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顶菊介绍

黄顶菊介绍

        黄顶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外来植物,为一年生草本,原产于南美洲,分类学上隶属于菊科堆心菊族黄菊属。是我国禁止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2001年首次在河北衡水湖发现,目前呈现以河北省中南部为中心向周边其他省市扩散趋势。黄顶菊给其入侵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被称为生态杀手

形态特征

 u一年生草本,高25200cm,茎直立,常带紫色,被微绒毛;

u交互对生,亮绿色,披针状椭圆形,有锯齿或刺状锯齿;

u花序头状密集成蝎尾状伞形花序,总苞片34枚,头状花序具38朵花。入侵我国之后,该植物在形态上发生了一定变化,如植株变高,小花数增加。黄顶菊繁殖能力很强,整株花多达上万朵,成熟种子量可高达36万粒/株。

u瘦果黑色,无冠毛,倒披针形或近棒状,具10条纵肋,长约2.03.3 mm,千粒重为0.2042±0.005g

 生育习性
 
    我省聊城市调查发现,黄顶菊自然出苗时间最早327-28日,而大量出苗在4月底到5月初。出苗可持续到9月份以后。在某单位院内的黄顶菊进行观察,51日前后出苗,812日开始见花蕾,822日进入现蕾盛期,开花初期。92日整株全部现蕾,开花始盛期,并有个别花序成熟。912-19日进入开花盛期,花序成熟进入始盛期。103日花序大量成熟,并出现大量干枝。11月初花序成熟达90%以上,干枝70%左右。主要原因是院内见光条件明显不如野外。以上可以看出,从现蕾至种子成熟只需要20-25天的时间,较一般杂草种子成熟的时间都短,并且同一花序的种子成熟非常不一致,花序中间单种子已成熟,而边缘的小花还未开,所以更容易形成种子。
  
    自然生长在路边等特殊环境的黄顶菊开花成熟时间较人工种植的黄顶菊要早25-30天左右,即7月初开始见蕾,7月中旬为现蕾盛期,7月下旬,开花始盛期,个别花序成熟,8月上中旬开花盛期,花序成熟始盛期,9月中下旬,花序大量成熟,并出现大量干枝,10月份以后,90%以上的种子成熟,干枝率逐渐增加,达70%以上。

主要特性

l抗逆性强。耐盐碱,耐贫瘠,耐干旱,耐寒冷;抗病虫害

l可塑性强。

      生育期可塑性强:从4月下旬到9月上旬都可以萌发,从 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种子成熟,从4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出土的植株均可以产生成熟的种子;可全年开花。

      表型可塑性强:出苗早的植株可长至2m以上,出苗晚的植株仅有45cm。土壤酸碱度适宜、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壤生长的植株粗壮,分枝多,叶片肥厚,种子量大。

l竞争力强。

      根系发达,具发达的直根系,可长至地表30cm以下,对水肥竞争力强;

      植株高大、叶片光合能力强:黄顶菊株高可长至2m以上,茎粗可达2cm以上;

      繁殖系数高:黄顶菊每株最多可产生几十万粒种子,这有利于在不利的环境中繁衍后代,扩充其群体。

      产生化感物质:黄顶菊体内含有硫酸盐类黄酮等次生代谢物。研究表明,黄酮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化感物质,对很多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黄顶菊原产地为南美,广布西印度群岛和南美。传入美国后主要分布于南部的阿拉巴马、佛罗里达、佐治亚、密西西比几个州。后传入欧洲(英国)和非洲(埃及和南部)区。

  2001年首次在我国河北衡水湖发现,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截至目前,黄顶菊已在河北省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石家庄、保定7个市的54个县(市、区) 不同程度发生危害,面积达30余万亩。至2006年,天津的汉沽、静海、西青、宁河以及南开区5个区县,河南省安阳县也有零星发生,且局部已经形成了黄顶菊种群。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也有疑似¡°黄顶菊¡±的报道,但未经证实。黄顶菊正在以河北省中南部为中心,向周边其他省市扩散。

省内分布

 

    通过近几年疫情普查,我省聊城的临清市和东昌府区发现黄顶菊。首先是20069月在临清市的刘垓子镇后李村京铁路旁及新华办事处胡八里村、北石佛等村,银河纸业林业公司苗圃内、卫运河南岸附近发现了该杂草, 发生面积约计1000多亩,给农田和苗圃造成严重危害。2008年又在东昌府区新区办事处王屯村发现。发生面积2000多亩。

传入途径

     目前黄顶菊传入中国的途径还不十分清楚。据估计大致有两种传入方式:

鸟类传播。特别是侯鸟在寒冷季节向南迁徙时,将种子传入或粪便传播。  

人为传播。因为最早出现黄顶菊的地方也是游客经过的地方,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有大量旅客到此,黄顶菊的种子非常小,极易借助交通工具、货物贸易、自然力(风、水等)和其他人类活动进行传播蔓延。

扩散途径

     传入我国后,可能有以下几种扩散途径:

一是人为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粮食调拨、农作物种子以及来往车辆等交通工具携带等传播,另外,由于黄顶菊的花果期花序密集,花冠鲜黄色,常令游人喜爱采其花枝,无意将其传播。

二是借助风力、雨水或机械传播。秋后黄顶菊干枯,被机械力碰断,落到地上的断裂枝如刺萼龙葵 形成风滚草样,在风力的作用下或在机械的带动下以滚动方式传播种子。因此它可通过分枝达到种群的蔓延和扩散。

三是靠流水传播。黄顶菊的种子小,能够在水面上漂浮,随水流传播,而且小而轻,瘦果虽没有冠毛,但可依靠风力或外力碰撞折断枝条,另外,还可漂在水面随水流传播。

 

危害严重性

 

黄顶菊结实量多、繁殖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在道路两旁、渠边和荒地长势极强,甚至峡谷、悬崖、峭壁等处都可生长。其枝叶稠密,根系发达,吸水能力特别强,严重挤占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掠夺水分和养分。

最可怕之处是黄顶菊的根系能产生一种化感物质,抑制其它生物生长,最终导致死亡,黄顶菊生长的地方其他植物无法生存,素有生态杀手霸王草之称。经实验发现,黄顶菊的根、茎 、叶、花的水浸提液对绿豆、小麦、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入侵危险性

生态因子:起源于美洲的外来人侵物种在我国所占比最大,几乎达50%以上,这是因为美洲的气候条与我国较为相近,美洲的物种较能适应中国的生境。黄顶菊来源美洲,说明在我国许多地区具有生存、发展和形成人侵物种的可能条件。

缺乏自然控制机制:繁殖能力强的物种,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必然有天敌生物,或以其为食,分泌物质抑制其生长等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机制。入侵地区,若缺乏这种自然控制机制,这种外来物就有可能肆无忌惮地暴发。在隔离地区如河北衡水湖等入侵的可能性比较高,就是因为缺乏这些控制机制。黄顶菊正是首先在河北的衡水湖发现的,这里缺乏自然控制机制。

人为干扰:人类进入生态系统易带来外来物种或使生态系统受到干扰,进入的频率与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黄顶菊多分布于路边、宅旁、荒地、旅游码头、庭院等一些人为干扰强烈的生境来看,具备了入侵物种的特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花栽培技术
豇豆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
红花种植
向日葵
豆角科学种植法,增产又稳产
“最毒”加拿大一枝黄花,见到它立即清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