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徽农村这些老物件,很多已经消失,能认识6个你就不简单了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很多农村也都焕然一新,令人感到十分的欣喜。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很多常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也逐渐地从我们生活中隐去了。比如,在安徽的一些农村,就曾有九种代表了一代人回忆的东西。它们究竟都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为您一一揭秘。

第一种:簸箕。

看到“簸箕”两个字,估计您都不会读,它念做“bò ji”,主要由细竹签手工编织而成。在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两三个簸箕,因为当时的脱壳技术落后,导致米中混有大量的稻壳,或者是碎米,所以每次煮饭之前,都要用簸箕把米扬几遍,以去除其中的稻壳和碎米。

第二种:推子。

在以前的农村地区,人们出门理发很不方便,因此就专门有剃头匠走家串户帮人理发,而所用到的主要工具就是这样的推子。有时推子不锋利了,剃头匠还会在推子上抹点油,导致最后理完头发都能变成“油头”,所以想想还是现在的电动推子好,既高效又方便。

第三种:蒸屉。

蒸屉是以前农村烧大锅必备的一件厨具,主要由竹片制成,用来蒸饭和热菜。不过可惜的是,如今随着各种电饭锅,液化气和微波炉等新式厨具的普及,别说蒸屉了,就连最传统的大锅都被淘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蒸屉也就随之功成身退了。

第四种:风箱。

有个歇后语,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其中的“风箱”,就在图片示意的这样东西。在农村地区烧土灶时一般都会用风箱,因为它里面有木质的风扇,来回拉动木杆带动风扇转动,这样就能给土灶鼓风助燃,而它两头又都有孔,因此也就成了“两头受气”。

第五种:滑车。

在那个拖拉机还没普及的年代,安徽的农村遍地跑的都是这样的滑车,不过它也叫“独轮车”,毕竟只有一个轮子是它最大的特点。滑车不仅能推拉粮食,还能推着孩子上街赶集。在滑车的把手上通常都有一个绳子,用来挂在脖子上,以起到减负和平衡的作用。

第六种:脱谷机。

脱谷机顾名思义就是给水稻脱粒的,虽然现在看起来很简陋,但在头四五十年的农村地区,这可是个高科技玩意。使用的时候,一人不停地踩踏机器上的踏板,带动脱粒机的滚轮转动,然后另外一人负责将水稻放在脱粒机里面,利用滚轮上的钢钉将稻粒打下来。

第七种:鞋拔子。

在如今来看,鞋拔子绝对是个懒人工具,因为它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穿鞋的时候用来拔鞋。明明动动手指就能搞定的事,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弄个鞋拔子呢?其实,当时农村人的鞋都很脏,毕竟没有谁经常去洗鞋,因此用鞋拔子就能避免干净的手碰到脏鞋。

第八种:蒲席。

蒲席是一种竹编制品,在农村地区每当收粮的时节用得最多,将它围城圆形在里面屯上粮食,而且还能一层一层的不断加高。不过用蒲席屯粮有利也有弊,利处在于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就能圈地屯粮,古代行军打仗屯粮就用的是这个,而弊端在于不防水,一下雨就潮了。

第九种:方斗。

可以肯定的说,现在年轻人99%都没见过“斗”,但是人人却都说过它。比如,“海水不可斗量”,其中的“斗”就是图片所示。斗是古代一种称粮食的工具,有着超过2000年历史,不仅一直延续到近代,而且在安徽的很多农村地区,如今也都依然在使用。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每当看到这些老物件的时候,脑海中的往事,便会像放电影一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人那事也是总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有70多口水井,如果清理井底会有文物出现吗?
目前农村还在使用哪些老物件?哪些老物件已经不见了?
这些即将消失的农村老物件,如今越来越值钱,最后一个值100万
老式物件,认识1个正常,3个厉害了,5个很牛,10个全认出是“神”
全世界唯独这两个国家不考古,一个藏着大秘密,一个考古没必要
【二十大时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