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ell综述解读,这项技术未来将有大发展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2151天

Cell阶段总结:合成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的研究趋向分子化。
蛋白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目标蛋白的调控密切相关。
调控目标蛋白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更与靶向药物的研发息息相关。

目前蛋白组学中发现了许多蛋白为相关治疗的靶点,但是其中许多蛋白不能成为相关药物作用的靶标。
若要作用于靶点,需要维持体内较高的药物浓度,这样会对人体带来药物毒性作用。
合成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可作为药物与蛋白结合的催化剂,大大提高药物与靶向蛋白的结合效率,同时也促进了靶向药物的开发。

目前为止,PROTAC仍是生物学和药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在去年11月发表于 Cell 杂志上的综述“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 as Therapeutics and Tools for Biological Discovery”。
作者概述了目前 PROTAC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并对PROTAC技术的未来做了展望。


全文可分为3个部分:
(1) PROTAC技术的作用原理;
(2) PROTAC技术的发展;
(3) PROTAC技术的展望。
01
PROTAC技术的作用原理
PROTAC技术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密切相关。
UPS包括泛素(Ub)、泛素化酶(E1、E2、E3)、蛋白酶及底物组成。
ATP供能时,E1活化将激活的泛素传递给E2,再通过E3连接于作用蛋白上。
泛素分子相互连接形成多聚泛素链。
蛋白酶体特异性识别多聚泛素链标记的蛋白,并将其降解。

PROTAC分子分为三部分,一端连接靶蛋白,通过连接体与E3连接酶配体连接,招募E3连接酶于靶蛋白上,泛素化过程激活,降解靶蛋白。

多种基因可以引起疾病,但只有极少量的蛋白存在药物靶向,大多数为“不可成药蛋白”。

“不可成药蛋白”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多数蛋白没有活性位点,药物无法作用;
其次,一些蛋白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发挥作用;
最后,一些蛋白自身发生聚集,导致药物作用效果降低。

PROTAC通过降解作用,暴露活性位点,导致蛋白解离,催化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从而促进药物的治疗效果。

UPS系统和 PROTAC分子
02

PROTAC技术的发展

PROTAC技术的开发从多肽类PROTAC开始。
Sakamoto于2001年将甲硫氨酸氨肽酶-2 (MetAP2) 的小分子抑制剂 Ovalicin 与磷酸肽相连,提出PROTAC概念。

早期的 PROTAC分子细胞渗透性差,在药物研发领域并没有得到重视。
此后,Sakamoto又设计了以雌二醇为基础靶向雌激素受体 (ERα) 的磷酸肽 Protac-2和以双氢睾酮 (DHT) 为基础的磷酸肽 Protac-3 ,从而解决了早期PROTAC分子细胞渗透性差的问题。
Schneekloth 于2004年用HIF1α的7个氨基酸序列取代了磷酸肽,进一步提高了PROTAC分子的细胞膜通透性。

但是,多肽类PROTACs 的分子透膜性仍不令人满意。
对PROTACs 技术的突破主要集中在对E3连接酶类型的改变,使PROTACs由肽类向小分子转变。
2008年,Smith A.R.采用已知的 MDM2 蛋白配体 Nutlin 作为 E3连接酶招募部分,制造了首个小分子的PROTACs,其膜通透性强于多肽类PROTACs,但是催化效能不如多肽类PROTACs。

Hashimoto于2010年设计了基于 cIAP1 E3 的PROTACs,提高了PROTAC分子的催化效率,但是分子的稳定性较弱。
Buck-ley于2012年设计了基于 VHL E3的小分子 PROTACs ,并在2015年取得突破,从而使PROTAC分子的结构趋于稳定。

PROTACs 由多肽向小分子发展过程中,确定了基本的 4 种小分子类型:MDM2,cIAP,VHL和 CRBN,其中VHL,CRBN为E3配体。
这四种PROTAC适用范围广、降解效能高,近几年受到广泛重视。

从现有研究结果看,多数PROTAC是基于新型高选择性靶向抑制剂开发的。
比如靶向肾上腺素受体、雌激素受体、BRD4的PROTACs。
许多致病目标蛋白的靶向药物正在开发之中。

部分新型PROTACs作用靶点
03

PROTAC技术的展望

PROTAC对蛋白具有降解作用,这可以暴露药物结合位点。
同时降解后的蛋白与药物结合的面积增大,大大提高了药物对靶蛋白的作用效率,从而为高效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但是,PROTAC分子分子量过大,E3连接酶的种类过少及生物利用度过低限制了该类分子的开发及生产。
在以后的发展中,降低PROTAC分子量、开发新型的E3连接酶及提高该类分子的生物体利用度将会成为研究重点。

点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变PROTAC研发逻辑获得最新进展
解决“不可成药”和“耐药”,Nature总结PROTAC发展四大趋势!
张卫东教授:基于中药的抗肿瘤药物研究
PROTAC技术详梳理-总结篇
【药物发现】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技术
PROTAC,小分子药物的“百忧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