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简书法艺术【珍藏版】
userphoto

2013.08.05

关注

楚简书法艺术【珍藏版】

简牍鼻祖

 简牍指古代遗留的竹简、木牍。这是古人记载、传递文字信息的工具。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广泛应用,纸张普及之后就迅速销声匿迹了。遗留到今天的简牍,最早为战国楚简,最晚为晋木简,距今都很久远。竹、木材质易腐蚀,保存到今天已属不易,出土后如不加以科学的保护,瞬间就会腐化。所以简牍未必只在20世纪出土,但古代即使出土也不会保留下来。人们今天看到的都是20世纪出土的简牍,正缘于此。

  目前所见的古代简牍分为以下几个品类:战国楚简(含曾侯乙墓竹简)、秦简(含战国秦及秦统一后)、汉简、三国及晋简。其中以楚简最早。[1]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至于简牍“卷”的称谓,还存在分歧。劳干认为,居延广地南部“候兵物册”共77简,以麻绳编之,如竹帘状,可以舒卷,故“简编则为册,卷则为卷”。陈盘指出: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中有云:“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陈以为此处既曰篇,又曰卷,据此可证明一篇或数篇可为一卷。

   楚简考古

 

现存楚简的发现最早为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牌楚简,稍后于1953年长沙仰天湖(图1,仰天湖楚简)、长沙杨家湾亦有发现。但这三处出土数量都较少,均在100枚以下。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楚简119枚,为首次超过100枚的大宗发现。以后1965年的湖北江陵望山楚简、1978年曾侯乙墓竹简数量均超过了200枚。这一时期,考古界对古代竹简的保护已较熟悉,出土的楚简基本得以保留下来,而此后的较重要的楚简发现中,数量越来越多。1988年湖南慈利楚简竟出土4000枚,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以列表形式将展示如下。

 

新中国考古发掘中楚简出土情况表
出土地点 出土时间(年) ?数量(枚)?
1.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墓 195138
2.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 195343
3.湖南长沙杨家湾楚墓 195372
4.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 1957119
5.湖北江陵望山楚墓 1965273
6.湖北江陵藤店楚墓 197324
7.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1978240
8.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 197870
9.湖南常德德山夕阳坡楚墓 19832
10.湖北江陵九店楚墓M56、M621 1981、1989 190
11.湖北荆门包山楚墓 1986、1987 279
12.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 1986、1987 41
13.湖南慈利楚墓 19884000
14.湖北荆门郭店楚墓 1993804
15.河南新蔡楚墓 19941300
16.上海博物馆藏简 不详 1200

 

   楚简研究

 

 学术界对楚简的著述、研究也很迅速。1954年,罗福颐先生就针对刚出土的楚简发表了《谈长沙发现的战国楚简》一文。史树青、饶宗颐、陈直等撰文参与楚简研究。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因为楚简资料发表的很少,加之“文革”的影响,楚简的研究成果较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楚简资料大量出版,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曾侯乙墓》一书,发表了曾侯乙墓竹简资料,1991年出版了《包山楚墓》,披露了包山楚简资料(图2,包山楚简)。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江陵九店楚墓》,披露了九店楚简。中华书局在2000年又出版了《九店楚简》的单行本。1998年《郭店楚简》(图3,郭店楚简)、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图4,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也都是专门的楚简著述,一大批新资料的出版,使得楚简研究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热门类别。[1]

 

   楚简字典

 

  随着楚简资料的公布,其文字字典也大量涌现。郭店楚简、包山楚简文字编就有多种版本,其中以张守中等所编版本(均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影响较大,《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在台湾出版,也可看出学术界对此类研究的热衷。在此基础上,综合的楚简字典亦开始出现。先是有葛英会、彭浩的《楚简帛书文字编》在日本出版,后来滕壬生的《楚系简帛书文字编》199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流传甚广。在何仪琳编著的《战国古文字典》(1998年)和汤余惠编著的《战国文字编》(2001年)中,楚简文字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书法风格

 

   书法界对新出土的古文字历来十分敏感,但由于楚简资料的系统出版较晚,加之文字诡异难辨,需相应字典配合才易于组合成篇,形成完整内容的书法作品,因此,书法界对楚简书法的涉足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陆续涌现。李刚田先生是中年书家中最早涉及楚简创作者,这可能与他书家兼印人的身份有关。这种身份背后驾驭古文字的深厚功底是扫清楚简文字辨识、变形障碍的根本保证。李刚田先生的楚简书法多以八言对联形式出之,作者吸收了一些楚金文的结构特点,较楚简平正中和,与作者书法篆刻一贯追求的风格相类(图5,李刚田“与古其曰”联)。

  对楚简创作投入更大热情的是当代青年书家,他们勇于探索,对新事物敏感,对楚简书法创作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其中的佼佼者,如河南的许雄志、董江源、谢国启、周斌,山东的陈靖,甘肃的赵山亭,湖南的黄河,都是当今书坛极为活跃的精英。他们对楚简书法探索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比如许雄志,自1985年就研习楚帛书及楚简。他的此类书法糅合了楚简、帛书及楚系金文,并加以其隶书特点的笔法,很早就形成了个人风格。董江源对楚简结构的变化及丰富的墨法,谢国启萧散的用笔(图6,谢国启“唯善能仁”联),周斌飘逸的字势,陈靖独特的形式,都是当代楚简书法创作中的亮点。[1]

 

   创作特点

 

  

   当代的楚简书法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普遍重视楚简与楚帛书、楚金文乃至其他书法资料的糅合。当今很少有单纯承袭楚简者。楚简是一种当时的实用文字。为书写快捷在结构、用笔上做了很多变通,它和当时的其他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采博收不仅有利于对楚简的整体把握,也容易在创作上显出个性。

  二、在表现上多为探索。当今的楚简创作,在形式上对联、中堂、条幅、扇面、斗方等形式俱备,在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在墨法上浓、淡、干、湿、枯并举。总之,表现出了鲜明的书法创作特点。与早期甲骨文书法亦步亦趋的摹写相比,楚简书法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开创性特征。这或者与楚简属于书写墨迹易于上手有关,也与时代审美变化有关。

  三、楚简书法形成热潮。如果翻开近年大展的作品集,楚简书法入选的总数未必很多,但获奖的比例非常高,首届兰亭奖、八届国展、首届青年展都有楚简书法获奖,八届国展就4件楚简书法获奖。书坛惊呼楚简热出现!而许雄志、董江源、谢国启、周斌、陈靖、赵山亭(图7,赵山亭“法春追战”联)等楚简书法精英,其展览入选获奖频率之高令书坛瞩目。

  四、楚简书法的繁荣呈地域特征。全国的楚简书法作者主要集中于河南。另外山东、甘肃等地也有分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河南部分地区为楚故地,河南书家对楚简资料比较关注;河南又是篆书基础最雄厚的省份,作者较好的篆书底蕴可以使他们轻松驾驭楚简。而荆楚、湖湘这些楚国腹地在楚简书法上的缺席令人遗憾。这可能与他们的篆书根底较薄弱有直接关系。“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湖南岳麓书院的对联让多少楚地学子心潮澎湃,但在楚简书法上何时才能看到他们的崛起。[1]

 

  

   辉煌繁荣

 

   楚简书法呈现的繁荣是当今书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成就超越了书坛对其他篆书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秦简等的探寻,甚至超越了曾风靡一时的汉简呈现出了后来居上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这背后有许多值得书坛深思的原因。展望楚简书法的创作,不但会继续辉煌,而且会为书坛对其他古文字的汲取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从这一点上讲,楚简热的意义是深远的,远远超出了楚简书法本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卷五 · 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div>十一 简牍、帛书与帛画</div>
百体书法——楚简书法的发生与发展
战国简牍 书法欣赏
书法简史——先秦(5、春秋、战国简牍帛书墨迹)
出土简牍帛书
骈宇骞: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数术略)(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