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汲冢鲁壁 周鼓秦山

 福庵先生所刻的一枚印章:“周鼓秦山”。

边款:“周鼓秦山,东坡语也。福厂取以作印,有景仰之志焉。丁卯十月朔日刻竟并记。”

丁卯年,即是1927年,福庵先生48岁。正是此年他篆写了《说文部首》,刻“石奴”朱文印,“末技游食之民”朱文印等。

我猜想福庵先生应当很景仰和喜欢苏东坡的,1918年他游武昌归来就刻了一枚“梦坡居士”朱文印。况且,福庵先生是杭州人,又有哪个杭州人会不喜欢苏东坡呢?

再说,不管天南地北,又有哪个读书人,会不喜欢苏东坡呢?

“周鼓秦山”,出自坡公的《文勋篆铭》,全文很短:

“世人篆字,隶体不除。如浙人语,终老带吴。安国用笔,意在隶前。汲冢鲁壁,周鼓秦山。”

文勋,字安国。他是包拯的外甥,跟苏东坡年纪相仿,后来在南方各地做转运判官,做的官一直不算大。善画,工篆书。

熙宁七年,苏东坡做了三年杭州通判后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在密州,留下了那首豪气冲天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他与文勋就是在密州相识的,东坡有很多诗词文章都提到过文安国,后来两人虽都辗转各地,友情仍延续终生。

文勋的篆书很雄伟劲净,东坡他赞赏有嘉,《文勋篆铭》就是极高的评价。

汲冢:即指汲冢竹书。

西晋太康两年(公元281年),在河南汲县这个地方,有一个叫不准(Fǒu Biāo)的盗墓贼,掘开了一座古墓,墓中有大量的竹片。这事后来闹大了,上报了朝廷,晋武帝派人整理研究后发现此墓是几百年前战国晚期的魏王墓,出土的竹书是以古文字用浓墨写在竹片上,是魏简,属晋系,有魏国的纪年史书、易经、穆天子传等,共有75篇。这几十车竹简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

汲冢竹书的原件后来南北朝失传了,但是晋武帝时期的学者们用当时的隶书整理抄写了出来,使内容保留了下来。

鲁壁: 又称“壁中书”。

西汉景帝有个儿子被封到山东,称鲁王,他在曲阜盖王府的时候,拆了孔子的故宅,结果从墙壁里得到了大批竹简,这些鲁简就是用古文字书写的《春秋》、《尚书》、《仪礼》、《论语》、《孝经》等书。相传这是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这些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

儒家典籍在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几乎焚毁殆尽,汉初复兴儒学,不惜重金广求古籍,年老的儒者凭记忆背诵古经,用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当时称作“今文经”。鲁壁发现的经书与“今文经”有着不小的区别,所以被称为“古文经”或“孔壁古文”。

所以"汲冢鲁壁"现在就是代指古老的先秦古文字了,也指最珍贵的古代文化典籍。

对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来讲,孔壁竹书和汲冢竹书这两批古籍资料具有相当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王国维甚至认为,它们是汉代以来中国学问上最大的发现。

竹简其它著名的考古有: 湖南长沙仰天湖竹简、河南信阳楚简、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上海博物馆楚国竹简、最近的清华简等。

周鼓:指石鼓文。

石鼓文于唐初在陕西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被发现,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记述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

发现之初,唐代的韦应物等人认为是“周文王之鼓,宣王刻诗。”北宋欧阳修也基本同意,所以同时代的苏东坡在这里称之为“周鼓”。

后来的的考古界认为是“石鼓秦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造诣极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临习时的借鉴。(这一段先抄上,还读不溜呢。)

秦山:秦代石刻文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五次东巡齐鲁吴越之地,留下了七大刻石,分别为《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这些石刻的文字史上记载都是出自李斯之手。

唐朝李嗣真《书后品》说“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到今天这些石刻真迹大都已不在了。仅《琅邪刻石》存残石十三行,八十四字,还是秦二世补刻的诏书。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苏东坡在密州的时候,多次去过琅琊台,还从民间得到了石刻的旧拓本。后来文勋来密州,摹写了此石刻,苏东坡为此写下《书琅琊篆后》。

《书琅琊篆后》

秦始皇廿六年,初并天下,廿八年,亲巡东方海上,登琅琊台,观出日,乐之忘归,徙黔首三万家台下,刻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刻诏书其旁。今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自始皇帝廿八年,岁在壬午,至今熙宁九年丙辰,凡千二百九十五年。而蜀人苏轼来守高密,得旧纸本于民间,比今所见犹为完好,知其存者,磨灭无日矣。而庐江文勋,适以事至密。勋好古善篆,得李斯用笔意。乃摹诸石,置之超然台上。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正月七日甲子记

可惜后来文勋的摹本也佚失了。

苏东坡是个难得的全才,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都可以说是当时的第一。看东坡的传记,我觉得他对于自己的书法,倒不太看重,可能人生到了一定的境界,觉得技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吧。

但他有自己独到的书法思想,对文字的研究也很深入。他曾说过,“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写道:

东坡评文勋篆云:“世人篆字,隶体不除,如浙人语,终老带吴音。安国用笔,意在隶前,汲冢鲁壁,周鼓泰山。”东坡此语,不特篆字法,亦古诗法也。世人作篆字,不除隶体,作古诗不免律句,要须意在律前,乃可名古诗耳。

这里将 “意在隶前” 引伸到诗词创作的 “意在律前”。张戒其他的评论也很独到,有时间要看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金庸小说中的挥毫泼墨
【知识】书家第一法则 后劲本石鼓文
石刻之祖:《石鼓文》高清拓片
石鼓文石刻展示与石鼓文字体形状
大篆之美
〖经典〗秦篆书绝品《琅琊台刻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