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曙光一号要上天,如何建造宇航员训练用的低压舱,却成了难题

1970年7月14日,我国正式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即“714工程”。载人航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大量的航空航天技术,而且大部分对我们来说都是“难关”。比如,在宇航员的训练和培训方面,科研工作者就面临着没有低压舱的难题,不过好在最后用混凝土巧妙地解决了。究竟专家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早在1966年,钱学森就制定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并计划在1973年实现载人航天,同时也还在设计和研制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曙光1号。

到1970年“714工程”启动之后,科研工作者们又按照美苏两国的标准,从我国各个空军基地中选拔宇航员候选人,最后在1840名优秀的飞行员中,选出了19名合格的宇航员候选人,至于最后谁能成为坐进曙光1号的幸运儿,还要看后期长达2年的学习和训练,但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宇航员的训练缺少设备。

根据美苏两国的标准,宇航员的训练要经过大量的身体素质测试,比如低压训练就是其中之一,而低压训练就要用到低压舱,但当时我们国内不仅没有低压舱,而且连制造低压舱的材料都找不全。看到这里,或许很多读者对低压舱还不了解,简单的说低压舱就是一个密闭的铁罐子,通过控制低压舱内的氧气,来模拟高空中低压和缺氧的环境,以测试和训练宇航员在该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在1800-3000米就会出现缺氧,胸闷和恶心等情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高原反应”,但对于宇航员来说,必须要适应5000米的低压环境,因此低压舱是绝对少不了的一台设备。

在当时来说,制作低压舱首先就需要大量的高强度钢材,但我国的冶金水平却难以达到要求,另外也找不到足够多的合格钢材,而如果向美苏进口的话也行不通,毕竟当时的国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不管怎么样,还要我们自己解决掉这一“拦路虎”。后来,有专家提议用苏联二十多年前留下来的一台废弃低压舱,但最后经过检测发现已经完全不能用了。当时,所有人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最后一位南京工学院梁教授提出了一个方式——用混凝土。

梁教授是研究土木工程的,虽然看起来与载人航天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在低压舱方面却有关系,因为梁教授修建的隧道或者涵洞,其实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低压舱”,要解决火车通过时带来的巨大压力。据此,梁教授就受到了启发,用浇筑混泥土的方式代替低压舱的外壁,然后再用生漆调制腻子粉抹在混凝土墙上,以及填补各处的接缝,以起到良好的密闭性。最后,按照梁教授的方式一共修筑的五台低压舱(外壳),不仅完全符合要求,而且还节约了一大笔开销。

紧接着,科研工作者又开始对低压舱进行“装修”,也就是安装内部的设备和零件,而这些也都是七拼八凑得来的,比如玻璃是从苏联废弃低压舱上拆下来的,发电机是从钢铁工厂买来的二手货,还有关键的真空泵,是从上海旧货市场淘回来的,以及对讲机是从以前坠毁飞机上卸下来的,等等。虽然条件艰苦,但最后经过一年多的缝缝补补,总算是弄出来了一台完全能用的低压舱,并且在后期也逐渐加装了其他的辅助设备,比如旋转座椅,失重水槽,计算机系统等等。

正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开始。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设备也开始“鸟枪换大炮”,从混凝土低压舱换成金属低压舱,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实力的强大。现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普丨揽天征途,从曙光号到神舟号
国际空间站再次面临分家危机?舱段间物理分割,理论上没问题
俄罗斯要退出国际空间站,为什么又拖拖拉拉,不爽快?
为啥叫“航天员”不叫“宇航员”?原来是出自他!
登月迫在眉睫,一起来看看中国的载人登月飞船,
随笔||神舟十三完美归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