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仲舒:「天人三策」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汉史上有名的三次对策,那是元光元年(前一三四)之事。当时受推荐的文士有数百人,唯董氏之对策被汉武帝推为举首,其原因在于他提出的理论适应于当时时代的需要。西汉前期的帝王、吸取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注意休养生息,以黄老「无为而治」为其治国思想,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到汉武帝即位时,已进入强盛时期,所以汉武帝在第一道制书中就提出:「〔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在对策中,首先提出「一统」是古今社会的共同要求,为巩固「一统」就必须「尊君」,即在政治上推行君主的专制统治。为此,他以「君权神授」论为君主建立起权威,说天是最尊贵、至高无上的,君主是受命于天以统天下,因此其意志也是绝对的。当君主的政治违背天意时,上天会以灾变、怪异等「天谴」形式,对他发出警告。 

汉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对策惊叹不已,于是又第二次下制册问,想知道上古治道与当今有何不同。董仲舒答以当用「文德」治天下,重视德治、教化而不是一味强调刑罚,同时建议置办大学,培养适用的统治人才。武帝见此,意犹未尽,又下第三道册问,命董仲舒进一步论述治国之道,董氏于是在对策中提出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同上)的著名论点,论证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为统治思想,说百家异说只能造成思想混乱,所以要将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各家之说宣布为非法,「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才能做到「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同上)。

董仲舒的对策,以「天人之际」为理论根据,故被人称为「天人三策」。它以「君权神授」论证了汉王朝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又定儒学为一尊,使国家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故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汉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促进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使生产和科学获得较大的发展。经董仲舒倡言之后,孔子在封建社会具有了教主的意义;又使以儒经为教条的学风和经院式的哲学取得了支配地位,先秦生动活泼的百家争鸣气氛由此而受到窒息。

下面是正文
   楚庄王第一
   原文:楚庄王杀夏徵舒,春秋贬其文,不予专讨也
   翻译:楚庄王杀了陈国的夏徵舒,《春秋》在文章中贬斥了他,这是为了表明诸侯不可以在没有天子的命令之下擅自讨伐。
  按:此事见於《公羊传 宣公十一年》,“楚人杀夏徵舒”,公羊传以为,按春秋体制,称呼诸侯应称爵位,按理,应称楚子,而此处是称为楚人,是一种贬称,是为了表明诸侯照理不可以擅自杀戮。
  考:此事是指陈灵公与大臣孔宁、仪行父和夏姬通奸,不理朝政,其恶行被夏姬之子夏徵舒得知,杀了陈灵公,孔、仪二人投奔楚国,楚庄王以此为由,讨伐夏徵舒,恢复了陈成王的王位。
  
  原文:灵王杀齐庆封,而直称楚子,何也?
  翻译:但是楚灵王杀了齐国的庆封,却可以称为楚子,这又是为什麽呢?
  按:此事见於《公羊传 昭公四年》,“楚子、蔡侯、陈侯、许子、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公羊传以为,不提战争地点是为了申明“不予诸侯专讨”之义,对楚子一词的解说,不见於公羊传,为本书发明。
  考:齐景公时期,庆封作乱,独霸朝政,後为众人反对,逃到了吴国,吴国接纳了他,安置其于防,楚灵王攻打防地,杀了庆封。
  
  原文:曰:庄王之行贤,而徴舒之罪重,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贬,孰知其非正经。是故齐桓不予专地而封,晋文不予致王而朝,楚庄弗予专杀而讨。
  翻译:这是因为楚庄王本来就是贤君,而夏徵舒的罪行太重,以贤君的地位去讨伐重罪,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而看不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不加以贬斥,人们将不知道什麽是正确的做法。所以《春秋》不给於齐桓公擅自封地的权力,不给於晋文公招致天子的权力,不给於楚庄王擅自讨伐的权力。
  按:楚庄王事见上,齐桓公之事见於《公羊传 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於聂北,救邢”,公羊传以为诸侯亲自率军,而文中却只提部队,是为了表明对齐桓公的贬斥,责备其没有经过天子而擅自封国。又《公羊传 僖公十四年》,“诸侯城缘陵”,公羊传以为不提到齐桓公师因为其没有天子的命令而擅自封国。
  考:
  
  原文:三者不得,则诸侯之得,殆此也。此楚灵王之所以称子而讨也。《春秋》之辞,多所况。是文约而法明也。
  翻译:三位贤君如此做尚且得不到褒奖,则诸侯如何做值得被赞许,可以通过这个类比得到。这就是楚灵王虽然擅自讨伐而仍旧称子的原因。春秋的行文方式,多用类比的手法。这样做文字简约而道理却很明瞭。
  
  原文:问者曰:不予诸侯之专封,复见於陈蔡之灭。不予诸侯之专讨,独不复见於庆封之杀,何也?
  翻译:有人若要问:“不给予诸侯擅自封地的权力,这个意义又重复体现在陈国、蔡国的复国这件事上。不给予诸侯擅自讨伐的权力,却没有在楚灵王杀庆封这件事上加以体现,这是为什麽呢?”
  
  原文:曰:《春秋》之用辞,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今诸侯之不得专讨,固已明矣。而庆封之罪未有见也,故称楚子以伯讨之,著其罪之宜死,以为天下大禁。曰:人臣之行,贬主之位,虽不篡杀,其罪皆宜死,比於此其云尔也。
  翻译:《春秋》的行文方式,是已经很明瞭的道理不再重复,而对於尚未明瞭的道理著重加以强调。现在“诸侯不得擅自征讨”的道理,已经很明白了。而庆封所犯的那种罪行以前没有出现过,所以《春秋》上称作,楚子做盟主来讨伐,这样能够表明庆封罪该受死,把这种行为作为世上最大的禁忌。春秋之义:作为人臣,使君主丧失了尊贵的地位,即使没有篡权或者杀害君主,这个罪行也是死罪,後世如果有这种行为的臣子,不必等他有篡位弑君的行为,就可以直接加以诛杀了。
  
  
  原文:《春秋》曰:“晋伐鲜虞。”奚恶乎晋而同于夷狄也?
  翻译:《春秋》上提到:“晋伐鲜虞。”为什麽要把晋国同夷狄等同起来呢?
  
  原文:曰:《春秋》尊礼而重信。信重於地,礼尊于身。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礼而死於火,齐桓公疑信而亏其地。《春秋》贤而举之,以为天下法,曰礼而信。礼无不答,施无不报,天之数也。
  翻译:这是因为《春秋》看重尊崇礼和信。信用比土地重要,礼法要比身体还要宝贵。宋国的伯姬因为严守礼法而死在火灾中,齐桓公因为严守信用而丢失了土地。《春秋》认为他们这样做很贤明并加以推崇,作为天下行事的准则,就是礼和信。【待考】
  
  原文:今我君臣同姓适女,女无良心,礼以不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
  翻译:现在我国君臣以同姓的身份到他那里去,他却不讲良心,不按照礼法对待我们,又恐吓囚禁我们,这难道不是夷狄的做法么?
  
  原文:公子庆父之乱,鲁殆危亡,而齐侯安之。於彼无亲,尚来忧我。如何与同姓而残贼遇我。
  翻译:公子庆父作乱的时候,鲁国就将近灭亡,齐桓公出面安定了局势。我们跟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都能来为我们排忧解难。为什麽晋国作为同姓对待我们却如此狠毒呢?
  
  原文:诗云:“宛彼鸣鸠,翰飞九天。我心忧伤,念彼先人。明发不昧,有怀二人。”
  翻译:
  
  原文:今晋不以同姓忧我,而强大厌我,我心望焉,故言之不好。谓之晋而已,婉辞也。
  翻译:现在晋国不以自己作为同姓为我担忧,却仗著自己强大欺负我国,我国对此心怀怨恨,所以不给予晋国褒称。直接称呼为晋,是委婉的称呼。
  
  
  原文:问著曰:“晋恶而不可亲,公往而不敢至,乃人情耳。君子何耻而称公有疾也?”
  翻译:有人问:“晋国凶恶不可亲近,昭公去晋国却不敢入境,这是人之常情啊,为什麽君子要以之为耻而托辞于昭公生病呢?”
  
  原文:曰:恶无故自来,君子不耻,“内省不疚,何忧于志”,是已矣。
  翻译:如果粗暴凶狠的对来是无缘无故到来的,君子是不会感到耻辱的,反省自身不感到内疚,无愧於心,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春秋五霸”——一位名不副实、一位无名有实,其余赫赫有名
楚国:北上征伐,称霸春秋
晋楚争霸,楚国为什么多次被晋国击败呢?
春秋六霸排名之我见
春秋时期楚国有两位霸主,一是楚庄王,另一位是谁?
《人文杂志》|| 张志宏 张 禹:逢丑父救齐顷公:何以“当斮”?——公羊学对大夫行为动机、手段和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