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晓冬之警心的初心||情深之切切,开悟之彻彻

本期刊发目录:
一、《爷爷,我儿时的闹钟》;

二、《父亲送我的那第一双皮鞋》;

三、《父亲的背影》;

四、《母亲的手机》;

五、《百年祖屋》。

一、爷爷,我儿时的闹钟
文/熊晓冬

        “闹钟”许多人都有,而我儿时的"闹钟”便是我的爷爷,爷爷就是我们儿时的“闹钟”。

         在农村老家时,我们五个兄弟姐妹中,大姐、大哥比我们年纪大了许多,他们或已参加工作,或在外求学。二姐、我、妹妹年纪相差不大,均就读于村小。每天早上六点,爷爷这个”闹钟”就会像闹钟一样,准时“闹”响,逐一叫我们起床、上学。这是爷爷"闹钟"的第一大功能,即:准时报点催我们上学早起的功能。那时候,小学有早读,老师真的非常敬业,师生关系很纯洁。不像现在的个别学校,深受当下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若要求小孩被关照,家长就必须带小孩到老师家中接受所谓的补课。当然,这是题外话了。但我的意思是,那时候我上小学,有早读,得早起上学才行。学校就在本村庄内,上完早读,便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后,再又去上课。因此,爷爷这个"闹钟"非常之重要,是我们所依恋,不可或缺的。爷爷就是一个很人性化的”闹钟”,会准时叫我们起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爷爷"这个闹钟"的第二大功能,就是具有定时叫我们上床睡觉的功能!如果我们晚上做完了作业,爷爷就会让我们抓紧时间洗脸、洗脚,催我们早点休息。因为第二天要早起,必须赶到学校去晨读。

        爷爷,我儿时的"闹钟”,您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个春夏秋冬,走过每个日落日出!
        
        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到相邻公社任职,因此,我们举家搬迁至父亲工作的地方。自然,爷爷也跟随我们,来到了一个全新的而又陌生的地方。爷爷,我儿时的“闹钟”,我们当然得"带着”啊!每个夜晚,我们在灯光下,一起做作业时,总能看见“闹钟”爷爷那慈详的面容。“闹钟”爷爷会一直默默地在旁陪着我们、看着我们。我能感受到"闹钟”爷爷那慈爱的目光。爷爷,出生于清末年间,即一九0一年。爷爷是个非常和善的人。也非常乐于助人,在村里口碑佳。早年,爷爷读过私塾,识字、断文、算术那是顶呱呱啊!尤其是算盘打得十分出色,在村中也算是个“名人”。爷爷还精通八卦,好推测,善看风水,是民间的"风水大师”。村中的红白喜事,村民家的难事,村民们都要求助于爷爷,或求爷爷帮择个好日子好时辰,或求爷爷指点迷津,以早日摆脱困境。我小时候经常看见爷爷看线装的《易经》古书,可惜,家中多次搬迁,失落了。如果是留传至今,其价值一定不菲。爷爷崇尚自由,不喜欢受约束,被人管着。村中的第一大财主,知道爷爷算盘打得好,想叫爷爷去做其大管家,爷爷硬是没去。若爷爷贪图一时的荣华富贵,土改时,爷爷一定会被划为地主,父亲就是地主崽子,我们就是地主孙子了。这样的话,父亲也就入不了党,也就当不了国家干部。而且,爷爷一旦当了那个大总管,一定还会枪毙。因为,当年任大财主家的那个大管家,解放初期,被人民政府就地处决了。悬啊!好在爷爷有前瞻性强。我们家是一九七八年下半年,从老家搬来某公社驻地的。那时候,爷爷已七十七岁高龄了。我们非常喜欢爷爷,老缠着他,要他给我们讲讲民国的啊,清朝的啊一些故事。如果我们作业做得快,完成得早,"闹钟"爷爷总会跟我们讲些解放前的趣人趣事,因为爷爷亲身经历过,所以爷节讲起来很真实,我们也爱听。这就是爷爷“闹钟"的第三大功能,具有讲故事的功能呵!

        记得 二姐有一次,以《爷爷,我的“闹钟”》为题,写了篇作文,被老师当作习作,在班上进行了宣读。爷爷知道后,会心地笑了!我们看见他笑得是那样的开心,笑得也越发慈祥了。爷爷,我儿时的”闹钟”,就这样不知疲倦地时刻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度过了那非常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美好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一晃就到了一九八一年冬。这一年我已读初中二年级了。一向硬朗的爷爷,胃痛开始加重(爷爷,胃病三十多岁时就有)。即便爷爷病重期间,他老人家在病痛中挣扎着,我儿时的"闹钟”仍会准时地响起来。每天准时、准时……,坚持不懈、竭尽全力……,为的就是叫醒他的孙儿、孙女们准时起床、上学!  我能想像得到,身体极度虚落的爷爷,是如何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也要尽一份“闹钟”之职责啊!

        我今天想起来,就像是昨天一样,耳边仍不时地听到爷爷“闹钟”的“闹”声,那是爷爷爱的叫唤。我们也曾多次恳求爷爷早上勿须再叫我们起床,我们会起床的。可爷爷第二天早上依然像"闹钟”般把我们“闹”醒。那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陪伴我十几载的“闹钟”戛然而止了。我们从此失去了一个世界上最好的、也独一无二的“闹钟”了。

        爷爷,离开我们已三十五年有余了,而那亲切的“闹钟”声一直回旋在我们耳畔;爷爷,我儿时的"闹钟”,我们永远怀念您!

文艺评论家胡金全点评:

尊崇初心,铭记初心,不是怀古恋旧、“念老皇历”,不是厚古薄今、眼睛“向后看”,不是纠结过往裹足不前;而是通过对初心的不断修养与升华,为美好人生提供正确导航和强大引擎。

作者熊晓冬在怀古恋旧的文字中,通过“闹钟”抒发了对其爷爷的怀念之情。“闹钟”虽然已经失去,“而那亲切的‘闹钟’声一直回旋在我们耳畔”;爷爷虽然已经离开,而闹钟一直心中,闹钟也许养成着作者一生的作息时间、时间观念……。


上图:熊晓冬书法作品

相关链接:

【名师名家名人坛】知名诗人、书法家熊晓冬警心与诗魂


二、父亲送我的那第一双皮鞋
文/熊晓冬

        当下的男士和女士们脚上穿着各种颜色的、各种样式的皮鞋,可谓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民都不富裕,基本在温饱线上挣扎,那拥有一双皮鞋,是不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梦想呢?

          望着窗外的美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飘飘荡荡的思绪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曾经在外求学的懵懵懂懂的青春年代,我的第一双皮鞋浮现在我眼前。尽管如今的我早已拥有多双皮鞋,有皮凉鞋、单皮鞋、棉皮鞋、休闲皮鞋等,可对我的第一双皮鞋难以忘怀,这不仅是因为父亲送我的第一双皮鞋,更是因为父亲教给了享用一生的“穿皮鞋原则”。

         记得那是在县城读高一的时候,即一九八三年秋,父亲用自己工资的一部分,从商场买了一双用猪皮制作的皮鞋给我穿。那时候,父亲在乡镇政府办公室工作,月收入估计有百把块钱左右。因家中贫穷的缘故,父亲从来都没有穿过皮鞋。所以,父亲把穿皮鞋的机会让给了我,觉得我在县城读书,很需要拥有一双皮鞋吧!可以说,我是全家人当中第一个穿皮鞋的人。

          那是一双怎样的皮鞋呵!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皮鞋是用猪皮制作的,皮质也非常硬,样式有点像今天休闲款式的,估计也就十几元一双,应该是很便宜的那种。要知道在那时流行的是一种三节包的用牛皮制作的皮鞋,穿在脚上,显得非常大气!如用皮鞋油一打,皮鞋顿时锃亮锃亮的。想象,若穿上一套宽松的、肥肥的黄军装,并且在皮鞋底后跟处各钉一块铁皮,再挎上一个军用书包去上学,在当时可是许多男生们梦寐以求的,用现在的话说,那可是帅呆了、酷毙了!不论走在校园何处,总能吸引众人的眼光!

         哥哥是当兵的,他送了一套崭新的黄军装给我,还送给我一个军用书包,但唯独缺一双皮鞋。正好父亲给我买了一双皮鞋。这"行头”都配齐了,我也能自豪地出入校园了!心里真的是美兹兹的,尽管那双皮鞋是用猪皮制作的,尽管那双皮鞋显得也不够大气,但总比没有强吧。还好,这双皮鞋非常合我脚。四十码。我由此更加验证是父亲特意买给我穿的。因为父亲穿的鞋比我小一码。我也顾不得这些,一到县城,赶忙跑去某鞋摊,在这双皮鞋底的后跟处也分别钉了一个铁皮,走起路来,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于是在晚自习前,我穿了一套黄军装,斜挎一个军用书包,穿上鞋后跟钉了铁皮的用猪皮制作的皮鞋,雄纠纠、气昂昂地走进了教室。脚底下发出“嘀唃"、“嘀唃“的声响,很有节奏感,生怕同学们不知道似的。我的同学们都投来异样的而又羡慕的目光。我微微一笑,神气十足地坐在位子上。

         第二天上午,班上的同学看见我穿的是用猪皮制作的皮鞋,而不是那种大气的、豪爽的三节包用牛皮制作的皮鞋,只见那肥大的军用裤子把小小的皮鞋已遮去大半。当然,脚底下发出的"咔咔”的声响,依然可以判断我穿的也是一双皮鞋。我的同学们又是异样的眼光,不过我感觉是有点怪怪的。下完课,我赶紧回到寝室,偷偷地包起皮鞋,重新穿上哥哥送给我的军用胶鞋。

         星期六下午,我回到乡下家中,我便把皮鞋丢给了父亲,说:"穿这样的皮鞋,人都丢大了,不穿。“父亲语重深长地对我说:“鞋子是用来穿的,又不是为了显摆,只要合脚就行。今年流行三节包,说不定明年就流行其他的款式。关键是要整体搭配好,你不能穿肥大的军裤,应换其他样式的裤子,这样穿那双皮鞋,会有不同的效果”。我按照父亲的提示,换了件不肥的普通裤子,皮鞋都能看得见,也不觉得皮鞋小了,很协调。

         重新回到学校读书,我也坦然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是呀,不管是什么皮鞋,首选是要合脚。作为一名学子,皮鞋也有皮鞋的好处,不会脏,一打油,像新的一样,毕竟胶鞋脏了要洗洗刷刷,可以省去不少洗刷鞋子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就多了。从此,我走在校内校外的路上,也自信了许多。

         父亲送我的那第一双皮鞋,我一直穿了三年。后考取某中专,才把那双皮鞋换了下来。二十多年来,我已穿过多双皮鞋,但父亲送我的那第一双皮鞋却永远也无法忘却;"鞋子是用来穿的,不是为了显摆的"、"不攀比,要实用"——穿皮鞋原则更牢记在心。父亲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让我受益终生! 

文艺评论家胡金全点评:

百姓有谚云:“根正苗不歪。”初心的本质在于一个“正”字,乃是堂堂正正的正能量。坚守初心,须抵御一切诱惑,具有海枯石烂不变色、风吹浪打不动摇的“定力”和韧劲。

熊晓冬先生警校毕业后一直在公安战线勤勤恳恳工作至今,低调为人、文艺修心……。这与其父之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鞋子是用来穿的,不是为了显摆的"、"不攀比,要实用"。今天有此文也正是作者坚守“穿皮鞋”的初心的体现。


上图:熊晓冬书法作品


相关链接:

【名师名家名人坛】知名诗人、书法家熊晓冬警心与诗魂


三、父亲的背影
文/熊晓冬

         前几日,我抽空到父母家中小坐。父母和家政大姐,刚吃过晚饭。见天色已晚,父亲便起身收拾垃圾,并集中到一个塑料袋中,准备出门倒垃圾。我赶紧上前,想帮忙。父亲连连摆手,说:"不需要,不需要,省得换手,你先在家里坐一下,我马上就回。"我站在家门口,看着父亲步履蹒跚的远去的背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父亲真的年纪大了。

        我的父亲今年八十一岁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特别期待父親的到来。那时候,我们家住乡下老家,父亲却在公社上班。父亲一般情况下,会每个星期骑自行车回家一次。父亲的到来,是我们全家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因为父亲会带给我们一些好吃的东西,比如糖果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物质匮乏,糖果可是稀罕物。第二天早上,父亲又要去上班,我们会依依不舍地将父亲送至村口,看着父亲矫健地骑上自行车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这个时候的父亲的背影,是那么的矫健,那么的充满活力,虽已过几十年,仍然长久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父亲就是我们家的核心和依靠。

        父亲一生坎坷。只有初小文化的他,凭着刻苦自学,从初级社,高级社,再到公社,从事文书和财会之类的工作。因其文章写得好,文革期间,被当时的县革委会主要领导相中,破格选调到县革委会抓促部工作。抓促部全称为抓革命促生产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只工作一年,父亲考虑家中子女多,爷爷、奶奶也要照应,单靠父亲每月二十九元工资,无法使家庭正常运转起来。那个时候,干部也非常清苦,除工资外,没有其他任何津贴补助。试想,若在家乡工作,就可以帮衬下家里。因为家在农村,有自留地、菜园地,生活是能过得去的。父亲在县革委会上班,即使再省,每月也要十几元开支。所以父亲谢绝了组织的挽留,置美好前程于不顾,带着众人的不解,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公社,担任一般干部。后凭着自身努力,当上了公社办公室主任一职。一九七四年,时年三十七岁的父亲,被县革委会破格提拔为公社革委会书记一职。可好景不长,当了四年多公社革委会书记的父亲(这时候,公社革委会又改回称公社党委了,没过多久,公社便也改回称乡称镇了),因历史政治原因,被免去书记一职,降为一般干部。父亲被免职的最初的那段时光,是父亲最消沉的时期。因为,我们家人总能看到父亲低着头走路的背影,已没有了往日的自信、从容。过了数月,经过自我调理,在亲友和众多乡亲们的宽慰下(当地的乡亲们,十分理解父亲,更念父亲在书记任上的勤勉尽责的所为,依然称呼已免职的父亲为书记,依然非常尊重我的父亲),笑容重回父亲的脸上,家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父亲的背影依然矫健而自信。

        一九八七年,父亲在组织的照顾下,调入县水电局工作,担任人秘股股长一职,我们家也顺利在县城安家落户。父亲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敬重。一九九七年,父亲光荣退休。父亲退休后,每天上午九、十点、下午三、四点,会定时手提一大壶灌满茶水的杯子,乐悠悠地到县城礼步湖公园,与同样退休的老干部们谈着天说着地,充分享受着美好的闲暇时光。这时候的父亲的背影是悠闲、充实而快乐的,没有一丁点儿失落感。

         二零零八年,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刚开始的头几年,母亲尚可以自理。由于我们几个做子女的,工作忙。照料母亲的重任,基本上落在父亲肩上。买菜、煮饭、洗衣、拖地等家务事,父亲全包了下来。但是后来,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愈发严重了。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们商量了一下,专门请了个全职家政大姐,料理母亲的日常起居生活。正是在父亲和我们做子女的不离不弃的照顾下,母亲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父亲常对我们说:"你们只要好好工作,家里的事,不用你们操心。"如今,看着已慢慢变老的父亲的背影,却透着一份坚强、一份坚守。

        父母在,家就在。父亲的背影,伴我成长。我也深知:经常回家陪伴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顺。愿我亲爱的父亲,身体永远健康,安享幸福的晚年。

文艺评论家胡金全点评:

何谓初心?是为之奋斗的理想,是百折不回的信念;是引领人生的旗帜,是照亮前程的灯塔;是高楼大厦的基石,是百川归海的溪流;是天真无邪的童心,是展翅高飞的雏鹰;是春归大地的一抹新绿,是日出东方的一缕曙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积淀与薪火传承。

父亲的背影,是那个朴实的年代的背影,是那个年代朴实的共产党员的背影,是朴实的基层干部的背影……。这个“背影”是熊晓冬先生的人生旗帜,是引领他人生的灯塔,是积淀在人生中的初心。


上图:熊晓冬书法作品


相关链接:

【名师名家名人坛】知名诗人、书法家熊晓冬警心与诗魂


四、母亲的手机
文/熊晓冬

             
        母亲不知从何开始,非常迷恋起手机,还非常喜欢用手机打电话,对手机爱不释手。总会在一群老太婆身边,掏出手机,打给我们,还会对老太婆们说,刚刚跟那个那个子女通了电话。母亲自从会用手机打电话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十年前,小妹给母亲买了个手机,用的是电信卡。同时,为了方便老母亲打电话,小妹专门设置了拨打电话的快捷方式,从一至五,分别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代号。比如,母亲按”四”就可直拨打我的电话,很好操作。母亲用上手机最初的时候,那种兴奋劲就甭提了。那时候,母亲头脑清楚,身体硬朗。喜欢与街彷老太们购物、买菜、锻炼。所以,母亲一定会将手机时刻放在口袋里。在任何时间,只要母亲一时高兴,就会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打个电话。一般白天为主,偶尔也会在晚上十点多钟打过来,我在深夜里接过母亲几次电话。问母亲有什么事情。母亲说:”没什么事,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和你聊聊天”。我说:”昨天我不是在家里吗?您打电话,应该有急事才能打,您半夜打来,我还以为您不舒服了,搞得我很紧张。"我说归说,母亲仍照样会在我要么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要么与朋友聚会的时候,要么在中午或晚上休息的时候,打来电话。我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无非是在电话中说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什么今天老家来了谁谁?什么她昨天和一些老太婆去了哪里等等。有时我会耐着性子听她说,可听多了,也会不耐烦,要么主动挂掉母亲的电话,要么让母亲一个人在电话里说个够。


        九年前,母亲就开始有点不正常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我们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一次,母亲开煤气后,锅干烧着,忘记放油放菜,幸好父亲在旁,才没引起重大事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此,父亲就不让母亲烧饭、买菜了。于是,我们为父母亲请了个钟点工。“闲”下来的母亲,打电话的时间就更多了。她会一天多达十多次地分别打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我们有时也真的受不了,也采取对策,要么干脆不接,要么干脆直接关机。可刚一开机,母亲的电话又会准时打来。或许是我的态度最好的缘故,或许母亲最疼爱我吧,母亲打给我的电话是最多的。


        后来,母亲越发糊涂了,不知啥时把手机给弄丢了。用惯了手机的母亲,一时竟坐立不安,像是把子女弄丢了似的。我对父亲说:"我刚好买了个新手机,把我原先用的手机给母亲使用吧。"母亲已离不开手机了。我便为母亲办了个移动卡。


        再到后来,母亲的老年痴呆症已越来越严重,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母亲对手机却依然是情有独钟。清醒的时候,会在凌晨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来个电话,搞得我们休息不好。我们几个商量,母亲的手机费不再充值,这样,电话就打不出去。有一次,母亲问我,打电话给你们,怎老是一个女的在说话。我哄她说:”我们刚好有事,别人代接的。”我们当然知道那是手机语音提示音:”此电话已欠费"。不知母亲是否知道我在骗她呢?

        六年前,母亲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了。由于我们平时都忙于生计,不可能时刻陪伴在母亲身旁。因此,我们为母亲物色了一个二十四小时陪护的家政人员,来料理母亲的日常生活。既便母亲已如此了,但母亲若有时想起了手机,还会说:”我的手机呢?”家政大姐,就会告诉母亲,在枕头旁。母亲此刻拿起手机,高兴得就像个小孩似的。这时候,母亲的手机已是母亲的一个念想,一种慰藉了。


        想想现在挺后悔的,尚若在母亲清醒的时候,接听母亲的电话时,如果能再多点耐心,该多好啊!哎!母亲,我已好想好想听听您在电话里的声音了,无论您在电话里给我说多久,我一定会耐心地听您说的。如今,我们做子女的,也只能经常回回家,多跟母亲您多说说话了。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已有八年,在家政大姐和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的精心照顾下,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愿老母亲永远健康长寿。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已深深地懂得,处于停机状态的母亲的手机,无不时刻在提醒我,要常回家看看啊!

文艺评论家胡金全点评: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的基本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力量。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母亲的手机》一文,作者通过描述母亲对手机的爱不释手的打电话、糊涂的用手机到母亲老年痴呆状况下惦记手机,刻画一位伟大母亲对家庭与子女的爱,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家、一个有着孝道文化的家。这篇文章在“不忘初心”的感人费附中,传承“孝道文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古往今来,不同时代,都演绎着一个相同的主题,那就是感恩父母,尊敬老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父母、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安慰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辛苦操劳的欣慰和快乐。


上图:熊晓冬书法作品

相关链接:

【名师名家名人坛】知名诗人、书法家熊晓冬警心与诗魂

五、百年祖屋
文/熊晓冬

        好久没有写文章了。今天早晨很安静,自己总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总想写点什么?好抒发下自己的情感,回忆回忆下过去。昨晚,祖屋不时地出现在我的梦中。何不写写我家的祖屋呢?把美好而纯真的童年留住。因为我的整个童年就生活在祖屋之中。

        我的家乡是一个很美丽的乡村,依山傍水。家乡是一个大村。祖先早年从湖北省迁入赣北此地,人口众多,有二、三千人之众,是周边乡村最大的村落,皆为同姓同宗同族。村中风景如画。听村中老人讲,我们村的风水非常好。祖先选在这里开枝散叶,就是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自开基二百多年来,在清朝末年,本村走出了多名府台、知县;民国时,本村也诞生了数位将军、市长;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本村又孕育了市长、县长、教授、科学家等,不下百余人。能出生于此,实乃我之荣幸也。

        我家的祖屋建在村西,坐西朝东。祖屋分主屋和附屋。两边附屋紧挨着主屋。附屋为南北方向。总建筑面积达二百多平方米。祖屋始建于清末年间,是我曾祖父与三曾祖父合伙在一块兴建的,堂屋共用。祖屋是典型的江南风格,为木质结构。曾祖父家住北侧,三曾祖父家住南侧。曾祖父生二子,即大祖父和祖父。曾祖父过世后,属于曾祖父一侧的家产由祖父继承,大祖父继承他处房产。

        祖父也生有二子,即大伯和父亲。祖父过世后,属祖父的房产由大伯和父亲继承。父亲分到祖屋的一间厨房和一间卧房。卧房即为附屋。就是那间附屋,不仅为我们全家遮风挡雨,还承载着我许多幸福、美好的童年往事。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家,我排行老四,有兄弟姐妹五人。童年的印迹,依稀可见。

        附屋虽小,仅有十五个平方米,却摆了两张床,一张大床,一张小床。二个姐姐和妹妹及母亲睡大床,哥哥和我睡小床。父亲当时在公社上班,基本上在公社吃、住。家虽小,心却很温暖。

        我记得特别深刻的是,附屋前的天井,是我们兄弟姐妹和邻家孩子嘻闹玩耍的地方。我家祖屋的天井很大,有上百个平方。之所以称之为天井,是因为南、西、北面均有房屋围绕,只有东面敝开,没有建筑物。天井的构造之奇思妙想,对于今日也毫不逊色。它有非常先进的排水系统,即使下再大的雨,天井也不会积水。值得称道的是,天井均铺有大大的红石。要知道,那是百年前所建。即使雨季,天井之地面也是干净得很。所以,夏天里,大人们在屋角两边各放置一只大缸,并随时将大缸盛满水。我们男孩子们,就用脸盆或木桶取些大缸里太阳晒热的水,再加上些冷水,冲澡特别的爽!每个炎热的夏日之傍晚,我们家里的人,都坐在天井里,吃饭、聊天、纳凉。每每想起来,就象是在昨天,温馨无比!那时候,没有空调、电扇,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太热呢?还是兄弟姐妹多,好啊!不像今日,我家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一家三口,住着一百多平米的楼房,虽宽敞,却没有我儿时的热闹!

        后来,父亲高升到乡邻公社任要职,我们全家也离开了百年老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三曾祖父家的后人们,由于人口较多,且当时大多在家务农,已完全住不下了。便提出拆掉百年祖屋,在原址上,一分为二,各做各的房子。由于大伯家和父亲家的几个孩子均在外工作,所以祖屋一直借给三曾祖父家的后人们,也就是堂兄弟们居住。父亲自然也同意拆掉百年祖屋。

        父亲为了不让我们远离故乡太远,也与大伯合伙在分得的地基上,建了一栋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对我儿子来说,那就是他的祖屋,是我们的根。

        百年祖屋早已拆除,可祖屋的屋貌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

文艺评论家胡金全点评: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解释如下:

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百年祖屋早已拆除,可祖屋的屋貌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因为祖屋里有作者儿时的快乐、有作者先祖们的生活、有家风与传统……更有熊晓冬先生“初心”的记忆。

纵观熊晓冬先生五篇美文,总结为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虽然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总开关”不能划等号,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初心”走多远,人生才能走多远。在这里衷心祝愿作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麦家:日本佬
青山: 父亲的回忆
“钻石”是怎样炼成的(41)
无尽的思念—————父亲去世三周年祭
只因初心,便得始终
我的父亲李宗仁这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