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宅怀古颂先贤

摄影:严景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篆刻:黄国俊(西雅房书画社、石乡印社社员)

文字:宋德云(郁南建城人)

廖宅怀古颂先贤

踩着春天的尾巴,带着思古的情怀,2020年4月18日,我们一行4人从云城驱车来到了郁南古城建城,在建城的古街区青云坊,在青云坊的廖氏古宅,我们与252年前的西宁举人廖曰敬的后人,共同追述西宁先贤的事迹,畅谈弘扬博大精深的西宁文化。

建城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西宁建县后的县城,民国三年(1914年)1月,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后,建城是郁南县的县城。直至1950年4月,郁南县城迁到都城,建城作为县城的历史才结束。

377年的县城,我们可以想象建城沉积了多少郁南古代文化!

而乾隆三十三年进士廖曰敬及其族人,无疑是西宁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廖曰敬的事迹

关于廖曰敬,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有他的传记,本公众号的《廖曰敬“文魁”匾额试释》已全文引用并作翻译,这里不再重复。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九·选举·举人》:

廖曰敬,附城人,戊子科。山东堂邑县知县。

译文:

廖曰敬是附城人,是乾隆三十三年(1678年)戊子科举人。任山东堂邑县知县。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一·选举志(二)·仕宦表》也载:

廖曰敬,附城人,举人,历署山东兖州府同知,新城、禹城、临淄县知县,特授堂邑县知县。

译文:

廖曰敬是附城人,举人,先后代理山东兖州府同知,新城、禹城、临淄县知县,被破格任命为山东堂邑县知县。

廖曰敬是什么时候担任堂邑县知县的呢?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没有记载,光绪《堂邑县乡土志》载:

廖曰敬,西宁举人,嘉庆元年任。

廖曰敬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任堂邑县知县。但并不是说他从这一年开始才步入仕途。从“历署山东兖州府同知,新城、禹城、临淄县知县,特授堂邑县知县”中可知,他在担任堂邑县知县前,先后代理过兖州府同知,新城、禹城、临淄县知县。

廖曰敬是如何步入仕途的呢?是通过大挑。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一》廖曰敬传记说他“以大挑知县分发山东”。

何为大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考中举人,只能说是具备了步入仕途的资格,并不一定就有机会步入仕途。举人要步入仕途,首先要有职位空缺,第二要被选中。由于职位空缺少,举人人数多,而且有空缺又首先考虑进士,因此很多考中举人的人,迟迟无法步入仕途。朝廷于是出台大挑制度。乾隆十七年(1752年)规定,考了三次(原为四次,嘉庆五年改三次)会试都考不中进士的举人,由吏部根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任用,二等以教职教谕、训导)任用。每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名曰大挑。

廖曰敬大约是什么时候参加大挑的呢?是在他参加了3次会试之后。清代3年举行一次会试,每次会试都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廖曰敬乾隆戊子年中举,他应该是次年开始,参加了己丑年(1769年)、壬辰年(1772年)、乙未年(1775年)的会试后才符合条件参加大挑。也就是说,廖曰敬参加大挑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在乾隆四十年(乙未年、1775年)会试后的那次大挑,至于是哪一年,如今已经无法考证。当然,廖曰敬也有可能不只一次参加会试。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举人莫光璧(历洞人)就考了4次会试。因此他的传记说他“四上公车不第”(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一)》莫光璧传)如果廖曰敬参加会试的次数不只3次,他参加大挑的时间还会更后。

大挑之后,也并非马上可以任职,还要等候空缺。长期在西宁教书的东安举人叶荆,其传记记载他丁丑大挑二等,授嘉应州学正。”(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寓贤》叶荆传记)叶荆参加了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大挑,什么时候才任嘉应州学正呢?光绪二十七年《嘉应州志·卷十八·官师表》说是嘉庆二十四年,即1819年。如果廖曰敬在大挑之后等候了两三年才得以任职,那么,廖曰敬步入仕途的时间,可能是在乾隆五十年前后。但即便如此,其在官场的时间也应该不短,可能有10年左右。

廖曰敬能在大挑中获得一等成绩,知县任用说明他生得身材魁梧,一表人才。清代高照煦在《闲谈笔记》中说到:“国朝定制,会试三次后,特设大挑一科,不试文艺,专看相貌。二十人为一排,选一等三人,以知县用,二等九人,以教职用。相貌魁伟者挑一等,其次挑二等,余八人,俗呼为八仙。”

如今廖曰敬的生卒年已经不可考。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六·营建志(二)·坛庙》载:

天后庙在东门外。(《张志》)明万历四年建。国朝康熙八年修。(邑人金光绶有记,见《金石》。)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廖曰敬有记。)

译文:

天后庙在县城东门外。(据张溶《西宁县志》)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成。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维修。(县里的金光绶写有一篇碑记,见《金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廖日敬写有一篇碑记)

如此看来,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天后庙重修时,廖曰敬还健在,并为之写了一篇碑记。

从廖曰敬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举,到嘉庆二十一年,期间经历了48年。如果廖曰敬是30岁中举,其时为78岁。

 二、廖曰敬的诗文

廖曰敬的诗写得很好,但如今流传下来的,除上述赠侄女廖娱亭的一首绝句外(见下文《四、廖娱亭和弟弟廖天申》),就是那首写石门山的《大峒岩》诗。该诗最早见于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一·舆地上·山川》。诗歌的前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大峒岩即石门山在城东五里,近山麓有大石无数盘礐崎嶬,叠成如门.上有仙人巨迹,石下流水涓涓,穿岩而出,游人从石罅螺道而进,悬崖欲压,疑于无路,及出峒,豁然开朗。石门庵在焉。

译文:

大峒岩即石门山,在县城东面,距县城5里,山麓附近有很多石头,巨大、坚硬、险峻,互相重叠,形成了一个门洞。其中一块石头上有一个巨大的神仙脚印。石头下面流水涓涓,穿岩而出,石头巨大的裂缝中有一条曲折的小道,游人从这小道进入洞的深处,悬载上面的石崖就像要压下来似的,让人怀疑前面没有了去路。但出了洞后,前面豁然开朗,石门庵就在这里。

这段文字之后,是廖曰敬的诗:

大峒旧有石门寺,

年来登眺经数四。

向疑山精挥长斤,

斫通石窍嘘天云。

重檐复屋何屃屃,

横者如楣竖如帜。

穹窿门界青天开,

阊阖风高佳气来。

神人司阍立何处?

阶戺层层积烟雾。

微闻河汉地底鸣,

下穿无极腾光晶。

停午日景射一线,

石罅天心掩映见。

周遭藓壁森巉岩,

鸟篆蝌文回超凡。

王烈不作中散死,

字大如斗孰辩此。

蜿蟺螺壳透禅关,

木犀花开香满山。

凭高看石石皆俯,

二十八宿纷可数。

我将鞭尔奔罗浮,

添修石洞与石楼。

又将叱尔归天上,

琼宫贝阙屹相向。

石但点头无一言,

四山松籁声悠然。

莲社得酒石共醉,

黑甜独枕星辰睡。

诗歌的大意是:

石门山上一直有一座佛教的石门寺,

今年以来我登临石门山眺望了四次。

一向怀疑是山间的怪兽挥舞大斧头,

凿通石洞让气流吹动天上云彩飘游。

洞穴好像是一间重檐复屋宏伟至极,

石头卧着的像大梁而竖着的像旗帜。

天门连着高高的青天青天无限展开,

大风把吉祥的云气从这里吹了进来。

守护天门的神仙到底站在什么地方?

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烟雾弥漫茫茫。

我隐约听到了银河在地下流水声响,

穿过混沌的状态翻动着闪光的波浪。

正午阳光从石缝照下来像是一线天,

从洞中石缝可以看到压下来的青天。

周围石头长满了藓苔巉岩更加幽森,

石壁上的藓苔好像长出了鸟篆蝌文。

神仙王烈三百岁没有嵇康这么早死,

但年老的他也不认识这些斗大的

石洞中曲折的小道通向洞外石门寺,

桂花盛开满山遍野都是馥郁的香气。

登上高处看那些石头都像弯腰屈身,

望天可以数清二十八个星座的星辰。

我将要鞭打这些大石头奔去罗浮山,

让它们到那里把石洞和石楼来修建。

也想大声呵斥这些大石头回到天上,

建成美玉贝壳装饰的天宫好不辉煌。

但这些石头只是点头没有说一句话,

风吹着四周山峰上的松树哗哗啦啦。

从石门寺弄来烧酒我与石头饮个醉,

然后枕着天上的星星独自酣然入睡。

诗中充满着奇异的想象,并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大峒岩的石头写得如有生命一般,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六·营建志(二)·坛庙》提到廖曰敬曾经为天后庙撰写过一篇碑记:

天后庙在东门外。(《张志》)明万历四年建。国朝康熙八年修。(邑人金光绶有记,见《金石》。)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廖曰敬有记。)

县志收入了金光绶的碑记,但没有收入廖曰敬的碑记。天后庙如今无论是刻有金光绶碑记的石碑,还是刻有廖曰敬碑记的石碑,我们都看不见了,不知道是不是有关部门收藏了。

 三、廖曰敬祖父和父亲

知县是正七品,清制授予正七品文官的散官是文林郎。山东省泗水县知县区孟贤撰写《西宁县儒学训导金璨先生墓志铭》时,其落款就是:“文林郎、知山东兖州府泗水县事、泷西门人区孟贤顿首撰”。但朝廷又有貤赠制度,所谓赠,是将本身和妻室封权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廖曰敬据此把本身的封权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刚刚去世的父亲参天之木,必固其根,怀山之水,必究其源”,古时的封赠制度是讲究序次昭穆的,廖曰敬要求赠其父廖灿云为文林郎,必先要求赠其祖父廖士成为文林郎。这就造成了廖曰敬祖父和父亲同时被赠的情况。

廖曰敬为什么要把本身的封权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去世的父亲和祖父呢?那是因为它关系到死者采取什么样的规格下葬;关系到后人用什么样的规格祭祀;关系到宗谱作传时的称呼。

关于廖曰敬祖父廖士成和父亲廖灿被赠文林郎。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九·选举志·封赠》有记载:

廖士成,元年以孙曰敬貤赠文林郎。山东堂邑知县。

廖灿云,以子曰敬赠文林郎。山东堂邑知县,

译文:

廖士成,嘉庆元年因为孙子廖曰敬被赠文林郎。孙子廖曰敬任山东堂邑县知县。

廖灿云,嘉庆元年因为儿子廖曰敬被赠文林郎。儿子廖曰敬任山东堂邑县知县。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一·选举志(二)·封赠表》对此也有记载:

廖士成,以孙曰敬官山东堂邑知县,赠文林郎。

廖灿云,以子曰敬官堂邑知县,赠文林郎。

译文:

廖士成,因为孙子廖曰敬任山东堂邑县知县,被封赠文林郎。

廖灿云,因为儿子廖曰敬人山东堂邑县知县,被封赠文林郎。

父因子贵,其实廖曰敬父亲廖灿云并非完全是靠子而贵。他也是一位读书人,还中了秀才,而且不是一般的秀才,是享受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即廪生。明清凡是考上秀才的都是生员,但秀才也分等级,并非所有的秀才都可以成为廪生,享受公家给予的膳食。

为什么说廖曰敬父亲廖灿云是廪生呢?那是因为他最后成为了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州、县的学宫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这些生员就被称为岁贡。岁贡生是在廪生中按照资历深浅次序选拔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挨贡。廖曰敬父亲廖灿云做了多久的廪生才成为岁贡生,我们如今无法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他被选拔为岁贡生后不久就去世了,还来不及到礼部报到呢。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九·选举·岁贡》载:

廖灿云,南门外人,四十三年贡,未报部病故。

译文:

廖灿云,南门外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岁贡生,没有到礼部报到已病故。

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选举志(一)·科目表》也载:

廖灿云,字华林,南门外人,四十三年贡,未报部病故。

译文:

廖灿云,字华林,南门外人,四十三年(1778)岁贡,没有到礼部报到已病故。

廖灿云在廖曰敬中了举人后10年,成为了岁贡生,随即去世。

 四、廖娱亭和弟弟廖天申

廖氏家族并非只有廖曰敬和父亲廖灿云是读书人,廖曰敬的侄儿廖天申也是廪生,最后成为岁贡生。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选举志(一)·科目表》载:

廖天申,灿云孙,城内人,十九年岁贡。

译文:

廖天申是廖灿云的孙子,城内人,道光十□年岁贡生。

如果算上没能获得功名的族人,还有廖曰敬的弟弟廖曰谦。史载廖曰谦“善琴工诗文”。

在廖氏家族总,山人觉得最为高雅的,最让人倾倒的,是廖曰敬的侄女、廖曰谦的女儿廖娱亭。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三十三·前闻(三)》载:

廖缉堂,孝廉,曰敬之。弟曰谦,雅士也,善琴工诗文,弗获青一矜。有女娱亭,少聪颖,颇能传其学。家住邑城外官井头。女自制春联云:“门对帝城春色丽,宅邻官井水源香。”有弟天申,早岁游泮,每应官署月课,虽八股文,或倩姊为之,辄列前茅,藉膏火以供脂粉。事泄,人咸易呼琴婆为女秀才,盖女出嫁时尝搂七弦琴以从,故人称琴婆。缉堂孝廉雅重女才,作宰山东时,不惮以诗筒来往,今传其寄赠娱亭绝句一首云:

北楼街上晓光融,

何处高吟絮舞风?

近日诗城坚似铁,

冲关端仗女英雄!

一门风雅,亦里巷美谈也。

译文:

举人廖缉堂曰敬的弟弟叫廖曰谦,是文雅的人,擅长弹琴,工于写诗,但连秀才也中不了。他有一个女儿叫廖娱亭,自小就很聪颖,继承了父亲的学问。她家住在县城外的官井头。她自撰写春联为:“门对帝城春色丽;宅邻官井水源香。”廖娱亭的弟弟廖天申(道光己亥年、1839年岁贡),早年考中秀才,进入县学,每次应付官府的月考,虽然是八股文,有时也请姐姐娱亭代做,娱亭所做的八股文,在生员中总是名列前茅,弟弟于是把在县学获得的补贴给姐姐购买化妆品。事情泄露后,人们都叫她为女秀才。廖娱亭出嫁时都是搂着七弦琴的,因此人们称她为琴婆。廖缉堂举人比较器重这位侄女的才能,在山东担任知县时,他与娱亭通信都是写诗,从来不担她应付不了。如今流传着他寄给娱亭的一首绝句,诗歌的大意是:

清晨明亮的阳光洒在北楼街中,

飞絮舞风哪里有人在高声吟诵?

近日西宁的诗歌城堡坚如钢铁,

冲关真的需要靠你这位女英雄!

一门风雅,也是街巷的美谈。

“门对帝城春色丽;宅邻官井水源香。”意思说大门对着县城春色秀丽,房子挨着官井水源芳香。

一位可以写出这样一副对联的西宁女子!

一位可以给廪生弟弟代写八股文作业的西宁女秀才!

一位可以和举人、知县、伯伯以诗歌通信的西宁女诗人!

一位在西宁诗坛冲卡攻关的女英雄!

其才华之高可想而知!

廖娱亭,绝不仅仅是廖家的骄傲,也是我们西宁人的骄傲。

在嘉庆初年,在万山重叠的西宁山邑,一位在花轿上搂着七弦琴来到夫家的新娘,到底有多酷?到底有多震动?山人真的无法想象!

当山人第一次在《旧西宁县志》读到关于廖娱亭的这一段文字时,真的被她震撼了,想不到我们的西宁女子竟然是如此的高雅,想不到我们的西宁文化,竟然是如此令人神往!

 五、廖家古宅

据如今的廖家成员介绍,廖家古宅始建于清朝乾隆末年。山人不知道所据何在。据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选举志(一)·科目表》的“廖天申,灿云孙,城内人”,山人可以确定,廖天申成为贡生时,廖家已由于官井头移居城内。因此可以推定,廖家这座古宅最晚在道光十九年已经建成。

廖家这座古宅坐落在西宁城青云坊,大屋一座四进,青砖黄瓦,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精巧工致,墙壁上图案浮雕色彩鲜艳,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进屋之间有天井间隔,从第一进到第四进地势步步高升。宅院内有十多棵百年老树黄皮,数量是全城之最。

可以肯定,廖曰敬并没有在这所古宅生活过。据上文“廖缉堂,孝廉,曰敬之。弟曰谦,雅士也,善琴工诗文,弗获青一矜。有女娱亭,少聪颖,颇能传其学。家住邑城外官井头。”可知廖曰敬及其兄弟当年是住在城外官井头。廖曰敬辞官回家后,这座位于青云坊的古宅应该还没有兴建。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一》廖曰敬传说:

日敬急赋《归来》,弹琴咏诗以娱暮年。尝率族人倡建祖祠,未成而卒。

译文:

廖曰敬于是辞官回家。晚年弹琴咏诗,生活过得十分快乐。廖曰敬曾经带领族人倡议兴建宗祠,但没有建成就去世了。

“尝率族人倡建祖祠”,说明辞官后的廖曰敬还是住在城外官井头。如果不和宗族同住一村,又何以率领大家修建宗祠?位于青云坊的古宅应该是廖曰敬的儿子们或者是孙子们后来在城内所建。

青云坊是西宁城一个著名的古民区。这里与西宁学宫(即文庙,又称孔庙)最近。青云坊应该是因为学宫前面的青云路而得名。

青云路在明末清初曾堵塞了很长一段时间,严重影响西宁的科举运程。康熙二十五六年(1686、1687年),知县张溶重新开通了这条青云路。庞嵩的曾孙庞嘉耋为此撰写了一篇《新开青云路记》,其中说到:

西宁儒学之有青云路,其来久矣,明末兵甲云屯,学宫颓圯,殿庑堂署鞠为牧马之场,何怪乎路之堙塞也!

……

先是路久堙塞,有营卒踞其地筑室以居,绅士言于侯曰:“是久踞学地者,宜驱使别迁。”侯曰:“无庸,今开路为其利于学宫也,而令吾民失爰止,吾何忍乎?”遂捐俸二十余金给营卒为其迁费。于是青云路开,豁然通达,而科名接踵可预卜也。侯复建坊于路,表其额曰:“鲲化鹏搏”。命嘉耋为文以记之。

这两段碑记的大意是:

西宁儒学前面很久之前就已有青云路,明末战事频繁,学宫倒塌,孔庙大殿、走廊、厅堂、衙署全部成为了放马场,在这种情况下,通向学宫的道路堵塞了就不奇怪了。

……

之前这条青云路堵塞了很久,一位老兵在这里搭建房子居住。县里的绅士对张溶知县说:“他占据学宫的土地很久了,应该把他赶走。”张溶知县说:“不能赶,我们现在开通青云路是为了学宫,但让我的百姓因此失去居住的地方,我怎么能够忍心呢?”于是捐出自己的俸金20金给这位老兵作为搬迁补偿。青云路随即开通成宽阔畅通的大路,可以预料,西宁士子在科举考中将不断取得成功。张溶知县又在路口建起牌坊,题写牌匾:“鲲化鹏搏”。并让我写一篇文章记录这事。

青云路现在还在,青云坊当然也在,就连刻有“青云坊”三个正楷大字的石匾也还在,不过是被丢弃在附近的地上,看着令人心痛!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2018年,廖家对古宅进行重修。重修后的古宅,不但传承着廖曰敬家族的文明香火,也传承者西宁文化的辉煌历史。

离廖家古宅不远处,是西宁学宫旧址,站在廖宅前座大厅,我侧耳倾听,仿佛听到了学宫里面明伦堂当年的讲学声,听到了生员们当年的研讨声。而回头仰望,则是廖家古宅门头上的匾额。这是在廖曰敬生前,翰林院检讨柯谨、内阁侍读学士汤先甲为廖曰而立的文魁匾额。面对这一西宁先贤的遗物,作为西宁后人,我只有肃立,鞠躬表示敬意。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起廖曰敬的诗:“大峒旧有石门寺,年来登眺经数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强大,从停止精神“内耗”开始
《易经》:你有多谦卑,就有多高贵
倪海厦《天纪》笔记18:堪舆学的八煞黄泉,穿山72龙,透地60龙,罗盘应用等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13-【兵要-4】
欣赏-唐-李翰---【蒙求--58】
躺平22年,却影响千载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