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痛苦关系的源头:自恋性人格

说到自恋,师太想起来年轻的时候曾经被一位颇有才华的男孩追,有一次他请我看电影吃饭,我却因为头疼并不想去。他居然很气愤地说:我是请你看电影,又不是请你挨打,有什么不想来的。师太说:我就喜欢挨打,不喜欢看电影。师太虽然回答也很欠揍,但这男孩喜欢强加于人的言行方式真的让人望而却步。佛家说见人见己见众生,自恋的人只能见己,不能见人见众生,因为别人和众生只是他的人肉背景,必须给他让路和打光的。就像这位有才的男孩,我头疼不头疼并不重要,想去不想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好意我居然不领,实在太可恶。

不成熟的自恋的表征

国内一位很流行的心理学家武先生说过他一位保姆的事:这位保姆是个五六十岁的大妈,在外人看来很尽职尽责,家务做得井井有条,还很和善热心。但吴先生与她的相处却并不愉快:大妈喜欢干涉和纠正他的生活方式,以关心他的名义劝他改掉很多生活习惯。还在武先生并未要求的情况下贸然替他拔掉了头上的白头发。武先生强调并不需要帮他拔掉白头发,大妈显得很委屈,觉得她明明是为了他好。这位保姆的思维逻辑很多人都有:我觉得好的,别人也会觉得好。我把我认为的好加在别人身上,别人应该感激我。别人居然还反抗,真是不知感恩的坏人。这种思维源自于自恋,自恋的人很难分清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边界,也很难看到别人的真正需求,他们会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别人身上,就像我好友家的小孩总想让我的猫吃胡萝卜,因为他觉得胡萝卜最好吃。

屈原也是个很自恋的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给孤芳自赏的自己吹得彩虹屁都快上天了。不过楚辞是文学作品嘛,允许艺术夸张。作家、艺术家里有很多很自恋,自恋某种程度上还为艺术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现实里遇到过度自恋的人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过度自恋的人可远观不可近处,就像一个外表光鲜但里面有虫的苹果,痛苦的是那个吃苹果的人,且吃苹果的人还无处诉苦:因为几乎所有旁观者都在替虫苹果说话:这么好的苹果你还挑剔,你太不知足了,于是吃苹果的人甚至也怀疑自己的感受:是不是自己太贪心,是不是自己太挑剔?于是只好把虫子也吃进去。所以说,与过度自恋者相处真是鞋子进沙子:谁难受谁知道。

自恋本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婴儿全能自恋时期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理会他人感受,还未发展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感觉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别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慢慢地有一个打破自恋的过程,小孩逐渐在同外界的碰撞中对标自己、纠正自己,发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人们也不会都围着他转。最后在成年后完成社会角色转换,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并非是上帝选民,只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需要与别人协同配合。

在children of the self-absorbed:a grow-up guide to getting overnarcissiatic parents这本书里,认为自恋可以被定义为成年人的自爱、自尊以及对核心自我的感受。自恋的一头是一种健康成熟的自恋;另一头是一种极其不成熟、不现实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的自恋。健康成熟的自恋通俗讲就是既欣赏自己又欣赏别人,既能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能把自己融入到芸芸众生里,并不觉得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对现实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病态的自恋就是我们要讲的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痛苦的自恋。

在临床上符合下列五条就可诊断为自恋性人格:

1.缺乏共情的能力,对别人的需求和情绪漠不关心。这似乎是几乎所有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共性。他们看起来有些时候挺理解人,但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互动关系。他们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实际的表现就是'对别人是严苛的要求,对自己是自由主义'。

2.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作了一点成绩后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优秀的。

3.沉迷无穷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的爱情幻想中。

4.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认为自己有高贵的血统,认为自己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5.对赞美成瘾,听不进反面的话。

6.有特权者的感觉。他们无缘故地期待着他人对自己应该有特殊的照顾。他们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只要我快乐',是人际关系的冒险者。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围着我转',在人群里稍有一些'冷落'就会敌视他人。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成年人都是狡猾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非常具有隐蔽性,他们通常以很nice的形象出现,打着关心你理解你支持你的旗帜出现,却行控制、打击、鄙夷、指责之事,直到所谓的关心理解支持让人承受不来。

自恋的父母

自恋的父母有哪些特征:

  1. 不接受现实,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无视孩子资质平庸的现实,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上名校。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够客观。

  2. 控制欲强,对孩子的一切横加干涉,不允许孩子发展出独立自我。小到孩子的衣着打扮,大到择业婚姻都要强硬介入。本质上是并不接受孩子是独立个体,而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以愧疚感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控制,喜欢向孩子诉苦。

  3. 完美主义倾向。对孩子求全责备、吹毛求疵,表面看是为了孩子更优秀,深层是太自恋了,不能接受作为自己延伸的孩子居然不完美的事实。

  4. 日常喜欢讲道理,言语里经常出现“应该”这个词汇。因为在他们脑子里有一个应然的国度,里面的一切都必须符合他们的心意。其实存在即是合理,那里有那么多应该。

  5. 不尊重孩子的感受。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敏感脆弱,不理会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

  6. 有表演型人格倾向。喜欢在孩子面前立人设,不惜说谎粉饰自己。

  7. 喜欢比较。动辄以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儿,其实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是他们自己意念造出来的完美孩子模板。

  8. 情绪化,不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对待孩子看心情,喜怒不定。

  9. 过度在意外界评价。并为了讨好外界评价而命令孩子。

  10. 难以取悦。时时不满,事事不满,做他们的孩子很累很无望。

20岁时在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帮忙,见到最多的咨询案例是优等生的崩溃,这些优等生也许是一次考试的失常发挥就显得十分焦虑,继而自我否定:我是不是太笨了,是不是太差劲了,他们对自己优秀不优秀这件事非常在意。咨询老师都会问问他们父母的情况,平时如何相处之类。发现他们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自恋。自恋的父母只接受优秀的孩子,不接受不优秀的孩子。孩子是他们炫耀的工具和操纵的傀儡。

自恋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孩子虚假的自我,孩子为了讨好父母活生生凹了一个父母喜欢的造型,人人夸奖懂事优秀,时间久了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了。

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背后也许并不是爱,而是控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请勿施于人。甲之蜂蜜,乙之砒霜。也许就有不爱看电影而喜欢挨打的人呢?

自恋父母养出来的孩子有很多共性:

  1. 容易讨好别人。前段时间有个豆瓣评分9.2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故事激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共鸣的情绪点,很大一部分正在于女主角“老好人”或者说“讨好型人格”式的待人接物之道。她遇事习惯迁就别人,不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大的目标是让别人舒服,让别人满意,却唯独忽略了自己。在被同事嘲笑,男友揶揄之后,她决定辞职、离开东京,开始新生活。她开始找自己喜欢的工作,烫自己喜欢的发型,遇到不公敢勇敢回击。女主人公的母亲对女儿讨好性人格的形成功不可没,她对女儿冷嘲热讽、强势控制。

  2. 情绪容易敏感。情绪敏感是指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一般是负面情绪),把这种情绪内化到自己心中,并且沉浸在这种情绪中难以自拔。你的心理边界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发展成熟、不够强壮,不能分辨和选择别人的哪些情绪你可以接受、哪些情绪你应该保持距离。以下情况是否经常发生?时刻关注别人,琢磨他们的感受;别人感到痛苦时,你也会觉得不舒服;觉得大部分时候你需要获得他人的喜爱和认可;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别人开心。

  3. 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缺乏客观合理的自我认定,过分在意外界评价。经常片面认识自己,以一时一事来论成败。时而夸大自己的成绩,时而贬低自己的表现。

自恋的伴侣

自恋的伴侣最典型啦,去看偶像剧、琼瑶剧就好,里面的男人女人基本都自恋啦。最极端的是那句流传甚广的台词: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紫菱失去的可是爱情啊。这三观也是没谁了。幸亏在琼瑶剧流行的年代我看的是金庸。

  1. 我不说你也要懂得我的心。林黛玉觉得宝玉要是爱她就要懂得她的心,要想她所想,爱他所爱。宝玉再爱你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啊,你想啥他不一定知道啊。还有些女生需要男朋友能猜中他们的需要。我学生时的一个室友明明想让男友送包,结果让人家猜,她男友咨询我,我就说室友喜欢食堂的红烧排骨,因为她每天中午都吃这个啊。结果男孩买了一盆红烧排骨。室友好几天都不搭理我俩。

  2.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黄晓明这句话好像村长家的傻儿子说的。但许多人还觉得很霸道很好啊,我问你是有自虐倾向么?

  3. 哇,全世界都欠我的。有的人在原生家庭吃过一些苦受过一些罪,就把这些都算在爱人头上,一副全宇宙我是大青衣的苦人儿样子,想要爱人一一弥补。她是你爱人,又不是你爹。况且你爹也没这么对你。

  4. 我的事是你的事,你的事还是你的事,双标党,眼里只有自己的事情和情绪,完全不会体谅到别人的心情,更不会两肋插刀,总之是不讲义气啦,歹势,喜欢利用人。

这个要写真是罄竹难书。

自恋的人们,你们要孤芳自赏,顾影自怜都好,但是麻烦不要妨碍到别人哈。

如果自己自恋怎么办?

  1. 接受现实,停止幻想。

  2. 建立广泛真实的社会联系。

  3. 帮助别人。

  4. 不断学习,保持好奇心。

如果遇到自恋的人怎么办?

离远一点。

如果躲不掉怎么办?

不要被他们的思维方式同化。

爱你们的老张。

前段时间写的东西被朋友说很敷衍,逻辑混乱、语言含糊、支离破碎,我改正。自恋如我,哪怕是吐槽也要吐得字正腔圆才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你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会爱上谁,又会被谁吸引...
“保卫心灵”心理讲座初稿
心理学:每个自以为是的背后,都有一颗自卑的心
别用自恋爱孩子:让孩子发展健康的心理人格
南希工作坊第四天上午:自恋心理学
从杨烁的教育方式谈起:不能疗愈自己的父母,都无法真正爱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