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染坊和西大园的记忆》连载九 (刘超英)

第九章 默然不语的百年老客房 

第三章第二节之“(二)设施超前的客房”等多处曾述及,在交通不便(东南两面山、西北两面河)、远离蓬黄两县城各40里和20里的小山村,刘延龄王世芳夫妻约1920年在他们院子南部建起的这栋客房是用于接待亲友的。其中间是客厅,东间是书房、西间是客人居住的卧室。这客房建成后,院子的大门就改在了东边的涯靛胡同上,为了安静,在院门南侧往西建了一面东西墙,形成了这客房所在的院中院,院中院的院门就只有朝北。

  图901:百年老客房,2014年修缮后 

一、空闲了大半个世纪的客房
这客房建成之初的1920年代,刘延龄王世芳时有的两三个子女尚且年幼,所以只是做客房和书房而基本上没有长期住人。1930年代中期,次子刘振邦从上海医学院上学又到日本镀金回来后,就在东间书房研究西医学。来了客人的时候,担任村长的刘延龄先是在主房里穿戴齐整了再到这客房的客厅里会客。后来,据不完全了解,这栋老客房先后曾有以下等人断断续续地或几天或几年暂时住过:次子刘振邦、中共北海特委书记兼蓬黄战区党政军委书记曹漫之及其夫人、村学校一教师、三子刘柏若夫妻、四子刘振民夫妻、村里办公借住、长子刘振声的次女刘姗(后名刘英)、侄孙刘龙业等。此后,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约40年一直空闲,加上此前的195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后期的约20年的空闲时间,那么这座百年老客房有过大半个世纪的空闲。
刘延龄王世芳的三、四、五子都是在不到二十岁时先后在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期间离家参加人民军队,解放后都在外地军营里出生的其子女们跟随着父母也都成了哪里需要哪里去的四海为家的无产者,所以这两代人对老家的老房子只是感觉着有那么一个久远的记忆中的家的概念而已。
二、近几十年来,被冷落的客房
这栋老客房仿佛有灵性似地饱经了百年风雨,依然在那儿孤独地无言地像是在等着它的主人。陪伴着老客房一起见证着这个村和这个家族历史的老客房南边的那棵老树也悄然离它而去,老树根上钻出的一芽新枝又接着生长起来,继续陪伴着老客房走过了这空寂了几十年的光阴。
三、四、五兄弟仨当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背叛了他们的剥削阶级家庭,为了人民的大家而放弃了自己的小家。曾在战火硝烟中向镰刀锤头宣过誓的他们从那时起,就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以后要荣归故里。只是,到了暮年,曾为国效力一生的他们最终还是希望能叶落归根,以弥补他们对刘家村的眷念和对父母未尽的孝心。所以他们又开始时常想念着刘家村的一草一木和一砖一瓦,想念着生养他们现长眠于村南山上的父母,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曾支持鼓励他们参军的母亲。

到2010年,刘延龄王世芳的八个子女也已先后谢世,仅有三、四、五子的夫人们健在,也已经都是八十岁上下的老太太了。三位夫人们也经常地念叨着刘家村和这老客房。这百年老客房看来也是实在经受不住缘于天缘于人的无情摧残,如:建房时就安有的木地板、木阁楼、推拉门、壁橱、门扇等陆续被人偷拆走,包括已知的红木梳妆台等一些老家具也都荡然无存。终于在2013年,房顶西南坡出现漏水,随后,上边的山梁和山墙之间的部分檩、椽又被人偷拆走了。对此,她们很是伤感。

  图902:百年老客房,2010年未漏水前 

对此,刘柏若夫人曲凤娟、刘振民夫人吴桂香掏出了省吃俭用存下的一点积蓄对子女们说:把这百年老房修修吧,把你们爷爷奶奶留下的唯一的建筑物留住,以告慰在马克思那儿的你们的父亲们。为此,两家的子女们商量后,决定尊重历史按原样修缮。让曾经跟随着以四海为家的父辈们的她们,能在晚年感受到老家的村和老家的房的温馨,让在外地生长的刘延龄王世芳夫妻的20多个孙辈们时常对老家的村、老家的房和老家的乡亲们有个持久的念想和牵挂,有个根之所在。
三、百年老客房在建房时的一些超前设施和建材
2014年春天,刘柏若长子刘超英和刘振民长女刘榕回到了刘家村,请来了当地瓦匠师傅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修好了这老房。为保持原样,修缮中以原工艺并尽可能使用原质建材。而现在即便是农村也鲜有能完全掌握原土建技术的瓦匠师傅了,青砖、板瓦(包括滴水、瓦当)、石灰膏等原质建材因现在建筑行业早已不再使用,急于使用时四处凑集来其价格都很高(比如石灰膏近百元一袋,是同体积水泥四倍的价格),所以整个修缮费用等同于在刘家村一带买一栋保存完好的同面积民国老房的费用。虽则如此,但与其说看重这百年老房的物性,莫如说为感悟着它的灵性更为准确——因为前者仅是视觉上的存在,而后者却是永恒的存在。
对比刘家村和附近几个村现存的民国年间建的砖石瓦房,仅从外观样式看这客房,就一旧时的胶东农村大户人家的普通中式砖石瓦房(当地俗称哈瓦房,详缘启注③),唯一的不同就是它安装了玻璃门窗。但是,虽然里边的设置没留下当时的照片,但在这次修缮中从遗留的原部件、结构和尚未完全磨灭的痕迹上完全可以看出在民国初年的偏远山村里它是很超前、很洋气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奢侈的。
在修缮中,包括瓦匠师傅们也惊奇地发现并经乡亲们回忆后认可,起码在刘家村所在的蓬黄交界处一带,这栋外形普通的百年老客房的里边至少有以下多处的第一甚至到现在依然是唯一。对此,笔者若非亲临整个修缮过程并随时注意观察,是不可能相信它居然还有多处的“洋玩意儿”。这些“洋玩意儿”在民国初年曾外出见多识广的刘延龄王世芳夫妻那里虽然能想得到也买得起,但当时连“洋钉”都难说能见过几次的本地瓦匠木匠师傅们是不可能干得出这“洋活儿”的。联想到黄县城在清末民初建有的怀麟医院及其附属福音医院、南关大教堂等几处西式建筑,刘延龄王世芳应该是请来了曾在黄县城干过“洋活儿”的师傅们来村里承建的。
(一)西式玻璃窗。平板玻璃是在清雍正年间(1723年至1735年)由广州十三行(系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最初为十三家牙行,故名)进口商品时传入中国的,当时仅有广州的洋货行依珠江而建的夷馆(洋人在中国的西式馆舍)开始使用玻璃窗,到了晚清才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开始使用。据慕彦夫(小说《晋阳秋》作者慕湘之弟)的回忆录《我们一家》里写到的1920年代蓬莱城仅有好一些的店铺安有玻璃门窗。笔者观察了刘家村及附近村现存的建于民国年间的瓦房,其窗户却没发现有原装的玻璃窗,这说明在当时偏僻的蓬黄交界处一带,这栋房子用上的玻璃门窗当是第一例,并且还有一些更为超前的是:
一是五个复杂的玻璃窗上有“扇中扇、扇连扇”:中间客厅南窗是一米多宽的四扇,白天打开北面朝内开的大板门(其外有外开的木框玻璃门或纱门)之后,客厅里即南北通透;即便关上大板门,那南窗的采光也使室内很敞亮。东西俩卧室各有南北对着的俩窗,其中南面的两个小一些的窗比较高,这是出于临街的安全考虑的。
“扇中扇”就是在窗扇上再开有一个小窗扇,五个窗上都各有一个扇中扇——俩卧室的比较高的南窗是在窗扇下部的中间,其余的正常高度的三个窗都是在其上部的一个角上。它的作用应该是风大的时候,为避免带进过多的灰尘就不打开整个窗户,只打开这小窗扇来对流。
“扇连扇”就是一个窗户共有四个窗扇,其左右各一组,每组的两个窗扇之间以铰链(俗称合页)连接成复合窗扇,两组复合窗扇分别再以铰链连接到窗框的两边上。这样,一是可以随意选择打开一、二、三、四个窗扇,再是打开复合窗扇后窗扇可折弯正好完全贴在转弯的墙壁上,以减少空间占用避免碰人。客厅南窗和俩卧室的北窗这三个大窗户都是这种“扇连扇”。
二是安有窗纱、雨搭:窗框的外沿都有裁口,上边有钉过钉子的痕迹,这说明当时也安装了防蚊蝇的窗纱。
南面的三个窗户都安有木质雨搭,这次修缮时考虑到家人以后只是像候鸟那样在暖和的季节来住上一段时间,考虑到在没人住的时候安全一些,就换成了铁皮雨搭(原来安的那种木板雨搭花费太贵,并且防盗效果远不如铁皮的),把雨搭放下,在室内扣合后从外边若不以严重的破坏性手段是打不开的。
三是五个窗户安有西式铁质配件:铰链、插销、拉手、风钩、木螺钉大都基本完好,与现在的制式基本一样,只是材料比较厚重。并且,客厅南窗外口安有钢筋防盗铁棂子:窗框的顶部和底部可以看到等距的约20毫米直径的圆孔,和俩侧框的各有一个的方口,显然,这是建房时出于临街大窗户的安全,为在窗框上安装铁棂子而制作的,根据乡亲们说的“铁棂子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下来交公了”也证实了笔者的判断。
图903:百年老客房窗户上的插销(待添加)
(二)双层房门及其内开门的巧妙设计。房门里层是朝里开的中式两扇大板门、外层是朝外开的两扇木框纱门或玻璃门。房门的两层门扇和院门都被偷拆走了,由许志海联系了曲家庄的一乡亲出让了一对大小基本合适的旧大板门,稍加改动后涂上油漆就安上了。大板门扇朝里完全打开后,可以平贴在墙上留出来的凹处内,即门扇的开合角度可以达到180度。给这部分墙面抹石灰的时候笔者问瓦匠师傅们这种设计是不是很普遍?他们都说是“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一是打开大板门后,不会被南窗吹进来的风把门扇吹动,再是不占空间。
(三)日式推拉门。门厅的东西隔墙中部各有日式贴墙推拉门通向有火炕的俩卧室,俩门扇也早已被偷拆走了,现在仅可以看到墙上的滑道和用以推拉门拉开后所处的凹处。一位乡亲说,在1980年代初期他才猛然想起这推拉门的确先进,就照样做了一个安在家里,此后刘家村才开始有了多家的推拉门。这次修的时候,为在视觉上扩大空间、节省费用(两个成品门加上两个隔墙的修补至少得三千元以上),就把两个隔墙都拆掉了,所以就没再恢复推拉门。
(四)下有木地板上有木阁楼中有壁橱。俩卧室里的木地板和木阁楼也不知何时被人偷拆走了,按原样再做木地板、木阁楼所用木料太多就没再恢复,拆掉隔墙后的三间房就成了一个大通间了,整个地面铺上了陶瓷地砖——这,很有头戴瓜皮帽身着西装的感觉……
在俩卧室南窗下边的墙壁中,各安有一个镶嵌在墙体里的带门木质壁橱,但其木质部分也都被偷拆走了。这次修缮前打算就不再恢复木质部分了,仅在其中间安一横隔板改成敞开式双层壁橱。但是很无奈地是,在笔者去购买当隔板用的石板时,被亲友只这样保留了东间卧室的那一个,而西间的壁橱,和北墙的门框上、俩窗户框上为减少门窗上方横框负重以避免门窗扇受挤而留出的也可当壁橱用的凹处都给堵上了。对此我想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者的无畏。
(五)使用了“洋钉”和“洋灰”房檐上的木质之间都是用“洋钉”(即西式铁钉,今圆钉)钉合的,虽然刘延龄侄儿刘振义于1932年就在沈阳开办了生产“洋钉”的制钉厂——奉天新生制钉工厂,但旧中国的西式铁钉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因此直到1970年代,农村仍有称之为“洋钉”的。
五个玻璃窗的外窗台和房门的俩门墩(即门枕)、客厅南墙的墙围都使用了水泥(时称“洋灰”)。当时我国只有由周学熙(1866-1947)于1906年在唐山开办的启新洋灰公司生产水泥,民国初年年产量仅4万吨,相当于现在全国年产量的十万分之一。当时中国使用的水泥主要从日本进口,日本国内水泥每袋售价合三两白银,运到中国来每袋运费合2.5两白银。据乡亲们回忆说,听说建这客房的时候从大连买的这日本水泥比面粉还贵。乡亲们还回忆说,在水泥还是很稀罕的1950年代,经常看到村里抽烟的人火柴盒磷面磨光之后,就跑到这窗台的水泥面上把火柴头擦着。
四、百年老房里幸存的几件民国器物
在清理房子里和院子里遗留下来的垃圾中,不断可以看到一些旧物,有皮鞋、礼帽、皮箱等已腐烂。尚有几件还算基本完整的民国器物如:
(一)克宁牌奶瓶。其商标很有创意,“克宁”英文为KLIM,是英文“牛奶”MILK的逆序。这种头尾两个口都翘起来的菱型玻璃奶瓶笔者记得小时候见过,至于是不是这个牌子的就不知道了,因为那时候笔者还不认字。后来,大概是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见到KLIM商标是在连环画《三毛流浪记》里的“奶粉罐前”看到的——因为它与汉语拼音的拼法不一样,所以才注意了也记住了。
全球第一个申请浓缩牛奶工艺专利、第一个使用玻璃奶瓶,是开办于1857年的美国博登乳业公司(Borden Dairy Co.),其克宁牌奶瓶是随着该公司的克宁奶粉在民国初年开始进入中国的,当时国人对奶粉叫“乳粉”(图904)或“母味粉”等。这个奶瓶侧面有刻度,依次标有阿码1到7。它是谁用的现无从查考,从刘延龄王世芳的八个子女的身体状况来看,只有三子刘柏若长得相对瘦小一些,参加八路军前和刘柏若一起在沈阳做工的刘奎基也曾回忆说刘柏若那时就服用鱼肝油来增加营养。据此,这奶瓶很可能是给1926年生人的刘柏若补充营养喝奶粉用的。

  图904:1923年的上海《时报》登载的“克宁乳粉”广告

(二)无敌牌蝶霜雪花膏瓶。无敌牌蝶霜是国内最早民族化妆品企业之一的上海家庭工业社在1930年代开始生产的,当时有影星胡蝶为其做过广告。雪花膏应该是女士用的,那就可能是王世芳和她女儿、孙女们用的,但也可能是刘柏若用的,其夫人曲凤娟曾回忆她1956年在宁波第一次见刘柏若时,刚进他的宿舍就看到桌子上有一瓶友谊牌雪花膏,当时她很纳闷:这男的还是当兵的,怎么也用雪花膏?
(三)红鸟鞋油铁盒。铁盒的底面印有生产商上海大东家用化工社,该社后于约1956年公私合营。这个“红鸟鞋油”与现在的“红鸟牌(Red Bird)鞋油”不是一回事,现在的是1987年美国庄臣公司(SC Johnson Wax)与上海日化工业开发公司共同投资建立的上海庄臣有限公司生产的。
(四)陶瓷茶碗。这个陶瓷碗比一般北方用的饭碗小,其碗口直径与碗高也不符合普通饭碗的比例,且口里的边缘没上釉,这就可以认定是茶碗。其外壁色彩很鲜艳,只是题字和底印章的颜色已经褪色或者说是脱落了。它的特点是表面的梅兰竹菊四块花都是在凸起处上的彩。再看里外壁上的横纹知,是旋转而不是经模具脱胎成型的,那么它的凸起处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不得而知。
(五)砚台。这个砚台样式很普通,是黑褐色与暗红色相间,材质看上去密度很大,掂起来手感很重,有点像是磨石的那种石头。
图905:无敌牌蝶霜雪花膏瓶、红鸟鞋油铁盒、陶瓷茶碗、砚台(待添加)
五、对刘延龄王世芳的怀念
(一)孙辈们的怀念。老客房修好的当天,笔者写出了全体孙辈对二老和父辈的思念之情——
二老当年建的百年老客房现在已经把它按外形原样修缮好了。此后,二老的孙辈们和相关亲友们都可以很方便地随时回刘家村在这百年老客房里住上几天或更长的时间,一是睹物怀念二老,再是也能与乡亲们唠唠嗑,感受咱刘家村的新气象、新面貌。
孙辈们都怀念二老,也怀念二老生养的八位优秀儿女:开明大方、热心公益、先后奉伺二老晚年的刘振声,刘家村的首位大学生刘振邦,二老的五位八路儿女刘柏若、刘振民、刘振武、刘素真、刘素贞,为国家养育出顶级科学家的刘振宏。
二老的孙子女16人(年长者80余岁,年少者50余岁)、外孙子女8人、曾孙子女7人,散布在山东、江苏、辽宁、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十多个地方。与刘德亮及其子刘玉球、孙刘延龄、曾孙刘振声兄弟那四代人最明显的不同是,从玄孙这一代开始应该有但却没有一个是从商或从军的。
(二)乡亲们的赞誉。对于刘延龄王世芳,乡亲们经常流露出一些溢美之词——
村里的乡亲们说:“你爷爷奶奶最明显的过人之处,就是生养了八个有出息的儿女”,“解放前,咱村里去参加革命的一共有约二十人,你们一家就去了五个兄弟姐妹”,“你们家好几代人,不论男女,都知书达理”……
村里的现任领导刘玉任在视察修好的这百年老房后,对二老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你们父辈、祖辈的尊敬和对他们德行的敬仰。在打土豪分田地时期,你们的奶奶积极主动将土地上交,在抗战等战争时期让家里的孩子都去当兵为国效力,这在当时影响很大,村里人都对她十分尊敬,她的德行和一心为集体为国家的无私精神人们无不敬仰。

附录
一、主要参考文献

《奉天新明制钟工厂样本》,1942年印

《刘柏若战友、亲友来信(1947年以来)》,刘超英整理

《中国近代史事记》,赵矢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版
《第四次重修蓬莱县志》,王明长,台湾青年进修出版社1962年版

《山东民间蓝印花布》,叶又新,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我所知道的怀麟医院》,范恕之,《龙口市政协会刊》1987年第2期第21页

《清代人口统计制度与1741-1851年间的中国人口》,姜涛,《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岁月与歌声》,《相约夕阳红》2000年5月27日第67期
《岁月与歌声》,伊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长寿》2000年第7期
《清代的武举制度》,江鸿、马明达,《武当》2004年第5期
《心香一瓣》,刘敬业等,2005年印
《我的爷爷》,吴鸿英,2007年文
《吴佩孚先生家世考》,杨潜,《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10年7月
《蔚阳山刘家村史稿》,刘玉敏,2013年稿
二、笔者已在纸质媒体发表和被报道的部分相关照片和文字
《我的地主奶奶》,《济宁日报》2009年4月17日6版
《我家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城市信报》2009年5月20日B4版
《老将军刘奎基说:司令员和炊事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城市信报》2009年8月14日D11版
《怀念老将军刘作良叔叔》,《城市信报》2009年
《退休老人晒他和父亲的童年照》,《济宁晚报》2014年5月27日A7版
《老父遗物中发现日军侵华地图》,《齐鲁晚报》2015年7月31日C7版
《父亲遗留的信封上惊现日军侵华地图》,《济宁晚报》2015年9月2日A11版
《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军水晶石眼镜》,《济宁晚报》2015年9月3日A6版
《写着“军事秘密”四个字的信封》,《济宁晚报》2015年9月3日A7版
《曹漫之司令曾在我家住过》,《烟台日报》2015年10月26日10版
《美华照相馆》《刘家的故事》,《记忆·大连老街(续)》(稽汝广,大连出版社2015年版)第275至277页
《四野第157师战史》,《四野第157师研究》,2017年10月第78至286页
《抗战初期蓬黄交界处的两次战斗》,《龙口文史·第5期》2020年6月,第40至43页
《1949年,第157师井冈山等地区剿匪综述》,《第七届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井冈山大学2020年10月编印
王谦亭王澍亭及其商号》,《龙口文史·第6期》2020年12月,第23至2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牌坊湾的牌坊传说
【兰溪美食】刘家的回回糕
刘家村商业集市
撤校吏
民间志怪故事:财主抢亲娶黄皮子
【东姚民间文艺】(334期)北坡的故事(一)/一马平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