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了大英博物馆同款传世国宝哥窑贯耳瓶,老板五年睡不着终于得手

说到哥窑,那就是神哦!目前,已经清宫收藏传世哥窑,稀缺地分布在各大博物馆。一般认为是南宋烧造的。但是,学术界存有争议,有说是元代的,有说是宋代的。甚至还有说就没有哥窑一说,只是南宋官窑的一种。因为,哥窑窑址迄今没有发现。但是争议归争议,哥窑仍然备受明清以来藏家追捧,当代更盛,一上拍动不动几千万上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建设加快,也有哥窑出土的报道。比如安徽出土有3件,现藏在安徽博物馆。2012年5月,浙江湖州市长兴县宋墓出土2件,一炉一瓶,估价1.5亿元,现藏长兴县文管所。

这是出土资料。

那么民间收藏呢?哥窑民间也有存世的,有历代传世的,也有民国以来出土后传世,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出土流失的。究竟有多少呢?雨余天估计不多,可能在10件—30件之间.但是这些哥窑因为身份受国家文物政策限制,得不到公认,像私生子一样在民间流传。不过,民间藏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是真金白银去打仗打来的,所以他们珍惜自己的金钱和身份,也不是乱烧钱瞎买的。真正大开门的还是会在民间得到公认和流通。尽管文物部门保持缄默,但事实上他们花自己的钱,做了国宝没法干的好事,值得推崇。1992年,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出宋哥窑八方贯耳瓶一件,因部分藏家对器物的来路有所争议,故而只拍出一千多万的“低价”。耿宝昌先生称前去观赏过此件瓷器,认为是与两岸故宫馆藏类似的难得珍品,可惜文物界认识不到位,真实悲哀。

雨余天这里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青海70后实业家,古陶瓷收藏家白总,网名叫“白石”。白总是我多年的藏友,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他曾经给我讲述过一个故事,以五年反复沟通的诚意,打动了一个卖家,得手了一件标准的南宋哥窑米黄釉贯耳瓶,而且还是与大英博物馆同款。

现来看他这件东西吧。高度保密。

有四点可以看出它符合南宋哥窑的特征:1,开片的自然无规律,不可琢磨,绝对没有重复的两个开片;2、釉滋润如头面微微冒汗;3、紫金土胎的陈腐程度;4、整体造型和神韵、气质。

清宫传世有一件同款的残器,米黄釉贯耳六方壶。附刻乾隆御题:“百圾雖粉撫則平,處州陶實出難兄。一般樸質稱珍重,那誠精工宣與成。乾隆乙巳御題”。馆藏编号:PDF.23尺寸:高 14.9cm;腹径 7.3cm;口宽、长:4.7cm、4.6cm;底宽、长:5cm、7.3cm 。就是下面这件。大家可以反复比对西部特征。

白总讲述这件宝物故事的时候,是很激动的。让我们随着他的心情一起激荡吧。雨余天保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在没有微信之前,爱好古玩的都是有空就扒在雅昌网上互动的,每天不翻一翻就像缺了什么一样的。一天又翻看新贴,看到这件瓶的贴子,照片拍的极差,贴子里没人看好。详细翻看了一下觉得此瓶应该有一眼,于是联系楼主想过去看看实物,没想到在很远的南方,那时只有绿皮火车,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高铁,跑一趟有难度,一直有些犹豫中。但还是放不下这个好奇心,终于下决心乘上绿皮车去看实物了。有些按耐不住的复杂心情,哐啷哐啷在车上摇了几天,又换乘两次,终于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到达了目的地。逃也似地跳下绿皮火车,浑身一股温暖而潮湿的感觉涌了上来,淸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夏末南方的一个山城隐在薄薄的白雾中,哗哗的河水流映着点点的灯光,远处几个新建工地传来叮叮咣咣的金属管子的撞击声。路边棚子里的摊点灶上热气腾腾。吃了一些不知名的早餐,还是很美味。那是一个心情特别美丽的早晨。

等到与藏主见面,看到他家里收藏的满柜子的砚实是震撼。欣赏完卖家的藏砚,看到一方上面如夏天冰镇饮料一样结满水珠的砚,以为是主人洒的水,问过说此砚一直这样,擦干不久就会结满水珠,满是疑问,便擦干了看会不会这样。

等到主人拿出一个很旧的木盒子,从包了几层棉絮里面翻出这瓶,在极其期待中拿到手里的一刹那所的疑问,惊喜,快乐……一下子全都在脑中翻江倒海……手感有种沉稳坠手感,但又不是很笨重。釉面没错,底胎没错,成型工艺没错!完美无瑕!不相信呀自己这一趟会有这样好的东东能够上手看到,怀疑这不是真的。拿到室外阳光下看了再看,放下来,出去转了一圈又看,就这样反反复复看了一整天,看了想,想了又看,那种激动和兴奋,疑惑真是无以言表。

等到夜幕降临,主人和其子请我去吃当地的饭菜,说起这瓶是年轻的时候在乡下收来的,知道是好东西,一直没舍得拿出来,期望是很高的。现在孩子们都大了,要成家立业,孩子这才贴到网上的,桌上谈起此瓶的价格,实吓我一跳,远远高出我所预期的价格(具体报价保密)。反复沟通均未见效,失望到了极点!第二天又看了一上午,再三磨价依然没用,只能打道回府了,为了表明诚意就依其价拿了那方又结满水珠的砚,自认为就是传说中的极为罕见的“寒冰砚”!抱着砚台又登上绿皮火车,真是有些说不出来的难受!传说中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顶级哥窑穿带贯耳瓶,就在眼前,却无力请到!真是恨自己无能!一路上翻看着相机里拍的照片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请到这瓶不可!

就为这个目标,每年努力赚钱的同时不断的跑过去拜访藏家,慢慢的沟通交流,不知不觉跑了五年。其子要结婚,买车买房了,在第五年的时候,我们终于达成一致,一者达到他的要求,二者也是我能接受得了的范围(具体成交价格保密)。成交抱着东西躺在宾馆床上的时候,一切都反而很是平静,五年的历程如电影一样的在脑中翻过……现每每请出来再看时觉得当时的付出和决定都是正确无悔的!二十多年过去了,孩子都大了,每次给孩子们讲起宋代陶瓷历史这件就成了我们争论最大的快乐之一。

以下是两岸故宫藏传世哥窑资料图

雨余天认为:

哥窑其实就是南宋官窑烧造的一部分,当时以天青为主,然因窑位和还原,施釉薄厚(南官多为三层,哥器多为两层,釉面薄厚不同,器物开片也不尽相同)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器物釉色和开片不同与其烧制的标准开冰片的青瓷器物,这些器物在当时并没有销毁,而是一直在使用(在杭州城市遗址多有出现)。南宋灭亡后,当时制瓷的工匠只会做瓷,不会其它营生,于是又在原烧制的南宋官窑窑场开始自发的恢复生产以为生计。这与北方的金代定窑,磁州窑,钧窑等一理,一个朝代亡了并不意味着一个窑口或一个地方的生产生活同时会亡。其所有型制均沿用了南宋官窑的,没有了官方的管理和要求,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再无苛求,成品皆可售出(“……成群结队者不可不细辩也”)。

这些器物比南宋官窑生产的器物稍粗糙一些,支钉等都大一点,釉色种类也多样化。至明代,文人墨客把元代(元代汉族为最低等人)长期以来压抑的情绪全部释放了出来,搞文化重建,全面推崇宋代以来的儒家和道家的文人高士文化,融于日常生活中,于是出现了明式硬木家具等等又一顶峰的文人文化时期。于此同时倍加推崇宋代文化遗产,将宋元时生产的南宋官窑后续产品分为了哥窑(杭州地方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相同,有官哥不分之说法的原因也是其一,因开片中杂质不断的侵入,随着时间的氧化,有些开片内形成了深色,有些开片中形成了浅色,于是明代文人赋予“金丝铁线”的美称。而这种现象在历代釉面开片瓷中都有出现,然而哥窑却是独以开片之美而享誉海内外的瓷器之一。此种开片出现在两宋为主的五大名窑,列出这五大窑,而不是其它窑口,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文人文化,以及这些窑口在两宋时期地位影响的。

以下是故宫馆藏哥窑资料。

以下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哥窑资料。

以下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哥窑资料

以下是大英博物馆馆藏哥窑资料

这件是美国费城博物馆馆藏哥窑资料

以下是历代高仿资料。

以下几件是市场所见高仿

从清官窑仿和当代浙江叶氏哥窑仿,可以看出均没有达到宋代的水准。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喜欢传统文化,艺术品投资,请关注《雨余天文物史》,收藏家眼里的历史就是不一样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南宋/元传世贯耳瓶上看“官哥不分”(1)
格韵 ——哥窑的研究与鉴赏Part One 何为哥窑?
关于哥窑瓷识别
哥瓷
南宋贯耳瓶八款
中国五大名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