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染的更高处,是不辞 | 小记录

112    周敦颐一代大儒、理学宗师,让更多人记住他的却是一遍不足百字的散文,亦即我们所熟知的《爱莲说》,该文浅显易懂,通篇旨意也无非是借莲之不染尘俗,劝人之洁身自爱。他当时的立意不见得有多高明,但与他以“诚”为核心的学术思想相一致,也与古老中国的主流价值体系高度契合,这大概也是《爱莲说》能成为传统名篇的内在原因。

《爱莲说》美则美矣!但我还是认为它美得太孤高了,如一位幽居在山谷的绝世美人,让人亲近不来。我更喜欢白居易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里头的真与天趣,更让我心动,它让我闻到少年乡下荷塘午后温热的气息……

就像我看到沈阳李秀秀画的荷花一样。一年前就看到了她的画、并且当时就怦然心动了,只是囿于表达能力的笨拙,一时无法说出心中之想说,只得暗自用欲辨已忘言之类的句子安慰自己。

那不是自我敷衍,在很多艺术情境中,语言并不总是靠得住。语言之于艺术鉴赏,有点像法律之于社会秩序,是其不得而为之的最后屏障。对此,儒释道三家的观点是高度趋同的——道家的得意忘言、儒家的言不尽意、佛家的不可说,无不指向言语本身的局限与无力。但是聪明的人们总是愿意依赖于语言并过分相信它,却故意看不见它显而易见的盲点与边界。

人类在创造了艺术的同时,并不会给你预备一份鉴赏词典,就像月老只负责做媒,并不同时兼任观音送子的善行,这当然是一个蹩脚的比方,却提醒着我:要忠实地述我所看到的、李秀秀笔下的荷,可能需要寻找别的路径。

面对一件意蕴丰富的艺术品时,你需要相信时间,因为你需要在时间中成熟并丰富起来,而艺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一个与之匹配的你的出现。毫无疑问,艺术是有其独特的门槛的,她只接纳她看上的人而将其他人永远拒之门外。

周敦颐的《爱莲说》给了我灵感,它让我看见不染的更高处,是不辞。不辞是因为不舍和不忍——因为尘俗中有爱有牵挂,故而不舍得就此离开,也因尘俗中有业障有苦难,所以不忍心转身而去。终究又是这份不舍复不忍,让她成了一个不辞红尘的修行人,某一个瞬间,她笔下的荷,让想到成佛前一刻毅然回头的观音。

回头来看李秀秀笔下的荷,就有点理解她笔下的枯叶何以如此顽强地护着莲蓬、而新出的荷箭又何以如此依恋着老杆了,甚至墨之浓淡枯润、笔之轻重疾徐也是如此无间地相互依靠着,至于气息上的清爽与笃定,真不是一个老练就可以交代清楚的,里头有源于灵魂深处的相信。

相信自己有来生,而且愿意再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半夜睡不着 写下一首宋词 被评“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苏轼绝尘人间的一首词,被人评价为: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真艺术----爱莲说
女画家笔下民国女子,用色出奇,犹如青花瓷板画
尘俗间,酒池肉林,红尘漫舞。名缰利锁,欲...
红尘俗女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