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大学姜鹏《资治通鉴》导读

复旦教授姜鹏讲《资治通鉴》,在网上能看到的只有五个多小时,算是完成了初步扫盲。以下是简单的笔记和一些新的思考。

《资治通鉴》得以在宋朝成书的背景

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宋朝推崇文治。《资治通鉴》的前提假设是以史为鉴,核心目标是删繁就简后给君王读的辅佐国家治理的历史书。 网上的介绍是《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近300万字。

为什么司马光能完成《资治通鉴》

司马光 (1019年~1086年) 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大学者;2)懂政治;3)政治斗争失败后有时间;4)政治斗争失败后仍然有资源来编书。《资治通鉴》成书共耗时十九年,大部分是在司马光政治斗争失败后的十五年内完成的。

司马光七岁时即酷爱读《左传》,后自述对历史的热爱:“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进<资治通鉴>表》)

司马光在编书时筛选材料的标准

在《答范梦得书》中,司马光直言核心标准是“以史为鉴”:“ 诗赋等如止为文章,诏诰等若止为除官,及妖异止于怪诞,谈谐止于笑之类,便请直删不妨。或诗赋有所讥讽,诏诰有所戒谕,妖异有所儆戒,诙谐有所补益,并告存之。”这也是为什么《资治通鉴》中没有李白,而有一些荒诞不经之事(比如怪力乱神)的原因。引用姜鹏的观点:每一个虚假故事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真实的意图。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分歧

司马光作为一名传统的儒家学者,可以在和王安石的政治分歧(主要是经济上的思想差异)上得到充分体现。王安石变法的契机是有天灾,而国家财政难以支持。王安石认为国民经济可以通过经济变革(如《青苗法》)来实现增长,所以提出要政府给民间放贷(类似于microfinance),帮助农民维持生计,同时充盈国库。但司马光对国民经济的内置假设是零和博弈,如果政府财政充盈了,则民间的财富必然就少了。政府给民间放贷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动荡,是不道德的行为,并有诸多史实为鉴,在儒家思想中也得到很多阐释(“圣王宁损己以益人,不损人而益己。”——《唐鉴》卷五)。

虽然政治斗争中,司马光失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王安石变法并未成功。从我有限的对经济和金融的认知来看,王安石的想法非常有开创性,但他想要做的是重建一整套经济和金融体系(比如当时没有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的额度没有明确的限制),并且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长久以来中国并非法制社会,都是在人治的基础上加以道德约束),而这在当时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对比

《资治通鉴》不仅在《史记》 (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的叙事上有删减,同时往往对历史事件的阐释视角也发生变化。以《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为例,从单纯的人物传记转变为一种政治视角。对比两部作品中对郭解的介绍也可以体现司马光“以史为鉴”的意图。郭解这个人物,在《史记》中归于《游侠列传》,简单理解就是体制外的领导者,帮助百姓调节纠纷,非常有影响力。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最后夷灭三族。司马迁 (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对郭解是持赞赏态度的,但司马光则是否定态度。姜鹏解释其中原因是历史环境发生了变化,西汉时期中央集权相对还是比较弱的,所以地方上有这样的民间领袖,对民生有益。到了司马光所处的宋朝,中央集权得到极大地加强,一整套士大夫的官僚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民间这种领袖就是黑社会老大了。郭解这个案例让我理解看一个现象时,考虑具体的情境(context)非常重要。

附:姜鹏建议阅读《史记》的方法,不必从头读到尾,可从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开始阅读,再读《游侠列传》,趣味性会更强。从课程节选的内容来看,《史记》文笔简练优美,故事性很强。


对历史和阅读的一些思考

学习历史的价值

中国传统对书籍的分类是经、史、子、集。相对来说,历史并不被看重,经(儒家经典著作)才是读书人的首要学习对象。目前的粗浅理解是,经传达的是高度凝练的理论,史记述的是基于特定现实情境的案例集。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学习无数关于动态决策的案列(商学院的教学方法就是case study),分析具体的现实约束条件,将合适的理论或思维模型付诸实践,以帮助自己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Harvard前校长Drew Faust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可以提供丰富的视角,是学习领导力的极佳素材,因为领导力的大部分内容正是帮助人们应对变化并理解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History can give you a tremendous amount of perspective. I've learned from history that so much of leadership is helping people deal with change and understand how change happens.)

我对历史了解非常有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家的工作也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诠释,而诠释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或者理论,必然基于对现实的准确观察,而后经过高度提炼,将多个复杂变量整合进一套动态的思维模型,达到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预测现实的功能,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驾驭生活,即更好地理解、判断、决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好的理论也引导人们去成为更好的现实生活的观察者,类似于一个认知过滤器的功能。

重复阅读经典的价值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高度赞赏,共读了17遍。想到之前看到过Leo Strauss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超过一百遍。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因为经典的文本其信息量可以是巨大的,阐释的角度非常丰富,这对人的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重复,可以达到更进一步地理解。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我目前的理解是“简单——复杂——超越了复杂后的简单”。最后同样到达的是简单,但却是整合了复杂和丰富之后所重新形成的简单,其与起点时的简单已全然不同。与此同时,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过去的自己所持有的认知地图对话的过程。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过去自己的观点和信念也不断被挑战,新的思维体系得以不断演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学家司马光是北宋王朝的掘墓人:他是庸臣,忠臣还是奸臣?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非常经典)
如何评价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司马光为什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2)
谈:以史为鉴
老师为何不讲“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司马光救出的孩子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