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伤寒论》中之“和”
关键词:《伤寒论》 “和” 文献研究
    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可看到中医学对“和”的含义和运用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就可见其端倪,在《伤寒论》中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历代医家亦有众多论述,然对“和”字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和”字的含义,不尽清楚、统一。本文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伤寒论》中“和”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仲景多次提及“和”,并将“和”阐释为多种含义,可指人体的外在表现,或脏腑功能、气血流行的协调,或用以表示服药、煎药、制药的方法,并用于表示治法。
    1“和”指人体的外在表现
    人体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体的正常表现和病态表现,如:《伤寒论》原文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31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这里的“脉调和”、“口中和”及攻下后项不强为和,均指人体正常表现。当体内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各种病理状态,如原文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睛不和”反映了邪热内伏,热结于腑,灼烁真阴,是体内阴液欲亡、证情危重的外在表现。
    2“和”指人体的生理状态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对立的双方相互平衡、协调时,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营卫则运行正常,如《伤寒论》原文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93条“太阳病……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此时的“和”代表着人体的生命运行正常。当对立双方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衰时,机体脏腑功能、气血、阴阳、营卫出现“不和”的病理改变,如:54条“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53条“……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152条“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29条“……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此外,在疾病的转归过程中,“和”还指疾病经过治疗向着痊愈方向的发展过程。如53条“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58条“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運然汗出而解”。总之,“和”在这里是从病机的角度提出的。
    3“和”指治法
    3.1和解其外
    原文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桂枝汤为解表剂中较为平和的方剂,方中桂枝辛甘通阳,使卫气宣通,桂枝芍药酸甘化阴,和营益阴,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大枣甘平,佐芍药和营,诸药合用即能调和营卫、气血兼顾,祛邪外出,故能“和解其外”,以治疗感受外邪,正气略有不足,内脏无恙而营卫气血不调的病证。
    3.2调和胃气
    《伤寒论》中明言:具有调和胃气功能的方剂主要有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原文208条:“阳明病……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原文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原文209条:“阳明病,潮热……若不转失气者,……不可攻之,……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原文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通便泻热为主,小承气汤属轻下方,两方的攻下作用均较大承气汤小,较为平和。从原文看,和胃气的作用是减除或减轻腑气不通,恢复肠胃功能,且又不伤正气或产生副作用,即攻下作用较平和的意思。
    4“和”指制药或服药方法
    4.1指制药方法
    原文中“和”可解释为“混和、搅拌”之意。如:乌梅丸中“和药令相得”,大陷胸丸中“合研如脂,和散”,理中丸、麻子仁丸中“蜜和为丸”,瓜蒂散中“上二味……,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匕,温顿服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
    4.2指服药方法
    当服丸剂或散药时,固体药物常研成粉状与液体相和,以便于吞服。如:五苓散、牡蛎泽泻散、半夏散、四逆散、白散方中“白饮和服”,文蛤散中“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伤寒论》中“和”之含义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中提到“和”,其意义也多种多样,其对《伤寒论》中“和”的含义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1《黄帝内经》提出“和”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功能正常、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素问·调经论》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这里的“不和”是指气血、阴阳的不协调,不正常。反之,“和”是指气血、阴阳的调顺、正常。《灵枢·脉度》篇谓:“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里的“和”指五脏功能正常,并明确指出了气血、阴阳、五脏功能的调顺和正常与疾病的产生,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可见这些“和”与“不和”均指气血、阴阳、五脏功能调顺和正常与否,并对疾病的预后转归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明,仲景对“和”字意义的阐发受《内经》的影响。
    2《黄帝内经》中的“和”是指饮食的调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保障。
    《素问·六节藏象论》谓:“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仲景在桂枝汤中用生姜、甘草、大枣,调胃承气汤中用甘草,其意一在健胃气,二在调和药味,缓和药性,顾护胃气,而有利康复。小承气汤用药量轻,作用较缓和,故少伤胃气。可见仲景为使方剂起到和解、调和的作用,在方药的配伍剂量方面均遵《内经》“五味入口,气和而生”之旨。
    3《黄帝内经》中提出“和”是一种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这里的“和”指治法,且此种治法一是具有药的性味多种搭配,以起到纠偏调和的作用。二是和法治病作用平和,与峻猛祛邪法不同。《伤寒论》中提出对于邪热轻及无大热,但胃中津液干燥,大便难者,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而不用大承气汤峻下实热。对于太阳病表邪遏郁较轻,营气内弱或卫气不足者,仲景多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而少用发汗较强、副作用较大的麻黄汤。即取“以和为利”、“和者平之”之意。可见仲景在运用和法时,借鉴了《内经》中和法具有调和、和缓、平和之意。
    后世对《伤寒论》之“和”的认识和发展
    仲景以后,又有许多医家对“和”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但多指治法而言。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提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明确提出和即为“和解少阳”之意。后世许多医家都沿用此种说法。清代程钟龄就在《医学心悟》中把和法单独作为一种治法,即和解少阳法。将它与其他七法并列为治疗八法。
    与此同时,程钟龄又提出:“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知斯意者,则温热之治,瘟疫之方,时行臟疟,皆从此推广之,不难应手而愈矣。”他认为和法“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此说承袭了明代张景岳的观点,《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和略》中说:“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即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和法,而不仅仅是和解少阳。
    清代戴天章认为:“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即认为和法包括调和寒热、表里、虚实、阴阳。其目的是调其偏胜,使机体处于相对平衡。
    近代又有许多医家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丰富了“和”法的内涵。将“和”法概括为如下几种情况:①和解少阳法,小柴胡汤为代表方;②调和寒热法,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③调和阴阳法,炙甘草汤、小建中汤为代表方;④调和肝脾法,四逆散为代表方;⑤调和营卫法,桂枝汤为代表方;⑥调和表里法,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代表方;⑦调和胃气法,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和”有多种含义,尤其是“和”代表人体气血、阴阳的调顺,五脏功能的正常,一旦气血、阴阳、五脏功能“不和”,则可根据辨证,应用“和”这一治法使其重归于“和”。这可以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之一。后世医家对《伤寒论》“和法”的见解和发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总之《伤寒论》中“和”的含义尤指病机和治法方面,总不离“和”字的本意,即《辞源》谓:“和,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参考文献[1]柯雪帆主编.伤寒论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女科要旨
《伤寒论》经方传薪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58
医门凿眼 (二)
[转载]蓬莱居士的经方《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研读
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