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9年国审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1309

 

绵麦48、大地5559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1 

品种名称:绵麦48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01821/贵农19-4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生长势较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93厘米左右,茎秆弹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2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6.6。抗倒力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慢条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中抗(抗性分离)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升、770/升,硬度指数52.82008年),蛋白质含量11.49%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23.0%25.4%,沉降值20.6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5.7%56.6%,稳定时间2.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8E.U182E.U,延伸性15.5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35.9平方厘米、39.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3.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0.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0.3公斤,比对照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4-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湖北襄樊地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2 

品种名称:云麦53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6B-254/96B-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偏弱,植株生长较旺。株高89厘米左右,叶片下披。穗层较整齐,大穗,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1.0万穗,穗粒数41.9粒,千粒重49.6。抗倒力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升、764/,硬度指数59.82008年),蛋白质含量13.34%13.46%;面粉湿面筋含量28.8%25.6%,沉降值16.4毫升、18.2毫升,吸水率59.3%59.7%,稳定时间1.1分钟、1.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E.U40E.U,延伸性15.8厘米11.5厘米,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9.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62.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6.2公斤,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最佳播种期1020-25日。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4-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审定意见: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云南、重庆、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地区、贵州北部、湖北襄樊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3

品种名称:宁麦16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 宁麦8/宁麦9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苗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7厘米左右,叶片略披,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0.1万穗,穗粒数42.5粒,千粒重41.2克。抗倒性中等偏低。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86克/升,硬度指数58.0(2008年),蛋白质含量13.28%、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8.0%,沉降值36.9毫升、33.5毫升,吸水率53.1%、53.1%,稳定时间7.2分钟、6.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70E.U460E.U,延伸性15.2厘米13.2厘米,拉伸面积116.3平方厘米、82.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3.9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1.3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6%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6公斤,比对照增产11.5%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土壤肥沃的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2万苗左右,土壤肥力中等的田块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皖西地区除外)、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4 

品种名称:生选6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麦8/宁麦9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幼苗直立,苗叶色深绿,苗期叶片细长上举,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欠整齐,穗纺锤形,较小,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3.3万穗,穗粒数38.6粒,千粒重39.2。抗倒性中等偏强。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升、784/升,硬度指数54.32008年),蛋白质含量13.10%13.10%;面粉湿面筋含量26.6%26.3%,沉降值24.0毫升、23.5毫升,吸水率53.1%54.0%,稳定时间2.2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0E.U152E.U,延伸性12.7厘米16.3厘米,拉伸面积15.0平方厘米、35.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7.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3.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0.5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0.4公斤,比对照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5 

品种名称:许科1

选育单位: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97042/漯麦四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与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粗壮。穗层厚,穗大穗匀,码密,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7.0粒,千粒重45.8。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后期较耐高温,叶功能好,耐热性较好,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条锈病、纹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1/升、776/升,硬度指数6467,蛋白质含量12.96%12.99%;面粉湿面筋含量28%26.4%,沉降值23.4毫升、24.4毫升,吸水率59.2%60.4%,稳定时间2.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4E.U169E.,延伸性14.0厘米13.4厘米,拉伸面积32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1%;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8.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20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要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以控制植株过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6 

品种名称:洛麦21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洛麦1/周麦1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近直立,叶黄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较好,茎杆较粗。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大小较均匀,腹沟深,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4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8。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偏重发生,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升、775/升,硬度指数6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29%14.02%;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0.4%,沉降值28.7毫升、26.7mL毫升,吸水率58.5%56.8%,稳定时间2.4分钟、2.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 E.U163E.U,延伸性16.4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42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3.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4.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8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颖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省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7 

品种名称:豫农982

选育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HY9153/百农3217//豫麦49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码密粒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度好,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9.8万穗,穗粒数33.9粒,千粒重45.6。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较强。灌浆较快,耐后期高温能力一般,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9/升、790/升,硬度指数632008年),蛋白质含量14.22%13.48%;面粉湿面筋含量30.6%28.6%,沉降值31.5毫升、28.3毫升,吸水率56.8%54.6%,稳定时间5.5分钟、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6 E.U170E.U,延伸性15.5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9.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3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8.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8 

品种名称:洛麦23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18/淮阴962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粒小、整齐饱满。对肥水敏感,后期有早衰现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5.5粒,千粒重39.1。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白粉病、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较重。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8/升、796/,硬度指数51.050.4,蛋白质含量14.13%13.66%;面粉湿面筋含量31.5%31.3%,沉降值24.4毫升、25.4毫升,吸水率57.4%57.7%,稳定时间2.0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0E.U164E.U,延伸性13.8厘米14.4厘米,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4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1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条锈病、颖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9

品种名称:淮麦28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麦13/新麦9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株高9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长、上冲,叶色深绿,植株有蜡质,株行间透光性好。穗层不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腹沟较深、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7.4万穗,穗粒数38.7粒,千粒重41.3。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中等。较耐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高感赤霉病、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叶枯病,高感叶锈病和条锈病,有颖枯病发生。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8/升、790/升,硬度指数49.051.5,蛋白质含量13.53%14.12%;面粉湿面筋含量27.4%28.2%,沉降值29.8毫升、32.7毫升,吸水率53.1%53.4%,稳定时间6.4分钟、8.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8E.U387E.U,延伸性13.9厘米12.4厘米,拉伸面积59平方厘米、6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5.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5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18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0 

品种名称:淮麦29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淮麦20/绵阳0425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上冲,植株有蜡质,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好,茎秆弹性一般。穗层厚,穗多穗匀,穗偏小,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均匀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8万穗,穗粒数32.9粒,千粒重41.7。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抗倒性中等偏弱。后期有早衰现象,耐旱性一般,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条锈病,叶枯病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升、808/升,硬度指数64.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91%14.08%;面粉湿面筋含量33.3%31.0%,沉降值35.0毫升、30.2毫升,吸水率59.3%57.0%,稳定时间6.8分钟、6.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6 E.U324E.U,延伸性13.4厘米13.2厘米,拉伸面积64平方厘米、5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3.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1.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1 

品种名称:浚麦99-7

选育单位: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8264/豫麦5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新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叶宽短、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偏紧凑,旗叶短宽直立,干尖较明显,茎秆弹性一般。穗层整齐,穗子较大。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3万穗,穗粒数36.1粒,千粒重40.0。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叶枯病中等偏重发生,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6/升、782/升,蛋白质含量14.78%14.13/%;面粉湿面筋含量32.6%31.2/%,沉降值32.9毫升、33.3毫升,吸水率54.5%53.3/%,稳定时间2.6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3 E.U216E.U,延伸性17.0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5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0.5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2 

品种名称:郑育麦9987

选育单位: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21 /豫麦2//豫麦57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成穗数中等。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短宽、上冲,株行间透光性好,茎秆硬。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穗近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光泽度好、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8.6万穗,穗粒数30.7粒,千粒重51.2。冬季抗寒性中等,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较强。叶功能好,耐后期高温,熟相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条锈病较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7/升、780/升,硬度指数62.02008年),蛋白质含量13.41%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30.0%28.9%,沉降值19.1毫升、24.7毫升,吸水率59.1%57.8%,稳定时间2.2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3 E.U132E.U,延伸性15.5厘米14.1厘米,拉伸面积33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3.9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7.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8-22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条锈病。春季适当提早进行返青期、拔节期的水肥管理。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3 

品种名称:轮选98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市中农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松散,旗叶窄长、上挺,下部郁蔽,茎秆弹性差。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1万穗,穗粒数33.7粒,千粒重43.5。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抗倒性较差。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感白粉病较重,叶枯病中等发生。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4/升、792/升,硬度指数62.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31%14.16%;面粉湿面筋含量32.2%32.0%,沉降值32.8毫升、31.3毫升,吸水率63.4%63.4%,稳定时间2.0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2 E.U168E.U,延伸性16.4厘米17.9厘米,拉伸面积46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3.5%;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5.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9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4 

品种名称:新麦21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偃展1/新麦9

特征特性:弱春性偏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叶短宽,分蘖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较长,码稀,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7万穗,穗粒数34.1粒,千粒重40.9。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5/升、800/升,硬度指数65.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95%15.04%;面粉湿面筋含量35.7%34.7%,沉降值30.0毫升、34.5毫升,吸水率64.2%63.6%,稳定时间2.3分钟、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 E.U145E.U,延伸性20.0厘米22.0厘米,拉伸面积51平方厘米、4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1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7.2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5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18万苗左右。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5 

品种名称:山农17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泰安市泰山区瑞丰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L156 /莱州137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3天。幼苗近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上冲,茎秆细软,弹性一般。穗层整齐度一般,穗长,小穗排列较稀,顶部小穗不育明显,小穗上位小花结实性差。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6.3万穗,穗粒数34.9粒,千粒重38.7。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4/升、812/升,硬度指数65.065.8,蛋白质含量13.33%12.97%;面粉湿面筋含量28.1%26.2%,沉降值37.5毫升、35.0毫升,吸水率56.6%59.1%,稳定时间10.5分钟、8.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93E.U530E.U,延伸性12.8厘米12.2厘米,拉伸面积85平方厘米、8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18%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7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7.9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7.2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12万苗。高肥水地块注意控制播量,适当晚浇返青期、拔节期水,防止倒伏。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6 

品种名称:5265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5006/9204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3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宽,干尖重,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4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0.4。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3/升、813/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36%14.83%;面粉湿面筋含量32.0%33.5%,沉降值31.7毫升、28.4毫升,吸水率56.6%56.5%,稳定时间3.6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0E.U156E.U,延伸性17.2厘米18.2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7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2.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91%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2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5.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8-20万苗。播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7 

品种名称:邯麦13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山农太91136/冀麦36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长相清秀,茎杆坚硬。穗层较整齐,小穗排列紧密。穗纺锤形,短芒,白粒,角质,籽粒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3万穗,穗粒数37.7粒,千粒重40.6。抗寒性鉴定,抗寒性2级,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感叶枯病较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升、822/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5.22%15.43%;面粉湿面筋含量33.9%35.0%,沉降值36.4毫升、34.1毫升,吸水率56.6%57.4%,稳定时间4.1分钟、3.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8E.U202E.U,延伸性16.2厘米17.4厘米,拉伸面积51平方厘米、5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7.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0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2.9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5.6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5-15日,中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22万苗。注意足墒播种、播后镇压,浇越冬水,注意防治叶锈病、叶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8 

品种名称:石麦19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4185//(烟辐188/8014)F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有干尖,茎秆韧性好。穗层整齐,小穗排列紧密,小穗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光泽好,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3。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8/升、806/升,硬度指数62.063.6,蛋白质含量14.43%13.61%;面粉湿面筋含量30.3%29.1%,沉降值28.6毫升、31.0毫升,吸水率54.1%55.6%,稳定时间4.4分钟、4.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8E.U358E.U,延伸性12.6厘米11.4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1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3.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0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5-15日,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8-20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22万苗,晚播适当加大播种量。播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9 

品种名称:河农6049

选育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6021/河农91459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旗叶宽大。穗层厚,穗层整齐度一般,穗较大。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40.5粒,千粒重36.5。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性中等。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8/升、799/升,硬度指数55.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88%14.64%;面粉湿面筋含量34.4%33.2%,沉降值19.5毫升、19.1毫升,吸水率55.2%53.7%,稳定时间1.4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3E.U100E.U,延伸性11.9厘米11.9厘米,拉伸面积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6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6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5.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6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7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5-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20万苗,高肥水地块适当减少播种量,防止倒伏。返青管理捉控结合,春季第一水尽量晚浇。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20 

品种名称:洛旱11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25/山农45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洛旱2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宽大、半披,茎杆粗壮。穗层整齐,穗码较密。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粉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0万穗,穗粒数32.3粒,千粒重42.5。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8/升、760/升,硬度指数48.052.2,蛋白质含量14.87%13.55%;面粉湿面筋含量30.4%29.5%,沉降值23.8毫升、23.1毫升,吸水率55.6%56.5%,稳定时间1.9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1E.U108 E.U,延伸性12.6厘米12.0厘米,拉伸面积20平方厘米、1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5.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6.2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8.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1.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11.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1

品种名称:山农优麦2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PH85-115-2//79401/鲁麦11

省级审定情况:2000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洛旱2号晚熟1天。幼苗匍匐,叶片较宽,叶色黄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松散,旗叶上举。穗层厚。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5.3万穗,穗粒数30.2粒,千粒重45.8。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6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升、805/升,硬度指数64.02008年),蛋白质含量15.55%16.54%;面粉湿面筋含量34.6%34.2%,沉降值46.7毫升、58.0毫升,吸水率62.2%61.7%,稳定时间4.6分钟、4.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1 E.U296 E.U,延伸性20.0厘米2008年),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8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2.5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3.0%;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2.0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3.0%。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3.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4-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2

品种名称:洛旱9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49/山农45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旗叶上举,叶长叶宽。穗层整齐,穗大、粒大,结实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0.6万穗,穗粒数25.6粒,千粒重43.8。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5/升、781/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6.39%14.31%,湿面筋含量35.7%30.9%,沉降值24.7毫升、20.7毫升,吸水率59.4%58.6%,稳定时间1.4分钟、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4 E.U78 E.U,延伸性14.2厘米10.8厘米,拉伸面积23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8.7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00.8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2.0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南西北部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3 

品种名称:洛旱13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洛旱2/晋麦47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晋麦47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色浅绿,叶片较小。穗层整齐,结实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0.1万穗,穗粒数28.2粒,千粒重42.4。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性较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 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4/升、790/升,硬度指数66.065.5,蛋白质含量12.92%13.01%;面粉湿面筋含量30.3%30.4%,沉降值29.6毫升、28.0毫升,吸水率62.3%62.0%,稳定时间1.6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6 E.U124 E.U,延伸性17.2厘米16.6厘米,拉伸面积42平方厘米、3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7.9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8.8%;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46.0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2.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8.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24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南西北部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4

品种名称:河农825

选育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临远95-3019/4185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穗层较整齐,穗大粒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7.0粒、千粒重38.2。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4/升、814/升,硬度指数64.12009年),蛋白质含量13.27%14.10%;面粉湿面筋含量32.2%33.8%,沉降值28.8毫升、30.3毫升,吸水率56.9%60.0%,稳定时间2.0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4E.U154 E.U,延伸性16.7厘米17.3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3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5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4.3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2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25万苗。注意防病,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5

品种名称:石麦15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品种来源:GS冀麦38/92R137

以往审定情况:2005年、2007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3.4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39.2。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强。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49/升、780/,硬度指数68.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62%14.68%;面粉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20.3毫升、20.5毫升,吸水率55.8%57.6%,稳定时间1.7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0E.U92 E.U,延伸性13.4厘米11.8厘米,拉伸面积18平方厘米、15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6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9.5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3.1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北部冬麦区适宜播种期925105。适期播种量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5-20万苗,中水肥地18-22万苗,晚播麦田应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除虫防病,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和黑穗病;小麦扬花后及时防治麦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根据农业部第943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6

品种名称:龙辐麦16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7439/88-596)诱变处理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与对照克旱20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88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1万穗,穗粒数30.3粒,千粒重36.9。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升、825/升,蛋白质含量14.7%15.3%;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3.9%,沉降值35.4毫升、40.7毫升,吸水率67.5%67.2%,稳定时间2.8分钟、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2E.U88E.U,延伸性18.8厘米17.1厘米,拉伸面积34.4平方厘米、20.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2.6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9.9%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327.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4.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5.2公斤,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45万苗。秋季深施肥或春季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防止倒伏。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7

品种名称:华建60-1

选育单位(选育者):周晓东

品种来源:引进品种选系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77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8.9万穗,穗粒数35.9粒,千粒重35.7。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至高抗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59/升、814/升,蛋白质含量14.5%14.3%;面粉湿面筋含量31.9%29.9%,沉降值32.7毫升、36.1毫升,吸水率65.6%62.9%,稳定时间2.0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E.U100E.U,延伸性16.1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15.0平方厘米、2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9.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3.0%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338.7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7.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4.3公斤,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45万苗。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8

品种名称:巴丰5

选育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1087//Y2008-6/巴麦10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弱,成穗率较低。株高83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落粒性中等,籽粒硬质、饱满,黑胚率较低。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黄矮病、白粉病。抗寒性中等。抗青干能力较弱。抗倒性差。成熟落黄较好。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35/升、822/升,蛋白质含量15.38%14.08%;面粉湿面筋含量33.6%30.1%,沉降值34.0毫升、30.7毫升,吸水率60.9%58.1%,稳定时间10.9分钟、8.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52E.U505 E.U,延伸性11.8厘米14.5厘米,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91.8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8.6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减产3.3%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17.3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5.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5公斤,平均对照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旺苗控水,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新疆北疆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9

品种名称:晋春15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YecorarF70/晋春9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7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落粒性中等,籽粒硬质,较饱满,黑胚率中等。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4.3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0.0。抗寒性中等。抗青干能力较弱。抗倒性较差。成熟落黄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22/升、810/升,蛋白质含量15.7%15.27%;面粉湿面筋含量34.4%33.9%,沉降值48.2毫升、40.8毫升,吸水率61.0%59.3%,稳定时间7.7分钟、6.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68E.U492 E.U,延伸性17.8厘米16.3厘米,拉伸面积130平方厘米、105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9.6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减产0.8%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09.0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6公斤,比对照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旺苗控水,防止倒伏,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0

品种名称:陇春27

选育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858-2/陇春8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5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苗绿色,叶片窄长披垂,茸毛多。平均株高72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 红粒,口紧不易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5.0万穗,穗粒数27.6粒,千粒重39.0。抗倒性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2级,抗旱性较好。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8/升、791/升,蛋白质含量17.1%15.2%;面粉湿面筋含量33.5%34.7%,沉降值38.0毫升、29.9毫升,吸水率56.9%57.8%,稳定时间1.9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98E.U,延伸性16.2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28.8平方厘米、23.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8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4.91%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201.9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21.3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7. 7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2.71%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当气温稳定通过0时抢墒播种。合理密植,川旱地和梯田亩产150-300公斤的地区,每亩保苗20-30万苗为宜;山坡地亩产100-150公斤的地区, 每亩保苗15-20万株苗为宜。注意防治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定西、榆中、临夏、会宁,青海互助、大通,宁夏固原、西吉,河北坝上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1

品种名称:高原412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高原602/181//临汾5309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5天。幼苗半直立,芽鞘白色。株高平均86厘米。穗纺锤形,无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腹沟较深,冠毛少。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9.5万穗,穗粒数31.4粒,千粒重40.1。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差。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6/升、772/升,蛋白质含量16.75%16.11%;面粉湿面筋含量32.2%36.5%,沉降值62.2毫升、66.6毫升,吸水率63.3%60.0%,稳定时间5.6分钟、5.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2E.U342E.U,延伸性16.0厘米194.4厘米,拉伸面积23.8平方厘米、68.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6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71.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6.2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2.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当平均气温达到1-3,土壤解冻5-6厘米时,抢墒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每亩适宜播种量15-20 公斤,每亩保基本苗25-35万苗。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互助、大通、湟中,甘肃定西、通渭、会宁、榆中、永靖,宁夏西海固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2

品种名称:定西40

选育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8152-8/257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3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平均株高88厘米,株型紧凑。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不易落粒,籽粒硬质,较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5.1万穗,穗粒数27.8粒,千粒重39.3。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差。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高感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升、776/升,蛋白质含量17.8%15.9%;面粉湿面筋含量34.9%33.4%,沉降值30.4毫升、23.0毫升,吸水率58.1%57.3%,稳定时间2.1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0E.U78E.U,延伸性15.2厘米13.4厘米,拉伸面积21.6平方厘米、11.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0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0.95%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190.1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6.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6.2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适宜播种期3月中下旬。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14-23万苗。播前药剂拌种防黑穗病,播后遇雨及时耙耱破板结保全苗,分蘖前锄草松土增地温,抽穗后应注意防治蚜虫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定西、会宁、永靖、通渭,宁夏海原、西吉,青海大通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3

品种名称:青春41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SANTA//03702/W97208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芽鞘绿色。平均株高82厘米,株型紧凑,叶片窄长上举。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红粒,口紧不易落粒,籽粒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8.8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37.8。抗倒性较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差。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升、787/升,蛋白质含量15.3%14.8%;面粉湿面筋含量34.0%59.0%,沉降值50.7毫升、65.1毫升,吸水率60.7%65.1%,稳定时间4.5分钟、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5E.U280E.U,延伸性14.5厘米17.0厘米,拉伸面积58.0平方厘米、66.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0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1.3%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92.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0.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1%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播种深度45厘米。每亩播种量1620公斤,在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降低播种量,每亩保苗30万-35万苗。注意防治麦茎蜂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大通、互助、湟中、平安,甘肃定西、通渭、临夏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1

品种名称:大地5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055A×R6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小,叶色淡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裂叶深,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5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9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6个,每角粒数22.4粒,千粒重4.0。菌核病发病率17.56%,病指9.57;病毒病发病率4.49%,病指2.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19.49微摩尔/克,含油量44.28%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3.5公斤,比对照增产12.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9公斤,比对照增产15.0%;两年区试16个试点,16个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182.7公斤,比对照增产13.7% 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1.0公斤,比对照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应在9月下旬育苗,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左右),10月下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每亩用种0.4-0.8斤。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0.9万株左右;直播每亩1.8-2.2万株。3.科学施肥:氮肥按7:2:1施用,重施底肥,早追苗肥,轻施苔肥。每亩底施尿素35公斤左右,硼砂1.5公斤左右,并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4.防治病害:油菜初花期一周内喷施灰核宁,用量每亩100灰核宁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2

品种名称:蜀丰6608

选育单位: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66-8A×H804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椭圆形,深绿色,幼茎绿色,心叶绿色,刺毛少,裂片1-2对,有蜡粉,顶裂圆,叶缘波状,叶片深绿色,中等偏大,半直立、平展,叶柄较长。花黄色,花瓣大、侧叠。种子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平均生育期222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2.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10.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1个,每角粒数19.19粒,千粒重3.24。菌核病发病率8.47%,病指3.22;病毒病发病率2.63%,病指0.8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19.45微摩尔/克,含油量42.9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1公斤,比对照增产14.7%;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9公斤,比对照增产9.6%;两年区试24个试点,21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1.5公斤,比对照增产12.1%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1公斤,比对照增产15.1%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中旬育苗,10月中旬移栽。2.亩留苗6000-8000株,如直播应亩留苗8000-10000株。3.合理施肥,亩产150-200公斤需亩施纯氮15公斤以上;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4.应增施硼肥。亩用硼砂0.6-1.0公斤,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尤其是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地块。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3

品种名称:渝油23

选育单位:西南大学

品种来源:C3A×20R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裂叶1-2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黄色,花瓣大、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0.3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79.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8.3个,每角粒数20.5粒,千粒重3.4。菌核病发病率12.52%,病指6.8病毒病发病率1.8%,病指0.5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7.56微摩尔/克,含油量39.3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1公斤,比对照增产10.6% 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9.8公斤,比对照增产5.2%;两年区试24个试点,20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8.0公斤,比对照增产7.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2公斤,比对照增产13.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区于9251010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 公斤,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6。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公斤,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硼砂1公斤。每亩种植密度0.8-1.0万株,宽行窄株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4

品种名称:亚科998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492A× H14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常绿,基叶裂片2-3对,叶缘浅缺刻。叶片和茎秆有腊粉花瓣黄色,较大、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2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8.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7.9,每角粒数21.98,千粒重3.19。菌核病发病率8.38%,病指3.98病毒病发病率2.81%,病指0.6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饼粕硫苷含量20.14微摩尔/,含油量40.02%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2公斤,比对照增产10.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3公斤,比对照增产4.2%;两年区试24个试点,18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6.8公斤,比对照增产7.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5公斤,比对照增产15.8%

栽培要点:育苗移栽宜9月中旬播种,苗床播种量0.5-0.6公斤。直播栽培宜9月下旬播种,每播种量0.25公斤。苗龄30-35天时移栽,每栽植0.8-1.0万株。直播栽培时每亩留苗1.2-1.5万株。每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氯化钾8公斤、硼砂1.0公斤。施足底肥,早追苗肥,轻追腊肥。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5

品种名称:鼎油杂4

选育单位:武汉市久隆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FA01× C7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叶片暗绿色,蜡粉较少,侧裂叶2-3对,前裂椭圆。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64.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7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3.6个,每角粒数18.7粒,千粒重3.75菌核病发病率10.98%,病指7.36病毒病发病率1.23%,病指0.8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2.05微摩尔/克,含油量42.73%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0公斤,比对照增产6.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6公斤,比对照增产5.5%;两年区试19个试点,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3公斤,比对照增产5.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8.1公斤,比对照增产0.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培育壮苗。一般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直播宜在9月底至10月上旬进行。2.适时早栽,合理密植。苗龄不宜超过30天。中等肥力水平下,亩栽密度0.8万株左右,直播时可适当密植。3.重施底肥,必施硼肥。根据土壤情况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底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加施硼肥11.5公斤。如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硼肥。4.中耕除草培土,促苗稳长。5、苗期防治菜青虫、蚜虫等,开好三沟,防止水渍。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6

品种名称:中油杂781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23008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叶色深绿,株型紧凑。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8.5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0.4个,每角粒数18.4粒,千粒重3.68。菌核病发病率8.96%,病指5.39
病毒病发病率1.81%,病指1.3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18.3微摩尔/克,含油量42.79%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4公斤,比对照增产3.2%;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0公斤,比对照增产7.8%;两年区试19个试点,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5.7公斤,比对照增产5.4%。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9.5公斤,比对照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9月中旬,苗龄控制在30天之内,10月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 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每亩0.8-0.9万株,直播可适当密植,每亩密度1.5-2.0万株。3. 科学施肥:硼砂1.5公斤左右,底肥氮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并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腊肥春用,在12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公斤,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硼肥(浓度为0.2%)。4. 防治病害:注意防治菌核病,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7

品种名称:绵新油58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36AB×38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核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叶色蓝绿,蜡粉轻。花瓣大,桔黄色,侧叠。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7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7.9个,每角粒数19.09粒,千粒重3.75。菌核病发病率10.13%,病指6.56病毒病发病率0.79%,病指0.5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2.47微摩尔/克,含油量44.82%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0公斤,比对照增产5.7%200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63.9公斤,比对照增产5.1%;两年区试19个点,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6.5公斤,比对照增产5.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8公斤,比对照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长江中游区育苗适宜播种期9月中旬,苗龄控制在30天之内,10月中旬移载;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育苗移栽每亩密度0.7-0.8万株,直播每亩密度1.0-1.2万株。3.科学施肥:总肥量亩施纯氮 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 8-10公斤氧化钾8-10公斤粘土可以底肥一次性深施,沙土底肥70%,苗肥15%,苔肥15%4.防治病虫:初花期用多菌灵或速克灵防治菌核病,苗期、花苔期和青荚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8

品种名称:秦优11

选育单位: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三原县种子管理站

品种来源:2168A×5012C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陕西省和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形,有蜡粉,叶绿色,顶叶大,有裂叶1-2对,茎绿色。花瓣黄色,侧叠。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76.2厘米,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3.4个,每角粒数19.5粒,千粒重3.69。菌核病发病率4.85%,病指3.03;病毒病发病率1.39%,病指1.0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7.88微摩尔/克,含油量41.47%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9公斤,比对照增产9.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5.1公斤,比对照增产5.9%;两年区试19个试点,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0.0公斤,比对照增产7.7%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2.2公斤,比对照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2.密度:每亩留苗0.8-1.2万株。3.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一般亩施硼肥0.5-0.75公斤。4.防虫防病:注意防治菌核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09

品种名称:沣油520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0A×C3R

特征特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叶色深绿,叶柄中长,苔茎绿色。花色深黄。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7.5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67.6厘米中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334.7个,每角粒数19.4粒,千粒重3.38菌核病发病率8.2%,病指5.62病毒病发病率2.0%,病指1.2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4.63微摩尔/克,含油量41.91%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6公斤,比对照增产7.7%;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8公斤,比对照增产5.6%;两年区试19个试点,16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7公斤,比对照增产6.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1公斤,比对照增产15.0%

栽培技术要点: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为宜;直播9月下旬至10月初为宜。种植密度每亩0.8-1.0万株,直播每亩2.0-2.5万株。施足底肥,早施苗肥,必施硼肥。苗期防治猿叶虫、蚜虫、菜青虫;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0

品种名称:华湘油10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 S017A× Z1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叶片绿色,基叶裂片2-3对,叶缘浅缺刻,有蜡粉。苔茎粗壮,绿色。花瓣较大、黄色、侧叠。苔茎粗壮,绿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8.5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2.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2,每角粒数20,千粒重3.48。菌核病发病率8.48%,病指5.1病毒病发病率0.67%,病指0.4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为0.1%饼粕硫苷含量为23.45微摩尔/,含油量为41.49%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9公斤,比对照增产6.2%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5.7公斤,比对照增产6.3%;两年区试19个试点,17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8公斤,比对照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6.53公斤,比对照减产0.12%

栽培要点:育苗移栽宜9月中旬播种,苗床播种量0.5-0.6公斤;苗龄30-35天时移栽,每栽植0.8-1.0万株。直播宜9月下旬播种,每播种量0.25公斤;直播每亩留苗1.2-1.5万株。每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氯化钾8公斤,硼砂1.0公斤。施足底肥,早追苗肥,轻追腊肥。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1

品种名称:油研50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7274A×6215R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熟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子叶肾形,深裂叶,顶裂片宽大呈椭圆形,裂叶3-4对;叶色较深,有腊粉,叶缘锯齿明显。花黄色。种子黑色,有少数黄籽。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9,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8.8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9.6,每角粒数19.2,千粒重4.23。菌核病发病率8.4%,病指5.67病毒病发病率0.47%,病指0.3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苷含量25.02微摩尔/克,含油量42.77%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4.3公斤,比对照增产2.8%;平均亩产油量71.5公斤,比对照增产6.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2公斤,比对照增产4.0%;平均亩产油量68.1公斤,比对照增产5.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3.2公斤,比对照增产3.4%19个试点,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69.8公斤,比对照增产5.6%19个试点,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6%,比对照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9月上、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每亩种植密度0.6-0.8万株,如直播每亩留苗1.0-1.2万株。合理施肥,亩产150-200公斤需亩施纯氮15公斤以上;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苗期追肥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腊肥提倡施复合肥。应特别注意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公斤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第一、二次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根外补施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2

品种名称:沣油5103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0A×6132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脏形,叶色淡绿,对生裂叶明显,叶片椭圆,苔茎青绿色。花瓣覆瓦状,花色深黄。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5天。平均株高157.9厘米,中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320.5,每角粒数20.74粒,千粒重3.68菌核病发病率8.10%,病指5.35病毒病发病率1.43%,病指1.0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3.16微摩尔/克,含油量42.48%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8公斤,比对照增产4.7%;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1公斤,比对照增产12.9%;两年区试19个试点,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0.9公斤,比对照增产8.8%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4公斤,比对照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移栽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直播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植密度移栽每亩 0.6-0.8万株;直播每亩1.2-2.5万株。施肥以基肥为主,早施苗肥与腊肥,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基肥中每亩必施硼肥1公斤。及时防治蚜虫、菌核病、病毒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3

品种名称:南油杂1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A7×98R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片绿色,有蜡粉,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1-2对。花瓣黄色、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 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5天。平均株高172.7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4.4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51。菌核病发病率9.51%,病指6.66病毒病发病率1.82%,病指1.1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一般。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0.24微摩尔/克,含油量42.22%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4公斤,比对照增产7.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9公斤,比对照增产5.8%;两年区试19个试点,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2公斤,比对照增产6.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1公斤,比对照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上、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15,稀撒匀播,苗龄约30-35天移栽;直播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2.重底早追,合理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且所有追肥应在12月底前施完;全生育期一般亩施纯氮12-15 公斤五氧化二磷 5-7公斤氧化钾 10-12公斤、硼砂0.75-1公斤。3.合理密植,防治病虫。育苗移栽每亩0.6-0.8万株,直播每亩1.0-1.2万株;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4

品种名称:浙油28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SE046/浙双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直立,叶绿色,心叶淡,顶裂叶圆形,裂叶3对,缺刻较深,叶缘波状,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黄色,中等大小、侧叠。角果斜生,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种子黑褐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69.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8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2.9个,每角粒数19.29粒,千粒重3.69。菌核病发病率5.25%,病指3.35病毒病发病率1.26%,病指1.6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1.04微摩尔/克,含油量44.26%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1公斤,比对照减产1.5%;平均亩产油量68.7公斤,比对照增产0.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8公斤,比对照增产5.7%;平均亩产油量73.4公斤,比对照增产13.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0.5公斤,比对照增产1.6%19个试点,9个点增产,10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1.0公斤,比对照增产6.7%19个试点,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2.1公斤,比对照增产7.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种:移栽油菜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天,直播10中下旬播种。2.合理施肥:重施基苗肥(占总肥量的70%),适施苔、花肥(占30%),增施磷、硼肥。3.合理密植:移栽每亩密度0.7-0.8万株,直播每亩密度1.5万株左右。4.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虫害发生。苗期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开春后做好开沟排水防渍害,花期做好蚜虫和菌核病的防治。5.与非双低品种隔离种植,并注意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5

品种名称:希望52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6098A×R3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幼苗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暗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较大、侧叠。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8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2.3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0个,每角粒数19粒,千粒重3.9。菌核病发病率6.52%,病指4.94病毒病发病率0.65%,病指0.4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1.65微摩尔/克,含油量43.0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4公斤,比对照增产4.1%;平均亩产油量71.6公斤,比对照增产6.1%200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59.7公斤,比对照增产2.4%;平均亩产油量68.8公斤,比对照增产6.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3.0公斤,比对照增产3.2%19个试点,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0.2公斤,比对照增产6.2%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8.4公斤,比对照增产1.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下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35天),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0.8万株左右;肥力较高时,每亩0.7万株左右;直播适当密植,每亩1.6-2.0万株。3.科学施肥:氮肥按6:3:1施用,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60公斤左右,或尿素30公斤左右,硼砂1.5公斤左右,底肥氮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并注意氮、磷、钾合理配比,底肥施过磷酸钙50公斤左右,氯化钾60公斤左右。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腊肥春用,在1月底以前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硼肥(浓度为0.2%);苔花肥每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4.防治病害:油菜初花期防治菌核病,一周内喷施灰核宁,一至两次,用量每亩100灰核宁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6

品种名称:盛湘油9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21A×20148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形,心叶微紫,裂叶2-4对,叶缘有锯齿。花瓣覆瓦状排列,黄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3.7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43,单株有效角果数289.3,每角粒数19.26,千粒重4.04。菌核病发病率5.88%,病指4.51病毒病发病率1.87%,病指1.2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18.45微摩尔/克,含油量46.02%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5.6公斤,比对照减产1.8%;平均亩产油量71.0公斤,比对照增产3.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5公斤,比对照增产0.2%;平均亩产油量73.1公斤,比对照增产12.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6.5公斤,比对照减产0.8%19个试点,9个点增产,10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2.0公斤,比对照增产8.3%19个试点,16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141.9公斤,比对照增产 0.6%

栽培技术要点: 1.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 2.每亩种植密度0.7-0.8万株,直播每亩留苗1.0-1.2万株。3.合理施肥,亩产150-200公斤需施纯氮15公斤以上,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宜。4.应特别注意施用硼肥。每亩用硼砂0.5-0.8公斤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地块更应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7

品种名称:广源58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8307

以往审定情况:2007年、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形,有蜡粉,叶色深绿,裂叶2-3对。茎深绿色。花瓣黄色、重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58厘米,中上部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4,单株有效角果数443.2个,每角粒数23.9粒,千粒重3.96。菌核病发病率15.71%,病指7.36病毒病发病率3.6%,病指1.8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8%饼粕硫苷含量28.15微摩尔/克,含油量41.8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0.5公斤,比对照增产16.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7.0公斤,比对照增产18.4%;两年区试16个试点,16个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188.7公斤,比对照增产17.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1公斤,比对照增产1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长江下游区育苗移栽宜在95-15日,直播宜在920-10月5。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0.6-0.8万株,直播每亩1.0-1.2万株。3.合理施肥:总施肥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砂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943号和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8

品种名称:沣油737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5A×6150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叶色浓绿,叶柄短。花瓣深黄色。种子黑褐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31.8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3天。平均株高152.6厘米,中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483.6个,每角粒数22.2粒,千粒重3.59。菌核病发病率16.69%,病指8.55病毒病发病率5.93%,病指3.7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0.3微摩尔/克,含油量44.86%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长江下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5 公斤,比对照增产5.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4.9公斤,比对照增产16.99%;两年区试16个试点,13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7.7公斤,比对照增产10.56%。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7公斤,比对照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移栽宜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直播宜10 月中旬播种。2.合理密植:移栽密度每亩 0.8万株左右;直播密度每亩2.0万株左右。3.科学施肥:播前施足底肥,播后施好追肥,每亩底施硼肥1公斤4.防治病虫害,重点做好菌核病的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19

品种名称:川油36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JA40×JR9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茎杆绿色,深裂叶,裂叶1-2对,叶色浓绿,顶裂叶较大而圆,叶缘锯齿较明显,茎叶无刺毛、有蜡粉。花瓣大、黄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5.7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4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43.5个,每角粒数20.48粒,千粒重3.96。菌核病发病率14.01%,病指6.28病毒病发病率4.57%,病指1.9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6.81微摩尔/克,含油量44.89%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7公斤,比对照增产8.6%;200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79.5公斤,比对照增产20.1%;两年区试16个试点,15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3.1公斤,比对照增产14.0%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3.5公斤,比对照增产14.8%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长江下游区育苗移栽915-20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15-20日播种。2.播种密度:每亩育苗移栽0.6-0.8万株,直播0.8-1.0万株,肥水条件好的,可适当稀植。3.施肥及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0-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硼砂0.5公斤,及时中耕除草,防治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20

品种名称:浙油杂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ZH1A ×Im1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裂叶圆形,裂叶3对,缺刻较深,叶缘锯齿状,有腊粉,无刺毛。花瓣鲜黄色,侧叠、覆瓦状排列。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53.3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3.8个,每角粒数20.31粒,千粒重4.25。菌核病发病率12.66%,病指5.58病毒病发病率4.94%,病指2.4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4.94微摩尔/克,含油量45.28%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2.6公斤,比对照增产12.1%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9公斤,比对照增产13.0%;两年区试16个试点,14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0.8公斤,比对照增产12.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178.6公斤,比对照增产12.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长江下游区移栽油菜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35天,直播10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2.合理施肥:要求重施基苗肥(占总肥量的70%),适施苔、花肥(占30%),增施磷、硼肥。3.合理密植:移栽每亩0.7-0.8万株,直播每亩1.5万-1.8万株。4.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虫害发生。苗期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开春后做好开沟排水防渍害,花期做好蚜虫和菌核病的防治。5.与非双低品种隔离种植,应注意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21

品种名称:中核杂488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 Y204A×06901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叶色较深,有蜡粉,长柄叶2-3对缺刻,顶裂叶大,叶缘齿状。花瓣较大,覆瓦状,鲜黄色。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9.8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88个,每角粒数19.8粒,千粒重4.1。菌核病发病率15.52%,病指6.42病毒病发病率3.41%,病指1.7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0.87微摩尔/,含油量43.47%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4.1公斤,比对照增产12.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7公斤,比对照增产8.9%;两年区试16个试点,13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8.4公斤,比对照增产11.0%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1公斤,比对照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早栽,促进年前秋发,年后高产早熟。播种期应比当地甘蓝型油菜正常播种期早5天左右。中等肥力田块,移栽每亩0.8-1.0万株,直播每亩1.2-1.5万株,每穴留双株。移栽苗龄不超过40天,做到早栽早管。2.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钾、硼肥。亩产200公斤施肥标准为纯氮17.5公斤,磷、钾减半作底施,氮肥以总肥量的50%作底肥,30%作年前苗肥,20%作蕾苔肥,缺硼田块每亩底施0.75-1公斤硼肥,如遇长期干旱天气,在蕾苔期再喷施一次。3.注意及时防病治虫除草。开好三沟,防止水渍。4.连片种植单收单贮。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22

品种名称:天禾油11

选育单位:安徽天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5C650×R16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形,叶片浓绿色,顶叶中等,裂叶4-5对,茎杆绿色。花瓣黄色、重叠。种子黑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53.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6.3个,每角粒数21.9粒,千粒重3.7。菌核病发病率13.41%,病指6.22病毒病发病率5.03%,病指3.6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1.11微摩尔/,含油量42.77%。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4.2公斤,比对照增产13.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5.2公斤,比对照增产10.5%;两年区试16个试点,14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9.7 公斤,比对照增产11.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7公斤, 比对照增产12.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左右。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每亩0.8-0.9万株;直播每亩1.2-1.5万株。3.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施苗肥、早施腊肥、春肥,巧施花肥,肥料的70%在年前施用。4.防治病虫害:生长期注意虫害,尤其是蚜虫防治,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23

品种名称:黔黄油21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2225S ×ZW3115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浓绿,蜡粉层厚,叶缘锯齿状,有缺刻,叶片大而厚,叶柄较长。花瓣较大、黄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5天。平均株高156.3厘米,下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0.9个,每角粒数23.62粒,千粒重3.80菌核病发病率19.15%,病指10.45病毒病发病率5.58%,病指2.5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4.50微摩尔/,含油量47.5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0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6.4公斤,比对照增产4.6%;两年区试16个试点,12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9.2公斤,比对照增产5.3% 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7.3公斤,比对照增产11.2%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9月上、中旬播种育苗,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应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2.密度:移栽种植每亩0.65-0.7万株,直播每亩0.8万株左右3.合理施肥:亩施氮肥20-25公斤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11.2的比例配合施用,同时应用农家肥1000公斤与复合肥一起作底肥,追肥应重施苗肥,根据苗势补追蕾薹肥。注意硼肥施用,每亩用硼沙0.5-1.0公斤作基肥或兑水作追肥施用,也可用0.3%的硼沙水溶液在苗期、蕾薹期花期进行根外喷施;在幼苗期应注意菜青虫、蟋蟀等害虫的防治,在中后期应加强对蚜虫及霜霉病的田间防治;花期应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24

品种名称:秦优19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Sn338×P47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化学杀雄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苗期叶片绿色,裂叶型,叶缘锯齿状,微披蜡粉,无刺毛。花瓣中等、黄色、侧叠。角果微紫色。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平均株高164.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5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6.6个,角果粒数21.39粒,千粒重3.95。菌核病发病率17.51%,病指8.5病毒病发病率5.32%,病指2.4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2.11微摩尔/,含油量46.99%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0.3%;平均亩产油量79.8公斤,比对照增产5.1%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6.4公斤,比对照增产11.3%;平均亩产油量79.3公斤,比对照增产14.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9.4公斤,比对照增产5.4%15个试点,11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9.6公斤,比对照增产9.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4公斤,比对照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长江下游区925-10月5。2.播量:直播每亩0.2-0.25公斤;育苗移栽每亩0.1公斤,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3.密度:水肥地每亩留苗0.9万株,旱肥地留苗1.2-1.4万株。4.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亩产200-250公斤油菜籽,一般需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钾地区要适当补足钾肥;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公斤或将100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两次喷施。5.注意排涝防渍,培土防倒。6.注意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25

品种名称:渝黄4

选育单位:西南大学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T72×P7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化学杀雄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裂叶1-2对,顶裂片椭圆形,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侧叠。种子褐黄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2天。平均株高181.8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1,单株有效角果数435.3个,每角粒数19.43粒,千粒重3.61。菌核病发病率2.94%,病指1.14病毒病发病率2.14%,病指0.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7.66微摩尔/克,含油量41.46%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8.8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7.9%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3.9公斤,比对照增产13.4%;两年区试24个试点,22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6.3公斤,比对照增产15.6%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9公斤,比对照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区95-20日播种育苗(海拔高宜早,海拔低则迟)。每亩苗床播0.4公斤种子,苗床与大田的比例为1:5-6。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公斤,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硼砂1公斤。每亩栽0.8-1.0万株,宽窄行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一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9026

品种名称:德新油27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47A×20137

特征特性: 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形,心叶微紫,裂叶3-4对,有锯齿。花瓣覆瓦状排列种子黄花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62.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4,单株有效角果数467.9,每角粒数21.74,千粒重3.62。菌核病发病率14.87%,病指8.62病毒病发病率3.81%,病指2.5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8%饼粕硫苷含量22.24微摩尔/克,含油量46.53%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8公斤,比对照减产0.7%;平均亩产油量79.1公斤,比对照增产4.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5公斤,比对照增产14.7%;平均亩产油量80.1公斤,比对照增产15.4%。两年区试15个试点,11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1.1 公斤,比对照增产6.5%,平均亩产油量79.6公斤,比对照增产9.6%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4公斤,比对照增产1.8%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 2.移栽每亩0.6-0.8万株,直播每亩留苗1.0-1.2万株。3.合理施肥,单产每亩150-200公斤,需亩施纯氮15公斤以上,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按10.5:0.9比例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最好。4、增施硼肥。每亩用硼砂0.5-0.8公斤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尤其是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地块。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74号
2015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通过品种简介02
适合我省种植的水稻品种(第一章)
油菜哪个品种出油率高?
小麦新品种徐麦185稻茬高产栽培技术
成都种业信息网 成都种子信息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