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宁旧事 ‖ 第五十五回 · 余景玠遵圣旨深入群众 丨刘斯祖捐薪俸重建茶亭

暂停连载告读者

       由于事务繁忙,创作速度跟不上连载速度,本回之后,《西宁旧事》需要暂停连载一段时间,待全书(100回)创作、修改、校对完成后,再进行连载。敬请读者谅解,并继续关注。

第五十五回

余景玠遵圣旨深入群众

刘斯祖捐薪俸重建茶亭

西宁城今昔地图对比(吴勇华之作)

话说送诏书到县的官员乘着轿子来到。掀帘,下轿,官员恭敬地捧着诏书放到香舆中,然后站到香舆的东面,县里的各位官员则向北,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各官员和奏乐的乐队在前面引导,送诏书进入城内。当一行人来到上谕亭前时,香舆停下。本县众官员进入上谕亭中,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顺序站立好,迎接香舆入亭。香舆进入亭中后,文武官员分别从东西两边移步到台阶上的拜位站立。这时候,司仪说:“排队。”众官员于是排好队伍。司仪又说:“行三跪九叩礼。”众官员于是再次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司仪说:“授诏书。”送诏书的官员于是捧起诏书,交给本县的宣读官。宣读官跪下接受诏书,然后来到宣读诏案前站定。这时,司仪说:“各位官员下跪,听读诏书。”众人官员齐齐下跪,宣读官开始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没有比州、县地方官更亲近百姓的官了;州、县的事情,没有比时刻体察民生,致力教育、培养百姓的工作急切。所谓知州、知县,是希望他们了解一个州、一个县的各种政务,全心全意治理好这个州、这个县。州、县的边境以内,就是一个家庭,知州、知县必须聚精会神工作,有事就在办公室办理,无事就到乡村视察,访贫问苦,督促百姓耕田织布,宣传和推行教化,重农抑商。对好的百姓加以奖励,对顽劣的百姓则给予惩戒。遇到有口角纷争等小事,就地辨明是非,加以判处,以减轻差拘守候的辛苦。人户牌甲,随时抽查,使大家不敢玩法容隐。乡村百姓愚蠢无知,就当面加以开导。努力营造出这样一种良好的局面:官府与百姓之间休戚相关,上下之情通达无阻;知州、知县亲民爱民,百姓对知州、知县的教导听得进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让百姓变得善良,知州、知县也无愧于父母官的称号了。

但如今的州、县官员,只以文书往来为工作,平时安安稳稳地坐在办公室,除了调查人命案件,因公到现场实地查看之外,足迹不会到达乡间。因此乡间百姓不是有事情在公堂下面趴着,也看不到官吏的面容,听不到官吏的教训。不要说住茅屋的人的疾苦,知州、知县不能全面了解,就是辖区的总体情况,知州、知县也是茫茫然不清楚。因此出现了胥吏、差役和保长欺瞒官府的弊端。

州、县所管辖的地方,一般100多里,最大的是200里,四处巡视一次,需要的时间也不会很多,即使政事繁多的地方,也不一定是天天审案,日日按期限征收赋税,如果能够做到专心勤勉不懈怠,绝对不会没有时间下乡调研,把平民老百姓置于身外。

农事是养育百姓的重要工作,春耕秋收时节,知州、知县应该下乡检查百姓勤快与懒惰的情况,调查丰收失收的事实。如果有应该事先谋划考虑或者临时酌情办理的事情,要全心全意办理。

官员往来乡村,必须做到轻骑简从,丝毫不能干扰乡里百姓,才是好的做法。若承办文书的吏员、乡约、地保、差役等人下乡借端生事,干扰连累百姓,那么比于逸乐、苟且偷安,安居衙门不下乡的人,过错更大。朕对此一定加以严厉谴责。现要求各省总督、巡抚遵照朕的谕旨,带领地方官员切实遵照实行,务必使官员百姓上下能够沟通互动,畅行无阻,成为一体,不要辜负朕教育培养百姓的深远用意。

诏书宣读完毕后,宣读官捧诏书放回香舆中。各位官员下跪,行三跪九叩礼。礼毕,知县余景即委托下属官员在鼓乐手的引导下,迎香舆回县堂供奉,安排文书恭敬抄写,及时颁发。

根据乾隆皇帝的谕旨,余景玠自此之后,十分注意深入群众,坚持每旬下乡3天,特别是春耕秋收时节,大多数时间都是到各地去了解情况,督促工作。不在话下。

一日,西宁官府收到吏部公函,说:“西宁举人吴一璜参加大挑,成绩一等,以知县任用。”

看官,你道什么是大挑?说来话长。清初官吏来源缺乏,曾规定举人可以担任知县。但随着官员队伍的健全,后来只有进士才可能授予官职。举人众多,知县空缺不多,中进士又难上加难,致使大部分举人二三十年内难以任职,于是大挑之法应运而生。所谓大挑,是从三科以上会试不中(即考了3次会试都考不上)的举人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任职。乾隆年间成为定制,规定每6年举行一次大挑。大挑不考文章辞赋,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

吴一璜字卜周,号丹谷,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举,之后参加了多次会试都没能考上进士。好在他长得一副四方脸,身体端直,高矮肥瘦适中,一表人才,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大挑中,获得一等好成绩,用为知县。这时候距他考中举人已有18年之久!

吴一璜大挑获得一等后,分发到四川,开始在成都府分府任职,后任四川南部的荣经县、洪雅县代理知县,因为有政绩,被提拔为绵竹县知县。

绵竹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背倚龙门山脉,是唐代贡茶赵坡茶的原产地,中国三大名酒剑南春的产地,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的发源地。绵竹为山区,地多干旱,民风彪悍,常常因为争夺农田灌溉用水而械斗,甚至酿成命案。吴一璜担任绵竹知县后,立即大兴水利。他想起了当年西宁县知县李以宁制造龙尾车抗旱救灾的事情,于是让家里把他当年描画的龙尾车结构示意图寄来,然后指导绵竹的木工制造,当龙尾车把山溪水流源源不断输送到干旱的山地时,绵竹百姓欢呼不已。吴一璜于是在绵竹大力推广龙尾车灌溉,使该县的灌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百姓也不再因为争夺灌溉用水而争斗。绵竹百姓感念吴一璜的恩德,建生祠以祀之,称吴一璜为“车公大臣”。

吴一璜担任绵竹知县5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必须辞官回家守孝。离开绵竹时,只有肩上背着的一点点行李,廉俸银200多两,黄连100多斤。回到西宁家中,终丧尽礼,澹泊明志,无所谋求,一心教育子弟,让他们继承先人的遗志,不再重新任职。长子吴钧,字赞中,成为贡生,任江苏金山县丞、句容县知县。

吴一璜参加大挑获得一等成绩,以知县任用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二年(1737年),县里对城隍庙进行重修。

西宁城隍庙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苏致卿知县重修过一次。经过了127年的风风雨雨,到了清乾隆二年,城隍庙已经又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了,绅商于是捐资重修。

重修后的城隍庙规模恢弘,占地大约有2亩。大门上悬有匾额一块,上书“自问心”。左右为楹联:

入其门,是是非非,究竟难瞒自己;

到此地,善善恶恶,何曾放过谁人?

城隍庙分前、中、后三进,中间有小道从第一进通到第三进,左右两廊为十王殿。十王分别为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其中第五殿阎罗王总领十殿。十殿里的塑像有的被投入油锅,有的被砍成两段,颇为恐怖。第二进塑有城隍爷坐像,供百姓拜祭。

城隍庙规模仅次于孔庙,有香火田40多亩,其中明万历38年刘祖应施给野鬼埇田10亩7分。薛西龙施给峡上、独洲田10亩。此外还有十王殿、小封门、赤水、蕉迳等地的田73亩8分7厘2毫。下车龙、官圳边、沙洲等地的田4亩5分,马鞍山埇朏尾等地的田12亩。䓣口、高寨、长埇、后臼埇等地的田10亩零5分。十四都平乡、石板、望来等地的田5亩7分。平脚、神塘地、高屋脚、榃埇边、辽造、木衣、榃黎等地的田13亩。

重修城隍庙后的第二年——乾隆三年(1738年),黄宗琼,即本书前面讲到的撰写《重修观音庙碑记》、与朋友泛舟西江的那位贡生,在戊午科乡试中考中了举人。

在一片盛世的气氛中,在西宁工作了3年的余景玠也任期届满而离任,丁诠接任。乾隆五年(1740年),丁诠离任,刘斯组担任西宁县知县。

道光十年《西宁县志》说刘斯祖字锡佩,《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字斗田。江西新建人,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举人。

刘斯祖担任知县,勤政廉洁,政事从简,既严格执行朝廷的各项法规,也获得广大百姓的认同。西宁县一向有互相诉讼的陋习,刘斯组审讯议断狱案精细周详,惩治了不少奸诈狡猾的人。使得诉讼案件逐步减少,监狱犯人也越来越少了。刘斯组也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乾隆十二年(1747年)在县城西门外创建了天禄书院。书院所以命名为天禄书院,是取自汉代阁的天禄阁。汉代的未央宫有天禄阁和石渠阁,同为汉宫御用藏书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后亦通称皇家藏书之所。以天禄命名书院,是表示该书院藏书非常丰富,可以满足学术学习研读。

刘斯祖创建了天禄书院后,还聘请老师执教,并捐款购置县城西门外营地脚及小封门、新村、峒心等处田14亩给该书院,每年收租谷32石4斗,用于支付老师的报酬和书院运作的费用。

刘斯祖对县学生员的教育十分重视,公务之余,常常把生员们请到县署,让他们就疑难问题各申己见,互相驳斥,互相诘问,展开辩论,以提高他们的水平。

根据乾隆皇帝的谕旨,刘斯祖经常深入乡村,与百姓打成一片,每到一村,必找来父老、子弟了解情况,向他们了解乡里有什么优势和劣势,私塾老师好与不好,勉励大家和睦相处,尽量减少纷争和诉讼,百姓与他十分亲近,都称呼他为“刘伯父”。

催税审案,是知县的两大工作。刘斯组审案心思慎密很,逻辑性很强。

一天城里一个地保来到县衙,身后跟着一对夫妻、一个和尚。门子认得地保,但不知道地保所来何事,于是问地保:“有什么事呢?”

地保指着身后的一对年轻夫妻说:“告告告状!”

地保本来就口吃,一遇到事情就更加结巴了:“麻麻麻烦烦禀告知县,这对对对夫妻总总总吵架,还还还几几乎要打打打起来,伤伤风风败俗俗,不关关他们几日日日,他他们怎怎怎么会会怕怕呢!

门子十分艰难听完地保的陈述,然后即到大堂禀告知县刘斯组。刘斯组听说有人告状,立即升堂。六个衙役,立即集中过来,拿着木棍,在知县办公大堂左右两边分立。

刘斯组在案前坐正,一拍惊堂木,说:“传原告、被告到庭!”

门子随即带着地保、那对夫妇、和尚进来。

刘斯组见他们都进入大堂了,问:“谁是原告,告被告什么?”

地保慌忙说:“我我是是是原原告。”然后指着那对夫妇说:“这对对对夫妻总总总吵架,粗口八舌,还还还几几乎要打打打起来。”

刘斯组问:“你姓什名什,报上姓名来。”

地保说:“小的姓×,名万利。是城内雄伟镇坊的地保。”

刘斯组于是问这对夫妇:“×地保所说是否属实?”

那对夫妇说:“我们夫妇有时候会顶嘴,但我们从来不会粗口八舌,更不会打架。”

刘斯组又问陈地保:“两夫妇顶嘴也是常事,你为什么就要告他们呢?”

地保似乎急了,结巴得更厉害:“他他们是是大大吵大大闹,还还粗粗口八八舌的,让让邻居居的小小孩孩子听听听到,伤伤风风败俗俗。”

刘斯组对这两夫妇说:“西宁城也是教化之地,如此粗言秽语确实是伤风败俗。本官如罚你们各人二十板,你们服不服?”

丈夫听到刘斯组说他们夫妇俩要各打二十大板,急到不得了,说:“知县大老爷,这万万使不得,要打就打我一人好了,我老婆承受不了!”

妻子听丈夫这样说,也分辩说:“知县大老爷,我们只是顶嘴,从来不会大声说粗言秽语。”

刘斯组问地保:“你说他们吵架时大声说粗言秽语,有没有证据?”

地保立即指着和尚说:“这这这位僧僧人可可以作作证。”

刘斯组问和尚:“你看见听到他们吵架,大声说粗言秽语了吗?”

和尚说:“是的,而且不只一次看到听到,好多次了。”

和尚才说完,两夫妻就说了:“知县大老爷,冤枉啊!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和尚,他怎么会看到听到我们顶嘴呢!”随后一一说出地保告他们夫妇二人的原因:去年地保向他们夫妇二人借钱不成,因而怀恨在心。今天他们夫妇二人顶了两句嘴,地保向他们索要银子二两,并威胁说:如果他们不给,就告到官府,说他们夫妇二人伤风败俗。他们夫妇因为确实没有这么多银子,所以没有给地保银子,于是地保就告了。

刘斯组通过上述的问话和双方的回答,已经了解到这两夫妇非常恩爱,也不似粗鲁之人。于是问和尚:“你是哪个寺院的僧人?不在寺里念经拜佛,却常常跑到城里看人家两夫妇吵架,不觉得坏了佛门规矩吗?”

然后不由分说,立即判案:

夫妻相争,常事;和尚见证,奇事;地保禀报,多事;本县不准,了事!”

听到刘斯祖如此判案,夫妻二人从心里微微地笑了起来。地保像泄了气的皮球,和尚匆忙离去。

刘斯组这一判案,在西宁历史上成为了经典。

刘斯祖料事如神,一年除夕,他把关在县里监狱的犯人都放回家里与家人团聚,规定他们初八未时(13—15时)必须返回。初八这天,只有一个罪犯刘某没有回来。狱卒大惊,向刘斯祖报告。刘斯祖占了一卦,说:“上不到天,下不到地,可到西门外1里多的地方,大叫刘某几声,就可以抓获他了。”

差役于是提着灯笼向西走去,一路上,火光人语喧嚷,刘某躲在树上,看见差役一边到处照,到处找,一边大叫“刘××!刘××!”,不忍心再让他们继续寻找,于是答应了。差役喝令他下来,带回去审讯。刘某哭着说:“我不是故意迟回,我是站在树上远望母亲。”

原来初八一早吃过早饭,刘某就准备回城里的监狱了,但年老的母亲哭哭啼啼,母子难分难离,刘某一步一回头,过了未时才来到这个林子。刘某心想,过了这个林子,就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了,于是爬到树上,偷偷看着倚门而立的老母亲。这样拖延到了晚上,担心回到监狱被罚,所以就躲在树上了。刘斯祖很是同情,没有呵斥他,让他立即回到监狱。第二天命令差役调查属实后,亲自向省提刑按察使司申请,让这个犯人获得减刑回家。

且说西宁县城峰峦环护,前耸笔架,后屏玉枕,东有文德,西有武功,二山对峙,文武俱备。

武功山宏伟卓异,山脉弯弯曲曲不断延续,且高高腾起,是西宁县的地脉。在不断延伸的武功山脉上面,建有龙华庵、龙井庵、西竺庵等寺庵,与云窝庵隔山相望。武功山长长的山脉犹如西宁城的屏障,但有一处凹陷弯曲的山坳,却成了山风的通道。堪舆家察看过这里的山势和地脉,认为凹陷弯曲的山坳有一线欠缺。因此在很久之前,李先生,这位有德行有学问的西宁前辈,就在武功山凹陷受风的地方,建了一个亭子,不但给来往山岭的行人提供茶水,解除他们的口渴之苦,更重要的是,弥补了这一线空隙,使西宁县的地脉不受影响。大家认为这个亭子虽然小,但对西宁县地理形势影响很大。只是天长日久,这个亭子坍塌了,几十年来也没有人提议修复。最近,县里的举人罗清等觉得很不妥,认为风吹起来像强弩一样,然这样强劲的风从者通过,必定对西宁的地脉造成伤害。因此与大家商议,计划利用旧址,在凹陷的地方重建亭子。

大家把这一计划向知县刘斯组报告,刘斯组自然十分赞成,由于经费无法落是,刘斯组决定由他个人捐资重建这个茶亭。乾隆十三年(1748年)秋,重建的茶亭竣工,刘斯祖亲自撰写了《茶亭碑记》。在这篇碑记中,刘斯组说:

在文德山、武功山的环抱中建县城,是利用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形势。武功山宏伟卓异,西面拥有马鞍山,山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高高腾起。西宁县的地脉安详地进入县城,春天的景色让文人写出美好的文章,是风景秀异的云窝山,它集中的美丽尤其突出。于是走县城的西门,沿着山岭的道路,左边是武功山, 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头很多,像水牛、像大象在我肩膀上站立。上上面建了寺庵,叫龙华庵,又有叫龙井庵,叫西竺庵,与云窝庵隔着一个山峡相望,保护着西宁县的地脉。

……

向西江上游而望是铜镬大山,眼前是玉枕山,在山重重,谷叠叠之中,有一个亭子居于其中。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亭子收集了龙华庵香火的芳香,汲取了龙井山滋润的龙井水,注入了西竺庵前面的盈盈止水,舀取了云窝山的露液,帮助了很多人。用这座亭子堵塞风的通道,达到了完风、藏脉、循经的效果,西宁县的地脉曲折地通过这里,不会再有不妥,不会再造成冷清。西宁县这座山城从此又将聚集起勃勃的生气。

重建的茶亭形似城楼,山间小路从中通过。路上铺设着两条并排的长石块,从罗旁水口起到城内,再到茶亭岭,最后到桂墟,全长20多里。茶亭坐东向西,面对桂墟。茶亭砌有4条砖柱,但亭子不是4个角,而是5个角,因为有一面墙体成直角陷入,多了1个角。据说这样茶亭就像一只老虎,4条砖柱象征老虎的4条腿,5个角象征老虎的5个脚趾。茶亭的上方,青砖砌成两个圆孔,象征老虎的两只眼。因为这两只眼晚上看不到,于是又在瓦檐下开了两个圆窗,晚上挂起灯笼,那就是发光的虎眼了。

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故事:酆都知县
刘镛(清代早期官员)
路过鄂州的历史人物王挥
明代奇案:妻子为夫伸冤案,看罢方知“头发长,见识短”之真谛
史说三国:一二一 进占绵竹
“一言丧邦”的刘焉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