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不见本质,反而会使你体会到事物的丰富性 | 《洞见》
userphoto

2023.05.07 浙江

关注

本文来源:《洞见:从哲学到科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作者:罗伯特·赖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导读

近年来开始冥想的人,主要以精神治疗为目的。他们修习正念,以此减压或专注于某个特定的个人问题。他们或许根本不曾意识到,自己所修习的冥想其实可以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修行,可以革新他们的世界观。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一种基本选择的门槛——一种只有他们可以做的选择。正如墨菲斯对尼奥所说的:“我只能给你指出门的所在,真正跨过那扇门的是你自己。”

本期,我们继续探讨为什么佛教驱散幻觉的方法(特别是冥想法)有效?冥想如何帮助我们刺破幻觉?彻底看清世界是怎样的状态?

cinian

罗伯特·赖特

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

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

曾经在大学开设“佛教与科学”

“佛学与现代心理学”等课程,

致力于以现代和科学的方式吸收、

践行和传播佛学的智慧,

他曾说:

“不要用佛教教义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佛教徒,

用它来做更好的自己。”

01

正念冥想的练习

▲ 图片来源:Katrin Coetzer

正定冥想

培养“正念”之前需要先学“正定”。

正定冥想要求持续专注于呼吸:你最好一开始就专注于呼吸,然后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尝试强化和深化这种专注,使自己越来越沉浸到呼吸中,这样坚持下去,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感觉越来越好。

正定冥想之所以要求专注于呼吸,是因为大脑需要某种关注对象,使其摆脱习惯性的思绪游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摆脱思绪游荡并不难,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便可。困难的是,在大脑无所事事的时候做到这点。

当然,正定冥想的专注对象也可以是呼吸以外的东西。根据冥想传统的不同,专注的对象可以是咒语、想象中的视觉形象、反复出现的声音,或者其它任何东西。

正定冥想有时会被称作“宁静冥想”,因为专注(入定)会带来宁静。其实,专注带来的不只是宁静。有时,如果能够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专注还可以带来极为强烈的极乐和狂喜的感觉。

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训练的初期也特别要求专注于呼吸或其它一些东西。

专注于呼吸并不是为了体察呼吸。其目的在于稳定你的心绪,使大脑摆脱日常的关注点,停止平日头脑中喋喋不休的杂音,使你能够以清晰、不疾不徐、相对镇定的方式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

而“正在发生的事情”尤指头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内心涌起各种情绪,例如悲伤、焦虑、烦躁、快慰、喜悦,你要尝试换一种有利的角度体验这些情绪,既不留恋好的,也不逃避坏的,而是直截了当地体验它们,观察它们。

与此同时,呼吸尽管依然是“锚”,但已经逐渐退为背景音,在检视其它事物时,你只能隐约觉察到它,只时不时地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呼吸这个“锚”上。关键的是,不管体验什么,都要心怀“正念”,既要靠近,又要保持距离。

现实生活中的“正念”

修习正念冥想有诸多令人宽慰之处。

首先,正念冥想是很好的训练。在冥想垫上用心体察自己的感觉,有助于你更用心地体察每日的生活,也就意味着负面感觉对你的控制会变弱。你不会像之前那样,对绿灯亮了好几秒后才踩油门的司机们大发脾气,因为他们毫不顾忌你有个重要会见即将迟到;不会像之前那样浪费那么多时间对孩子、配偶、自己或别人大喊大叫;不会像之前那样浪费太多时间愤恨别人对自己的侮辱;不像之前那样浪费太多时间幻想着对侮辱者复仇(并不是说这样的幻想没有乐趣);诸如此类。

正念冥想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美,这个好处在静修的时候尤为突出。静修过程中,你做了很多冥想,与“现实世界”隔离,担忧的事情、急切的渴求或追悔莫及的事情都少了。

深深沉浸在每日的感觉中,可以极大限度地改变你的知觉。鸟鸣听起来会无比动听。砖石、柏油、木头等所有东西的纹理都会变得迷人。在静修期间进行林间漫步时,我曾不自觉地爱抚(是的,真的是爱抚)一棵树斑驳的树干。相信我,我可不是那种狂热的环保人士。通常来说,我不是那种会停下来闻闻花香的人。

静修时,普通的视觉体验就能带来夸张的效果。我记得当我打开一扇老化的纱门时,忽然之间感觉自己好像在看一场电影——某种普通事件的一个超级特写镜头,预示着某个重大的事件即将发生。当然,当时并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除非把不久之后再次降临的一段夸张的视觉体验也算进来。在第一次静修期间,有一次我在卧室里,在索引卡上记录着观察的结果,抬头看到了拉上的百叶窗,记下了这样一段话:

写下这张卡片的时候,太阳透过树木和幕帘,显出斑驳陆离的形状,美得令人眩晕。这种感觉好似注射了麻药。

02

“色即是空”

▲ 图片来源:Katrin Coetzer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

故事塑造本质

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时,并非在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构建”一个世界。

毕竟,我们与世界的直接接触并不太多,我们看到、闻到和听到的东西都和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大脑的推论都是根据间接的证据而来的——从马路对面面包店里飘来的气味分子,喷气式飞机的声波,还有树木上反射的光粒子。以视觉为例,我们的大脑对于眼球上的二维图形如何映射三维世界有一种预设。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构建的过程。知觉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一种持续构建世界模型的过程。

此外,我们还是无意识的评判者,我们的大脑会尝试将最模糊的模型转化成某种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喜欢编造故事,论述故事的真实面目,阐释其深层的意义。我们会给感知的信息贴上正面或负面的价值标签,以此标定相关性。我们天生就要去评判事物,并将这些判断编码到情感中。

我们过着平常的日子,赋予了事物某种叙事含义,而这些叙事的根基就是关于事物内在的好或坏的基本叙事判断。最终,这些叙事汇聚成庞大的“相”。在这些意义被赋予之前,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处于“无相”状态;但是一旦赋予了意义,就有了“相”,就有了本质。

然而,“本质”的缺席恰恰是“空”这个概念的核心。

“空”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并非万物缺席,而是本质缺席。我们感知到外部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存在,但是它们缺少一种叫做“本质”的特质。

本质阻挡感知

要理解“空”的概念,我们在觉察感观数据时就要摒弃惯常的做法:建立一套理论,分析数据的核心是什么,然后将这套理论压缩到一种本质感中。

本质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阻碍我们清晰的感知。

一种情况就是我们通过本质感给事物打上标签,而标签的一种使用方法就是把事物归档,不必再在上面花费时间。或许婴儿会深深沉浸在图形和纹理中,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培养出本质感这种归档系统,换而言之,他们尚“不知道”周围的“事物”是什么,因此世界是一个待探索的仙境。或许这样有助于解释韦伯所谓的“空”其实是“满”:有时候看不见本质反而使你体会到事物的丰富性。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本质带来的故事是一种最小化的故事:那只不过是一棵树,或者只不过是一颗菠菜。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一杯极好的红酒或属于约翰·肯尼迪的卷尺——故事被放大了,喧嚣的故事已经盖过了内在体验。

或许可以把本质看作标签,有些可以彻底阻止体验,有些会鼓励体验,但却从某种意义上扭曲了体验。

冥想检视故事

我们在故事上一层又一层地建构故事,而问题就出在作为根基的故事上。正念冥想正是一种细致彻底检视故事的工具,使我们能够将真相与编造的故事区分开来。

在冥想时,我们针对事物讲述的故事可能会消失。比如,有时我冥想时会把注意力放在声音上。我可能会按节奏来,吸气时专注于呼吸,呼气时专注于周围环境中的某种声音。或者我可能会全身心地专注于某种声音,彻底忽略呼吸。事实上,有时在冥想静修时,老师可能会用整整一堂课来教授声音冥想。如果你能深深沉浸到这种练习中,你“强加”在声音上的架构就会开始消解。

比如,天上可能会飞过一架飞机,你听到飞机飞过头顶的声音,只不过你不会再想:“哦,这是一架飞机。”你完全沉浸在声音的质地中,可能不会立刻去想:“哦,这是某样东西。”那只不过是纯粹的声音,与任何特别的实在物体都没有联系。

有一次我在冥想静修期间,附近传来了恼人刺耳的建筑噪声。而当我直面并进而审视这种刺耳的声音时,我渐渐地摒弃了所谓的“电锯声音的相”,我接纳了这种感觉,负面能量也随之散去。事实上,我不仅摆脱了这些声音令人不悦这个想法,随着我沉浸到锤子和电锯发出的声浪中,一切听起来都变得像音乐。

此外,正念冥想还可以助力你以前所未有的全新感知方式体验愤怒、爱、忧伤和喜悦等情感,看到它们的质地,甚至感觉到它们的质地。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你没有做判断——你没有刻意去给感觉打上坏的或好的标签,没有逃避感觉或积极渴求它们。因此你能够靠近这些感觉,但同时又不会迷失其中,你可以专注于它们带来的真实感受。

尽管如此,你做这些并不是为了抛弃自己的理性能力,而是为了发挥这种能力:现在你就可以对感觉做理性分析,从而明智地决断哪些感觉是好的指路明灯。因此“不要做判断”的根本含义是指不要让感觉为你做判断。而“触及你的情感”的根本含义是指不要对它们毫不在意,任由其摆布。总而言之,就是要你以最清醒的世界观决断对外界的反应。

03

“真即是美”

▲ 图片来源:Katrin Coetzer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约翰·济慈

2012年12月中旬的一天晚些时候,我在一次冥想静修中,正在外面做一些行走冥想。某一刻,我抬头看向天边,看到太阳已经落下。天边留下了粉色和紫色的余晖,落在冬日的枯树上。我正在思索一些个人事务和别的事情,本来就有些郁闷,此刻,强烈的忧郁情绪涌起,平常看到冬日黄昏时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当时我正在修行期间,每天有很长的时间都在审视自己的感觉,于是几乎条件反射式地就开始审视忧郁的感觉。那种感觉立刻失去力量。它没有立刻消失,但这时看起来无非就是一种物理波动,在我的身体里慢慢游走,既不好,也不坏。

忧郁的情绪被消解了,天边呈现出不同的一面:美得令人目瞪口呆。它从悲伤的倒影变成了快乐甚至是敬畏的来源。

这种美——还有其它很多因为冥想练习而有更深刻体会的美——是我无法真正理解的。我的意思是,如果冥想可以使你与你的感觉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还能减少感觉对你的控制,那么,原则上讲,对好的和坏的感觉的作用不应该都是相同的吗?你最后感觉到的不应该大体是中性的吗——也就是说大体上什么都感觉不到吗?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有一些感觉得到了强化——最明显的就是对美的感受。

总之,我至今仍然困惑,冥想联系似乎有一种强化审美感的自然倾向。

我想,一种解释是,你根本没有去想,便用正念过滤了自己的感觉——更努力地与令人不悦的感觉保持临界距离,而对审美情趣等令人愉悦的感觉会放松一些。但是,无论如何,感觉都不应该是这样的。审美感更像大脑在对自身的全然关注消退后自然选择的休憩场所。或许当你更明晰、更真实地看待世界时,不仅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还能对世界的真实美感有更直接和连续的感知。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某种对宇宙的亲切感属于意识的某种默认状态,若没有卷入内在扭曲的自我运转,就会回归到这种默认状态。但是这种观点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领域,成为对何为意识的哲学思考。

我对这个问题的总体观点是,我不知道。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令人不喜欢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中,如佛陀所说,如果我们秉持自然的观察方式和存在方式,就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给他人造成痛苦。我现在理解,因为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由自然选择创造,所以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尽管如此,这同样也可以是一个形而上的真相、道德真相和幸福保持一致的世界,如果你开始意识到这种一致性,这个世界就会看起来越来越美。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真的要惊叹于这种隐藏的秩序——似乎比自然选择更深层次的秩序。我越发觉得应该感激它的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你成为爱的源头,你将吸引爱和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们眼中的真实,往往是大脑制造的幻觉 | 《洞见》
读书随笔:为什么佛学是真的(4 完)
《冥想》连结宇宙心智
@欧林冥想音频@迎接美好生活
放松的禅修冥想,舒缓的凯尔特声音,恢复活力的感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