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度峰糖厂砖瓦厂沧桑历史始末

一个被春风遗忘的角落

——记度峰糖厂砖瓦厂沧桑历史始末

      一九五三年农历十月,一群上衣穿着各异的“公家人”,有时为仙游县笫二任县长林汝樑同志、度尾七区区委书记张德成政委,和穿着佩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标志的福建省公安厅第三劳教大队等一干领导同志,在时为当地土改公安干部余啟荣、农会主席余玉林等农村干部带领下,从度尾街上一路走街串巷,来到后面溪仔,涉过二十五级石磴,一群人风风火火登岸后直奔坪兜而去。

 往昔到坪兜的必经石磴

      坪兜亦称坪峰,这里有一座建于明嘉靖壬午(1522)度尾余氏的一宗支祠堂,祠曰“三江祠”,即余氏后面的 天、地、人 三房之人房祖祠,亦称七房祠。七房始祖名 应香 字 道盛 号 三江 别名 俭慤。应香三子(伯旦)生有三女和七个有棒的男儿,这在当年已是被公认的一个家兴族旺迹象的望门家族,从此“三江祠”因有七子为显赫被外人俗称为七房祠堂。

      时为土改公安干部的余啟荣和农会主席余玉林两人均为该房笫12代和第13代裔孙,身为土改公安干部的余啟荣同志,曾一度成了七区区委书记(政委)张德成手下一名红极一时的 名人 ,他不仅为张德成政委做媒,娶了今云水村汤坝罗厝作为童养媳的陈X琼为妻。有人说,当时随军南下干部在后来稳定工作的地方都找了个小10余岁的漂亮女孩为娇妻,或许是出于工作和生活起居照顾方面的需要,亦可能有得到上级领导默许的情况下,像笔者小学同学袁X芳的父亲一一县公安局局长兼度峰糖厂党委书记等类同情况。

      除此,余啟荣得到张德成政委厚爱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折不扣始终奉行着当时上峰各项指令,那种雷历风行又唯命是从的工作狂魔,何尝不是新中国巩固地方政权所急需的一批年青有为的地方干部而被视为人才。余啟荣有个绰号叫“杀牛公”,他杀不杀牛,只有听闻并没人见到他曾杀过牛,美其名或许是与余啟荣有个很率性的直爽牛脾气有关。

土改时的公安 余啟荣 (下)

      一干人走近“三江祠”,先由农会主席余玉林掏出锁匙打开祠堂大门,七房祠堂背东面西,面阔四间,进深六丈八尺,为歇山式屋檐,柱间梁下斗拱交错,抗震力较强,殿堂中轴呈平面展开,形成两进布局,一进殿两旁有回廊分别是5X4,中有40平米大天井,上下堂高低仅登一级,上殿较初进堂空间胜出过半。三江祠选址在东山麓下,后山浑圆低护,左有东峰,右有坪峰为护,是个难得的藏风聚气的好处所。

      作为封建遗产的“三江祠”,因其地理位置的适中,距已选定作为度峰糖厂厂房、生活区仅500与850余米之间,是这次度峰糖厂认定为首选的附属地。这也是余啟荣、余玉林两人,后来一直被七房宗人所指责和背负出卖宗地“罪名"的原因。

      这种“莫须有”罪名,说白了,就是宗人的不理解与妄评。殊不知在建国初期,一切土地除人民政府颁发土地证外,均为国家所有,作为无神论的执政党,一切寺院宗庙均被认作是封建遗产,三江祠还能例外吗?弥为不足的只是,劳改队仅回馈了一部“荷兰车”,换取了坪兜近四十亩山地和十亩水田,而“荷兰车”最终花落谁手,自然也就七区政府(度尾乡前身)莫属。

三江祠 横向及中轴线遗址

      坪兜被选作省劳教第三大队附属地的真正用途,是要在这里筹建糖厂建设工地所急需的大量砖瓦的窑厂,正是看中这座古祠堂可用作工作之余的栖息地外,还可利用周围大片不毛之地,做砖瓦作坊以及坯子的晒场。这先期到来的“公家人”正是先期筹备工作的负责人,这就是所谓“军兵未到,粮草先行”的先奏曲。

      劳改队之所以看好“三江祠”,自然是它有一座完好无损祠堂的得天独厚条件,因祠堂只有一个敞开的大门,对劳改队管束犯人作息,那才真正是一处即省钱(现成),又便于管理的不是监牢胜于监牢的不二好处所,因距祠堂并横向三十米处有“三江”曾祖父“南园公”余赐陵寝,赐乃明代中叶远近闻名的“东山四园”之一的余氏一位名臣,也因此造就了这里成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清静景致,但它西面是同氏族亲“应暹过溪”一脉,隔溪相望,直线距离仅几十米,亦不显得过于沉寂。

      选好址后,劳改队首批近四十人轻罪犯人于一九五四年二月从周宁农改场调入进场,据说有10余人含有制作砖瓦技术犯人还是从安溪劳改场调入。

      历经半年的前期筹建,坪兜建有钻山式窑炉三个,随即投入生产。

      劳改队有“荷兰车”两部,每天去埔尾柴场接送犯人和松柏枝叶一次。

      这其中烧制砖瓦工,还是在原劳改场有着多年做窖的专业技术犯人,那烧出窑的青黛色砖瓦,还真是与本地砖瓦都有着色与质的差异,尤其瓦片的特异制作,是今天苏杭式的款式,是当年仙游首屈一指的瓦厂,如果今天制糖生产仍在延缓,厂房所有屋顶除非全部换装,否则非得用当年劳改队烧制的瓦片。

      一九五四年下半年,管教科(上工地)地面建筑全部竣工,随即一批轻重犯人从各地移监来仙,被收押在省笫三劳教大队今天的度峰糖厂管教科内的监牢里,即今天人称的所谓“上工地”。

      一九五五年劳改队圈地购田(不包括二次征地)基本完成,400余犯人,除部分留守坪兜从事农垦,余全部投入生产车间及生活区基础设施的施工。

      四月,省公安厅委任祁耀先为首任厂长兼党委书记,同年八月时持晋江农校毕业证书的汤文荣同志被暂调负责基建处工作。随即由省厅下函仙游县公安局劳改队,调入湖北籍张景祥同志为副厂长,度尾洋坂乌头吴庆民同志配合负责管教科工作,这些干部都是度峰糖𠂆“开国功勋“之元老。

度糖砖瓦厂遗址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劳改队糖厂机制设备调试成功,还试运营了一个月,其锅炉供汽燃料,均向当地柴站购入。一九五七年二月劳改队日榨250吨单列150匹汽轮机正式投入压榨运营生产,这是度峰糖厂官方承认的第一个榨季。

      真正制糖生产所需汽源并不可怕,由压榨汽轮机带动压榨棍运转和大功率汽轮机发电所需汽源,那才是可怕的一头耗燃料的大兽,头两年的大面积砍伐,导致度尾近山所有松杂木(松为主)一洗皆空,以致十年后还未恢复度尾山林生态平衡,但最终还是灭绝了数十年乃至百年松林和油杉的再生,这还是未启用蒸汽机发电情况下的第一个榨季。

      随着易名后“建新制糖有限公司”的第一次扩建,压榨车间由一列机,扩建为两列,把原来单列日榨250吨,扩建为#1列日榨300吨,#2列日榨500吨。原有锅炉供汽已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𠂆里决定把原有一小烟囱拆掉移位并扩大增高10米达30米于压榨车间旁,即今天戴上那顶似“绿帽子”的小烟囱,是为10T炉。

      一九五九年省厅委任李兆鳞同志为厂党委书记,王茂绪为公司经理,从此糖厂步入了经济快车道,其附加产品也逐年增值,合纸𠂆、酒精与制糖生产,年创税利均超过同规模糖𠂆数十万元之上,其最大绩效是付出劳资费甚微,另两项是当年几断供的酒精和烟纸,尤其是烟纸分毛烟纸(自卷)和香烟厂卷烟纸尤为欠缺。

     此时,在几年的农垦中,坪兜劳改队在近四十亩山坡上轮换栽植了甘蔗和一些经济作物,有十余亩水田实行一年三熟管理,由于肥源充足,坪兜农场收益颇丰,还兴建了养猪场,并在吴坑挖塘养鱼,为改善干部职工和丰富三四百轻重犯人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有力的质与量的保障。

度糖30米高10吨炉烟囱

      1967年2月至8月底,受政治大环境影响,糖厂在砖瓦𠂆举办了两期五 七干校学习班,这些有“污点”干部,白天干活,晚上接受思想转正的教育学习。

      制糖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与农村蔗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为了维稳,一段时间度峰糖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677部队介入军管,一场没有硝烟的运动,在度峰糖𠂆戛然而止,也消除了文革在度峰糖厂造成的不利团结和生产秩序的影响。

     糖厂有工人子弟数十人,正当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应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的通知后。度峰糖厂为了避免本厂子弟到异地去上山下乡,厂里利用坪兜现有40亩丘陵地和十亩水亩,并废除建厂伊始的砖瓦窑炉,成立了坪兜“知青场”,接纳本厂城镇户口子女20余人,按 知青办 要求,食宿不离场,厂里为此盖起了与时下全国知青点有异的高规格 知青场 ,从此“知青场"成了坪兜砖瓦厂的代名词。

度峰糖厂知青场遗址

知青井

      196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生产建设十一团一营正式接管”“福建省地方国营度峰糖𠂆”,因劳改企业犯人的全部转监,一时间给流水线制糖生产造成岗位真空。度峰糖𠂆采取补救措施,无非是榨时雇用临时工,这也是全国制糖企业的一贯做法,这些临时工在制糖企业历史上被称作季节工。兵团介入企业管理是基于维稳促生产目的。曾有一段时间,社会不正之风已严重影响到糖厂的正常生产秩序,兵团在度峰糖𠂆的建制,确实对现代化机制糖𠂆来说,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企业的连续性、安全性都起了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因为糖厂流水线作业哪一环掉链,对糖厂都是损失也耗不起。而全省十几家糖厂,仅仙游便有四家,为什么只有度峰糖𠂆会成为兵团管辖企业,这其中不仅有企业本身先期出问题,更是本地招入季节工,把社会那种极端行为与企业分化思维,拧成了一股不利于现代化流程生产作业的黑旋风,这无疑是致命的。

      二师十一团一营接管糖厂后,是以威武之师面貌,全新给企业立下新规矩,即无条件实行军营纪律。

      以获取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兵团在70.1~70.4不到半年时间接纳了本县山区乡复退军人100人;泉州、厦门知青100人;仙游除度尾外知青100人;另从兵团军内和省内干部子弟中招进100人。师部视扩编建制规模情况看,晋升度峰糖𠂆为独立营,为师直辖营。

      从以上扩编建制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兵团决策层的睿智谋划之端倪,就是在以行“抓革命”之名,“促生产”之实为目的的正确路线。

      后来也以事实证明,兵团管辖五年时间,虽有“建浆粕车间和沸腾炉“两项的失误,但在短短的五年制糖生产中,尤在那动乱年代,他们是为国、为兵团缴上一份比全省91家所有兵团企业中堪称最完美的答案。

      尽管度峰糖厂几易其主,坪兜砖瓦厂亦随着政治环境的需要和建制的不断改头换面,而与时俱进地变换着各种称号。但它那几十亩山和田的种植管理,仍以农场管理模式一代一代接棒传承。

      五年兵团建制下的度峰糖厂坪兜农场,几乎各个连队的每一位官兵,每年都有一二星期在这里参于或支援过农耕作业,因为糖厂以制糖为主要产业,要不然坪兜就成军垦农场。

      在全国掀起干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中,糖厂前后有两拨知青的人生历练从这里开始,这些用青春换过的记忆,至今仍烙在他们的心里深处。

      因为残酷已成现实,从小娇生惯养刚步入成年段的阿哥、阿姐们,他(她)们细皮嫩肉,在坪兜,他们无例外地经受着一样的背向青天;一样的面朝黄土的酸甜苦辣的洗礼与考验,这与早期异地上山下乡的哥姐们并没两样,虽然免除了离父别母思念之苦,但战天斗地的艰辛荷锄作业,已让他们身上掉了几斤肉肚子里多了一碗饭,这被前来支援的身为农村的我们(老季节工)见了都咋舌不已。

      但他们与70年代初度峰糖厂的兵团人一样,算是一群幸运的时代宠儿,而更有幸的是,取消“上山下乡”政策后,他们不要有关系,不用走后门,不要请客和送礼,最终都一齐受益于返城政策的落实而“补员”,未有父辈退休获接班的亦被糖厂全员接纳转为正式工人,这都缘于他们是厂办的知青场,就是厂属的干部职工子弟,这是兵团后的事。

     在废除“补员制”后,为了解决本厂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在征得莆田地区领导同意和支持下,度峰糖厂又在坪兜原知青石屋宿舍楼基础上开办了“莆田地区第二技工学校”,从此坪兜又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技校”名称。

      技校教材以制糖工艺实际操控技术为教案,由江苏无锡轻工学院毕业的朱玉云、陈德辉等老师执教。技校注重亚硫酸法全套制糖技术的传授,在课堂上让他们接受制糖方面的文化知识,深入车间又让他们在老师傅的传、帮、带的实践中,得到文化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进一步提升。这批“技校生”虽然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搭上的那是末班车(这是后话)。

      坪兜,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不毛之地,在劳改队期间,几百接受劳动改造的犯人,除了留下有榨后检修经验的部份减刑犯人和部份已赦免刑罚的人员外,他们都在坪兜这个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接受改造工作。当时坪兜的古祠堂已成了他们寄存农貝和肥料的仓库,每当昼出夜归和午休收工时,他们都必须服从管教干部的军事化出工、收工规律,那长长整齐的步伐,从坪兜到管教科三百余米的路上,硬是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招人注目,这时的坪兜,因始于是烧制砖瓦的地方,而一直被厂内厂外人称作”砖瓦厂”。

     1966年后,一应接受劳动教养的犯人全部转监异地,坪兜又从地方国营糖厂到军管暨兵团管辖的十年时间里,坪兜一直作为厂属农场,而被人称”坪兜农场“和后來的“知青场”两个场名。

     最后短暂的几年“技校”,亦从这个不毛之地的坪兜,抢占了一席不甘落后的存在感,他的符号也刷新了历史赋予它的具有划时代的一个优雅名称,叫“技校”。而技校之名仅限当年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之口,已不为社会人所知它曾有的存在,但恰恰是“知青场”和“技校”的应运而生,给今天坪兜遗下一段可炫耀的故事。

      忆昔坪兜,不显山不显水,有的只有各任厂长、书记的操心事,历史并不保证现实的殊荣和机遇,唯一有过殊荣和机遇,却只留给第一任的厂长和书记的祁耀先,他的殊荣和机遇,开创了度峰糖厂的围田计划,谋划着生活区与厂房设计的继往开来,那时的坪兜,为整个度峰糖厂的基建,做出了功不可莫的历史贡献,今天度峰糖厂的127857平米,折合192亩占地面积曾经的一砖一瓦无不从这里诞生。在今天看来坪兜的曾有贡献只属过去,后来的历任领导,接过的是一个烫手山芋。糖厂是用来制糖的,而坪兜非山非田的几十亩山地,那是劳改队的真正产业之一,后来的经营,不是继任者亦工亦农的专项。   

     度峰糖厂的迭旦起伏,繁荣与衰落,自从坪兜划归度峰糖厂管辖地后,坪兜的命运与糖厂是一脉相连,用现代话叫命运共同体,糖厂兴它则兴,糖厂败它则更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终是这个不毛之地的休止结局。  

     1986年底,一群九人女家属工组织了“妇女包耕队”。

     包耕队是由压榨车间温庆能妻子温元梅发起,成员有锅炉工雷庆荣妻营治、压榨车间董建青妻阿眈、纸车间董金添妻爱英、纸车间林应速妻阿珠、仪表组谢怀荣妻淑芬、农运车间王岳水妻金英和陈炳忠妻凤治、李友财妻秀姐等九人。厂部以每亩抽取1300斤甘蔗款为承包额签约了合同。她们都是来自偏远山区的家属工,对一年只培育一季的中稻,都不是她们在话下的活,但对全生长期达10个月的甘蔗栽培技术,她们只能靠不懈的努力,边学边用,虽然也获得了五年承包期的分红利益,但最终随着糖厂“树倒猢狲散”的最后一抺晨曦而落下几起几伏的帷幕,结束了在她们手中的经营,也结束了坪兜的利用价值,以致沦为今天当地人茶余饭后不屑一顾的闲谈。

仅剩比较完整的知青场、技校的建筑物

      笔者承认自己的表达手段不行,也没有别才别趣。只因为予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又有从事二十三载春秋过往经历,又偏偏兵团换地堆蔗渣的田是笔者所在村居的田,再说远些,度峰糖厂锅炉房、压榨、澄清、纸、酒车间大部被圈围的良田是笔者所在村居地。本文所涉及建厂初劳改队征用“三江祠”不仅是笔者的祖祠,连那坪兜大部山地还是笔者族产地之一,我不会流于油滑,但莫名的冲动,会让我对坪兜故事刻意渲染一番,有憾不是体制内人,但珍惜过往经历,是我珍惜精神生活的本质。

     今天目睹曾经参于一星期的农场冬种小麦的支援地,已被成片巨尾桉、简易铁大棚所覆盖,还有一天两顿在古祠堂的用餐大厅,今天亦是被茫茫林海所代替。曾闻的某人与某人的打情骂俏我们没见,但其脉脉含情互送秋波的目光,全不把我们当回事,我们知道他们已把我们当外星人存在,但那略显生硬的干饭,过于鲜脆的甘蓝叶菜,那才至今让我们回味无穷。

     透过树隙,看到一闪一闪火光,正值夕阳将坠时,好奇心驱使我爬上十几米岗上,只见一妪一翁正在淘米做菜,言谈中知是河南籍的两拾荒者,或许是见生人有忌,或许怕的他们的宿营地会被我驱赶,两双迟疑的目光随着相谈甚欢的闲聊,俩老终于如释重负般地眉舒颜开了,看着流浪者的窘境,我推了推已上锁的两房门,锁已锈迹斑斑,往房里细窥,瓦砾满地,倒是外面这五尺宽的走廊,恰是俩老栖息的好住所,顺着地上铺盖抬望眼,也只有这个地方才是他们遮风避雨的入寝理想地。

坪兜的又一道警戒线

     坪兜拾荒者的栖息地

      坪兜虽然近在咫尺,2013年因祖祠门前仅遗的一段残垣的最终倒塌,便少有光顾过。在不被言语绑架,不被过往左右,不随厂史沉浮的今天,我倒是想起褚时健的一句话:在人世间走一遭,有的是团游,有的是深度自由行。我自谑自己今天就是深度自由行,行的是再见:一个被春风遗忘的角落一一坪兜。

附:作者简介

     余洪森,生于1952年8月,仙游县度尾镇度峰后面人。1966年9月,就读于仙游五中(即今度尾中学)。1969年11月,进度峰糖厂务工。1992年,度峰糖厂歇业后,返乡务农。2018年6月,担任度峰社区老年协会副会长兼岀纳。少小颇有写作兴趣,1966年5月,荣获度尾中心小学六年组作文比赛第一名。2020年9月,开始在《夏天》杂志发表短文——《锦丘宫志》。翌年6月,创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组诗词)》参加由中共仙游县委宣传部、仙游县教育局等5部门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被评为优秀奖。期间,勤恳创作,先后有数十篇文章散见于网络,还有一些文章被《莆田晚报》《莆田侨乡时报》《仙游今报》等报纸刊发。

摄影:夏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糖史】奉天糖厂和铁岭糖厂
在砖瓦厂废墟前
五年的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与度峰糖厂简况
闵军:制糖工甜蜜事业的“三级跳 ”!
内江糖厂——内江人的'专属记忆'
广西糖网:适时开榨 甘蔗减产仍可增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