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拍摄《向宇宙进军》,摄影师体验航天训练项目,可是却承受不了

1979年,我国上映了过一部纪录片——《向宇宙进军》。在纪录片中,实景展现了新中国的科学家们从研究火箭,到制造卫星,最后发展载人航天的整个过程。最值得一提的是,拍摄组进驻航天员训练基地,结果发现了一个航天员训练的秘密,究竟是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世纪50年代,在“美苏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为了增强国防实力,以及提高国际地位,也开始研制火箭和导弹等尖端武器。1955年,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留美回国,不仅带来导弹的技术,更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此后十多年,以钱学森为首一批科研专家们,陆续研制出了火箭和导弹,以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辟了我国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随着国内环境日臻稳定,有位姓叶的导演被上级指派,要将中国探索宇宙的整个过程拍成纪录片,让全国人民都能了解这一段伟大的历史变革。于是,叶导演经过规划,将纪录片命名为《向宇宙进军》,分为三大部分,即《飞向地球》,《卫星的应用》和《载人航天》。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拍摄纪录片十分艰难,但叶导演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在拍摄《载人航天》时,叶导演为了更加真实还申请到航天员训练基地拍摄。

航天员训练基地是保密单位,一般人都不让进去,况且还要进去拍摄,但钱学森觉得《载人航天》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应该给予叶导演一些支持。后来,叶导演得到钱学森的“特批”后,就领着拍摄组的六位同事进驻到了训练基地跟踪拍摄。在前几天的拍摄过程中,叶导演拍摄组还接触到了航天员的训练科目。

在众多的训练科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飞行训练,生存环境训练和应急训练等,而且每一项的训练中,还分了很多的细项。就拿飞行训练来说,有失重飞机模拟失重训练,也有离心机模拟超重训练,还有四柱秋千和转椅,模拟在外太空中的真实环境等。对航天员们来说,每一项训练他们都必须100%的掌握,不能有半点的知识和技能盲区,因为飞船一旦进入外太空,如果有一点的差错都有可能酿成事故,所以航天员都不敢有一丝懈怠,哪怕是最简单的训练科目,也都会一丝不苟的完成,而这也让拍摄组感到十分敬佩。

当时拍摄组里有位小伙子叫做小徐,他对四柱秋千和转椅的训练很感兴趣,也很想上去试试,因为他觉得训练很简单。后来,小徐得到了一次体验的机会,一开始他还满心欢喜,自认为肯定能和航天员做得一样好,但上去后才转了几圈就晕了,而且还是直呼受不了,最后差点没吐出来。结果,其他人看到小徐很快认输都哈哈大笑,而小徐心里也不敢再认为这些科目简单了。在拍摄快结束时,叶导演拍摄组都体会到了航天员训练科目的艰难,所以在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努力和咬牙坚持。

半个多月之后,《载人航天》基本都拍摄完成了,最后拿给钱学森看的时候,他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因为航天项目毕竟是严格保密的,所以很多东西并不能一五一十地呈现在纪录片中。比如,在拍摄火箭发动机喷嘴的时候,镜头就不能从下往上拍,这样就会看到了喷嘴里面的构造,如果再被外国人看到可就有麻烦了。因此,按照钱学森的指导,拍摄火箭时用长镜头,也不能拍特写,只要观众能知道是个火箭就行了。

叶导演又经过将近半年的整理,纪录片《向宇宙进军》才终于上映,并且也还得到了有关领导们的一致好评。但可惜的是,当时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看电影更是奢侈,因此很多的普通老百姓,也就错过了这部优秀的历史性纪录片。如今,我们不仅开始向宇宙进军,而且还取得了令欧美国家都羡慕的科学成就。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空的先驱
钱学森诞辰111周年 | 钱老的航天之路
珍贵资料揭秘!每一位从太空归来的航天员,都有一个感人的默契
为啥叫“航天员”不叫“宇航员”?原来是出自他!
为什么国外叫“宇航员”,中国叫“航天员”?
科普丨揽天征途,从曙光号到神舟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