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議對:一代詞宗與一代詞的綜合 ──民國四大詞人之一夏承燾(上)
夏承燾與施議對,1978年冬北京朝內寓所(天風閣),照片由作者提供
夏承燾字瞿髯,少號仲炎,晚年改字瞿髯,別號夢栩生。浙江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一九零零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十日(夏曆正月十一日)出生於溫州鹿城,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夏曆四月初三日)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七。一九一八年,溫州師範學校畢業。一九三零年,任職之江大學,此後於各高等學校任教。一九三二年,第一篇學術論文《白石歌曲旁譜辨》,由顧頡剛推薦,發表於《燕京學報》(十二期)。傳世之作有《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以及詩詞各集。
一  鸚鵡。鸚鵡。知否夢中言語
A 孔夫子說自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而將所業劃分為四科:德行、政事、語言、文學。在教育問題上,一個人的成功,因素往往是多個方面的。當世國學大師饒宗頤(選堂)教授,學藝兼修,而未曾唸過大學;詞學大師夏承燾(瞿禪)教授,籠括一代,聲學造詣精深,亦只是中等師範畢業。但二氏自小天資聰穎,智力過人,具備極高悟性,這和他們的終身成就,有無特別關聯?
B 有關瞿禪先生的故事,果真應當從少年時期說起。先生喜歡寫日記。生前所公開出版的《天風閣學詞日記》,從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日起,時,二十九歲。而其自述,則稱:「今存日記始自一九一六年丙辰正月初一日,時予肄業於溫州師範學校。」這是十七歲的事情。所謂「平生無甚難言事,且向燈前直筆書」(日記扉頁自題七絕中句),七十餘年,事跡、心跡,皆查考得到。可見乃一極佳助記手段。至於日記以外,有些事情,尤其求學、求知過程所遭遇,則更加為留下美好的記憶。例如,十四歲就讀溫州師範學校之時,課堂上老師講授朱慶餘《宮詞》: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課下得句云:「鸚鵡。鸚鵡。知否夢中言語。」這是《如夢令》的最後三句。當時的國文教師張震軒(棡)以朱筆在句旁加了三個大圓圈。這三個大圓圈,讓瞿禪先生記了一輩子。瞿禪先生說,從這個時候起,一有閒暇,就背誦《東坡詞》,填詞興味,始終未減。 一直到晚年,老婆叫甚麽名字記不得,自己叫甚麽名字也已弄不清楚,而三個大圓圈,卻不會忘記。我相信,在人生道路、治學經歷上,瞿禪先生之有自己的選擇,當與此密切相關。
(一)天份與學力
A 三個圓圈,決定終生。這是瞿禪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老一輩學者中,劉永濟先生亦有類似體驗。劉所做學問範圍相當寬廣,文史各個方面,多所涉獵,而其所以於詞學特別用功,可能也是一種機緣巧合。據云,其壯歲遊滬濱,偶以所作《浣溪沙》請益況周頤,況喜曰:「能道沉思一語,可以作詞矣。詞正當如此作也。」令其暗自欣喜,獲知可以作詞。時,二十九。可以作詞矣,究竟憑的是什麽?劉永濟並未説明,一切似都在不言中。這與三個圓圈,是否都為以本色論詞的慣用伎倆?
B 人類信息傳遞方式各有不同,而其工具,多數都可看作是一種符號。語言是符號,動作也是符號。三個圓圈,表示非常滿意,是一種符號;可以作詞矣,未加任何説明,和在句旁加圓圈一樣,也是一種符號。由此,我想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所載一段故事。五祖弘忍禪師命諸門人各作一偈,謂若悟大意,能見本心般若之性,即付衣缽,為第六代祖。大弟子神秀所作,未見本性。而仍在碓坊服雜役之行者慧能,所作則深為賞識。於是,弘忍用木棍在地上敲三下,表示今夜三更來見,這應當也是一種符號。信息傳遞與信息接受,就是這麽一回事。當然,傳遞與接受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傳遞者與接受者,二者之間必須有一種默契。這是通過聯想所達至的默契。我在上文「引言」已經說明:學詩需要聯想;懂得聯想,方才有言詩資格。作詞或者從事詞學研究,一樣需要聯想。瞿禪先生「鸚鵡。鸚鵡。知否夢中言語」,乃反「鸚鵡面前不敢言」之意而用之。正與反,就是一種聯想。劉永濟先生《浣溪沙》云:「幾日東風上柳枝。冶遊日盡著春衣。鞭絲爭指市橋西。 寂寞樓臺人語外,闌珊燈火夜涼時。舞餘歌罷一沉思。」其中,「沉思」一語之獲得讚賞,奧秘亦在於聯想。一種沉思,夜涼時的沉思,依照況周頤的説法,就是由言內到言外的思考。即於「燈火夜涼時」,聯想到歌舞以外的事。言詩、作詞,貴在聯想。如用傳統本色論的標準看,其所謂資格之獲得,就看其所言、所作,究竟似與非似。懂得聯想,似,即取得言詩、作詞的資格;否則,非似,也就無此資格。而對於似與非似的判斷,則全然憑藉著一個「悟」字。你覺得怎麽樣就怎麽樣。這是一種方法,也是悟性的體現。
1 笨從本,乃治學之本
A 瞿禪先生具有很高的秉賦,對此,瞿禪先生本人似乎一早就覺察到了。一九一六年,十七歲,六月十一日日記記載(未刊):
晚飯過與家人坐庭下,閒談予家昔年事。父親謂當十餘年前,金選卿公設帳,予時方二、三歲,頭上生異瘡,晝夜號啕,唯金公抱之外庭,見庭聯即破涕為笑,且目注聯上字,不少瞬。因大奇之,嘗囑告家人曰:是子未離乳臭,即知如此,他日必善讀書云云。噫!予生性駑鈍,年已弱冠,而尚屑瑣自牽,虛度韶光,視諸古人,既不能如終軍之稱纓,為國家建勛立業,又不能如李長吉之賦高軒,王子安之賦滕王,以文章見重公卿,乃上蒙先人虛許如此,實所不解。謹述之於斯,其亦以之當座右銘,勤勵來日,雖不敢望必達金公之言,希幸不致無聞於世與草木同腐焉也可。
這一記載説明,瞿禪先生對於自己的天份,乃堅信不疑。但是,瞿禪先生卻特別強調一個「笨」字。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B 這件事牽涉到對於天份與學力的理解問題。信與不信,仍須以事實加以驗證。例如,在《天風閣學詞日記》中,曾有這麽一段記載:「午後過貞晦翁,談某君才太高,能太多,而不能守窮耐淡泊,恐不能成家。又謂:三十以前說聰明說天份,三十以後恃功力。」(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日日記)某君的事例,就是一個嚴重的教訓。足以令其警覺。若自恃聰明,必為所限。
A 瞿禪先生溫州師範畢業即從事教育工作,但未曾停止過自修。曾說:一部《十三經》,除《爾雅》外,均能成誦。即使洞房花燭夜,為了避客,亦一卷傍身,躲起來看他的《文史通義》。在溫州期間,為方便閲讀,亦曾將家遷移到圖書館附近。可以說,一輩子離不開書本。
B 三十前後,正當而立之年。這是瞿禪先生專致治詞的準備階段。先生既慶幸自己從小就養成「善讀書」的習慣,又經常說自己天資很低,要下笨功夫。先生知道:「笨」字從「竹」從「本」,頭上頂著竹冊,一定要用功讀書,這是做學問的根本。
2 重性靈,具優遊不迫之致
A 除了讀書,瞿禪先生還十分注重寫日記與寫詞劄。日記與詞劄,一個為著幫助記憶,一個為著積累心得。可見一個人的成功,並非從天而降。中國當代學術史上,另一位大師級人物錢鐘書,同樣肯下笨功夫,而又絕頂聰明。當其《談藝錄》問世,瞿禪先生雖「昨夜出汗,熱退」,仍趕著閲其半本。對於錢氏之「博聞強記」及有關「名通之論」,瞿禪先生既驚嘆、愛佩,又有所質疑。謂「其書乃積卡片而成,取證稠疊,無優遊不迫之致」。並謂「近人著書每多此病」(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七日、十八日及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日記)。看起來,夏、錢二氏在天份與學力的問題上,似有不同理解及做法。
B 就瞿禪先生而言,不斷的積累,包括資料與意象兩個方面的積累,都是為著再創造,即對於天賦秉性的一種完善和顯現。所謂「成之者,性也」,就是先生所追求的目標。所以,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日,當其進入知命之年,曾在日記中寫道:「燈下自念平生為學,只拈盡性二字。一切學問只是發掘此性,琢磨此性,成就此性(成之者,性也)。早年嘗以無暇日齋名日記,晚年益當自勉。」而在其不惑之年,一九三九年一月一日,則於日記中寫道:「夜札詞書至十時。過南屏談,見劉師培之中古文學史講義,服其閎通。自愧治學但能沉潛,而不能高明,當稍稍從事廣大者。」兩段心路歷程,兩相參照,説明先生之由沉潛而高明,並非只是體現在一個「笨」字上。這就是先生的特別之處。
(二)社會與人生
A 瞿禪先生讀了一輩子書,也教了一輩子書。不僅善讀書,而且善演講,善教書。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三歲,曾以「轉」為題,在浙江大學師範學院作了一場講演。瞿禪先生以佛家「轉識成智」,說人間的憂患、氣質及過失。謂此三事,皆可用此「轉」義,將其引導向上,變爲智慧、學問、事業。因勸勉諸君:逃憂患不如轉憂思,克氣質不如轉氣質,改過失不如轉過失。一個「轉」字,頗能啓發思智。而三十年後,所作《教書樂》,於治學、交友、制行三方面立論,亦與之一脈相承。
B人生閲歷,三十前後是一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瞿禪先生之所學、所思,由詞學而哲學,包括佛學,亦由抽象的書本知識而實際社會人生,包括宇宙空間,其鑽研、思考,由表層到深層,由一面到另一面,亦逐漸有所得。一個「轉」字,則更加為作兩面觀,可見並非只是在書本中討生活。
1 安身立命與大節出處
A 瞿禪先生三十之前,曾在嚴州中學任教職。每星期十九小時,月薪百四十元。比起當時的杭州、上海,由於「學問空氣太稀薄」,瞿禪先生覺得:「蟄居以糊口則有餘,以爲學則不宜。」而其仍以大人物為榜樣,希望做大學問。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二日,三十歲, 當其翻閲梁任公書,即讚嘆其魄力。並謂:「安得假我十年好境地,成中國學術年表,亦足自慰矣。」(見日記)瞿禪先生十分盼望,能夠於做學問當中,為覓一安身立命處所。在當時情況下,其所憂患與憂思,不知如何轉換?
B 在以「轉」為題所作講演,瞿禪先生將憂患分作人我共有及個人獨有兩種。謂前者如亂世,如惡環境,在常人視爲憂患,而有志氣有智力者,則視爲施才環境。正如維摩詰所說經云:「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此花。」先生以爲,一個人之能否成就大事業,關鍵的問題是,看其有無大見識、大志向。因在日記中,時時提醒自己:不能「因循過日」。「須吃緊為人,加大加深體驗人生」,「做人、治學,均須見其大,感其深」。「小事情上,勿放過做大人物之機會」。這是先生的處世原則,也是其「轉識成智」的動力。
2 讀書與閲人
A 古人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瞿禪先生曰:雖不能如謝客兒,足跡半天下。但「平生好遊,聞有佳山水,則欣然往」。讀書與遊歷,已成爲其增長見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只可惜,三十歲之前,僻居無書,即使曾令其自喜的「詞人年表」,亦不能完事。爲此,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九日,曾在日記中記載:「今日託樂君作書向北京問四印齋所刻詞,名人年譜諸書,使予得住杭州三、四年,著成此書及中國學術大事表,一快事也。中心日夜藏之。」瞿禪先生亦拜托友人,「屬其為留意上海教席」,希望能有機會「從諸老輩稍長聞見」。一九二九年四月十五日日記並載:「偶見梁任公三十自述,終日感嘆。予今年亦三十矣。事業且勿論,而學問偏狹如此,少無名師,此平生大憾也。」鄉邑極限,看來給增添許多煩惱,不知又如何突破?
B 尋求名師指點及友生之助,以拓展視野。這是走出鄉邑、增長見識的具體部署。當時,瞿禪先生的第一目標是胡適。一九二八年八月三日,閲胡適《詞選》,發現有數處可商榷,於八月四日,即作一函致之,而未發。八月六日,閲《詞選》,再度發現:「以晚唐至東坡以前皆娼妓歌人之詞,《花間集》全為給歌妓唱者,此語亦須斟酌。」因於八月十八日,再度作致胡適之書,詰其「詞的起原」篇論調早於詞諸問題。但考慮「此君往往武斷自是,恐不肯作答」,也就作罷。此書現存日記。而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中,則保存瞿禪先生致胡適之的另一封信。在瞿禪先生看來,胡適這位新學鉅子,既未能為之指點迷津,也就將注意力,轉移到朱彊村身上。謂「客處僻左,無師友之助。海内仰止,惟有先生」(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日記)。結識彊村老人,這是先生治學道路的一大轉折。其間,與老人雖「止數面,函札往復八、九次」(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日記),而所獲教益及所承接之詞學網絡,既令其治学方向更加明確,治学信心更加堅定,亦為其確立一代詞宗地位,成爲一代詞的綜合,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础以及廣泛的人脈基礎。例如詞人譜牒的搜輯及考訂,因得到老人首肯,謂,「夢窗系屬八百年未發之疑,自吾兄而昭晰」,即為其創立詞學譜牒學樹立典型。又例如,在尋訪彊村老人的過程中,瞿禪先生既與民國四大詞人中另外三大詞人――龍榆生、唐圭璋、詹安泰,切磋、琢磨,相識、相見,結下深厚情誼,又與吳天五、任銘善、蔣禮鴻諸友生,患難與共,成爲生死之交。此外,自結識彊村老人起,無論是彊村一輩及稍後之詞學第一、第二代傳人,或者是彊村其下之詞學第三、第四代傳人,都曾在瞿禪先生的學詞日記中留下記錄。這一切,既造就瞿禪先生的畢生功業,亦已成爲二十世紀詞學學科建設的寶貴資源。這是十分難得的機遇。
A 一九四九年,五十歲。瞿禪先生在三月七日的日記中記載:「閲香山年譜,覺其仕途勇退為不可及,即寫大綱入詩人論。白之處富貴,蘇之處憂患,詩人中無兼之者。」三月二十九日,又記載:「年來打點為詩人論一書,日日胸中有新意,頗以自憙。此書能成否不可期,然自己著實得益,甚望有此念時時在心目中,不為小人之歸。」作詩人論,這是瞿禪先生於治詞之餘,所從事的另一著述項目。對此,瞿禪先生亦十分投入。三月三十日,日記又載:「往浙江圖書館假得高爾基文學論譯本兩冊來,一曰我的文學修養,一曰高爾基論文選。燈下閲十餘頁,思以此為寫詩人論之借鏡。」讀書與閲人,這對於瞿禪先生的治學生涯,是否也曾產生過推進作用?
B 尋求良師友,現實中事情;作詩人論,為人、爲己樹立榜樣,理想中情事。
現實與理想,相得益彰,對於瞿禪先生生的事業,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事業與功名
A 瞿禪先生生當憂患之世,看到社會上許多人都在大談特談救國救民之大計,而自己卻仍然「兀兀終日,為古人考履歷」,曾屢欲輟之(一九二八年八月十日日記),並經常在日記中自省,諸如「年來讀書,時有不入時之想」,云云。但是,又不願意隨大流。以爲「我國文學待墾植掘發之地尚多,止看其方法當否耳。不入時何足病哉。任公、靜安,皆獨有千古」。謂:「細思真人生,在能各發揮其一己之才性,何必媕阿附俗,強所不能」(一九二九年九月十八日日記)。一九三四年九月三十日日記,曾有這麽一番檢討:「念治學不可精力旁鶩,年來為詞人年譜,姜白石詞考證及擬作述林清話等,雖自謂不輕心掉之,然究非第一等著作,當更為其精者大者,為安身立命處。日來讀聲韻書,又見獵心喜。第恐方面太多,不能專一耳。」不知如何通過一個小房間,看到宇宙人生,看到世界的變化,從而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B 雄心壯志,宏大規劃。一心想做大學問。早歲客於關陝時,瞿禪先生曾研究宋明理學,此後又一直有志於宋史。兩個宿願,尤其是整理宋史的願望,一直縈繞胸中。一生當中,尤其是三十前後,不斷有新的著述計劃推出。諸如《詞林年譜》(改名《宋詞年表》)《宋代文化志》《宋學繫年要略》以及《詞學三書》(詞學史、詞學志、詞學考)、《唐宋元詞集提要》等等,經常想到失眠爲止。而且,多數計劃,並已提上日程。例如《唐宋元詞集提要》,準備於「數年内盡批各大家詞,兩月批一種,兩年各畢十種,以後每年重閲一遍,以爲常課」(據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三日日記)。這應當是瞿禪先生為自己所鋪設的一條通向大學問、大事業的康莊大道。
感謝澳門大學施議對教授授權刊發此文!
原載《文史知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兩粵夢遊記》 (明清)馬光 撰
歸田詩話[明]瞿佑
吴六奇庇护徐孚远(依陳乃乾、陳洙、徐孚遠所编徐孚远年谱)
《容安馆札记》591-595则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七  朱子四
寤堂:還園半年小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