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人:“锅洞”里的美味

传统的大锅灶用上抽油烟机

“锅洞”是大锅灶下送柴草进去烧火的地方,形如敞开的洞,被称为“锅洞”。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小徐村,即使现在很多人家用上液化气、电饭锅,也在厨房里保留着传统的大锅灶。

小徐村,厨房被称为“锅间”,灶台被称为“锅台”“锅上”。灶下不大的空间被称为“锅门口”,前面坐人烧锅,后面堆放够烧几天的柴草。我四爷爷家旁边还有风箱,拉风吹火。

灶上支两张锅,一左一右,有分工,一般是靠墙的锅煮饭,干饭、稀饭;外面的锅做菜,炒菜、烧菜。

灶台上还有两个砂锅,盖有盖子,称为“砂锅坛”,一里一外,在两张锅中间,与两张锅构成一个“十”字。做饭时加水进去,饭做好,里面水也热了,可以洗碗,也可以洗脸洗脚。有时,将烧好的菜盛搪瓷盆里,堕砂锅坛上面,盖上盖,捂着保温。

用火剪子往灶里送柴草。火剪子形状与剪刀相似,有着长长的炳,左右剪头是两个相同大小、相对着的扁平体,方便夹柴夹草、翻拨锅洞里正烧的柴草。

锅洞里烧山芋是孩子们向往的美味。

不要专门烧,而是在烧锅做饭时,将一、两个不太大的山芋扔进锅洞,放锅洞里面的边上,不妨碍烧火翻火即可。饭烧好,山芋也就好了。

山芋取出来,特别香,滚烫滚烫,直接放地上,稍等一会儿,用草擦擦沾上的草本灰,就可以撕皮吃。

如山芋烧得正好,皮好撕,撕开就可以吃。仍然烫,烫得嘘气,却忍不住,往山芋上吹口气,好像能降低一点温度似的,小心地咬一口,又被烫得直嘘。

有时山芋取迟,或者烧火时没掌握好山芋与火之间的距离,山芋取出来时,有的地方被烧糊。烧糊了也要吃,将糊的地方撕掉,咬一口,烫得直嘘,满脸沾的都是山芋皮上黑糊糊的灰。

红心山芋最好吃,软糯,又香又甜;白心山芋逊一些,比较紧实,干干的,吃起来噎人。

我还吃过烧洋葱和烧蒜头。

洋葱是自己家种的,放锅洞里烧也非常香,皮比山芋皮好撕。

简约的锅台

蒜头是我大表姐烧给我吃的。

大约在1977年,我刚上小学。大舅家住的还是老房子。

老房子是我外曾祖父徐国麒在民国时期盖的,青砖黛瓦,只有三间,同村里当时的房子一样,坐西朝东。房子前面有不大的院子,院门朝南,院内有一棵大柿子树。

大舅结婚时,外公将最南边带厨房的那间房分给他,在南边又加盖一间。大舅家只有加盖的那间房门对外开,与里间连在一起的厨房光线不好。

一个下午,我在家门口玩,十四、五岁的大表姐徐义月看到我,说她回家烧饭害怕,让我陪她。

我当然不干。表姐哄我:“我烧蒜头给你吃。”

烧蒜头?我没有吃过。好吃的我半信半疑地跟着她,陪她回家烧饭。

不记得她往锅洞里扔了一个还是两个蒜头,烧好后,掏出来给我吃,绵香的味道现在还依稀有点印象。以后几次,她只要说让我陪她烧饭,我都很乐意。

锅洞里还可以煨鸡煨肉煨排骨,用黑色的小瓦罐煨。瓦罐下面鼓,上面口颈处收。

切成块的鸡、肉或排骨洗净后放瓦罐,加很多水,不放盐,放其它调料,盖好盖子放进锅洞,同饭一起烧。烧好后,取出来放盐,里面的东西不仅熟了烂了,营养和味道基本没有流失,比在大锅烧的更有一种特别的、浓厚的醇香。

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瓦罐煨荤菜,可不是一般家庭能够享受起的,偶尔为之也难。煨出来的荤菜,连汤带水,主要给体弱、牙不好的老人吃。印象中,我家好像没有用瓦罐煨过荤菜,即使有,也很少很少。

村里孩子上小学,都在村南1公里远的朝霞小学。村南口是两个晒场,一上一下,分别被称为“上边场子”、“上边场子”,小学生们多经过这两个场子上学。下雨天,“上边场子”好走一些,我们多从“上边场子”走,吴仰信家门口是必经之地。

应该是1976年,我还没有上小学,春季或秋季的一个中午,天下小雨,有一点点寒,路还有点烂。妈妈在家做好饭,等我大哥、二哥放学回来。

在朝霞小学上学的学生们回来了,开始进村。就听到吴仰信家门口有好几个人在大声说着什么,有人喊我妈妈过去。

原来是我70多岁奶奶冒雨站在吴仰信家门口路上,她用罐子煨了半罐子鸡,在那里等我大哥,要给我大哥吃。没看到我大哥,着急地喊他的名字,旁边村里人担心她,喊我妈妈。

爸爸当时在定远县工作,奶奶在二叔家住。

妈妈出去接我奶奶。大哥挑食,只喜欢吃鸡脯肉。不记得那半罐子鸡是让我奶奶带回去了,还是拿到家里来吃。

老家俗语,“奶奶喜欢长头孙,妈妈喜欢老罕儿”,“ 老罕儿”指最小的儿子。大哥小名“小刚”,奶奶在村里连声喊他“大刚”“小刚”“ 好刚”“坏刚”“ 破刚”“烂刚”,我还调皮地学过。

灶下千秋

1982年2月,我们家搬到定远县;1990年5月搬回肥东县;1996年搬进爸爸工作单位的集资房。期间,住的都是平房或楼房的一楼。无论厨房在屋内,还是在屋外的院子里,都有大锅灶,却没有在灶下烧东西吃的兴趣了。

1996年,爸爸工作单位分集资建的房屋时,爸爸想选一楼,有院子。妈妈惊悸1991年夏天的大水,强烈要求选二楼。爸爸很遗憾地说:“一楼可以支锅。”锅洞里的美味从此再没有想过。

巢湖市的“瓦罐牛肉”有名。好像是2016年,在巢湖市吃饭,服务员上“瓦罐牛肉”时,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老家的煨罐吗?罐子相似,做的方式却完全不一样。

“瓦罐牛肉”,也是用小火煨,不过不是在灶下,而是在灶上;不是清淡多汤,而是重味重色,类似红烧,又不同于红烧。

“瓦罐牛肉”,肉烂味美,好吃,一定要有香菜。

(作者:吴钊,笔名“远人”,安徽肥东人,现在合肥市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我们一道去无为农村起山芋
镬灶打脚肚里--“镬灶间”里的温州俚语
温暖的土灶
(24)烤口蘑
北京大山里发现一个神秘的洞,还有千年古树,看看洞里都有什么
醉“格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