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士林讲座 | 第十三期 荆轲刺秦(下)

引子


 

  悲惨时代

 战国策



 第十三期 荆轲刺秦(下)


三、决定历史的瞬间   

  

于是荆轲出发了。


出发的场面十分悲壮。大家都知道荆轲此行有去无回,太子和属下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带着白色的帽子,也就是用丧礼送别荆轲。到了易水河边上,祭祀了神灵,选择了道路。荆轲的好朋友、著名音乐家高渐离也带着他的乐器筑前来送行。筑是一种古代弦乐器,形状像古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击打演奏。高渐离击筑也埋藏着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留在后面交代。这边高渐离击起筑来,荆轲也和着筑声唱了起来,歌词千古传颂: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由凄凉转悲伤,由悲伤转激昂,送行者都泪流满面,双目圆睁,怒发冲冠。悲壮的气氛中,荆轲踏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看一下,千真万确的视死如归,义无反顾。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写了首《易水送别》,简练而传神地再现了当时的悲壮情景。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到了秦国,荆轲立刻紧张地开始活动。先是用千斤黄金收买了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是为太子服务的官职。太子是政治接班人,君王自然要用自己最信任的大臣来辅助培养太子。于是蒙嘉就在秦王面前为荆轲做工作说:“燕王现在已经对大王诚惶诚恐,根本不敢发兵对抗秦军,愿意率领燕国全体臣民为秦国服务,并且愿意像秦国的郡县一样每年向大王进贡,只求保全祖宗的宗庙。燕王害怕大王的威严,不敢自己来向大王表白。为了表示诚意,他已经斩下了我们通缉的樊於期的脑袋,连同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了,派使臣来献给大王,现在正在宫廷外等候大王的命令。”


秦王听了十分高兴,立刻穿上最庄严的朝服,传令用最隆重的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荆轲和秦舞阳。


荆轲在前面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在后面捧着装有督亢地图的盒子,两人一前一后,依次而行,来到大殿的台阶下。这时秦舞阳看见秦王的警卫各个如狼似虎,警备森严,这位大名鼎鼎的勇士也不由得慌张起来。群臣看到他紧张恐慌的样子,感到奇怪,立刻警觉起来。荆轲一看要露馅儿,连忙回头对着秦舞阳笑了笑,稳定他的情绪,然后向秦王谢罪说:“这个秦舞阳是北方小地方的野蛮人,没见过世面,更没见过大王的天子威严,因此紧张害怕。恳求大王宽容,恩赐机会让他完成使命。”


秦王急不可耐地说:“赶快将秦舞阳手中的督亢地图献上来。”


督亢是燕国有名的膏腴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北涿州高碑店一带,紧邻北京的房山。秦王清楚,得到督亢,差不多也就得到了燕国。因此他十分重视这张地图。


荆轲立即从秦舞阳手中的盒子中拿出地图,献给秦王。他帮助秦王打开地图,等到地图最后展开,里面就露出一把匕首来。原来荆轲将那把蘸过毒的匕首事先藏在地图里。图穷匕首现,这个今天用来比喻阴谋败露的成语,原来藏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秦王反应过来,荆轲已经用左手拽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但是荆轲只是做出刺的架势吓唬秦王,而没有将匕首真的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失色,腾地跳了起来,扯断了衣袖,闪了出来,连忙拔剑,但是剑太长拔不出来。越着急越拔不出来,秦王握着剑鞘冷汗直流。荆轲又手持匕首跳了上来扑向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躲避荆轲。殿下群臣就像看恐怖电影一样,都吓呆了,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大臣们都措手不及。那情形真是万分惊险。有人或许要问,大臣们手里没有武器吗?秦王的宫廷侍卫都哪儿去了?原来秦国的宫廷保卫细则严格规定,群臣上殿不得携带“尺寸之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点点金属刀具都不许带,连一个指甲刀都不行。而宫廷的警卫只能持兵器站在殿下,没有秦王的命令绝对不许上殿。这自然是防止近臣叛变威胁秦王安全的保卫措施。但此刻这些措施好像都是为算计秦王而制定。大臣们固然手无兵器对付荆轲,警卫们也只能手执兵器在殿下干瞪眼,不敢上殿救援。为什么?因为秦王没有招呼他们上殿。而秦王这边万分危急,哪里还顾得上招呼警卫!因此荆轲才有机会在殿上绕着柱子追赶秦王玩儿恐怖游戏。


金庸《鹿鼎记》第四十一回有诗:“渔阳鼓动天方醉,督亢图穷悔已迟。”


意思是,渔阳那边安史之乱已经烽烟四起,唐玄宗兀自醉生梦死;督亢地图打开,却是一把要命的匕首,秦王后悔已嫌太迟。


情况越来越不妙,荆轲几次逼近秦王。群臣们只好徒手拦截荆轲,想和他肉搏。但荆轲是位侠客,手里又拿着匕首,大臣们尽管人多,根本靠不上来。这时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将手中的药囊砸向荆轲,荆轲躲这个药囊,给了秦王一点喘息时间。但这个秦王已经吓傻了,只知道绕着柱子跑。大臣们连忙喊:“大王赶紧把剑推到背后,从背后拔剑。”秦王听了,顿时醒悟,连忙将剑鞘推到背后,把手从肩上伸到背后,顺利地拔出了剑,砍向荆轲,一下就把荆轲的左腿砍断了。荆轲受了重伤,瘫在地上,拼尽全力将匕首投向秦王,这最后一击  没有刺中秦王,而是刺到了大殿的铜柱上。秦王占了绝对优势,又用剑猛刺荆轲,荆轲身上受了八处重伤,明白行刺已经彻底失败,就背靠着柱子大笑起来,进而叉开两条腿坐在地上大骂秦王:“今天没有干掉你,是因为开始我想生擒你,逼你答应归还侵占燕国的土地,好报答太子。”


话音未落,得到秦王命令的警卫们扑上前来杀了荆轲。可叹这位空前绝后的大侠客,顷刻间血肉模糊,横尸大殿。


秦王这边头晕目眩,心惊肉跳,过了好长时间才缓过神来。


四、侠客的精神


荆轲刺秦失败,燕国灭亡临头。秦王立刻命令统帅王翦攻打燕国。王翦率领大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陷了燕国的首都蓟城,也就是今天北京这个地方。燕王喜和太子丹退守辽东,秦将李信追赶,辽东很快不保,燕王处境十分危急。这时赵国的代王嘉给燕王喜出主意说:“秦国之所以这样穷追燕国,完全是因为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如今大王只有杀掉太子丹献给秦王,秦王出了这口恶气,就会撤回军队,燕国的社稷也就能够保全了。” 


燕王采纳了代王嘉的办法,杀掉了太子丹,将他的头颅献给秦王。但是代王嘉的馊主意根本不管用,秦军继续进攻辽东。又用了五年时间,于公元前222年,灭了燕国,燕王喜也成了阶下囚。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做《六国论》,谈燕国的灭亡是由于派荆轲刺杀秦王,所谓:“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才导致燕国速速灭亡。这个看法有问题。


灭掉六国,吞并天下,是秦王的既定方针,别说有了荆轲刺杀他的借口,即便没有这个借口,秦王肯定还是要寻找别的借口或者干脆就不要借口,灭掉燕国了事。燕王喜采纳代王嘉的馊主意,不过徒然增加一点杀害亲儿子的残忍罢了。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当时的齐国对秦国的侵略行径一直采取绥靖政策,甚至配合秦国的行动,但是秦国丝毫不领齐国的情,灭掉燕国后的第二年,紧接着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了齐国。


同年,秦王正式宣布统一天下,自封为秦始皇。


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还是心有余悸,到处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朋友。朋友们都四处逃亡,藏匿起来。前面提到的那位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也隐姓埋名,在一家酒店里做服务员。


一天,高渐离从自己的房间取出自己原来穿的衣服和自己的筑,光光鲜鲜地亮了相,大家都很惊讶。这时高渐离又击筑而歌,怀念故国,满座客人无不伤心落泪。


地方官当然不知道这位击筑艺术家就是被通缉的高渐离,看他击筑水平这么高,就将他推荐给了喜欢欣赏击筑的秦始皇。秦始皇立刻宣召高渐离进宫演奏。朝廷里有人认识他,立刻告发说:“这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


秦始皇十分欣赏高渐离的击筑艺术,就赦免了他。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令人弄瞎了高渐离的眼睛,每天令他为自己击筑。秦始皇每次都听得心醉神迷,就渐渐地对高渐离丧失了警惕。终于有一次,高渐离趁着接近秦始皇的机会,举起筑拼命地砸向秦始皇。这个筑可不是一般的筑,高渐离早就在里面藏了铅块,因此十分沉重,真的砸到秦始皇头上一定会砸出脑浆来。原来高渐离之所以显山露水,重出江湖,就是为了有机会接近秦始皇,用这种方法行刺,为燕国和荆轲报仇。他也是一位英勇的大侠客。


但是失明的高渐离没有砸中秦始皇,当场就被处死了。


荆轲刺秦王,实际上是一部死亡四部曲。围绕着刺杀秦王,先后有田光、樊於期、荆轲、高渐离四位义士从容赴死。


到了始皇帝统一中国后第三年,公元前218年,还有张良雇力士在博浪椎行刺始皇。暴秦的统治终不能完全熄灭反抗的意志。这种反抗,意义可能有限,但是它所象征的对暴政的不屈抗争,却鼓舞着世世代代的志士仁人。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千古流传,对这个故事也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评论。有人专从动机策略的角度分析。例如为《战国策》作注的南宋学者鲍彪就说:“太子丹不忍一朝之愤,轻亡其国,其谋悖矣。”


鲍彪的意思是,太子丹开始策划荆轲刺秦王这个行动就很自私。他的动机是报复秦王对他的无理,不念旧情,小不忍则乱大谋,最后不仅荆轲等人白白送死,还直接导致了亡国,因此太子丹的计谋太荒唐了。这个分析没有道理。太子丹显然不是仅仅为了个人泄私愤才鼓动荆轲去刺杀秦王。他清醒地意识到秦王早晚要灭掉燕国,为了解除秦国对自己祖国的巨大威胁,避免亡国之祸,才作出这个决策。太子丹个人的悲剧命运也特别令人同情。他一心一意地要维护自己的祖国,最后却成了替罪羊,被自己的父亲杀害了。


但是,从谋略的角度看,太子丹的想法确实有问题。其中最荒唐的是他居然让荆轲在秦国的宫廷上把秦王劫为人质,要挟他答应归还秦国侵吞的燕国土地。他就不想一想,秦国这种虎狼之国,秦王这样残暴阴狠。别说荆轲劫持秦王失败,就算他真的劫持了秦王,秦王满口答应了他。荆轲放下匕首,秦王立刻变卦,谁能把他怎样?


策划行动时,太子丹让荆轲先劫持秦王,提出要求,这是最愚蠢的设想。明智的做法是,让荆轲直接就要了秦王的命,这样秦国可能发生内乱,燕国就或许有可乘之机。


在这个问题上,鲍彪说得对:“夫以二夫行劫刺于大国,出于仓卒不意,或幸以中,而欲从容质责,使悉反侵地,取契以归,此岂持匕之所可待?”


这话的意思是,区区两个人去秦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对秦王搞恐怖活动,如果在献图时一剑刺过去,还可能侥幸刺杀成功,但你竟然想从容地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土地,带着票据回到燕国,这难道是一个仅仅拿着一把匕首的刺客能够完成的使命吗?


还应指出的是,如果太子丹不催促刺激荆轲,让荆轲等到那个得力的助手,而不是临阵怯场的秦舞阳,那么在那位助手的帮助下,刺秦也很可能成功。


刺秦失败了,但是荆轲却名垂青史。


《史记》对荆柯等勇士做了一个总的评论:“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意思是说,荆轲这样的侠客,直来直往,堂堂正正,一诺千金,坚守信念,因此他们能够名垂千古,绝不是浪得虚名。


就连归隐田园、与世无争的陶渊明都写了一首热血沸腾的《咏荆轲》,赞扬荆轲是“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牺牲,但是他的精神却千古传颂。


荆轲这类侠客侠客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们义无反顾、不畏牺牲的烈士精神。


古代专制社会,面对邪恶势力,侠客们为朋友、为正义两肋插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真的是可歌可泣。中国历史上很多向黑暗势力英勇抗争的志士仁人,身躯里也都流淌着这种侠义精神的血。例如晚清革命义士谭嗣同、秋瑾、徐悲鸿,就显然传承了古代的侠义传统。


我翻《战国策》,每当看到荆轲这一段,都不禁拍着大腿为荆轲惋惜。其实荆轲刺秦王只一念之差没有成功。那么毒的匕首,就在秦王眼前,只要破他一点皮儿,秦王就翻白眼了。荆轲剑术再差,只要出其不意刺中一下,就大功告成了。他干吗要活捉他呢?一刀直接刺过去不就创造历史了吗?这让人又一次嗟叹历史的偶然性。历史常常决定于关键人物的一念之间。就发生过的事实来说,历史不容假设,假设没有意义。(除非真有时空隧道那玩意儿,时间能够倒流,能够往回走,那样就没有历史了);但就历史原来的多样的可能性来说,历史又允许假设。有时出于善意、同情,有时出于恶作剧,有时出于汲取教训,人们特别喜欢假设历史。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或十面埋伏时过了江东会怎样?可能就不会霸王别姬了。又如慈禧老太太早死几年,少祸害中国几年,光绪能亲政,有实权,中国近代史应该是另一个样子。


总之,历史的必然固然值得关注,但历史的偶然同样应该留心。荆轲的故事,除了能够令人激奋昂扬扼腕叹息之外,还能让我们想到很多、很多……

下期预告

第十四期 苏秦翻云覆雨(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8战国时期之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到底是什么地图,让秦始皇欲罢不能?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解析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荆轲和秦灭燕之战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现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