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书法的一些断想(一)

【关键词】书法

1、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提到书法的认知,是因为整个书法史并非书写技术从生疏到娴熟的发展史,而是观念的变化史(注意:只是变化史,而不是什么进步史,书法观念并不一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进步)。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对往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书法征途中出现的第一个三岔口。
由此引申出的现象同样值得关注,譬如书法在现代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思考这个貌似过于宏大的命题之前,还有一个疑问:在日常书写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长达百年之久的今天,我们真的还需要为它的、所谓的书法土壤(毛笔时代的日常书写)的结构性缺席担忧吗?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刘洪彪先生说当代书家在草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古人。有着一副清瘦身子的刘先生太耿直了,一把扯开了那帮书法懒汉们共用的遮羞布。所谓书法懒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书法的现状懒于思考,对书法的未来也不愿尝试,在任何一种探索行为的面前,他们更愿意拆台起哄泼冷水,他们寄生于书法之上而又孜孜不倦地挖着书法大厦的墙脚,他们冠冕堂皇的厚古薄今,并不单单是因为思维保守,而更因为泥古可以遮羞。

2、
关于书画同源,要做两个层级的解读,一是笔墨质感的,属于技法实践的范畴;二是精神层面的,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并由此衍生的图腾崇拜,不但是书画所共同的源头活水,也是人类不同艺术形态共同的生命密码。
曾经与邢州张立雷君浅浅地聊过商周青铜器上的夔龙纹,都认为那里潜藏着有待我们去发现的、鲜活的艺术密码,记得当时他还通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幅织锦说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艺术呈现与思想表达。囿于当时学识浅陋、加之心浮气躁,故而未能就此命题做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事后想起,也深感遗珠之憾。
历代书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起首模式:昔仓颉作书,肇于自然……神神叨叨一番后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舒其见。以前读书论,觉得起头的那些神神叨叨都是套路、没用的废话,紧跟其后的各家论述才是关键。现在看来,精髓全在起首一句肇于自然,而各家主张倒是大可商榷。由是也想到浙江陈振濂先生当年写《书法美学》是“一画开天”的方式起笔的,实在高明

3、
艺术面前,文字常常露怯。
你很难用文字去描述一件艺术品的风格或神韵是如何构成的,就像你很难用科学的语言去描述苹果的味道,但你可以用眼睛去看它用心去感受,眼睛与心比文字更可靠,就像没有什么方式能比你亲口吃一个苹果更靠谱。
当你不再以学到的理论知识为书法鉴赏的基础,而是凭借源自内心的感受靠近书法时,恭喜你,你完成了书法审美上最为关键的一次跨越,套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完成了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书法、或艺术的审美是唯心的,它从来就不是各路知识凝合的结果,就像你能轻易将一个苹果分解成水、糖、苹果酸等等,但你永远无法用水、糖、苹果酸等等组装出一个苹果来。

4、
信念与诚意,共同构成了所谓的书法天赋。
要先验地相信你手中的笔是有灵性的,笔下的线条是有生命的。尤其是我们不再满足于写一手好看的字、而更希望通过作品去表达内心情感时,这个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微妙,就像我们去求医问药,和医生是否高明、方子是否对症一样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相信医生能妙手回事、方子能药到病除。
书法与写字的关系是一奶同胞、男女有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今“书法艺术创新”之我见
情随刚柔变 象在有无中——何连海行书艺术小记
2023春节活书书法艺术展览
谈谈蔡邕的《笔赋》
“饕餮”是怎么出现,原因在此!
空厂:书法、书道与书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