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星:中和的意蕴

在世界各大文明的早期宗教、哲学中,都不约而同地有中道思想,并且以不同的形式——神话、格言、教义、哲学论著等表达出来。如中国《周易》、孔子及《中庸》的中和(中庸)思想,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古印度奥义书、吠檀多“不二”哲学及后来大乘佛教龙树的中观(空观)哲学,还有伊斯兰《古兰经》中的中道思想等。这些中道观在各文明的早期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差不多成为一个共同的思想文化现象,对后来的文明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除了中国而外,其他文明都没有走“中道”,而是各有偏向,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性格和文化形态,构成了今天世界文明的格局。

中和之道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有着其它民族不可比拟的重要性,相对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华民族最具有贵和尚中精神的民族。中和之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绵延之久也是其它民族无与伦比的,这主要是儒家的功劳。从尧舜禹的“允执厥中”,汤之“执中”而政平,文、武、周公的治中以施仁,直到孔子出以“中庸”之言,发以“中和”之德。后儒对中和思想进行了许多发挥,最有代表性的是子思,他在《中庸》中一开始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归宿,达到中和是天地万物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生长。孟轲又补以“权”变,明其应用。宋代理学家尤其崇尚“中和”,认为“中和”是“理”的极致。儒家的“中和”思想,经过历代儒者的努力弘扬,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哲学、艺术、伦理等各个方面,成为大至国家政治,小到个人生活的基本态度、方法甚至理想,并由此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使中和之道成了治国安民的根本哲学与根本法则。同时,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影响很大,构造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始越来越激烈地偏离了中和之道,走上偏激、片面之路。但是,中和之道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使在被人们普遍认为的20世纪许多激进的革命家那里,实际上也在“大偏”中走的是小“中”,这应该就是“偏为正用”。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偏向重新不是中和之道本身之过,是没有走中道之过,这只是一种转变时期的特殊情况,是一种历史的过渡状态,是中国历史曲折前进的一个必要环节。经过“曲为正用”,中国文化一定会走上大中至正之道。然而任重道远,思而治之,我觉得惟有先从思想学术上把问题的症结找到,把思想的混乱理清,把学术的偏失摆正,才有可能谈到实际上扭转历史的偏向。所以,我将以儒家“中和之道”为基本理念,守中道而能兼容,以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品格,弘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奠定学术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思想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孔子和苏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异的文化精神
儒家的“中和”哲学
易经之中的核心是什么?
张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辜鸿铭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英译及其启示
中国人必读的一套国学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