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成电路立体化发展

SiP系统级封装的传统意义上来讲,凡是有芯片堆叠的都可以称之为3D,因为在Z轴上有了功能和信号的延伸,无论此堆叠是位于IC内部还是IC外部。

但是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3D IC却有了其更新、更独特的含义。

基于芯片堆叠式的3D技术

3D IC的初期型态,目前仍广泛应用于SiP领域,是将功能相同的裸芯片从下至上堆在一起,形成3D堆叠,再由两侧的键合线连接,最后以系统级封装(System-in-Package,SiP)的外观呈现。堆叠的方式可为金字塔形、悬臂形、并排堆叠等多种方式,参看下图。

 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一颗倒装焊(flip-chip)裸芯片安装在SiP基板上,另外一颗裸芯片以键合的方式安装在其上方,如下图所示,这种3D解决方案在手机中比较常用。


基于无源TSV的3D技术

SiP基板与裸芯片之间放置一个中介层(interposer)硅基板,中介层具备硅通孔(TSV),通过TSV连结硅基板上方与下方表面的金属层。有人将这种技术称为2.5D,因为作为中介层的硅基板是无源被动元件,TSV硅通孔并没有打在芯片本身上。如下图所示:

基于有源TSV的3D技术

在这种3D集成技术中,至少有一颗裸芯片与另一颗裸芯片叠放在一起,下方的那颗裸芯片是采用TSV技术,通过TSV让上方的裸芯片与下方裸芯片、SiP基板通讯。如下图所示:

下图显示了无源TSV和有源TSV分别对应的2.5D和3D技术。
以上的技术都是指在芯片工艺制作完成后,再进行堆叠形成3D,其实并不能称为真正的3D IC 技术。
这些手段基本都是在封装阶段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3D集成、3D封装或者3D SiP技术。

基于芯片制程的3D技术


目前,基于芯片制造的3D技术主要应用于3D NAND FLASH上。

东芝和三星在 3D NAND 上的开拓性工作带来了两大主要的 3D NAND 技术。
东芝开发了 Bit Cost Scalable(BiCS)的工艺。BiCS 工艺采用了一种先栅极方法(gate-first approach),这是通过交替沉积氧化物(SiO)层和多晶硅(pSi)层实现的。然后在这个层堆叠中形成一个通道孔,并填充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ONO)和 pSi。然后沉积光刻胶,通过一个连续的蚀刻流程,光刻胶修整并蚀刻出一个阶梯,形成互连。最后再蚀刻出一个槽并填充氧化物。如下图所示。

三星则开发了 Terabit Cell Array Transistor (TCAT)工艺。TCAT 是一种后栅极方法( gate-last approach),其沉积的是交替的氧化物和氮化物层。然后形成一个穿过这些层的通道并填充 ONO 和 pSi。然后与 BiCS 工艺类似形成阶梯。最后,蚀刻一个穿过这些层的槽并去除其中的氮化物,然后沉积氧化铝(AlO)、氮化钛(TiN)和钨(W)又对其进行回蚀(etch back),最后用坞填充这个槽。如下图所示。

3D NAND目前已经能做到64层甚至更高,其产量正在超越 2D NAND,而且随着层数的进一步扩展,3D NAND还能继续将摩尔定律很好地延续。
目前应用在IC制造上的3D技术也仅限于NAND FLASH,随着技术的发展,应该很快也会应用到其它的IC领域,那时候,真正的3D IC时代就到来了!

芯片开封实验室介绍,能够依据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实施检测工作,开展从底层芯片到实际产品,从物理到逻辑全面的检测工作,提供芯片预处理、侧信道攻击、光攻击、侵入式攻击、环境、电压毛刺攻击、电磁注入、放射线注入、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功能、兼容性和多点激光注入等安全检测服务,同时可开展模拟重现智能产品失效的现象,找出失效原因的失效分析检测服务,主要包括点针工作站(Probe Station)、反应离子刻蚀(RIE)、微漏电侦测系统(EMMI)、X-Ray检测,缺陷切割观察系统(FIB系统)等检测试验。实现对智能产品质量的评估及分析,为智能装备产品的芯片、嵌入式软件以及应用提供质量保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武汉新芯刷屏的3D芯片堆叠技术,到底是什么?
先进封装技术综述
ASIC新思维:从2D到3D——TSV的挑战与未来
三星率先开发出12层3D硅穿孔堆叠:单芯片容量提至24GB
封装工艺流程简介
芯片堆叠技术在SiP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