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士林讲座 | 第五期 孽子偏为明君(上)

引子


 

  悲惨时代

 战国策

 第二单元 赵国为什么大起大落



第五期  孽子偏为明君(上)


  1. 渑池会的生死劫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空前地提高了赵国的国防能力和国家实力,为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坐江山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赵惠文王名赵何,生公元前308年,死于公元前266年。他的母亲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是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开始被武灵王立为太子。但是因公子章的母亲和司寇田不礼私通苟且,武灵王就将赵章的母亲打入冷宫,同时废掉了太子赵章,立赵何为太子。


上期讲到,赵章后来利用武灵王对他的同情和赵何争君位失败,被赵何杀掉。赵何迁怒于父亲,居然将父亲围困于沙丘宫,断绝了食物供应,饿得父亲在院子里到处抓麻雀吃,最后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残忍地饿死父亲,是赵惠文王人生的最大污点。但是惠文王尽管处理家事太狠毒,甚至天良泯灭,处理国事却不糊涂。修身谈不上,齐家也谈不上,治国平天下却成绩斐然。惠文王执政时期,国和家不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线性关系,在赵惠王这里不灵了。


赵惠文王治国,最突出的政绩是,以慧眼巨识凝聚了一批杰出人才,组织了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赵奢、廉颇、蔺相如、这些青史留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是赵惠文王的股肱之臣。他们驰骋于战国的军事舞台和外交舞台,所向披靡。这些肱股之臣能够发挥作用,离不开惠文王的发现人才、尊重人才、更离不开惠文王的从谏如流、甚至不顾安危,亲赴国际斗争第一线。这突出地体现于赵国和秦国的外交斗争。


战国中期,赵国经过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崛起于关东。到了惠文王时期,军事上,廉颇、赵奢等老将南征北战,向南打败了楚国和魏国,向东击溃了齐国,所谓东方三强魏国、齐国和楚国相继衰落,赵国已经在关东六国中成为老大,和西方崛起的秦国形成对峙局面。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凭雄厚国力,携虎狼之师雄视天下,直逼关东,吞噬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赵国的强大,直接地遏制了秦国东向扩张的步伐。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决定了战国中期的国际格局。


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是赵秦外交斗争的两个重大事

件。


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公元前283年,天下第一宝贝和氏璧不知道怎么从楚国流失到了赵国,秦国国君秦昭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就派使者来赵国首都邯郸向赵惠文王提出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国君臣一听就是玩儿猫腻。秦昭王要壁是真,给城是假。如何戳破秦国的企图,又维护赵国尊严?


惠文王和大臣们商量,怎么办?大家都拿不出好主意。这时,宦官首领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办好这件事。”


惠文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胜任呢?”


缪贤答道:“大王知道,我曾经因犯罪想逃到燕国去。是蔺相如劝阻了我。他先问我:‘您凭什么肯定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就凭这个。蔺相如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燕国,燕王害怕赵国,怎么敢收留您?他不但不会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或许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由此认为蔺相如是一位很勇敢\很有见识的人才,应该可以胜任。”


于是惠文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答应他?”  


蔺相如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惠文王说:“但是他拿走我的璧,又不给我城,怎么办?”


蔺相如答:“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同意,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结果,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在天下人面前输理。”


惠文王问:“但是谁能胜任这个外交使命呢?”


蔺相如答:“大王果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惠文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秦昭王也不遵守外交礼仪,就在休闲的章台宫很随便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昭王。昭王看着十分喜欢,把璧又很随便地传给妃嫔及侍从们看,对蔺相如则视而不见,众人都欢呼“万岁”。


蔺相如看出秦昭王一点也没有给城的意思,就上前说:“大王有所不知,这和氏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立刻捧着璧退了几步,靠着一根柱子站定,怒气冲冲地对昭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到邯郸,承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骗取和氏璧,和氏璧到手,肯定违背承诺。’都建议不能答应这件事。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要讲信用,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得不偿失。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将国书交给我。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贵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休闲的宫殿里十分傲慢地接见我;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和侍从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只好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上去。


秦昭王怕他撞碎和氏璧,连忙道歉,求他不要撞碎和氏璧,并召唤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清楚秦昭王不过是装模作样,就对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隆重礼节,请来各国使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昭王看蔺相如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很难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宾馆里。 蔺相如清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承诺,不可能给城,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道逃走,回了邯郸。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将各国驻秦大使都请来,同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上了殿,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没有一位守信。我实在怕受大王欺诈而对不起赵国,所以已经派人拿着璧从小路回到赵国了。现在请大王先将十五座城池献给赵国,然后赵国一定将和氏璧奉上。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凭着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大王您定夺吧。”


秦昭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目瞪口呆。侍从就要把蔺相如扔到鼎里煮了。昭王拦住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好好招待他,让他回邯郸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于是,秦昭王在朝廷按外交礼仪正式接见蔺相如,送他回了邯郸。


蔺相如回到赵国,惠文王认为他能够在虎狼之国不辱使命,捍卫了赵国的尊严,避免了赵国的损失,真的是才能出众,就破格任命他做了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关于完璧归赵,还有一种解读。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表面上赵国是赢家,实际上秦国才是赢家。因为秦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不过是个幌子,秦昭王不过是想通过这个外交活动打探赵国的虚实。赵国派蔺相如来到秦国,就意味着赵国虚弱害怕得罪秦国。因此,秦国可以放心地攻击赵国了。这样解读的人还提供了两个旁证:秦赵此前无战事,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国很快发动了两次对赵战争,都取得了胜利。


这种解读首先不符合历史事实。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83年,此前,秦赵之间已发生过不少次战争,由于赵国大将廉颇的军事指挥天才,秦国始终没占到便宜,只好于公元前285年主动与赵讲和。


说蔺相如出使了秦国,就中了秦国的圈套,让秦国摸准了赵国害怕秦国,因此秦国在完璧归赵事件不久后才敢于出击秦国,这也缺乏根据。战国那个时代,打打谈谈,谈谈打打,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层出不穷。即便没有蔺相如出使秦国,秦国和赵国的仗该打还是要打,双雄并立,你死我活,这个国际大比拼不会被一次外交事件所改变。


赵国和秦国最高级别的外交较量,是著名的渑池会。这次外交活动,对赵惠文王是一次更严峻的考验。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使者通告赵惠文王,想在秦国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举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有诈,不敢愉快地接受邀请。廉颇和蔺相如商议后向惠文王建议:“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怯。”


惠文王决定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告别说:“大王此行,我估算了一下,往返路程加上外交活动,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


这哪里是告别,这就是诀别呀!惠文王脸色凝重,沉默片刻,慨然同意了这个建议。当时的情景,想想好悲壮啊!


惠文王来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昭襄王设宴款待赵惠文王,昭王饮到酒酣耳热,突然对惠文王说:“寡人听说赵王爱好音乐,就请您弹弹瑟吧!”


惠文王知道这是一种羞辱,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立刻上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


请注意秦国史官这个“令”字:意思是秦王命令赵王弹琴,把赵王当成了卖艺的。明摆着是居高临下的羞辱。


这时,蔺相如立刻上前对秦昭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我特地献上一个缶,请秦王击缶,互相娱乐。”


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跪下请秦王演奏。


缶就是瓦盆子,击缶就是敲瓦盆子,弹瑟还算比较高雅的演奏,让一个君王敲瓦盆子,自然太不讲究了。


秦王清楚这是蔺相如以更不堪的方式报复他让赵王弹瑟,因此发怒,拒绝击缶。


相如立刻威胁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


侍从们想要扑上去击杀相如,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就要扑向秦王,侍从们惊慌失措。秦王一看情势危急,不能吃眼前亏,只好敲起缶来。那情形想想好滑稽,秦王让赵王弹瑟是想把赵王塑造成一个低三下四伺候他的乐工,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却把秦王变成了一个小丑。


看着秦王击缶,蔺相如立刻回头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一回合,秦王没占着便宜,反而丢了分。下一回合开始了!


秦国的大臣们向赵国提出要求:“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献礼。”


蔺相如立刻针锋相对地加码:“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


咸阳可是秦国的首都啊!这等于说让秦国用秦国向赵王献礼。


秦王一直到酒宴乃至整个外交活动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那边,赵国早就搞好了战备,部署了大批军队严阵以待,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蔺相如这样的充满侠义精神的政治家,为了国家尊严抗击强暴,正气凛然,机警智慧、视死如归,体现了孟子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概。蔺相如的侠义精神,是春秋战国时代特有的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一股血性,是一种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至今值得追怀和敬仰。


 渑池会的主角还是蔺相如,但是对渑池会赵国方面的最高参与者、元首赵惠文王,也应该表扬几句。

开始,赵惠文王对亲临渑池会表示犹豫,这很可以理解。秦国是虎狼之国,背信弃义,不按套路出牌是出了名的。公元前340年商鞅率领秦军讨伐魏国,以老朋友约会为名骗来魏军主将公子卬将其扣留,结果魏军因失去主将而大败。公元前313年,秦国代表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和齐国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赖账,否认说过献地六百里,只说过献给楚王自己的封地六里。公元前298年,秦国约楚怀王在武关会盟,楚王赴约,结果被秦国扣压,最后死于秦国。……面对这样一个丝毫不讲信义的秦国,赵惠文王赴会必将是凶多吉少。从个人安危考虑,惠文王犹豫可以理解。但是,不去则正中秦国下怀,所谓“示赵弱且怯也”,表明赵国虚弱而胆怯也。在道义上就输给了秦国。


两难抉择,惠文王还是决定参会。行前甚至同意廉颇的建议,作出了自己身遭不测的准备。因此,惠文王的赴会,真的是一场生死劫。但惠文王为了国家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这样的君王在历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十分罕见。


下期预告

第五期  孽子偏为明君(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完璧归赵
中国历史精典-----完璧归赵与负荆请罪
中华历史典故心解(117)
蔺相如出身贫寒,为何能实现草根逆袭当上丞相?
怒发冲冠的故事
【转】蔺相如的妻子和孩子都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