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红与黑中的矛盾
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
1 德·瑞娜夫人
 “她会为她的心找所有的理由来实现她的愿望,”这是于连心中的德·瑞那,正是因为这一点,夫人显得非常的单纯。(虽然她岁数比于连大上十岁),这种单纯后面还有她的毫无主见,直接导致了最后于连的死。她一直被极端的罪与爱折磨着,当面对于连时,她从来无法拒绝她心中的骀荡;一旦离开于连,她又被这通奸的罪恶感折磨得难以面对生活,面对上帝。倘若将红与黑置于她身上,她便是生活在红色的热情似火的爱与黑色的浓稠的罪恶感的水深火热中。与其说她抵不住这于连一开始对她的攻势,倒不如说夫人一开始便完全没有建起过她的围墙。她的家世令人艳羡,地位也是不一般的,但是她却完全不在意这些外在的差异,她对于连的爱是一种少女的完全没有条件的崇拜,于连在她心中简直是天主一般的存在,所以她因为背叛上帝而得到的负罪感从来没有战胜过这种爱。
这种没有主见的少女情怀却也最终毁了于连,她在神父的“被迫”下写了那封带给于连“暴风雨”,或者说使于连成为“暴风雨”的信。
夫人的悲剧造就于她的成长环境。她在完全不成熟的时候就定下终身,她嫁给德·瑞娜先生只是因为他不让人讨厌(这跟马特儿的对比是多么明显的啊)。她的不成熟让她在第一次陷入爱河时不知所措,她太过于被动甚至于软弱而无法自己做决定,伤害了自己爱的人。在伤害了之后的补救也是那么慌乱而无助。但司汤达笔下的她实在是让人不忍心嗔怪。
2.玛特儿
在BBC经典名著改编版本的红与黑里面,玛特儿由Rachel Weisz出演,剧中的她一脸骄傲,却也是有好几次在于连面前暴露出自身软弱。她一生追求浪漫,却无法将与生俱来的对阶级的重视放下,这是属于玛特儿的矛盾。
《局外人》里的玛丽向默尔索咕哝过默尔索真是个怪人,她正是因为这点才爱他的,但将来有一天她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讨厌他。而对于玛特儿来说也是这样,只是她的将来来的更快,使她短时间内一直在这两者之间。她拥有常人所渴望的一切,但是她却无法得到安定的满足感。在和于连的这段感情中她曾经说过“最奇特的失足,还是不能医治厌烦”。她与于连的罗曼史,就是从无聊厌烦中诞生的。后来于连成功地帮她医治了这种厌烦,用无尽的痛苦满足玛特儿所追求的浪漫。玛特儿一方面被自己对于连的爱所感动得到满足,感受到她追求的浪漫,另一方面却被这嫉妒的深渊所吞噬。
司汤达在本书中有一段对爱情的描写是这样的:
“毫无疑问的,幻想的爱情,比较真实的爱情,来得更活跃。但热烈的时光是短促的,它太了解自己了,它不停地批判自己,它绝不会使思想走错路,因为它本身就是用思想制造起来的。”于连到最后也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最后一直坚持让玛特儿在他死后嫁给另一个公爵,让她余生过上她父亲所期盼的幸福生活,他知道玛特儿的这种热情总有一天会被她与生俱来的对阶级的敏感所代替。这种幻想的爱情不是错的,也不是假的,但却是易逝的。
3 于连
于连毕其一生为世人所认可的成功努力,却同时对已经获得这种成功的人充满鄙夷。这是他的矛盾。他热爱拿破仑却从未在他人面前承认对他的敬仰,他边同瓦列诺一家进食一边鄙夷他们夺取囚犯歌唱的权利。他为了自己的成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充满矛盾的伪君子。
“在一切关于虚无、死亡、永生等等崇高的思想里,我真正看见的,只是对别人的耻笑的恐惧而已。”他走出了木匠儿子的世界,对生活的提高有了美好的愿望,却因人身的在体性欠缺而苦恼,无法解决人身的在体性欠缺和对美好的欲望之间的差距导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在死前更苦于自己这个美好的愿望也是无意义的追求而生无可恋,最终放弃上诉,被动地接受死刑。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也是当今千千万万少年的矛盾,于连当年放弃了红(成为一名军官)而选择了成为黑(教士),当今的我们要“成功”除了这红与黑还有千万职业可以自由选择,但我们同样也被我们的缺陷与美好的愿望的不平等而挣扎,同样也为美好的愿望的无意义而烦恼。当今我们多少人不是为着不被别人耻笑的恐惧而前进的呢?司汤达用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们。
就算你在书的一开始嗔怪于连的虚伪,到最后也不得不为这个时代所造成的悲剧人物所心痛,而这个悲剧现在也在不断地上演,也有若干哲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我个人更认同自由伦理主义的观点。愿望与缺陷的不平等必定导致痛苦,生命一开始便是碎片而不可能完整,但是在这种碎片当中我们一边体验着心碎却也无法否认当中的美好,生活中的不快乐是正常的,那我们只能在当快乐到临的时候更加珍惜它。
于连在追求玛特儿的时候,一开始被玛特儿的反复无常所折磨,在被玛特儿又一次抛弃之后,他在英国遇见了一位俄罗斯王子,将所有他所知道的“爱情的技巧”一一诉诸于连,于连的确用这“技巧”得到了玛特儿的一片痴心,然而在最终临死前,他自己的心却完完全全地只属于德·瑞那夫人了。首先于连的变心也让人不禁怀疑他对玛特儿的爱情是真的爱情,还是只是一时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而萌生的占有欲。著名导演基斯洛夫斯基在写到他著名的红蓝白三部曲时说过“爱是坚韧的、仁慈的;有爱就不嫉妒、不自夸、不骄傲……爱能包容一切,对一切有信心,对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摘自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倘若按这一标准,只有德·瑞那夫人对于连的爱才是真正的爱。那于连和玛特儿的痛苦与倾心只是一时的荷尔蒙吗?这是这本书留给我的又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爱情的技巧让人非常困惑,爱情最初的模样不该是像苏菲·玛索所说的一样“一颗心遇到另一颗心”,为什么还要因为这些尊严、阶级问题用尽技巧,这样的爱情还是纯粹的爱情吗? 但倘若不用这些“技巧”,于连最终无论如何都将败在阶级差异这一点上?如文章开头所说,爱情创造平等而不追求平等,不平等是所有爱情中的痛苦的来源,这种痛苦逼迫不平等的一方去使用爱情的技巧,与此同时爱情却也变得不纯粹;或者像德·瑞那夫人一样去忍受不平等,这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在本书中后者获得了相对美好的结果,但德·瑞那夫人要是没有被逼写出那封信,一切又不一样了。但是我认为这结果,或多或少还是寄寓了司汤达对于更纯粹的爱情的向往。
要喷轻点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读【红与黑】
《红与黑》书评    司汤达
《红与黑》:谈谈我所理解的于连和玛蒂尔德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我习惯在介绍之前点明观点,但这是一部没法开题的小说 红与黑是法
《红与黑》,献给少数幸运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