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一年,我们相聚在锦堂学校|我校校友文章在《慈溪日报》发表(三)

上个月,《慈溪日报》副刊上林湖版刊载了慈溪师范(锦堂学校)83届2班汪桂土老师的《我们相聚在锦堂学校一文,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回忆和对锦堂的爱。

(因版面限制,刊登时有所修改)

全文如下:

那一年,我们在锦堂学校相聚(三)

作者:汪桂土

(续前文)......

一步往事一步行,步步皆是景和情。走着走着,便走到了当年我们83届2班的那个教室门口,推门而入,教室里了无一物,一片空寂。但在我的眼中仿佛看到的是一排排课桌书椅,一个个衣着朴素、神态淳厚,而又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读书人,同时也看到了坐在座位上正在看书的那个自己。四十多年前,在这个教室里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想其他同学走进这个教室时,也会有与我差不多的所想所思吧!首先看到的都是那个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自己,想起了在这个教室里所发生的一个个与自己相关的故事。此时此刻,我们这些双鬓泛白的小老头、小老太们,一下子似乎年轻了许多,气氛也顿时活跃许多,你一句我一言,诉说着曾经的人和事,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教室里,大家聊得最多的当然是我们读书的话题,两年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艰辛的,却也是精彩而难忘的。感念老师的恩情,感怀老师的辛勤,这是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情感。大家不时把目光投向讲台的那个方位,仿佛看到一位位老师正站在讲台上在给我们上课。有几个同学掰着手指,细数着给我们讲过课的老师,点评着几位任课老师讲课的风格与特点,诸如:哲学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时不时讲一个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物理老师语言严谨,板书工整,节奏感掌控准确,从上课开始在黑板的左上角第一字板书开始,一路下来,等到右下角最后一个字的板书停笔,一分钟后准打下课铃。担任教育学的是位女老师,上课语言清澈,娓娓动听,深入浅出,总能把一些心理效应讲得平白、透彻。陪同我们的孙绍丰老师是教化学的,给我们讲课那时大学刚毕业,一脸的青涩和稚气。有女同学说他那时还有些“嫩相”,刚开始给我们这些年纪比他还要大的学生讲课,显得有些拘谨和胆怯,但很快就放开了手脚,硬是把枯燥的化学课讲得绘声绘色。

印象最深的要数教我们心理学的老师,他是教务处副主任陈家荽老师。陈老师人到中年,随和沉稳,中等的个子不胖不瘦,天庭饱满,气色红润。常穿一件上青色的咔中山装,挺刮利落,一尘不染,戴一副棕黑色宽边眼镜,显得格外的雍容儒雅,是学校中最具学者风度的老师。陈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听人说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陈老师因言获罪,被错误地除职逐回原籍务农改造,多年饱受委屈和非议。原籍务农时,还曾因生活贫困,经济窘迫,不得不在生产队劳动间歇,下水抲鱼捉虾,以弥补家用,令人嘘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冤案终于平反昭雪,重返教师岗位。之后,陈老师豁达通透,放下恩怨是非,初心仍然,以极大的热忱投入教学工作,让人敬佩不已。陈老师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照本念科,对书本的内容只是扼要地梳理一下,然后再讲一些名家对这些问题的观点,重点是讲他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专业的学术性很强。每听他的一堂课,总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还学到了一些专业问题,比如如何分析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方式等,收益良多。

老师教得认真,我们学得勤奋。我们这些同学都有当过民办教师的经历,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在专业上缺少什么,应向哪个方面努力,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大家的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们每天“三点一线”,即寝室——教室——食堂,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倾力在学习上,学习状态可用“如饥似渴”和“争分夺秒”来概括。除了对学校规定的文化课和专业学科上下功夫学习外,还需要大量阅读课外书,诸如中外名著、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积极参与校学生会组织的社团活动。我记得当时学校的社团活动很活跃,组织过一些竞赛、讲座,如唐诗宋词的阅读和欣赏、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和欣赏、诗歌朗诵会、普通话演讲赛、歌咏会、书画赛、粉笔板书赛等等。

兜兜转转,走走停停,我们一行人在一楼绕了一圈后,踏着我们曾经踏过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二楼。二楼是我们学生的寝室,即生活区域。因为女生寝室是闺房,与“军事禁区”差不多,故而,当时与男生寝室之间的楼道是用很粗糙的栏栅隔断的,看上去就像在一件精致、考究的西装上硬生生地补贴了一块旧花布,显得格外的不伦不类。现在栏栅已经拆掉了,四周楼道畅通无阻,连成一体,更具有美感。虽然我们都知道现在寝室的房间里都是空荡荡的,但还是朝着当年自己住过的寝室走去,因为那里有我们年轻时的气息和故事。

在自己住过的寝室里,我边徘徊边回忆,那些有趣的往事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当年在我们的生活圈中,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那样,就像石头抛入水中产生的水波一样,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同座位、同寝室、同班、同届、同学校这样一圈圈向外扩大,同座位、同寝室的同学是最亲密的。外出、课外活动等总是先和同座位且同寝室的同学一起,彼此间亲如兄弟,相互照应,有福共享,有好吃的人人有份。我们寝室有一项活动特别有意思,即每天的“卧谈会”。等打了熄灯铃后,我们静静躺在床上一声不响,保持静默,待值勤老师巡视的脚步声在寑室门口远去后,“卧谈会”也便开始了。所谈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谈。虽然我们只是一个师范生,却也高谈世界形势、国计民生,且一套又一套。当然,更多的是谈学习、考试,谈乡里村外的奇闻逸事。非常有意思的是“卧谈会”一次也没有议论过女同学和女性话题,更无色情的议题。这并不是大家刻意要回避,而是内心自觉所然,我想这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卧谈会”谈着谈着,就没有声音了,都去了爪哇国,便进入了梦乡。现在想想当年所发生的一些小事、琐事,感觉真的挺有意思,挺有人情味,能让人回味无穷。

那时我们的物质是匮乏的,经济是拮据的。就当时农村的经济条件,家里根本拿不出钱供我们生活。好在当时学校发给我们一笔生活津贴,大概是18元,其中12元菜票,6元现金(6元现金用来买米和必需的日用品)。我们要用这18元钱过一个月的生活,所以口袋总是空空如也,没有什么零花钱。如若让现在的学生来体验,必定认为是天方夜谭,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还不及他们买几根棒冰的钱呢。也许他们会问:仅18元的生活费是怎么熬过来的?

面对窘迫的生活,我们总是笑脸以对,乐观、豁达、阳光是我们生活的主色调。因为我们心中有梦想,对前途充满着向往,我们知道有些困难是暂时的,两年后将会烟消云散。人一旦有了梦想,怎么活都是有灵魂的,不管有多困难也能活出个有滋有味来,没有乐子就自己想办法创造乐子,苦中作乐穷开心。诸如偶尔在一个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下午,约上三五同学AA制,到学校旁的村小卖部,打上一二斤黄酒,买几斤散装饼干,在小卖部的柜台上,你一杯我半碗喝一番,酒到微醺后就打道回府。怕老师发现被批评,就瞅准时机,偷偷地溜进校门,心里既舒畅又刺激,乐不可言。当然还有脑瓜子聪明、出挑的同学,会挑一个好日子,到慈溪籍的同学家里去做客,品尝一番好客的“慈溪姆妈”做的几道慈北风味的家常菜、面食点心,打打牙祭,那也是一桩别有情趣、快乐的事儿。

大概二楼是生活区,话题大多与生活有关,气氛更为热烈、率性、戏谑,好不闹猛。之所以这样,我想大概有同学想到了当年在这楼道里发生了或者得知了一件令人欣喜若狂的好事,便情不自禁地怀旧起来。特别是几位女同学,似乎放飞了心情,在楼道里蹦来蹦去。当她们面对镜头时,春风满脸、笑靥如花,斜举着两手,叉开V型手指,微偏着头,嘴里轻轻喊着“耶!”此时此景,我感觉时光有些错乱,这哪是六十几岁的小老太太?这分明是黄花正当年、调皮俏丽的小姑娘嘛!此时此景,如果让小老太太们的儿孙看到,一定会大跌眼镜:平时那个柳眉一紧,能把家里那位气壮如山的强牛驯成小绵羊的老太太,竟然还有这么俏皮、活泼、可爱的一面,不曾想到了这个年龄还会这么闹腾。

在二楼游览了一圈后,顺势下楼,穿过后门,来到后花园。后花园较过去更加敞亮,半圆池塘好像也拓宽了许多,加装的栏杆精致漂亮,显得更为高大上。如果将原来的半圆池塘比作村姑,低调内敛,质朴无华,自然而又清彻,那么现在的半圆池塘则是一位时髦女郎,张扬外向,高光明亮,靓丽而又浓艳。说句实话,我还是更喜欢原来的半圆池塘,身临其境,能让人感受到恬淡幽静和安然雅致,这大概与我的心态、年龄有关吧。

池塘中几尾小鱼游来游去,好不悠闲。最让人惊喜的是池塘中几丛睡莲,翠绿的荷叶层层叠叠,其中有一丛睡莲中央开了一朵红色莲花,风姿卓然,骄艳欲滳,楚楚动人。睡莲一般要到五月份才能开花,四月份开花的很少见。既然这一朵红色莲花破季绽放,我想是否可以理解成她是专门为我们这些同学回校省亲而绽放的?真是一朵善解人意的美人花。 

半圆池塘一侧原是一排琴房,靠近琴房的是食堂,如今琴房和食堂都已拆除,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说到琴房,有五六位男同学又起哄了,围着一位老兄,非要他老老实实地坦白交待,当年如何将琴房变成“情房”的?用了哪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把培训班的女生哄骗到手?有的说他还不是“一哄二骗三无赖”那一套,也有的说看他油嘴滑舌的样子,当初肯定是低三下四地给人家女生灌了多少蜜糖,下了多少迷魂药,才上了他的当。七嘴八舌,大有不把问题说清楚中午不许吃饭的架势。我看着同学们的闹笑,看着看着,看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正主还未交待他那“见不得人的手段”,似乎拷问者倒把自己谈恋爱时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的底给抖露了。哈哈,与其说他人,其实都是拷问者自己谈恋爱时那套以己度人的手段罢了。瞧那位老兄,两嘴角微微往上提,会心一笑,一脸的得意劲儿尽在不言中。大家嘻嘻哈哈好一番热闹的景象。

我们还参观了新教学楼。在参观中,孙绍丰老师向我们介绍道,学校现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目前的教学任务是职业教学,其中汽车维修和轻纺服装为主修专业,轨道交通和生态环保为特色专业。

一眨眼好几个小时过去,正到了中午就餐时间。我们的中餐安排在学校的食堂,这是我们这次同学会的一个特别安排,目的是想再次感受一下四十年前在学校食堂就餐的那种氛围。现在的食堂建在学校前面的那块蔬菜基地上。食堂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与没有一块瓷砖的老食堂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人的情感有时候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清楚现在的食堂与我们读书时的食堂没有一丁点关系,因人亦非物亦非,但内心竟有种莫名的亲近感和熟悉感。
食堂烧的是慈北风味的家常菜,喝的是同学带来的自家酿的高粱烧,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品出了山珍海味、名酒佳酿的味道。这也印证了社会盛传的一句话,大意是吃什么菜喝什么酒并不重要,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才是最重要的。
同学聚餐实际上是将同学之间过往的那些事随着菜肴一盘盘端上桌,一起下筷品尝,重温当年寒窗苦读的深情厚谊,畅谈毕业后的心路历程,体味其中的甜酸苦辣,感悟世事的沧海桑田。吃的是饭,但并不只是饭,饭只是一个载体、一个流程,而是通过这个载体与流程,让大家重新感受学生时代的那个氛围。边吃边聊,聊当年的意气风发,也聊当年的琐碎庸俗。当聊及那时在食堂就餐所发生的趣事时,同学们的话闸子又被打开。有同学说,那个时候食堂里经常做红烧鲻鱼,肉非常嫩,入口即化,味道特别鲜,有一种鲜到骨子里的味儿。当时心里想过一个小目标,最好每天能吃到红烧鲻鱼,那该有多惬意。可惜的是红烧鲻鱼要五角钱一碗,口袋哪有那么多菜票?只得“望鱼兴叹”。有时实在馋不过了,就买一碗,打打牙祭。也有同学说,那时吃饭也搞互助组,三五个人分工合作,一二人排队买菜,另一人抢桌子占地方,还有一人拿大家的饭盒,一套流程如行云流水。
中餐之后,在我们离开学校时,大家依依惜别。虽然在母校只读了两年书,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却有着无法衡量的价值,使我拥有了衣食无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拥有了由知识、学问和品德、修为构筑而成的精神财富。母校值得每位同学仰慕和感恩!“修身立世,修能立业” 的理念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田,指引着我们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两年的读书生涯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里程碑的意义。我们现在所具有的,固然有我们个人的付出和奋斗,但如若没有了在母校读书的这个环节,一切将无从谈起,我们也不可能拥有现在的安稳生活。换句话说,假如没有这段求学经历,或许有的人会有另外的人生道路,也有可能是大富大贵之人,但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生活不一定有现在那么稳定。
在车上大家还是感慨万千,诉说着心里的种种感受。那远去的读书岁月,回忆起来历历在目,仿佛回到那年,回到那天,回到回不去的从前。大家都认为在母校举行同学会最大的好处能让人触景生情,在曾经的场景里激发了曾经的情愫。以往我总以为,毕业已过去数十年,以前的人和事变得有些虚无缥缈,渐行渐远了,但回到母校,猛然间发现其实一切从未走远,一直沉淀在我们的心田里。你,若在母校内行走,说不定能在教室里、过道上,或在墙角转弯处、上下楼梯时,朦朦胧胧地遇见几十年前那个曾经的自己,发现是那么的雄姿英发、挥洒自如、婀娜多姿、款款而来 。
有位同学说,刚下车时,看到母校既亲切又陌生,因为对母校的这种亲切感已融入骨血,也扎根在了我们的心间,哪怕看到慈溪师范的几个字,都会特别地关注,心底也会泛起一阵阵涟漪。而陌生的则是因为变化太大,那个时候的味道、气息和感觉隐约可见。不过在校园里走着走着,沉寂在心底的那种特有的情感又复活了,找到了久违的感觉,也似乎找到了四十年前曾经的自己,那个感觉真是太好了。最煽情的是有位女同学深情地说道,在校园里游览时,好像总有一只手在轻轻地撩动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温馨的情愫,那种莫名的感动时不时地涌上心头。
畅快的时光往往过得很快,眼睛一闭一睁,两天便过去了。同学会的纯真相聚,没有世俗功利,没有踩低捧高,也没有炫耀攀比,没有谁这样那样,有的只是纯粹的情感交流。也许是我们这些同学的社会段位都差不多吧,大家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在83届2班的教室中,交流的议题定格在口字型建筑群的校园里。彼此之间平等、开放、真诚,气氛轻松、舒缓、洒脱,真真切切地让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滋润和享受。确切地说,两天的同学会就是一个享受轻松与愉悦的过程,而这种轻松、愉悦在其他地方是很难享受得到的。
同学情,既特殊,又难忘,一生相伴,埋藏心底,虽不常联系,却总能想起;同学情,不像白酒那样热烈、刺激,直冲脑门,也不像咖啡那般重味、丰厚,温暖心窝,却犹如一杯淡淡的绿茶,清香甘爽,平淡柔雅,让人品味无穷。同学之间的情谊不会因一事或一时加深或减弱,也不需要刻意地去经营;同学之间的情谊由鸡毛蒜皮的小事、琐事中的情感积累而成,是历经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的时间沉淀而显得格外绵绵悠长。
能成为同学是,是一个人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我们都是有缘之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人生轨迹,只是因为某一时期和某一些相同的梦想和追求,才构成了一个个的交集,才组成了一场场的相聚。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时代给了我们当民办教师的农家子弟一个机会,慈溪师范给了我们读书进修的平台,而我们慈溪、鄞县、余姚三地一众民办教师又有一个相同的梦想和追求,于是乎,大家同台竞技。由于许多人因功德尚小,修行不力,最后淘汰出局,无缘与我们同窗共读。因缘聚合,我们五十人虽然素未谋面,但靠着自我的奋斗与实力,凭着坚持不懈的修行,九九归一,终成正果,才有缘成为同学。佛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能成为慈溪师范83届2班的同学,不知需多少个“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所有来之不易,倍加珍贵。
同学聚会,相互间唠叨唠叨,其实是一件很轻松也很惬意的事情。

作者简介:

汪桂土,研究生学历,1981年9月19837月在慈溪师范求学,担任班委校学生会副主席,毕业后供职于低塘中学、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纪委、余姚市委党校、余姚市政府办公室等单位。


光阴荏苒风华在
校友重聚忆温情
时间更替,岁月流转
带不走深藏于心的美好回忆
磨不灭浓厚的师生情同窗谊
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校友回家
相信在大家的关注与支持下
锦堂必将厚积薄发,再创辉煌!
那一年,我们相聚在锦堂学校|我校校友文章在《慈溪日报》发表(一)
那一年,我们相聚在锦堂学校|我校校友文章在《慈溪日报》发表(二)

本作品已征得汪桂土老师授权署名发布
文稿:汪桂土

图片:杨存凡 汪桂土 

排版:孔德虎

一审:孙双
二审:毛洪杰
三审:陆松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涂晏成|难忘那段青葱岁月
梦回棠棣
阿波罗钢琴姚远
梁常利 | 难忘的时光——母校回忆录
田瑜|​逝去的母校
世间五味俱全,谢谢你给我的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