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阳杂谈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的一篇名篇,全文700余字似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用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历史事件: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战胜了段。

        郑伯即春秋时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段也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伯为长,叔为幼,所以分别称之为郑伯,叔段。不称郑伯为郑庄公,其实是后世的人对他不教弟的讥讽,称弟弟为共叔段是因为段战败之后逃往了“共”这个诸侯国。文章主要讲做为弟弟的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挑唆和支持下想着谋夺哥哥的郑国国君之位,结果却以流亡他国的失败而告终。按文章的标题《郑伯克段于鄢》来分析,其实事件到段战败于鄢,出逃“共”国之后就应该结束了,可是文章到这里并未结束,而是讲到了郑庄公是怎么对待自己母亲武姜的。      

        原文是这样写的:“遂寘(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也就是说把他的母亲安置在城颍,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不过后来郑庄公后悔了,做为一国之君又不能出尔反尔违背自己说过的话,所以他很是苦恼。当时有一个叫颖考叔的人,奉母至孝,借着献礼的时候对郑庄公说“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也就是说您担心什么呢?如果您挖掘一条地道,到挖出泉水,再与母亲在里面相见,谁又能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原文又说:公从之。公入隧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也就是说庄公依了颖叔考的话,走进地道去见母亲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 “其乐融融”这个成语也就是这样来的。

        

        后世在评价郑庄公的时候,以他处理与母亲关系这件事说他很虚伪。我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当初弟弟在母亲的支持下要置他于死地,所以他在与弟弟的争斗胜利的情况下,由于一时气愤,说出与母亲“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是可以理解的。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郑庄公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受到了惊吓,就把这笔帐算在了自己儿子身上,从小就很讨厌他,数次吹枕边风,让自己的老公郑武公废长立幼,好在郑武公一直没有听她的。试想一个在亲生母亲深恶痛绝下长大的孩子,他没有成为偏执狂,没有长歪,而且治理国家还很有一套(历史上有春秋五霸,郑庄公虽不在内,但他被称为春秋小霸),已经很不错了。从后来兄弟两人的争斗中也可以看出,父亲郑武公的选择是正确的,弟弟段只是一个被母亲宠坏,骄横跋扈,志大才疏的庸才而已。正如张爱玲所说:你如果认识以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万事总有因,而且郑庄公在最初的气愤之后,最终选择了原谅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弟弟也没有赶尽杀绝,只是把他驱逐到了共国。比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杀兄戮弟,简直不要太仁慈。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原文称“遂为母子如初”。但是我认为这个母子合好如初的结尾很可能不是事实,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遂为母子如初”,初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初的样子,最初也就是庄公刚出生的时候,那时他的母亲就对他深恶之,怎么能说合好如初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真正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了,兴许真的就如文章结尾所说“遂为母子如初”也未可知。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的作者左丘明是一个很重视礼的人。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受重礼思想的影响,文章加上这个结尾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无非就是教育人们要学会宽容,厚待自己的父母,即使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了,也是我国的老人节,愿天下所有的子女都能记住父母的恩情,原谅父母的不是,就像文章的结尾,庄公见到自己母亲时说的“其乐也融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过千年的尘埃之十九:武姜篇
一条黄泉隧道 修复半世残缺
母子如初
春秋篇一个承受千年非议的君主,究竟是怎样的人?
他出生时先出来的腿,遭到母亲嫌弃,所以叫做郑寤生
《郑伯克段于鄢》——《古文观止》导读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