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丧亲之痛3:儿童青少年丧亲之痛
摄影师:宋艺
儿童青少年丧亲之痛
对儿童而言,失去依恋对象会产生长期影响(Lotterman et al., 2014)。在父母一方去世后,儿童的基本安全感和关爱会受到威胁。儿童在家人去世后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内,都可能会哭泣、难以专注于学习、睡眠困难、头痛,出现其他的身体症状。临床研究表明,持续的中度抑郁、焦虑及愤怒在其身上都是司空见惯的(Dowdney, 2000)。同时,很多儿童说他们与死去的父母经常保持心灵沟通,经常梦见他们,和他们说话。认知的发展影响着应对亲人亡故的能力。对死亡尚无成熟理解的儿童可能会觉得死去的父亲或母亲是自愿离开的,有可能是生他们的气了,并且,在世的母亲或父亲也可能会消失。由于这些原因,年幼的儿童就需要细心反复的解释,让他们明白父亲或母亲并不想死,也没有生他们的气(Christ et al., 2002)。不让孩子知道真相会孤立他们,常常会导致更深的遗憾。儿童期丧亲本身通常并不会带来长期影响(Oltjenbruns, 2001),出问题更可能是因为在亲人去世后他们没有得到适当的关照。不管儿童的理解水平如何,诚实、慈爱、保证等会有助于他们承受丧亲之痛。受悲痛打击的学龄儿童比青少年更可能信赖父母。青少年遇到亲人亡故时,可能觉得非常难以理解。青少年的丧亲之痛可能会非常严重,如果他们的悲痛未能很好解决,他们就可能出现慢性病、持久的内疚感、低自尊、在学校表现差以及人际关系问题(Balk & Corr, 2001; Malberg, 2014)。青少年常常会为了显得正常,不在父母和同伴面前表现出悲痛。结果,他们比儿童更可能变得抑郁,或通过出格的行为来逃避悲痛(Granot, 2005;Brent et al.,2009)。他们可能会抱怨身体不适、有自杀企图、辍学。青少年期关键的发展任务的完成可能被打断,悲痛的青少年较少形成对同伴的依恋,完成任务时更加困难,教育期望更低,职业规划更糟糕(Brent et al., 2012)。总体上,情况最糟糕的是失去母亲的孩子、为死亡而责备他人的孩子、低自尊的孩子、使用消极应对策略的孩子、抑郁的孩子以及健在的父母极度悲痛或抑郁的孩子(Brent et al., 2009; Melhem et al., 2011)。
以上内容摘录自《发展心理学》(第3版)(雷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十一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英国王室哈里王子: 公开丧母20年的内心挣扎,求助心理治疗
手足之殇与童年创伤性悲痛:儿童悲伤导论
父母们都应该了解的10个近期的心理学研究
教育部的“阳刚之气”成了网络热词,作为儿科医生,我认为,这不科学
你需要的不是追热点,而是死亡教育
如果死亡是一门课,我们该如何推开这间教室的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