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六篇之《六元正纪大论》8

第九节:五郁之发的问题

一、《内经》对自然和人体认识的的一个基本观点。

【原文】

五运之气,亦复岁乎(1)?

歧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2)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

歧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3)。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4)。

帝日:太过不及,其数何如?

歧伯曰:大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5)。

【讲解】

(1)五岁之气,亦复岁乎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运。“复”即报复。张介宾注:“复”报也。“复岁”,即在本年中出现报复现象。此句以提问方式指出五运之间如果出现偏胜现象,即可出现报复现象。“有胜则复”,以求自调自稳,这是《内经》中关于自然气候变化的一个基本观点

(2)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

“郁极”即被郁到极度。“发”即发作。此句意即五运在被郁到了极度的时候它本身就会发生反克现象,举例来说,水可以克火,水气太甚,火气被克而郁积于里,但是火气被郁到了极度,它本身就可以突破水的约束发作出来而火势燎原。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这种现象就叫做“郁发”,也叫“复气”。不过应该指出,“郁发”现象所产生的“复”,与前文中所讲的“复”,在“复”的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郁发”现象所产生的“复气”,是被郁的一方本身起来报复,例如前述水乘火,火本身来复。而前文中所述的胜复,则是胜己者之所不胜来复,例如木乘土,木气偏胜,金气来复等等。这就是说,胜复有各种不同形式,但总的来说其属于自调现象则一。由于如此,所以“复”字又可理解为恢复之义,亦即经过自调又重新恢复到正常的情况。这也是《内经》对自然和人体的一个基本观点

(3)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五常之气”,即五运之气。“太过不及”,即五运的太过或不及。全句意即五运各有太过不及之分,因此其郁发情况也因太过不及而各有所不同。

(4)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太过者暴”,指岁运太过之年,其因郁而发的现象比较急,比较猛。“不及者徐”,岁运不及之年,其因郁而发的现象则比较慢,比较缓。“暴者为病甚”,指岁运太过之年,由于因郁而发的现象比较急,来势比较猛,所以人体因感受此郁发之气而发病也比较重。“徐者为病持”,指岁运不及之年,由于因郁而发的现象比较慢,来势比较缓,所以人身因为感受了此郁发之气,而发病也比较缓。张介宾注云:“持者,进退缠绵,相持延久也。”这就是说岁运不及之年,人体感受此郁发之气发病常表现为迁延缠绵,持久不愈。

(5)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太过”,指岁运太过之年或气候偏胜现象,例如太热、太冷等等都是太过。“其

数成”,意即对于太过现象可以用成数来表示它,如风气太过可以用八来表示,火气太

过可以用七来表示,凉气太过可以用九来表示,寒气太过可以用六来表示等等。“不及”,指岁运不及之年或气候偏衰现象,如应热不热,应冷不冷等等都是不及。“其数生”,意即对于不及现象可以用生数来表示,火气不及可以用二来表示,凉气不及可以用四来表示,寒气不及可以用一来表示,风气不及可以用三来表示等等。“土常以生也”,指土一般只用生数五来表示即可。关于生成数的涵义及五运常数,前节中已经作过讲解,此处从略。

二、土郁之发

【原文】

帝曰:其发也何如?

歧伯曰:土郁之发(1),岩谷震惊,雷殷气交(2),埃昏黄黑,化为白气(3),飘骤高深,击石飞空(4),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5)。(补:洪水泛滥)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6)。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7),甚则心痛胁旗,呕吐霍乱(8),饮发注下,附肿身重(9)。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10),以其四气(11)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12)。

【讲解】

(1)土郁之发

“土郁”指土气被郁。“土郁之发”指土气被郁至极而发作。从岁运来说,凡属木运太过之年或土运不及之年均可以由于木来乘土,风可胜湿的原因而出现土郁现象。木运太过之年,风气偏胜,可以出现土郁现象。土运不及之年,木气来乘,也可以出现风气偏胜发生土郁现象。从岁气来说,在四之气上而客气为厥阴风木之气主时时,也可以因风气偏胜,太阴湿土之气被郁而出现土郁现象。土被郁到了极度,就可以由郁而发。以下所述即“土郁之发”时的气候、物候变化及人体疾病方面的特点。

(2)岩谷震惊,雷气交

“岩谷”即山谷。“雷殷”,“殷”字,张介宾注;“股、盛也。”“岩谷震惊,

雷殷气交”,王冰注:“土虽独怒,木尚制之,故但震惊于气交之中而声尚不能高远也。故曰雷殷气交,气交谓土之上,尽山之高也。”全句意即土郁之发的表现,就是雷雨大作,山谷震动。

(3)埃昏黄黑,化为白气

“埃昏黄黑”,指雷雨大作时阴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化为白气”,指雷雨大作时的烟雾迷濛景象。张介宾注:“湿蒸之气,岚之属也。”这是对雷雨时自然景象的描述。

(4)飘骤高深,击石飞空

“飘骤”指大风。“高深”张隐庵注:“高深,高山深谷之间” 。“击石飞空”,指山石从空而降。全句是指雷雨大作之时,山洪暴发,巨石被洪水冲决而下的暴风雨现象。

(5)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

“洪水乃从”指雷雨之际,山洪暴发。“川流漫衍”,指河水泛滥,“田牧土驹”,指田地被洪水淹没,水退之后,泥土堆积成小丘,远望如草原牧马。张介宾注:川流漫衍,洇没郊原也。田牧土驹,以洪水之后,惟余士石嵬然,若群驹散牧于田野也” 。这里仍是对雷雨大作、山洪暴发以后自然景象的描述。

(6)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

“化气”指土气。“时雨”指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正常降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指生物生长变化恢复正常。全句意即土被木郁,降雨减少,气候干旱。但土郁之发,雷雨大作,山洪暴发。经过郁发之后,气候干旱现象解除,气候恢复正常,生物的生长收成自然也就恢复正常。这也就是王冰注中所谓的:“土化不行,炎亢无雨,木盛过极,故郁怒发焉,土性静定,至动也,雷雨大作,而木土相持之气乃休解也。”

(7)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

以下是谈土郁时,人体的疾病表现。“心腹胀”即胃脘部及少腹部胀满。“肠鸣”指腹中漉漉有声。“数后”指大便次数增多,亦即下利。全句意即土郁之际,人体脾胃运化作用亦相应失调,因而在临床上可以出现上述脾胃运化失调的临床症状。

(8)心痛胁,呕吐霍乱

“心痛”,指心前区或上腹部疼痛。“胁臏”,指胁肋胀满。“呕吐”·,指嗯心呕吐。“霍乱”,中医病名。其临床特点是上吐下泻。全句意即土郁之际,人体亦相应容易发生上述肝胜乘脾的各种疾病。

(9)饮发注下,跗肿身重

“饮”即水饮。“注下”即泻痢。“肝肿”即皮肤浮肿。“身重”即全身痠suān重。水饮内停,皮肤浮肿,下痢,身重,一般均属于脾的运化失调或湿热内蕴的临床表现。全句意即土郁之际,人体亦常相应出现上述脾湿表现。

(10)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

“云奔雨府”,指下雨之处阴云密布。“霞拥朝阳”,指早晨太阳周围,云彩很多“山泽埃昏”,指山林沼泽之处天气阴暗。全何意即如果自然环境出现上述景色,就是土郁之发,亦即雷雨将作的前兆。这是古人长期观测气象得出的经验总结。

(11)以其四气

“四气”,即六气的四之气。这一段时间在大暑以后,秋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六月中至八月中这一段时间。“以其四气”,意即土郁之发的时间主要在四之气这一段时间中。之所以主要在这一段时间中的原因,这是因为四之气为太阴主时,土气偏胜,所以也就多在此时发作。这也就是张介宾注中所谓的;“土主四之气,在大暑六月中后凡六十日有奇,故土郁之发,以其四气。”

(12)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

“云横天山”,指远望高山,可以见到白云横绕。“浮游生灭”,指白云浮游山顶,时散时聚,以上说明云层较低。“怫之先兆”,“怫”,注家多解释为“郁”。张介宾谓:“怫,郁也。”马莳谓:“斯土气怫郁之先兆。”高士宗注亦同。张隐庵则认为是土郁即“发”之先兆,其注云:“此怫郁欲发之先兆。”根据张隐庵注,窃以为此“怫”字,以作“复”字解为好。因为云代表气,“云横天山”,说明被郁的土气已经出现,所以这就是“土郁之发”,亦即土气来复的先兆。此句王冰注云:“天际云横,山犹冠带,岩谷丛薄,乍灭乍生,有土之见,怫兆已彰。”明显地说明“怫兆”指“复”兆,而非“郁”兆。所以我们从王注。

三、金郁之发

【原文】

金郁之发(1),天洁地明(2),风清气切,大凉乃举(3),草树浮烟(4),燥气以行(补:秋天燥气当令时),瘠雾数起(5),杀气来至,草木苍于(6),金乃有声(7)。故民病咳逆(8),心胁满引少腹(9),善暴痛,不可反侧(10),嗌干(11)面尘色恶(12)。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13),其气五(14)。夜零白露,林莽声悽,怫之兆也(15)。

【讲解】

(1)金郁之发

“金郁”,指金气被郁。“金郁之发”,指金气被郁至极而发作。从岁运来说,凡属火运太过之年或金运不及之年,均可以由于火来乘金,热可胜凉的原因而出现金郁的现象。火运太过之年,火气偏胜,可以出现金郁现象。金运不及之年,火气来乘,也可以出现火气偏胜发生金郁现象。从岁气来说,在五之气上,而客气为少阴君火或少阳相火主时之时,也可以因火气偏胜而使阳明燥金之气被郁而出现金郁现象。金被郁到了极度也就可以由郁而发。以下所述即金郁之发时的气候、物候变化及人体疾病方面的特点。

(2)天洁地明

“天洁”,即天宇清净无云。“地明”,即大地光净明亮。全句意即金郁之发,主要表现为天气清明,秋高气爽,一反夏日湿热交蒸的自然景象。

(3)风清气切,大凉乃举

风清”,即风凉。“气切”,即秋气悽切。全句意即金郁之发就是气候由热转凉,使人产生瑟瑟西风萧索悽凉之感。

(4)草树浮烟

“草树”,指树和草。“浮烟”,指烟雾浮游。“草树浮烟”,意即树林之中,雾气迷濛。这是秋凉以后的自然景象,所以高土宗注云:“于时为秋,故大凉乃举,大凉乃举,则草树浮烟”。

(5)燥气以行,霧雾数起

“燥气”,即秋凉之气。“霧雾”,即厚雾。“燥气以行,霧雾数起”,意即秋季里为什么会出现“烟雾浮游”的自然景象,是因为天气转凉的缘故。这是对前述“草树浮烟”一句的解释

(6)杀气乃至,草木苍干

“杀气”,即肃杀之气。“苍干”,指树凋叶落。全句指秋凉以后由于天气变凉而出现的树干叶枯、黄叶飘零的自然景象。

7)金乃有声

“金”,此处指秋季。“声”,指秋声,亦即秋风之声。宋·欧阳修曾作《秋声赋》,其文云:“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縱縱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花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此文对秋声作了生动描述.“金乃有声”,此处指金郁之发,秋风大作。

(8)民病咳逆

“咳”,即咳嗽。“逆”,即气逆。“咳逆”,即咳嗽气喘,咳嗽气喘属于肺的疾病。此处意即金郁之发时,人体的肺亦相应失调,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肺气失宣的症状。

(9)心胁满,引少腹

“心胁”,即胸胁。“少腹”,即脐以下的小腹部。人体胸胁及少腹部是肝的部位心胁满,引少腹”,即胸胁胀满,牵引少腹。其病机多由于肝气失调,气滞血瘀。肝与肺的关系为相制的关系,肺病必然传肝。此处意即金郁之发时,人体肺气容易失调。由于肺肝关系,因此也容易由肺传肝而在临床上出现肝气失调的症状。

(10)善暴痛,不可反侧

“暴痛”,即发作性疼痛或疼痛突发。“不可反侧”,即不可转侧,亦即运动障碍,转侧不能。这些现象也是肝病的临床表现。此处也是指金郁之发时,人体肺肝失调,所以容易在临床上发生上述肝病症状。张介宾注此云:.“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金气胜而伤肝也。”即属此义。

(11)嗌干

“嗌”,指咽部。“嗌干”,即咽干。咽与肺密切相关。此处指金郁之发时,人体肺气相应失调,因此可以在临床上出现“嗌干”的症状。张介宾注此云:“咳逆嗌干,肺病而燥也。”即属此义。

(12)面尘,色恶

“尘”,即尘土。“面尘”,即面如土色,苍黄无华。张介宾《类经》中将“尘”字改为“陈”字,并注云:“陈”,晦也。意即“面尘”,即面色晦暗。“色恶”,即颜色不好。全句意即金郁之发时,人体肺气失调,由于肺主气,肺朝百脉,人体气血均上注于面,所以在金郁之发,燥气偏胜,人体肺气严重失调时,可以在面部出现“面尘”,“色恶”等败征。

(13)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

“山泽”,即山和水。“霜卤”,王冰注:“土上凝白,碱卤状如霜也。”张介宾注:“土面凝白,卤结为霜也。”张隐庵注:“土凝霜卤者,言土凝如霜之盐,即芒硝火硝是也。”全句指金郁之发时,气候干燥,卤地盐碱上泛的自然景象。

(14)其气五

“五”,即六气主时中之五之气这一段时间在秋分以后至小雪以前,大约在农历八月中至十月中之间。“其气五”,意即金郁之发的时间主要在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之所以主要出现在这一段时间的原因,这是因为五之气为阳明主时,金气偏胜,所以金郁之发也就多在此时发作。这也就是张介宾注文中所谓的:“金王五之气,主秋分八月中后凡六十日有奇,故其发也,在气之五。”

(15)夜零白露,林莽声悽,怫之兆也

“零”义同临。张介宾把“零”字改作“雪”。“夜零白露”,意即夜晚天降雾

露。张隐庵注:“夜零白露,言露浓之如雪。”“林莽”,即树林。“林莽声悽”,意即树林之中,秋风悽切。张隐庵注:“林莽声悽,声在树间,此秋声也。“怫”,同复。全句意即如果出现了夜降霜露,秋声四起的景象,这就是金郁之发,亦即金气行将来复的先兆。这也就是王冰注文中所谓的:“夜濡白露,晓听风悽,有是乃为金发征也。”

四、水郁之发(

【原文】

水郁之发(1),阳气乃辟,阴气暴举(2),大寒乃至(补:冬天来临时,),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3),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4),水乃见祥(5)。故民病寒客心痛(6),腰雕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7),善厥逆(8),痞坚腹满(9)。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10),其气二火前后(1)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12),色黑黴黄,怫之先兆也(13)。

【讲解】

(1)水郁之发

“水郁”,指水气被郁。“水郁之发”,指水气被郁至极而发作。从岁运来说,凡属土运太过之年或水运不及之年,均可以由于土来乘水的原因而出现水郁现象。土运太过之年,湿气偏胜,可以出现水郁现象。水运不及之年,土气来乘,也可以出现湿气偏胜,发生水郁现象。从岁气来说,在终之气上,客气在泉之气为太阴湿土主时时,也可以因湿气偏胜而使太阳寒水之气被抑而出现水郁现象。水被郁到了极度,就可以由郁而发。以下所述即水郁之发时的气候,物候变化及人体疾病方面的特点。

(2)阳气乃辟,阴气暴举

“阳气”,此处指阳热之气。“辟”,与避同义。“阴气”,指阴寒之气。“暴举”,指突然出现。全句意即水郁之发时,阴寒之气突然出现,气候突然转寒。张介宾注:“土胜制水,水之郁也,水郁而发,寒化大行,故阳气乃辟。辟,避同。”即属此义。

(3)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

“大寒乃至”,指气候突转严寒。“川泽”,指江河湖池。“严凝”,指结冰。“川泽严凝”,指由于气候严寒,江河湖池之水冻结成冰。“寒雰结为霜雪”,即气候寒冷,天降大雪。这几句是对前句“阳气乃辟,阴气暴举”时所出现的自然景象的描述。

(4)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

“黄黑昏翳”,指气候寒冷,大雪纷飞时天气阴暗的自然景象。“气交”,注家有的解释为夏秋之交,如张隐庵注:“气交,乃夏秋之交,相火之后也。”有的解释为春夏之交,如高土宗注:“气交乃春时厥阴主气,厥阴居少阴君火之前也。”这是受后文“其气二火前后”之句的影响窃以为仍以《六微旨大论》中所谓的“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来解释为好,亦即“气交”,即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乃为霜杀”指由于气候寒冷,万物萧条不能生长。全句意即水郁之发时,天气寒冷阴暗,万物萧条

(5)水乃见祥

“祥”,有吉祥、良好之义。“水乃见祥”,意即水郁之发以后,由于其郁已发泄,

所以水的作用转为正常。这与前节土郁之发时所述“川流漫衍,田牧土驹”之后,紧接着就指出“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其义相同。张介宾把“祥”字释为“灾异”,谓:“祥,灾异也。凡吉凶之兆皆曰祥。”不符合《内经》精神,也未能对“水乃见祥”一句作出解释,因此不从

(6)寒客心痛

“心痛”,即胸中痛。“寒客心痛”,指水郁之发时,寒气偏胜,寒胜则可以引起

人体气血流行不利而发生疼痛。这也就是《素问·举痛论》中所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率然而痛。

(7)腰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

“腰雅痛”,即腰椎痛。“大关节”,指肩肘膝朧等处的关节。全句意即水郁之发时,气候寒冷,气血流行不利,因此可以在此时出现腰痛、大关节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8)善厥逆

“善”,即容易发生。“厥”,《伤寒论》释曰;“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逆”,即逆乱失常。“善厥逆”,意即水郁之发时,由于气候突然寒冷,所以人体气血流行失常,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各种气血逆乱的症状,例如前述之心痛、腰痛、大关节不利,甚至卒倒眩仆,手足逆冷等等。

(9)痞坚腹满

“痞”,即痞塞不通。“坚”,郎坚硬。“腹满”,即腹部胀满。“痞坚腹满”,

意即水郁之发时,“阳气乃辟,阴气暴举”,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出现腹部痞塞胀满等症状。“痞坚胀满”,从广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是由于厥逆,所以原文把此置于“善厥逆”之后。

(10)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乃发也

“阳光不治”,即“阳气乃辟”之意。意即水郁之发时,阳气已衰,不能主事“空积沉阴”,“空”,此处指内或里。“积”,指郁积。“沉”,亦内或里之意。“阴”,指阴寒之气。“空积沉阴”,指水郁之时,阴寒之气由于土湿之气偏胜而郁积于里。“白埃昏瞑”,指天气阴暗低沉,让人感到头目不清。全句意即自然界如果出现了天气阴暗低沉的现象时,这就是水郁之发的表现。

(11)其气二火前后

“二火”,即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其气二火前后”,指水郁之发的时间主要表现在少阴君火主时之前后或少阳相火主时之前后。这就是说如果少阴君火主时,火气过甚,水气被郁时,则水郁之发可以在少阳相火主时之前,亦即在二之气的后一段时间出现寒气来复的现象。如果少阳相火主时,火气过甚,水气被郁时,则可以在少阳相火主时之后,亦即在三之气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出现寒气来复的现象。所以原文谓:“其气二火前后。”值得讨论的是水郁之发的时间与前述土郁之发、金郁之发的时间规律不同,前者都是在本气偏胜的季节发作。土郁之发,“以其四气”,金郁之发,“其气五”,而水郁之发,“其气二火前后”,不是“其气终”。之所以如此,窃以为原因有二;其一,水火的关系,即阴阳的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五运行大论》谓:“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故令虚而生化。”这就是说,年之中的气候物候变化,“火”在其中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对火釆说,也就存在着一个随时自调的问题。这也就是《六微旨大论》中所谓;“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由于如此,所以水郁之发,只要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发作,并不一定要等到终之气太阳寒水主时之时才发作。其二,由于郁发本身是一种自调现象,其自调的结果是要维持本年度中的正常气候物候变化。例如土郁之发以后,就会出现“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的正常情况。王冰注此云;“化气既少,长气已过,故万物始生,始长,始化,始成,言是四始者,明万物化成之晚也。”这就是说化成虽晚,但是由于郁发原因,万物生长化成仍然能够进行。这也就是本节开始就提出的“复岁”,亦即在本年之内能够通过自调而得到恢复。但是水郁之发则不然,因为如果水郁之发要等到本年终之气太阳寒水主时才发作,则这一年已到岁尾,本年的气候物候变化已经无法改变,那就必然要大大影响本年度万物的生长化成,因此水郁之发只能在二火前后。关于“其气二火前后”一句,王冰注:“阴精与水,皆上承火,故其发也,在君相二火之前后,亦犹辰星迎随日也。”张介宾注:“二火前后,君火二之气,相火三之气,自春分二月中而尽于小暑六月节,凡一百二十日,皆二火之所主,水本王于冬,其气郁,故发于火令之时,阴乘阳也。”均属此义。

(12)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

“太虚”,指宇宙。“深玄”,即变化十分幽深玄远。“气”,指气候变化。“麻散”,指头绪很多,如麻丝之四散。“微而见隐”,指这些变化规律虽然细致而复杂,但是仍然可以经过观察见微知著加以总结。此句是承上句“其气二火前后”而言,意即气候变化规律千头万绪,乱如散麻。例如前述的郁发时间,有的定在其本气偏胜的时令,有的则又是随时自调。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观察总结,仍然可以从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变化中总结其规律。因此对于郁发的时间问题,应该加以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对待,执一而从。王冰注此云;“气似散麻,薄微可见之也。”张介宾注此云;“麻散,如麻散乱可见,微见而隐也。”即属此义。

(13)色黑微黄,怫之先兆

“色黑微黄”,指天气阴暗。“怫”,同复义。全句意即在春夏大热之时,突然出现天气阴暗天色黑黄的现象时,这就表示水气即将来复,是水郁之发的前兆。这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观察天气天色的变化古人认为以早晨较好。王冰谓:“寅后卵时候之,夏月兼辰前之时,亦可候也。”按卯时指早晨五至七时,辰时指七至九时。这就是说可以在上午五至九时这一段时间中观天。张介宾谓:“大都占气之法,当于平旦候之。”也主张在早晨观天。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五、木郁之发

【原文】

木郁之发(1),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补:春天时大风乃至),屋发折木(2),木有变(3),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4),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5)。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6),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7)其气无常(8)。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9)。

【讲解】

(1)木郁之发

“木郁”,即木气被郁。“木郁之发”,即木气被郁至极时而发作。从岁运来说,金气太过之年可以由于金气偏胜,金来乘木而产生木郁现象。木运不及之年,也可以由于木气不及,金气来乘而产生木郁现象。从岁气来讲,在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这一段时间中,如果客气是阳明燥金,也可以由于客胜主的原因而产生木郁现象。木郁至极就可以因郁而发,反侮其所不胜之气而表现出风气偏胜的气候及物候上的变化。以下原文就是叙述木郁之发时自然气候和物候方面的反常变化以及人体疾病方面的特点。

(2)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

“太虚”,指宇宙,亦指天空。“埃昏”,指尘土飞扬,天昏地暗。“云物以扰”,指天空中的云物和地面上的万物,动乱不安。“屋发折木”,指房屋被风吹倒,树木被风吹断。全句是对木郁之发,风气偏胜,狂风大作时自然景象的描述。

(3)木有变

“木”,指风气。“变”,指反常或灾变。“木有变”,意即木郁之发时,风气变

化反常可以形成灾变。前述的自然景象就是木变的表现,所以张介宾注此云:“金胜制木,木之郁也,木郁之发,风气大行,故有埃昏之扰,发屋折木等候,皆木之为变也。”

(4)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胃脘当心而痛”,即上腹部疼痛。“上支两胁”,即两胁肋部疼痛。“鬲”同“隔”。“咽”,即咽部。“鬲咽不通”,即咽部阻塞。“食饮不下”,即不能进食。上述症状,从病机来看,均与人体肝气失调,疏泄失职有关。这就是说,木郁之发时,人体肝气相应失调,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肝病以及肝病及脾的症状。

(5)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眩转”,同旋转,即头晕目眩,自觉天旋地转,如坐舟车。“目不识人”,即视物不清。“善暴僵仆”,即发生晕厥,卒倒眩仆。这些症状属于肝病重症。这也就是说,在木郁之发时,人气肝气失调,不但可以在临床上发生上述胃脘痛、胁肋痛等一般肝胜乘脾的症状,也可以发生肝病重症,所以原文谓:“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张介宾注此云:“此皆风木肝邪之为病,厥阴之脉,挟胃贯膈,故胃脘当心而痛,鬲咽不通,食饮不下也。上支两胁,肝气自逆也。肝经循喉咙,入颃颡háng sǎng(咽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玉堂在口内上腭,一名上含,其窍即頏顙也。”

清 张志聪 《侣山堂类辩·音声言语论》:“肝脉循喉咙,入頏顙”)连目系,上会于巅,故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等症,风木坚强,最伤胃气,故令人善暴僵仆。”张氏认为:“此皆风木肝邪之为病。”并且以足厥阴肝经经络循行来解释上述各种症状。笔者认同张氏解释。

(6)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

“太虚苍埃”,指天空昏暗,与前述“太虚昏暗”同义。“天山一色”,即天空阴

暗与苍山一色。“气浊色黄黑”,也是形容天空阴沉,或黄或黑。这些都是对木郁之发,狂风大作时自然景象的形容和夸张。

(7)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

此句是承上句而言。“郁”,即郁结。“横云不起”,即云横天空不动。“雨而乃发也”,即天将下雨。全句意即天空乌云密布,天色昏暗,如果云郁不动时,就是天将大雨的前兆。需要提出者,此段文字,各注家在断句上不完全相同。王冰注本断句为:“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色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张介宾《类经》断句为:“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乃发也。”《医部全录》断句为:“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高土宗《素问直解》断句为:“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断句为:“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对上述不同的句断,窃以为王本较当所以我们据王本句断讲解。

(8)其气无常

“其气”,此处指木郁之发。“其气无常”,意即木郁之发,没有一定时间。为什么木郁之发没有一定时间,张介宾注云:“风气之至,动变不定,故其发也,亦无常期。”这就是说风主动,善行数变,变化较快,所以郁极则发,发无常期。

(9)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

“长川”,即长河。“草偃”,即草倒伏而不能直立。“长川草偃”,意即江河之滨,风力较大,所以风吹草伏。“柔叶”,即树叶。“成阴”,即“呈阴”,张介宾注:“呈阴,凡柔叶皆垂,因风翻动而见叶底也。”意即树叶因风吹而翻转见底。·“松吟”,即松树被风吹时发出的响声。“松吟高山”,意即山高风劲,松树被风吹而发出鸣响。“虎啸岩岫”虎啸即虎吼,俗谓虎啸风生y意即虎啸之后,常有风生,以此形容猛虎的威力。这里是形容风气偏胜。“怫”,同复。全句意即木郁之际,风气因被郁而表现风少。如果有风则说明木郁之发,大风即将来临。

六、火郁之发

【原文】

火郁之发(1),太虚肿翳,大明不彰(2),炎火行(补:在三之气四之气时),大暑至,山泽燔燎,村木流津,广厦腾牺(3),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4),风行惑言(5),湿化乃后(6)。故民病少气(7),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月真)瞋愤胪胀(8),疡瘭呕逆(9),瘈疭骨痛,节乃有动(10),注下(11),温疟(12),腹中暴痛(13),血溢流注(l4),精液乃少(15),目赤心热,甚则瞀mào闷懊惔,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16),其气四(17)。动复则静,阳极反阴(18),湿令乃化乃成(19)。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20)。

【讲解】

(1)火郁之发

“火郁”,即火气被郁。“火郁之发”,即火气被郁至极而发作。从岁运来说,水运太过之年可以由于水气偏胜,水来乘火而产生火郁现象,火运不及之年,也可以由于火运不及水气来乘而产生火郁现象。从岁气来说,在二之气少阴君火或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这一段时间中,如果客气是太阳寒水也可以由于客胜主的原因而发生火郁现象。火郁至极就可以因郁而发,反侮其所不胜之气而表现出火气偏胜的气候及物候上的变化。以下原文就是描述火郁之发时自然气候和物候上的反常变化以及人体疾病上的特点。

(2)太虚肿翳,大明不彰

“太虚”此指天空。“肿翳”指昏暗不清。“大明”指太阳。“不彰”指不明亮。全句意即“火郁”之时,水气偏胜,因此天空阴暗,日月不明。值得提出的是,多数注家由于此句是在“火郁之发”句后,因此总从火象来强解此句,解释不通,甚至不惜改动原文。王冰注:“肿翳谓赤气也”《新校正》云:“详经注中肿字疑误”张介宾注:“肿字误,当作曛,盖火郁而发,热化大行,故太虚曛翳昏昧,大明反不彰也”马莳注:“太虚迷漫,似曛而翳,大明不彰”张志聪注:“大明,目月之光明也,火郁发而曛翳于上,则日月之明不彰”高士宗注;“火气炎灼而热,故火郁之发,太虚如火曛而翳,日月之大明不彰”总而言之,诸家均把此句作火郁而发时火热之象来理解,因此无法解释清“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的含义。因为天气阴暗、日光不明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后文所述的“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等火热现象,所以都把“肿”字改成“曛”字对原句强解。窃以为这一句所描述的并不是指火郁之发时而是指水胜火被郁时的自然景象,由于水气偏胜,所以才出现“太虚肿翳”,由于天气阴暗,所以才“大明不彰”。这些自然景象完全可以用水气偏胜加以解释,因此我们不从诸注。

(3)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

“炎火行,大暑至”,指天气炎热。“山泽燔燎”,指赤日炎炎如火烧,不论在山上或水边都很炎热。“材木流津”,指树木因炎热而流出液汁。“广厦腾烟”,指高大的房子里也热得象火烧一样。全句意即火郁之发时,气候暴热,平时比较凉爽的地方如山上、水边、广厦内也都十分炎热。这是对火郁之发时自然景象的描述。

(4)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

“土浮霜卤”,指土地发白,盐碱上泛。“止水”,指水井或水池中的水。“止水乃减”,指水井或水池中的水因天热而干枯或减少。“蔓草焦黄”,指野草因天热而焦枯发黄。这些都是对火郁之发时物候变化方面的描述。

(5)风行惑言

“风行惑言”一句,不好解释,各注家意见亦不一致。一种解释是:说假话,如王冰注:“妄作讹言。”另一种解释是:由于天气太热,热极则生风,所以出现人言惑乱现象,如张介宾注:“风行惑言,热极风生,风热交炽而人言惑乱也。”再一种解释是:天气炎热,再有大风,大风之中人讲话听不清楚,如马莳注:“火气熏蒸,风亦行之,人有所言,难以清听,不免有惑也。”还有一种解释是:风自火出之形容句,如张隐庵注:“惑言者,嘻嘻嘀嘀,形容其风自火出也。”也还有解释为:天气炎热,人们心中忙乱,所以大家都胡说,如高士宗注:“惑,眩乱也。火亢地赤,民心不宁,眩乱之言,见于风俗。”窃以为,“风行”,即流行,流传。“惑言”,即疑惑之言。“风行惑言”,是承上句而言,意即对前述出现的暴热现象,大家都感到反常而又迷惑不解,于是流传种种猜测、解释。

这样解释可能亦属强解,姑妄言之,以就正高明。

(6)湿化乃后

“湿化”即雨化。“湿化乃后”,意即火郁之发这一段时间中,天气炎热,下雨减少,雨季延后。这也就如张介宾注中所谓:“湿化乃后,甫不至也。”

7)故民病少气

“少气”,即气少、气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热伤气”。这就是说,人体在炎热的气候或高热的环境中,或在因病高热的情况下,都可以由于高热的消耗而使人发生气虚,从而表现出气虚的症状和体征。“民病少气”,意即火郁之发时,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出现气虚的证候。

(8)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愤胪胀

“疮疡痈肿”即皮肤生疮。“臏愤”胀满的形容词,意即膨膨然若不能容。“胪”,指腹前肉。“胪胀”,即腹胀。全句意即火郁之发时,可以由于炎热的原因而

在临床上出现全身头面四肢、胸胁背腹等部位的胀满症状。

(9)疡痹呕逆

“疡”指疮疡。“痹”(fei音费),“痱”的异体字。“痱”一指“风痱”病。《诸病源候论》谓:“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遂者,风痱也。”也指痱子,亦即汗疹。此处以作汗疹解为好。全句意即火郁之发时,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现皮肤生疮或痱子,或出现呕吐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10)疭zhì zòng骨痛,节乃有动

瘈疭”,即四肢拘急痉挛抽动。“节”,即肢节。“动”,即抽动。全句意即火郁之发时,气候炎热,人体亦易外感热邪、热极生风而在临床上出现痉挛拘急抽搐的症状。

(11)注下

“注下”即急性痢疾。急性下痢多属热。此处意即火郁之发时可以出现痢疾。

(12)温疟

“温疟”为疟疾的一个类型。《素问疟论》谓:“先热而后寒,名日温疟。”《金匮要略》谓:“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这就是说,温疟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先热后寒或但热不寒。此处意即火郁之发时,可以发生疟疾,特别是容易发生温疟。

(13)腹中暴痛

“暴痛”,即突然疼痛。“腹中暴痛”,多数情况下属于里热、里实症。此处意即火郁之发时,人体易感热邪而发生腹中暴痛。

14)血溢流注

“血溢流注”,即出血。人体出血,在多数情况下与血热妄行育关。此处意即火郁

之发时,人体容易因感受热邪而发生出血。

(15)精液乃少

“精液”,此处是人体津液、血液、包括主生殖的精液在内的统称。气候炎热或人

体里热炽盛时,人体阴精的消耗相应增加,因而阴精的储藏也相应减少。此处意即火郁之发时,气候炎热,人体易感受热邪而发生热病,因此精液耗损不足,所以原文谓“精液乃少”。

(16)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

刻”即时刻。“刻终”即每天时刻之终刻。每天时刻起于寅初,即清晨三时许,终于丑末,即半夜二时许。“刻终大温”,意即半夜二点以后,天气还很炎热。“玄府”,即汙孔。“汗潏玄府”。意即汙出不止。全句意即火郁之发时,天气十分炎热,到了半夜热仍不退,汗出不止,于此可见天热之甚。所以张介宾注云s“刻终者,百刻之终也。日之刻数,始于寅初,终于丑末,此阴极之时也,故一H之气,惟此最凉。刻终大温而汗濡玄府,他热可知矣。玄府,汗空也。”

17)其气四

“四”,即四之气。“其气四”,意即火郁之发的时间主要在四之气这·段时间中,亦即大暑以后至秋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六月中至八月中这一段时间。“四之气”,本为太阴混土主时,般来说,应该是湿气偏。但是由于火郁之发的原因,在四之气这段时间中,可以出现天气反热,应雨不雨,亦即前述之“湿化乃后”的反常变化。

(18)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动”,指阳热炽甚。“动复则静”,意即阳热过甚就要向相反方面转化,由动变

为阴静。“阳极反阴”,这是对前述“动复则静”的解释,意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阳气偏胜到了极度,就一定要向阴的方面转化。这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全句意即火郁之

发时气候暴热,但炎热过甚,又会出现寒凉,以求自调。

19)源令乃化乃成

“湿令”,即太阴湿土主时之令前已述及,火郁之发,多在四气,因此“湿化乃后

湿令乃化乃成”,意即如果火郁之发以后,由于阳热偏胜面出现“动复则静,阳极反阴”现象时,则湿气主时的作用便继之出现,崔物仍然可以成熟。这也就是张介宾所谓:“动复则静,阳极反阴,土气得行,湿令复至.故万物得以化成也。”

(20)华发水衡,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华”花。“发”指开放。“水凝”即结冰。“焰阳”即太阳。“午”指南方。“浑”即南方沼泽之地。此节前两句是说火被寒郁,意即春夏季节,百花开放之时,但是天气反常出现了冰雪,火被寒郁而出现火郁现象。这就是原文所谓“华发水凝,山川冰雪”。但是,如果出现了烈日当空,南方沼泽之地本米比较凉奖而感到炎热时,则预示被郁的火气即将发作。这就是原文所谓“焰阳午泽,怫之先兆”。张介宾注此云:“群华之发,君火二气气候也。午泽,南而之泽也,于华发之时而水凝冰雪见火气之郁也。于南面之泽而焰阳气见,则火郁将发之先兆也。”

七、五气郁而发的时间

【原文】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1),皆观其极而乃发也(2),木发无时,水随火也(3)。谨候其时,病可预期(4。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5)

【讲解】

(1)有佛之应而后报也

“怫”间复。“应”反应,此处指征兆。“报”,指发作。全句意即复气将发之

前,先有征兆;征兆出现之后,发作紧接而来。王冰注此云:“应为先兆,发必后至,先有应而后发也。

(2)皆观其极而乃发也

“极”,指郁积到了极度。“发”,指发作。本旬意即五气被郁积到了极度就必然

发作出来,因此,观察郁极情况就可以预示发作即将到来。所以王冰注此云:“物不可以终壮,观其壮极,则怫气作焉,有邰则发,气之常。”

3)木发无时,水随火也

“木发无时”,即木郁之发,没有一定时间。这也就是前述之“木郁之发…其气

无常”。“水随火也”,即水郁之发,总在二之气、三之气前后这也就是前述之“水郁之发……其气二火前后”。全句意即五郁之发除木郁、水郁之发,其余均有一定发作时间;土郁之发在四之气,金郁之发在五之气,火郁之发在四之气。惟有木郁之发无定时,水郁之发在二气、三气前后。

(4)谨候其时,病可与期

“时”指五气郁而发的时间。“期”指可以预测各种病的发作情况。“谨候其时,病可与期”,意即如果能够注意观测五气因郁而发的时间,那么就能够预测人体相应疾病的发作情况。

(5)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失时反岁”,即时令气候反常。“五气不行”,即风火湿燥寒五气失其正常运

行。“生化收藏”,指各种物化现象将会受到影响。“恒”,指恒定。“政无恒也”指自然气候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全句意即前句虽说“谨候其时,气可与期”,但是由于自然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也不能完全机械对待。这一小段是对前述五郁之发的小结。

【述平】

本节主要讨论了五郁之发的问题。本节首先指出了郁发是自然气候变化中的一种自

调现象。这就是原文一开始就提出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然后指出郁发实质上是一种胜复现象。其次,指出了郁发的规律是郁积到了极度就会发作出来,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郁极乃发,待时而作。”再其次,指出了郁发与人体疾病的关系表现为人体疾病的性质与郁发之气的性质基本一致。因此,“谨候其时,病可与期”。但是同时也指出,自然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所谓“政无恒也”,因此又不能完全机械对待。原文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五郁之发时的气候、物候、人体疾病方面的特点以及郁发的各种先兆。这些都是古人对自然气候变化与物候变化及人体疾病之间的关系长期观察的实录,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继承和发扬。

第十节:气候变化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一、五行与四季

【原文】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1),何气使然?

歧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2)。

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3)何也?

歧伯曰;命其差。

帝曰:差有数乎?

歧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4)。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歧伯日: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⑤,此候之常也。

帝曰:当时而至者(0)何也?

歧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

歧伯日,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已胜也(8)。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9),其候何如?

歧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10)。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歧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11)。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12)。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13)。此四气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14),必谨察之。

帝曰:善。

【讲解】

(1)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

“雹雪”,即冰雹霜雪,意即天气寒冷。“飘骤”,即狂风暴雨,意即湿气偏胜。

“毁折”,指摧屋拔树,意即狂风大作。“清明”,即清凉而干燥,意即凉气、燥气偏胜。“曛昧”,即炎热烦闷,意即火气偏胜。全句意即水土木金火五气发作时,其特点就是本气偏胜。

(2)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

“气”,指被郁之气。“气有多少,发有微甚”,指五郁之发,郁气多者,发作

急而重;郁气少者,发作缓和轻。“当其气”,指当其本气主时之时发作,如土郁之发在四气,金郁之发在五之气等等。“兼其下”,指在其本气主时的下一步发作,例如火郁之发在四之气等等。全句意即郁发现象的微甚以及发作的时间,除了取决于本气的属性以外,还取决于郁气的多少。郁气多的发作重,郁气少的发作轻。郁气多的除了在本气主时之时发作以外,还可以延长到下一步。郁气少的,一般则只在本气主时之时发作。所以从郁气发作的时间是否延长至下一步影响下一步的气候,就可以看出郁发的大小微甚,所以原文谓:“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此句王冰以下各家,如张介宾、马莳、张隐庵等均以承制来解释,认为“兼其下气”是兼见其下承之气。但又矛盾重重,如他们把“水发而雹雪”,解释为兼见土气,认为“雹雪之体如土故也”等等。高士宗则解释为:“甚者兼其下,兼得下时之气也,兼下者,时未至而气先至也。”这样解释也有问题。因为从前文中所述五郁五发的情况来看,看不出这种未至而发的记述,所以我们不从诸注,提出我们的理解以就正于读者。

(3)五气之发,不当位者

“当位”,即五郁之发应时而来。“不当位”,即不应时而来。张介宾注:“不当位,谓有不应其时也。”全句意即五郁之发,一般说来有其一定的发作时间,但有时也不完全应时。

(4)命其差…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此是解释上句。“差”即指上述之不应时。“命”此处指必然之意。“命其差”意即气有盛衰,至有先后,因此必然有不应时之处。“度”指一天。“奇”,指不足一整天的零数,即八十七刻半。全句意即由于气有盛衰,至有先后,因此五郁之

发必然有不应时之处。其相差的时间,一般为三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也就是差一个月多点。关于“奇”代表的具体数字,王冰认为“差三十日余八十七刻半”,《新校正》认为“详注云八十七刻半,当作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张介宾注云:“奇,为四十三刻七分半”我们从王注。

(5)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

“运太过”,指岁运太过之年。“运不及”,指岁运不及之年。“其至先”,指气候变化先天时而至,来得比季节早,未至而至。“其至后”,指气候变化后天时面至,来得比季节迟,至而不至。全们意即岁运太过之年气候来早,岁运不及之年,气候来迟

(6)当时而至

“当时”即正当其时。“当时而至”即气候与季节完全相应,应时而来,不早不迟。所以原文谓:“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

(7)气有非时而化者

“非时”即不是相应季节。“化”,即化生。“气有非时而化”,即自然界气候、物候变化与季节不相应,出现了这一季节不应有的气候与物候变化。

(8)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太过者,当其时”,意即岁运太过之年,一般说气候与季节相应。“不及者,归其己胜”一句,“已胜”,即己之所不胜。意即岁运不及之年,气候与季节不相应,而出现了已所不胜的气候与物候变化,例如春应温而反凉等等。“温”,在五行上属木凉”,在五行上属金。应温反凉即出现了己所不胜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原文所说的“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不过应该指出,对于“己胜”一语,注家理解不尽相同。王冰注:“冬雨、春凉、秋热、夏寒之类,皆谓归已胜也。”这就是说,王氏认为“己胜”,即己之所不胜。冬雨者,土来克水也,春凉者,金来克木也,秋热者,火来克金也,夏寒者,水来克火也。高士宗注:“太过者,当其时,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至不愆期也。不及者归其己胜,如春时雨湿,木胜上也,冬时温热,水胜火也,皆归其己胜之气也。”高氏注解与王氏完全不同。这就是说,高氏认为“己胜”,即已之所胜。从文字上来看,高氏是按文字本义来解的,无可厚非。但是,从《内经》精神来看,则以王氏所见为是。因为这里是说“不及者,归其己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乘而侮之”,岁运不及,其所不胜必然来乘,这是《内经》的基本精神,例如前面《气交变大论》所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岁金不及,炎暑乃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等等,均其例证。由于如此,我们从王注。

(9)高下左右

“高下左右”,是指地势及方位而言。“高”,指高山高原。“下”,指平原。

“左”,指东方。“右”,指西方。全句意即四时气候变化,由于地势有高下,方位有

东西,所以气候的来迟来早也不完全一样。

(10)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化”,即化生。“太过者化先天”,指岁运太过之年,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比一般年份要早一些。“不及者化后天”,指岁运不及之年,农作物的生长成熟较一般年份迟一些。

(11)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

这是谈气候变化的规律,也是对前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各有不同

的解释。“春气”,指春生、春温之气。“春气西行”,即春气从东方开始,逐渐向西方运行,因此,春温、春生之气盛于东而衰于西,所以气候上东方偏温而西方偏凉,物候上东方生长茂盛而西方生长萧条。春温、春生之气东方来早而西方来迟。“夏气”,即夏热、夏长之气。“夏气北行”,即夏气从南方开始,逐渐向北方运行,因此夏热夏长之气,盛于南而衰于北,所以气候上南方偏热而北方偏冷,物侯上南方生长繁密,而北方相对疏落。夏热、夏长之气;南方来早而北方来迟。“秋气”,即秋凉,秋收之气。“秋气东行”,即秋气从西方开始,逐渐向东方运行,因此,秋凉、秋收之气盛于西而衰于东,所以气候上西方偏凉而东方偏温,物候上西方萧条而东方繁茂。秋凉、秋收之气,西方来早而东方来迟。“冬气”,即冬寒冬藏之气。“冬气南行”,即冬气从北方开始,逐渐向南方运行。因此,冬寒、冬藏之气,盛于北而衰于南。所以气候上北方偏寒而南方偏热,物候上北方生长较差而南方生长茂盛。冬寒、冬藏之气北方来早而南方来迟。高士宗注此云:“春气发于冬,故春气从东西行,夏气发于南,故夏气从南北行,秋气发于西,故秋气从西东行,冬气发于北,故冬气从北南行。此四时之应于四方也”即属此义。

(12)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

“下”,即地势低下。“上”,即地势高峻。“中”,即里,此处指冬至之时“标”,即表,此处指夏至之时。“春气始于下”,意即春温、春生之气从低平之地开始。这就是说低平之地,春来较早。以我国来说,江南春早,早春二月,这就是因为江南地势低平。“秋气始于上”,意即秋凉、秋收之气,从高峻之地开始。这就是说高原地区,秋来较早。以我国来说,西北凉早,“凉秋九月,塞外草衰”,这就是因为西北地势崇高。“夏气始于中”,意即夏气从冬至之日就已经开始,所以“冬至一阳生”,日晷guǐ初长,“冬月伏阳”,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加长。“冬气始于标”,意即冬气从夏至之日就已经开始,所以“夏至一阴生”,白昼渐短。“夏月伏阴”,夏至以后白天逐渐变短。高士宗注此云:“春气自下而升,故春气始于下,秋气从上而降,故秋气始于上,夏火之气从中而布于外,故夏至始于中,冬藏之气,从表而归于内,故冬气始于标,标犹表也,此四时之应于上下内外也。”基本上亦属于此义。

(13)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

“左”,指东方。“右”,指西方。“后”,指北方,“前”,指南方。全句意即

春气始于东,夏气始于南,秋气始于西,冬气始于北。其义与前述之“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完全相同。

(14)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这是对前述气候变化运行与地势高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结论,即地势高峻的地

区气候寒冷,地势低下的地区气候炎热。这也是对《五常政大论》中所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这一规律性认识的重申和再度肯定。王冰注此云:“高山之巅,盛夏冰雪,污下川淨,严冬草生,长在之义足明矣。”说明这一结论完全是古人对自然变化实际观察的经验总结。

二、【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中的各种复杂情况。首先指出了:“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其次指出了:“五气之发有不当位者。”再其次指出了“气至”有“先后”,“运太过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再其次指出了“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各有不同。最后指出了地势高下不同,气候寒温不同。“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本书一方面强调了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固有规律,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必须区别情况,区别对待。这一点,不但体现了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是中医学中的精华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药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36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疾病治疗上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方药中《五常政大论》讲解1
五运六气六元正记大论3
你所说的运气其实是五运六气,从五运六气看2023年气候、物候、四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