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人|神奇的四顶山:张治中“朝霞小筑”与“黄麓农村建设实验区”

远人|神奇的四顶山:“四鼎山”名称与仙人炼丹传说

远人|神奇的四顶山:“朝霞山”名称与“四顶朝霞”由来

远人|神奇的四顶山:朝霞寺里好修行

远人|神奇的四顶山:名山古寺书卷香

张治中塑像

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曾在四顶山上建西洋式的别墅“朝霞小筑”,他47岁生日就是在四顶山上度过的。

一、指挥淞沪会战后在四顶山上休养

张治中,字文白,1890年10月出生,合肥市代管的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村人。张治中祖上原先住在附近的靠山张村,是靠山张长房中的一支,清代中叶,由靠山张迁至洪家疃。

洪家疃离四顶山约10公里,1936年以前,张治中就在四顶山建了别墅“朝霞小筑”。黄麓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学生周邦霖在1936年第2期的《青年界》上发表文章《忆四顶山》,回忆1935年秋天与大家一起去四顶山游玩的事:“啊!到绝顶了!一阵喊起,大家鼓足劲儿,一步又一步,到了山之巅。大家都要休息了,就在朝霞小筑那里面去。这是张文白先生的别墅”。

“朝霞小筑”是西式建筑,《肥东文史资料》记载,在四顶山上,有几间“西式建筑,曰'朝霞小筑’,极富现代色彩,结构小巧玲珑,里外洁白无暇,置身其中,有明亮清新之感。坐于正厅向西眺望,湖光山色,一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朝霞小筑,是张治中先生在三十年代建造的私人别墅,抗战前张先生每逢回乡,不时也登临小憩”。

1937年,张治中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身份指挥淞沪会战,抗击日本侵略者,战前30天的准备工作和战时40天的指挥工作,“使我的身体疲惫不堪”。“九月二十五日从前方回到南京,虽已调任大本营重要职务,也不能不请假回乡稍事休养。到了洪家疃,大家几乎不认识我了,惊问我为什么这样消瘦。我一回到家乡,如释重负,身体一天天好转起来。”

他回到家乡,在四顶山住了十几天,“这一次回乡小休,曾在四顶山小住十余天”,“我在山的第二顶上盖了小房三间,终日悠悠地在山上林间,踱来踱去,晒晒太阳,看看山色湖光。忠庙、孤山、姥山尽人眼底,远望白石山和巢湖南岸诸峰,参差如列玉屏。我常常一个人静悄悄坐在山头,面对巢湖,天风浩荡,襟角飘开。每遇这种境界,顿忘尘俗,栩栩欲仙,觉得心灵上受着莫大的益处。”

张治中一家在四顶山上合影

就是这次,张治中在四顶山上度过了他的47岁生日,“有一天,是我的生日,家里的孩子们,由长女素我领着,从二十里外的家步行到四顶山来了。那是个清晨,我正坐在山头一块大石上观赏景色,忽然一阵歌声从山下传来,渐近渐清,听出是我的孩子们的歌唱。边走边唱,为他们的父亲庆寿,祝福。这一种情景,大自然的殊恩与天伦间的至乐,交流合响而成为人生的幸福的源泉,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一个回忆。”

 2020年,历史地理学者张靖华联系张治中的小女儿张素久,张素久回忆说,他父亲对四顶山念念不忘,“在北京的家里,动不动就跟我们说起四顶山”。

四顶山下的王信一村,有张治中的亲戚。张治中妻子的姐姐洪希发就嫁在王信一村,洪希发的小儿子王立龙1980年前后在朝霞小学任教多年,教数学。王信一村又被洪家疃人称为“山后王”。

1948年,四顶山脚下的沙二岗吴氏人家准备修宗谱,托人请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西北行辕主任、陆军二级上将”的张治中题词,张治中欣然题词:“黄山巍巍,巢水滔滔;人文蔚起,吴氏辉煌;家乘重刊,开来继往;绵绵勿替,源远流长。”

“文革”爆发后,张治中及其子女受到冲击,1969年4月,张治中在闷闷不乐中去世。

二、聘请教育家建设“黄麓农村建设实验区”

张治中钟情四顶山,不只是将四顶山当作历史文化风景胜地,在山上建别墅休憩,欣赏美景,更是将包括四顶山及周边地区作为乡村建设的对象,热忱推进由他发起的 “黄麓农村建设实验区”建设,这对于当时巢湖北岸的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1928年,张治中捐资在家乡修建黄麓小学,1933年捐资筹建黄麓乡村简易师范学校(简称“黄麓乡师”)。1935年,根据教育家梁漱溟的推荐,延请陶行知学生、教育家杨效春从山东邹平来黄麓担任黄麓乡师校长,主持实验区建设,开启了“黄麓农村建设实验区”建设的黄金期。

杨效春,浙江义乌柳村人,教育学硕士,师承陶行知、黄炎培等,曾应恽代英邀请,任教宣城中学、宣城师范;1927年1月,陶行知筹备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时,就写信邀请杨效春前去任教;1931年6月,梁仲华、梁漱溟等在山东省邹平县创立乡村建设研究院,筹备期间,杨效春即应邀前往,任研究院导师,兼任邹平实验县教育科长。

“黄麓农村建设实验区”建设黄金时期就始于1935年2月,以杨效春应张治中之邀至黄麓任黄麓乡师校长开始;终于1938年1月,以杨效春被掌握安徽权力的桂系军阀诬以“汉奸”罪名残杀终止。抗战胜利后,虽然张治中和黄麓、六家畈等地有影响力的洪子远、吴光杰等人努力推动,却风光难再,无法如杨效春在世时那样地充满活力和希望。

杨效春制订了黄麓乡师《校歌》:“巢湖宽,黄山高,云绵绵,浪滔滔,自然是吾师,万众同胞。人人敬我,我敬人人,愿与大众向上进步共学好。敬勇诚毅,吾校之宝;敬勇诚毅,人生之宝。从此建设,从此教育,复兴农村,复兴民族,哪怕艰难与辛劳。衣食住行,与民同乐;礼义廉耻,与国永葆。中国少年,黄麓少年,记取,记取,人生之乐,和与创造。”其中的“敬勇诚毅”,是张治中为学校制订的校训。

张治中题写的校训

1935年至1937年,杨效春以黄麓乡师为基地和“发动机”,以乡村教育为先导,以“努力农村人人的教育”和“企图农村社会的进步”为抓手和目的,推进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乡村交通和乡村农业林业等“整个农村”的实验区建设。

实验区以洪家曈为中心,东至炯炀河,西至长临河,南至中庙,北至桥头集,“在方圆近三百平方公里范围,以学校为轴心,'政、教、养、卫’合一,以代替国民政府区、乡、保、甲制”,四顶山及周边地区都在实验区范围内。

杨效春倾心投入,工作细致,不辞劳苦。仅在1935年的旱季,为了发动洪家疃村民挑塘储水,就想了很多办法,在村民中散发《劝各村父老乡亲提倡挑塘防旱启事》,张贴宣传挑塘防旱的标语,编口语化农民读物“由教生转教给各民众学校的学众”,成立5个学生宣传队进户宣传,并推动成立议事机构,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挑塘头一天,本校师范学生、小学生、众学班的学生、各田户农民,一齐在动工,在与天抗战”。在张治中、杨效春等人的努力下,黄麓乡师与晓庄师范并肩驰名于大江南北,被视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典范。

张治中后来在回忆录里提起当时的梦想,“我很想把我的故乡建成一个理想中的乐园。我有一个试验乡计划:北自淮南铁路,南抵巢湖,东起烔炀,西至长临,筑成环乡的车道,再在各村修村道。同时办一百所民众学校,其他一切按地方自治原则办理。我想把乡师逐步扩大,成为大学,附设一所中学,若干小学。此外,如科学馆、天文台、图书馆、医院等,应有尽有。”

张治中对家乡的美好愿望和努力在当时没有实现,但是,张治中、杨效春等人对巢湖北岸建设和发展所做的探索、实践和贡献不应该被忘记。

三、“黄麓农村建设实验区”中的四顶山

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在杨效春的心目中,“黄麓”已经不只是指今天黄麓镇的那片区域,而是指整个“黄麓农村建设实验区”, 四顶山是“黄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6年10月26日,杨效春在《黄麓的晨操和爬山比赛》文中提到“黄麓多山”, “……四顶山、马龙山、尖山、姥山都在黄麓境内”。如何建设和发展四顶山,同样是张治中、杨效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植树。

张治中倡导“有山皆造林,有塘皆养鱼”,1934年,捐款支持在洪家疃旁边的西黄山“栽树百万”,由于旱情严重,缺少养护,“存活者甚少”。1935年2月18日,到任不久的杨效春即筹划“造林运动”,计划在年内再栽树100万棵。2月20日开始,黄麓乡师每天上午教学,下午栽树。

2月25日,回到家乡的张治中召开黄麓乡师全校师生开会,讨论乡村建设问题,“恳切说明'有山皆造林,有塘皆养鱼’为根绝黄麓旱灾之必要方策”。

3月11日,杨效春在《新近黄麓的生活和教育》文中总结道,“到如今将近二十天了,栽树可二十万”,他还很不满意地说,“距我们原有的愿望很远咧。”

杨效春在同日完成的《黄麓造林运动与我们的教育》文中写道,“荒山摆在我们的眼前,对于我们简直是耻辱!……我们今日开始向我们眼前的大黄山……四顶山、茶壶山……姥山、孤山进步,征服它们,叫它们为农村社会生产!”

其次是建设旅游风景区。

四顶山是历史文化风景名山,“四顶朝霞”远近闻名,如何将四顶山建设成旅游风景区,也是杨效春考虑的问题。

1935年9月18日,杨效春在黄麓乡师全体师生大会上介绍,“根据我们的教育目标,社会环境及本校现有的人力财力,本校常务会议决定本校本期主要的工作”,共11项,其中第7项是“开始经营姥山、姑山、四顶山及沿湖中庙一带,使之逐渐形成皖中风景区城。”

黄麓乡师第一届毕业生

黄麓乡师学生周邦霖在《忆四顶山》中记下登山途中看到的美景,“山有四顶,故名四顶山,是合肥四大名胜之一。山上有苍翠欲滴的青松,一条细小的道路,曲曲折折地奔上山去。看四面的风景,何等地旖旎!山、田、村、巢湖,像显微镜内的视野,应有各种东西”。

 周邦霖提到精致的“朝霞小筑”,“这是张文白先生的别墅……他说要交给黄麓,师范校长杨效春先生要在这儿开辟一水产陈列所”,不知道这个水产陈列所有没有建起来。

杨效春还计划在四顶山下办一所中学。

1938年1月3日,杨效春与其晓庄师范时的学生、时任六家畈湖滨中学教导主任的钱焕文途经合肥,被警备司令宋世科诱捕,遭到刑讯逼供,张治中等人致电来救都无济于事。1月15日下午,杨效春与同案的吴中英、吴中流、李蔚唐一起被冤杀,史称“六家畈冤案”。

1月15日下午二时,杨效春在狱中口述遗嘱,安排身后的事,钱焕文笔录。遗嘱共8条,其中的第5条关于黄麓乡师,“黄麓乡师乃文白先生所创办,在战争时期中希黄麓地方父老多加爱护,战后仍设法恢复,并希望文白先生指导接办人,将各种原有工作继续推进。校长人选最好聘请实际从事乡村工作人士充任”。

第7条关于在四顶山下创办乡村中学的事,“予深信中国教育须乡村化,故生时屡与文白先生计划创办乡村中学。予死后希望予之同志在四顶山下创办成立,并希文白先生及地方父老人士襄助之”。

杨效春在遗嘱里提到希望能在四顶山下建乡村中学,说明在这之前,他已经对此作过无数次的考虑,早已经想好将与张治中多次商量创办的乡村中学设在四顶山下。

杨效春遗嘱

拳拳之心,日月可昭,令人痛心、痛惜、痛恨。历史应该记住制造“六家畈冤案”的关键人物:诬告的金维系、张拱宸,诱捕杨效春的宋世科,命令杀害杨效春等人的李品仙。

张治中、杨效春不朽!

 作者:吴钊,笔名远人,安徽省肥东县人,现在合肥市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爱我的家乡巢湖市
刘庆亮老师中海大讲堂讲座:梁漱溟在邹平的救国大业之五
枣庄市市中区:复苏的花古泉
我的家乡浚县西杨玘屯真好(诗配画)
远人|神奇的四顶山:山上山下好风光
高维东格律诗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