马尔西拉尔等人的分析得出,感知的相似性对人际吸引力的预测作用远大于实际的相似性,而且人们更可能在面对面互动中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但是,该研究更有意思的发现是:人们希望能和那些与他们互补的人互动,但前提是这个人不对他们的自我认知造成威胁。用研究人员的话来说,人们会寻找那些比自己稍好但“不会比自己好太多”的人进行互动。三、社会比较中的舒适区为了解释他们的发现,塞马尔西拉尔等研究者讨论了两个与第一印象有关的框架,一个是相似性吸引假设,另一个是自我延伸假设。他们指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与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向上比较”来提升自尊心,但这样的向上比较也有一个度。研究者们认识到,人们与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进行的互动存在一个“舒适区”,因为如果我们认为对方比我们优秀太多的话,我们可能会自我损耗。他们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的目标,人们会寻求与那些跟自己互补但又不会威胁到自己的自我评价的人交往。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就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此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会为我们带来善意的合作,而非恶性的竞争。因此,无论在社交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以谦虚的姿态享受相似性给我们的好处。资料来源: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why-bad-looks-good/202302/the-dark-side-of-similarity (该文翻译发布得到了原文作者授权。作者主页: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contributors/wendy-l-patrick-jd-phd )‍‍拓展链接
· 儿童为什么会被同伴拒绝?
· 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同伴侵害和内化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家揭秘孕育喜欢和爱情的四大因素|心理学课程15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
你觉得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呢
共相是人们心中的有意义的概念
交往中的“人际吸引”
相似性(互动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