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小军 | “殉国”:陈宝箴死因的新证据——夏敬观、陈三立赠答诗二首笺证

陈宝箴(字右铭,1831~1900),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实行的民权实验的领导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包括试行民权。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后,陈宝箴、三立父子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陈宝箴猝逝于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西山崝庐(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青山村)。

一九八二年,宗九奇先生发表《陈三立传略》,其中援引戴远传(字普之)《文录》手稿,首次披露慈禧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廿六日,先严千总公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崝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伏受诏,即自缢死。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

○○○年,笔者发表《陈宝箴之死考》,以散原微言诗之释证,支持宗九奇先生所披露的戴远传《文录》所述慈禧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

近年,笔者读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夏敬观(字剑丞)《寄怀陈伯严》诗,及陈三立答诗《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发现剑丞、散原两诗皆不讳言右铭公是“殉国”而死,即为国而被害,可以说是关于陈宝箴死因真相的新的重要证据。

中国传统尊奉礼敬文化、孝道文化,若非事实如此,他人绝不可能对为人子者称对方父亲是为国而被害,为人子者亦绝不可能无中生有地自述其父亲是为国而被害。

今逐句逐字笺注剑丞、散原两诗,以期两诗诗意完全显示。

一、“殉国”:夏敬观《寄怀陈伯严》

夏敬观《忍古楼诗》卷二《寄怀陈伯严》:

言思江介陈公子,诗卷封题两戊年。

肃肃秋冬频易世,波波魂梦独忧天。

不官未负攀髯责,告墓终伤殉国先。

他日史臣求实录,箧中遗疏重杯棬。

夏敬观(1895-1953),字剑丞,号吷盦,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近代优秀诗人、学者,陈三立(字伯严,晚号散原,1853-1937)的忘年之友。夏剑丞此诗作于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相继崩殂之后。时夏剑丞在上海,陈三立即将或已经自南京返回南昌西山崝庐为父亲右铭公上坟。自辛丑1901年以来,陈三立每年清明、冬至两次回到南昌西山崝庐为父亲上坟。冬至,是在冬月初十日。

“言思江介陈公子,诗卷封题两戊年。”

“言思”,犹我思。《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郑玄笺:“言,我也。”“江介”,犹江左,此指南京。《文选》左思《魏都赋》:“与江介之湫湄。”吕向注:“介,左也。”散原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以来,定居金陵头条巷“陈公子”,是特别指向散原之为右铭公之子而言。

“诗卷”,犹诗集。“封题”,在书衣即封面上题签“两戊年”,指自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至现在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正好十年。戊戌年,光绪皇帝实行变法,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光绪皇帝支持下推行新政,实行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民权实验。陈三立赞勷之。同年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戊戌六君子,陈宝箴、三立父子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两年后,庚子之变(1900),陈宝箴被慈禧太后所杀害见本诗第六句“告墓终伤殉国先”之解释。戊申年,则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两宫相继崩殂矣。此十年之历史,乃是慈禧太后镇压改革派,扼杀改革,腐朽的满清走向灭亡之历史。

此二句诗言,敬观此时特别思念陈公子,您的诗集是以自戊戌至戊申这十年历史为主题的。言外之意,您的诗是今之诗史,因为您就是今之历史之当事人。

俞大纲《寥音阁诗话》:“散原先生诗,自辛丑至辛亥1901~1911),成为一段落。此十年中,先生心境最为凄苦。戊戌之变,先生父子,以在湘倡导维新,久为旧党侧目,死事六君子,多与先生气类相投,而杨锐刘光第复为右铭公所奏荐,先生父子因以同日获罪罢黜。越岁庚子,拳匪祸起,右铭公适以其年逝世。国忧家难,萃于先生一身,抑塞侘傺之怀,于情有所不能自已者,一一托之于诗。……盖先生当时诗境,未尝不同于屈子之忧愁幽思。太史公论离骚谓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先生崝庐述哀诗及年时谒墓诸作,至性至情,直是‘胸有万言艰一字’,发而呼天呼父母之声矣。”足资参证。

对于散原老人来说,夏剑丞之言,是知言。夏剑丞虽谊属后辈,能不感动散原老人乎?

“肃肃秋冬频易世,波波魂梦独忧天。” 

肃肃”,肃杀萧瑟貌,典出《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频易世”,字面言朝廷频繁变易世事,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汜论训》:何况乎君数易世,国数易君,人以其位达其好憎,以其威势供嗜欲,而欲以一行之礼,一定之法,应时偶变,其所不能中权亦明矣。”实际则言中国濒临改朝换代。“频”,同濒,濒临、临近,例如《文选》卷五七晋潘岳《马汧督诔》:“俾百姓流亡,频于涂炭。”“易世”,并典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观秦汉之易世。” 

“波波”,波涛滚滚貌,典出宋梅尧臣《雍邱遇雨》:“日暮风雨急,逆水舟难牵。波波入杞国,悄悄谁忧天。”剑丞此句全用梅宛陵之诗意。

“肃肃秋冬频易世”,言肃杀萧瑟,绵历秋冬,如慈禧太后之残酷专制,绵历岁月,如今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崩殂,已经临近改朝换代。“波波魂梦独忧天”,言长江波涛滚滚,如散原老人心情之不平静,老人乘船逆水返回江西告墓,魂梦之中,时时独忧天之将倾。

“不官未负攀髯责”。

“不官”,不担任官职,典出《礼记·学记》:“大德不官。”此指散原老人自庚子之变后绝不做清朝的官。如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以本年为慈禧七十寿辰,戊戌党人除康梁外,皆复原官,但散原始终无意仕进。”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袁世凯授意毛庆藩、罗顺循、吴保初等电邀先生北游,先生复电,谓与故旧聚谈,固所乐为,但绝不入帝城,且止限于旧交晤谈,不涉他事。三君诺之,乃离赣,四月下旬由武昌乘汽车至保定。闰四月,过天津,继循原路回汉口,登江舟还金陵。”皆其证例。

“负责”,谓担负责任。典出晋葛洪《抱朴子·博喻》:“量才而授者,不求功於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於力尽。”“攀髯”,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用指哀悼皇帝去世。此指光绪皇帝之崩殂。

“不官未负攀髯责”,言散原老人早已不做清朝的官,也就不能为光绪皇帝之死担负若何责任。怀疑光绪皇帝死于非命、有人应为之负责之意,隐然见于言外。夏剑丞为什么会有此怀疑?因为慈禧太后多年来欲杀害光绪皇帝,路人皆知。

“告墓终伤殉国先。”

“告墓”,是指谒墓将某事告诉墓下之人,此指散原将至南昌西山崝庐谒告右铭公之墓。自辛丑年(1901)至己未年(1919),散原每年清明、冬至两次回南昌西山谒墓,例将家事国事告诉墓下之右铭公。如《壬寅(1902)长至崝庐谒墓》其四:“国家许大事,长跽难具陈。端伤幽独怀,千山与嶙峋。”其五:“贫是吾家物,宁敢失坠之。江南可怜月,遂为儿所私。”其六:“大孙羁东溟,诸孙解西史。三龄稚曾孙,伊嚘学兄语。”诸诗所述,即是分别将国家、自己、孙辈的情况告诉墓下之右铭公。剑丞诗用“告墓”而不用“谒墓”,实际是指散原此次谒墓将告诉右铭公光绪、慈禧两宫相继崩殂之大事。“终伤”,是指散原虽然是以光绪、慈禧两宫相继崩殂告墓,但是终归还是会伤怀右铭公“殉国”在“先”。

“殉国”一词,非常吃紧。

“殉国”之“殉”字,训为杀人从死。

按《礼记﹒檀弓下》汉郑玄注:“杀人以卫死者曰殉。”

《春秋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晋杜预注:“子车,秦大夫氏也。以人从葬为殉。”唐陆德明《音义》:“杀人从死曰殉。”《诗经﹒秦风﹒黄鸟》小序:“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汉郑玄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也。从死,自杀以从死。”

《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 晋杜预注:“烧蛤为炭以瘗圹,多埋车马,用人从葬。”

梁顾野王《玉篇》卷十一《歹部》殉:“用人送死也。”

宋陈彭年等《广韵》卷四《去声﹒二十二稕》殉:“以人送死。”

综上所述,“殉”字本义是杀人从死(包括他杀、被迫自杀),核心要素是杀人。自然死亡,包括老死、病死,不能称为“殉”。

“殉国”一词,《辞源》“殉国”条“为国难而舍生。”《汉语大词典》“殉国”条“为国家利益献出生命。”解释皆不错,可是不够详确。今作进一步解释如下。

在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殉国”,是指为国而死,包括为国而战死、为国而自杀、为国而被杀害。自然死亡,包括老死、病死,不能称为“殉国”。

1“殉国”指为国而战死。例如《战国策·燕策一》:“将军市被,死以殉国。”《晋书·周处传》:“处按剑曰:‘……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殉国”指为国而自杀。例如黄宗羲《宋安化王[]祠碑》:“靖康元年,与子荀城守太原,兵殚力竭,……城陷,王父子相随入原庙,负太宗御容,同赴汾水以殉国难。”又如明崇祯十二年,清兵深入内陆攻高阳,孙承宗率家人拒守,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钱谦益《祭高阳公文》称之为:吾师高阳少师公殉国。

3“殉国”指为国而被杀害。例如唐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六位将领守睢阳抵抗安史叛军,粮尽援绝,城陷被俘,不降被杀,全祖望《屠董二君子合状》称之为:“呜呼!古今殉国之士,至于唐睢阳之六忠,烈矣。”又如明天启中御史黄尊素,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下狱,受酷刑而死,其子黄宗羲《四十初度》诗称之为:“先公殉国馀三载。”(自注:“先公殉节在四十三岁,今子只隔三载。”)

“告墓终伤殉国先”,因为“告墓”是指散原谒告右铭公之墓,因此“殉国”是指右铭公之殉国;因为只有为国而战死、为国而自杀、为国而被杀害,才可以称为“殉国”,而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右铭公死于南昌西山崝庐,既不可能是为国而战死,亦不可能是为国而自杀,因此,“殉国”只能是指右铭公为国而被杀害。按戴远传《文录》:“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廿六日,先严千总公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崝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伏受诏,即自缢死。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所谓“赐自尽”,实际是杀害。夏剑丞《寄怀陈伯严》诗“告墓终伤殉国先”,与戴远传《文录》“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记载一致,可证“殉国”正是指右铭公是为国而被杀害。

何以要特别指出自然死亡如病死不能称为“殉国”?因为散原所撰《先府君行状》言右铭公“忽以微疾卒”,论者或执此词,以为右铭公是病死。殊不知“忽以微疾卒”之语,乃是微言。

陈三立《湖南巡抚先府君行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年六月廿六日,忽以微疾卒。享年七十。卒前数日,尚为鹤冢诗二章;前五日,尚寄谕不孝,懃懃以兵乱未已、深宫起居为极念。不孝不及侍疾,仅乃及袭敛。通天之罪,锻魂剉骨,莫之能赎,天乎,痛哉!……不孝既为天地鬼神所当诛灭,忍死苟活,盖有所待。“忽以微疾卒”一节文字,尤其“忽”字、“微”字,“卒前数日,尚”如何、“前五日,尚”如何之叙述,以及“通天之罪,锻魂剉骨,莫之能赎,天乎,痛哉”之逾常沉痛,皆是弦外有音之微言,暗指右铭公死于非命。“忍死苟活,盖有所待”,亦是微言,当是暗指自己等待着清廷为右铭公平反冤案的那一天。何以要用微言?此因密旨赐死,恐怖政治下,不能明言,但又不能不言之故。亦因右铭公被害至惨,孝子隐痛至深,不忍直言之故。但是,散原毕竟是用微言揭示了右铭公之死之真相,用血泪之诗抒写了刻骨铭心之隐痛。微言,是中国经史子集作品在政治压力下揭露现实真相之一大传统

夏剑丞何以知道右铭公是殉国而死、为国而被杀害?

按同治《新建县志》卷四《舆地·疆域》:

新建,城附于府,附于省。

可知新建、南昌,实为一城。右铭公所居之南昌新建西山崝庐,与南昌近在咫尺。

复按夏敬观《吷庵自记年历》: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四月,赴长沙。五月,归南昌。其月二十八日,陈夫人殁。后十日,子承弼殇。陈夫人十六岁来归,二十四岁殁。七月,赴南京省视归倪氏姊,旋赴沪。

由此可知,夏剑丞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至七月一直住在南昌,然则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右铭公殉国于南昌新建西山崝庐,夏剑丞当知之确实,因为近在咫尺。若非知之确实,且为知己,夏剑丞焉能对散原说“告墓终伤殉国先”?散原又焉能不以之为忤,而答之以《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诗,更焉能答之以“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之句?

“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先”字,指右铭公之殉国先于光绪皇帝。何以要将右铭公之殉国,与光绪皇帝之崩殂联系起来说?因为右铭公是被视为帝党而被害殉国“先”于光绪皇帝什么?先于光绪皇帝之“殉国”。可知此“殉国”二字,乃是双管齐下,既是指右铭公之殉国,亦暗指光绪皇帝之殉国。此实是双重微言之所在。何以说光绪皇帝之死亦是殉国?详见下文。

“告墓终伤殉国先”,言散原老人谒告右铭公之墓,告诉右铭公两宫之崩殂,终不能不为右铭公之殉国而伤怀,右铭公之殉国,先于光绪皇帝之殉国八年。

“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句,双管齐下,一语道破八年前后右铭公与光绪皇帝之死,皆是被害殉国,并且是出之以微言,而非明言。夏剑丞诗功之深,由“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句,足以见之。

“他日史臣求实录,箧中遗疏重桮

“桮”,木制饮器,借指仁义。典出《孟子·吿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北宋孫奭《孟子注疏》:“桮,音杯。棬,丘圆反。”依孟子,依据人性可以培养道德仁义,好比使用杞柳之材可以制成饮器桮棬。故剑丞诗借桮棬指仁义。

此二句诗言,他日史臣寻求信史,箧中遗存的右铭公当年推行变法、实行新政之奏疏公文,皆是仁义之言、仁义之政之实录,定会受到重视。言外之意,右铭公实行新政之真相,右铭公所蒙受之不白之冤,他日终将大白于天下,永垂于青史。

夏剑丞《寄怀陈伯严》诗“告墓终伤殉国先”,“殉国”指右铭公是为国而被杀害,是戴远传《文录》所载“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之有力证据。

二、认同“殉国”:陈三立《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

陈三立《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

两宫隔夕弃臣民,地变天荒纪戊申。

万古奔腾成创局,五洲震动欲归仁。

月中犹暖山河影,剑底难为傀儡身。

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

此诗是散原回答夏剑丞《寄怀陈伯严》之作。题云“答剑丞见寄”,诗中逐一回答了剑丞赠诗所述现在光绪皇帝“殉国”、慈禧太后之崩殂,与八年前右铭公之“殉国”。诗并没有采用寻常和韵方式,而是另自用韵,此是因为双方赠答之诗,题旨至关重大,非同寻常唱和。题云“纪哀”,又云“时将还西山展墓”,可知“纪哀”既包括哀现在光绪皇帝“殉国”以及慈禧太后之崩殂,更包括哀八年前右铭公之“殉国”。散原作诗制题,雅人深致,精密如此。

“两宫隔夕弃臣民。”

诗言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两宫仅隔一夜相继崩殂。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九七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十月:“癸酉(二十一日),崩于瀛台之涵元殿。……甲戌(二十二日),……太皇太后……崩于仪鸾殿。”自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至此,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囚禁在北京中南海瀛台已经十年。清廷官方说法之“崩”字,表示光绪皇帝是正常死亡。

“隔夕”二字,语见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八《除夜宿石塔寺》:“今岁明年才隔夕”。散原诗用“隔夕”二字,特有用意。参证本诗五六句“月中犹暖山河影,剑底难为傀儡身”,所言光绪生前被囚禁无自由如同傀儡,可知“两宫隔夕弃臣民”是特地点出光绪之死仅先于慈禧之死一天,用以暗指光绪之死蹊跷逾常,表示同意剑丞诗“告墓终伤殉国先”暗指光绪皇帝之死亦是被害殉国。

自戊戌政变、庚子事变以来,慈禧太后及后党早已多次欲谋杀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欲杀光绪皇帝之心,路人皆知,散原更深知之,故特地以“隔夕”二字点出光绪皇帝之死蹊跷逾常。

关于光绪皇帝之死于谋杀,今引述当事人恽毓鼎、溥良相关证言及《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清恽毓鼎《崇陵传信录》:“(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岁寿,起居注官应侍班先集于来熏风门外。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门罅未阖,侍班官窥见上正扶阉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跪拜计。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上闻之大恸。时太后病泄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启功口述历史》:“我曾祖(溥良)遇到的、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件事:他在任礼部尚书时正赶上西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在西太后临终前要昼夜守候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确是我曾祖亲见亲问过的。这显然是一碗毒药。而那位太医院正堂姓张,后来我们家人有病还常请他来看,我们管他叫张大人。

2008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联合发表《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研究者对崇陵光绪帝遗骨、头发、葬衣使用微量元素检测,证明“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因此,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由《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可知:第一,当事人日讲起居注官恽毓鼎《崇陵传信录》所记“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礼部尚书溥良所述“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这显然是一碗毒药”,皆是信史。

第二,当时人夏剑丞诗“告墓终伤殉国先”暗指光绪皇帝之死亦是被害殉国,散原诗“两宫隔夕弃臣民”暗指光绪之死蹊跷逾常,皆指向被清廷官方的谎言所掩盖的真相。

“地变天荒纪戊申。”

诗言戊申之年两宫既崩,清朝亦已走到地变天荒的尽头,面临灭亡。“纪戊申”三字,是特地点出现在清朝已走到尽头的这一时间点。

事实上,三年以后,满清灭亡。

“万古奔腾成创局,”

“万古奔腾”,用江河奔腾,喻历史进展,典出杜甫《戏为六绝句》:“不废江河万古流”,以及明文征明《太湖》:“今古奔腾疑地尽,东南伟丽自天开。”“创局”,前所未有之局面,是用明刘宗周《方逊志先生正学录序》:“且夫尧、舜之有天下也,而让诸贤。禹,受禅也,而传于子。汤、武,臣也,而放弑其君,以有天下。伊尹、周公,相也,而放太甲,摄冲人之阼。孔、孟,布衣也,而历聘春秋战国之时主,终不遇,则发明尧舜禹汤文武伊周之道,以敎万世。此数圣人者,创局甚奇处,心甚苦总之。以天下万世为己任,不敢有几微自私自利之心也”,以及夏剑丞《德宗皇帝哀词》其三:“破荒成创局。”

陈三立《清故光禄寺署正吴君(樵)墓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余尝观泰西民权之制创行千五六百年,互有得失。近世论者或传其溢言,痛拒极诋,比之逆叛,诚未免稍失其真。然必谓决可骤行,而无后灾馀患,亦谁复信之?彼民权之所由兴,大抵缘国大乱,暴君虐相迫促,国民逃死而自救,而非可言于平世者也。然顷者吾畿辅之变,义和团之起,猥以一二人恣行胸臆之故,至驱呆竖顽童,张空拳战两洲七、八雄国,弃宗社,屠人民,莫之少恤。而以朝廷垂拱之明圣,亦且熟视而无如何,其专制为祸之烈,剖判以来未尝有也。余意民权之说转当萌芽其间,而并渐以维君权之敝。盖天人相因,穷无复之之大势,备于此矣。”“民权之所由兴,大抵缘国大乱,暴君虐相迫促,国民逃死而自救”,散原论民权兴起之故,真鞭辟入里。“专制为祸之烈,剖判以来未尝有也,余意民权之说转当萌芽其间”,散原肯定民权将在中国兴起,乃是卓越的预见。

俞大纲《寥音阁诗话》:“散原先生平生政治主张,首重群治,屡见于诗。”按,“群治”,即民主。俞大纲是散原外甥,深知散原其人其诗。

由散原《清故光禄寺署正吴君(樵)墓表》以及俞大纲《寥音阁诗话》,可知“万古奔腾成创局”之“创局”,是指民权民主宪政。

“万古奔腾成创局”,言中国历史如万古江河,奔腾至今,已成走向民权民主宪政之创局,为古所未有,而不可逆转。

兹略述“万古奔腾成创局”的中国近代史背景。

清廷自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以来,宣称变法。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声称预备立宪,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三十四年八月刊发宪法纲要,称九年内颁布宪法,召集议会。陈三立《除夕被酒奋笔写所感》(光绪三十年除夕,190524日):自顷五载号变法,卤莽窃剿滋矫诬。中外拱手循故事,朝暮三四绐众狙。任蒿作柱亦已矣,僵桃代李胡为乎。宏纲巨目那訾省,限权立宪供揶揄。何况疲癃塞钧轴,嗫嚅淟涊别有图。剜肉补疮利眉睫,举国颠倒从嬉娱。公然白日受贿赂,韩愈所愤犹区区。吾属为虏任公等,神明之胄嗟沦胥。可知散原洞见清廷腐败已极,虽称预备立宪,实际无可救药。

与此同时,反清革命风起云涌。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1906年宣布中华民国国号与革命政纲,一为倾覆满洲政府,二为恢复中华,三为建立民国,四为平均地权。《民报》、《苏报》等国内外出版的报刊书籍,抨击满清,鼓吹革命,为人心所向。1905年以后,长江各省反清民变屡起,1907年以后,革命党举事已成气候。清廷即将覆灭,中国走向宪政民主的趋势,已然呈现在眼前。

“五洲震动欲归仁。”

“归仁”,回归人道。典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陈三立《崝庐书所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民有智力德,昊穹锡厥美。振厉掖进之,所由奠基址。列邦用图存,群治抉症痞。雄强非偶然,富教耀历史,言西方各国的富强决非偶然(“雄强非偶然”),是建基于人文教育(“民有智力德”,“振厉掖进之”)和民主政治(“群治抉症痞”),足以证明“五洲震动欲归仁”之“仁”,是指人道主导的民主政治。

“五洲震动欲归仁”,言世界局势震动纷纭,其最终归宿是人道政治,是人道主导的民主政治。

“五洲震动欲归仁”句,足见散原对世界未来之先识远量。

兹略述“五洲震动欲归仁”的世界近代史背景。

当时世界潮流,自19世纪美国内战,废除黑奴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改革和立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美洲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模式已经成型。亚、非、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则逐渐兴起。人类还会走很长的路,但人道民主,终究是人类的归宿。

“万古奔腾成创局,五洲震动欲归仁”二句,言中国历史如万古江河,奔腾至今,已成走向民主宪政之创局,为古所未有,而不可逆转。世界局势震动纷纭,其最终归宿是人道主导的民主政治。言外之意,右铭公当年推行新政,实行中国最早的民权实验,指向中国未来之归宿,亦是顺应世界历史之潮流,实行人道民主政治。

此二句诗,是回应夏剑丞《寄怀陈伯严》“肃肃秋冬频易世,波波魂梦独忧天”,以及“他日史臣求实录,箧中遗疏重桮棬”之句。

“月中犹暖山河影,剑底难为傀儡身。”

此二句诗,回顾光绪皇帝生前所实行之变法,以及政变之后被囚禁。是回应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不官未负攀髯责”之句。

“月中犹暖”,反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月中山河影”,典出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七《辨月中影》条:王荆公言:月中彷佛有物,乃山河影也”,及苏轼《和黄秀才鉴空阁》:“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

“月中犹暖山河影”,言光绪皇帝生前虽然被慈禧太后囚禁在冷宫瀛台之中,但是光绪皇帝所曾经领导实行变法的光辉,却温暖着祖国山河大地和人心。

按清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使联军入时,上独留,出而与西帅相见,治首祸诸臣罪,事当易了。孝钦虑帝留之不为己利也,挟之俱西。既达西安,惴惴然恐天下不直其所为,颇有意复辟。已而鄂督张之洞、在籍侍郎盛宣怀贡使首至,所以媚兹者甚备。太后乃大悦,知天下未予叛也,意潜辍然。上视在京日稍发舒矣,议和缔约,用平原函首故事。”然则“月中犹暖山河影”,当并暗指光绪皇帝生前虽然被囚禁在冷宫中,却仍然暗中关心国事。

“剑底”,剑锋之下,犹今言枪口下,语出龚自珍《己亥杂诗》:“幸汝生逢淸晏时,不然剑底桃花落”。“傀儡”,古典是唐明皇被肃宗迁居西内囚禁时咏《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髪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其今典,即是如恽毓鼎《崇陵传信录》所述:“至戊戌训政,则太后与上并坐,若二君焉。臣工奏对,上嘿不发言。有时太后肘上使言,不过一二语止矣。迁上于南海瀛台,三面皆水,隆冬冰坚结,传闻上常携小阉踏冰出,为门者所阻,于是有传匠凿冰之举。上常至一太监屋,几有书,取视之,《三国演义》也。阅数行掷去,长叹曰:‘朕并不如汉献帝也。’” 

“剑底难为傀儡身”,言光绪皇帝生前被慈禧太后武力囚禁瀛台,虽然尚名为皇帝,实际被囚禁无自由无异于傀儡,亦无异于唐明皇被肃宗迁居囚禁西内。实际上,“剑底难为傀儡身”,不仅是用唐明皇被肃宗囚禁西内故事,并且是暗用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唐明皇之死离奇地仅早于肃宗之死十三日,以暗指光绪之死离奇地仅先于慈禧之死一天。散原用典,至为精深贴切,由此可见。

“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新。

此二句诗,回应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句,伤怀父亲右铭公之死于冤杀。剑丞诗对散原已不甚讳言右铭公当年是殉国而死,散原诗答剑丞亦未甚讳言之,此即“烦念九原孤愤在”之句。特用典出之,隐藏较深耳。

“烦”,谦辞,犹言有劳。“烦”省略的宾语和“念”省略的主语,是此诗原唱者夏剑丞。“烦念九原孤愤在”,指的就是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告墓终伤殉国先”之句。

“九原”,指墓地,典出《礼记·檀弓下》:“赵文子与叔誉游乎九原,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此是指地下之右铭公,并为下文“孤愤在”之主语

“孤愤”,典出陆机《辨亡论》:“社稷夷矣,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以及苏轼《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包含了两个古典的意义:第一,忠臣烈士,为国死节,故“孤愤”永在。第二,嵇康为国而死于冤杀,故“孤愤”永在。两个古典的意义,合起来就是殉国。

嵇康是为国而死于冤杀,笔者在《向秀〈思旧赋〉考论》中指出:“按《思旧赋》‘昔李斯之受罪兮’、‘悼嵇生之永辞兮’四句,以李斯被害与嵇康被害相提并论,而李斯是死于‘谋反’罪名;由是可知,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的罪名,是所谓‘谋反’。在当时,司马氏尚未篡魏,其诬陷嵇康的谋反罪名,当然是指谋反魏朝。”

散原“烦念九原孤愤在”,何以用东坡“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指右铭公如嵇康一样,是为国而死于冤杀?笔者在《陈宝箴之死考》中提出:“根据陈三立《读〈汉书·盖宽饶传〉》诗‘当时坐大逆’,‘拟以萌求禅’,参证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记当时谣言所谓‘将起兵,自称湘南王’,‘不学太原学平原’,则慈禧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所加之罪名当为‘大逆不道’。”

“宿草”,指墓地上年的草。“燐”,俗称鬼火,夜间或阴雨天气出现在坟墓间的燐火燐火绿幽幽,故名“碧燐”。但“碧燐”之义,不仅如此。按南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一二《宿州》题下自注:“五更出城,鬼火满野。”诗云:“狐鸣鬼啸夜茫茫,元是官军旧战场。土伯不能藏碧燐,三三两两照前冈。”可知“碧”,是指殉国者之碧血,化而为燐。

“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言有劳剑丞怀念九原之下的右铭公,右铭公是忠臣烈士,为国死节,是如嵇康,为国而死于冤杀。自己怎忍心看见墓地上宿草间,碧燐荧荧,那是死者永在的孤愤。

散原诗源出宋诗,散原诗“烦念九原孤愤在”,用东坡诗“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之典,是诗家家法,是如数家珍。 

散原《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烦念九原孤愤在,忍看宿草碧燐新”,回应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告墓终伤殉国先”,表示右铭公是殉国而死于冤杀,亦是戴远传《文录》所载“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之有力证据。

三、结语

第一,夏剑丞《寄怀陈伯严》诗“告墓终伤殉国先”,“殉国”指右铭公是为国而被杀害。因为“殉国”是指为国而死,包括为国而战死、而自杀、而被杀害;自然死亡即老死、病死,不能称为“殉国”。

第二,散原答诗《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烦念九原孤愤在”,是用陆机《辨亡论》“社稷夷矣,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以及苏轼《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犹胜嵇叔夜,孤愤甘长幽”之典,回应夏剑丞《答寄怀陈伯严》诗“告墓终伤殉国先”,表示右铭公是忠臣烈士,为国死节,是如嵇康,为国而死于冤杀。

第三,夏剑丞《寄怀陈伯严》“告墓终伤殉国先”,散原答诗《纪哀答剑丞见寄时将还西山展墓》“烦念九原孤愤在”,均表示右铭公是为国而被害,因此同为戴远传《文录》所载“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之有力证据。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古诗考释》,商务印书馆2015年2印

增补

庚子年被慈禧杀害的所谓帝党还有珍妃

笔者在《陈宝箴之死考》中指出:“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祸之直接原因,实为慈禧太后一党为废帝而先灭洋。当庚子之祸兴起时,慈禧太后深恐帝党乘机东山再起,因此不惜消灭帝党。张荫桓被视为康党亦即帝党,而被杀害,固不待言;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联元、立山等,则因反对灭洋,无异亦被视为新帝党,而皆被杀害。当时慈禧太后一党之疯狂无理性,已至于欲杀害光绪皇帝,不仅杀害帝党诸大臣而已,则杀害被视为帝党首要分子的陈宝箴,乃必然之事。” 

庚子年(1900)被慈禧杀害的所谓帝党,除了张荫桓(六月七日)、陈宝箴(六月二十六日)许景澄、袁昶(七月三日)、徐用仪、联元、立山(七月十七日)等,还有珍妃(七月二十日)。

《清史稿》卷二一四《恪顺皇贵妃传》:“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案:所谓“屡有乞请”,是污蔑不实之词。)

金易《宫女谈往录·两宫西行》记前清宫女何荣(荣儿)述前清内监总管崔玉贵所述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慈禧太后杀珍妃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

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

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

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

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

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     

“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 “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

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我敢说,这是老太后深思熟虑要除掉珍妃,并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乱,

匆匆忙忙,一生气,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我不会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经历的最惨的一段往事。回想过去,

很佩服二十五岁的珍妃,说出话来比刀子都锋利,死在临头,一点也不打颤

—“我罪不该死!” “皇上没让我死!” “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

该跑!”—这三句话说得多在理!噎得老太后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只能耍蛮。

在冷宫里待了三年之久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了不起。 

    珍妃亦是庚子年殉国的烈士。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绪皇帝想杀慈禧夺政,为何荣绿从中作梗呢?慈禧荣绿塑料情
光绪皇帝是怎么死的?是慈禧太后给毒死的吗?
罕见:大清光绪皇帝出殡全记录
1902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回銮”现场老照片 ​​​​
慈禧咽气之前,撑着一口气做了一丧心病狂的事,百年后被专家证实|光绪|慈禧|皇帝
清朝光绪皇帝死亡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