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第一花

玉簪花

    玉簪,即玉质的花簪,是古典发饰的一种。常以白玉花瓣为主体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花型,配以珍珠、玉石、半宝石等为点缀而成。

据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玉器本来就价格不菲,汉武帝突感头痒,顺手拔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竟引起宫女纷纷仿效,成了时尚,使得长安的玉价急涨,结果导致很多人消费不起。还是宫女们有办法,看着花园里那一丛丛极像玉簪的白花,将它们摘下来插在髻上,远远看去,仿佛就是真的玉簪一样!于是,宫女们便将这花美其名为“玉簪”或“玉搔头”。你看,名人的效应确实不可小视,汉武帝的一个偶然之举,不仅拉动了玉器的消费,还让一种原本平常的花儿获得了“玉簪”之名,并有了“玉搔头”的别名。

玉簪花是七月份开放的花。我国古人在对花卉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十二个月的令花和花神的说法。七月份虽然已经进入酷暑季节,但还是有不少花儿在这个时节开放,七月份的令花也有不同的版本,但玉簪花作为七月份的令花,是被不少人所认同的。



玉簪花

关于玉簪花的外形,《群芳谱》有这样的记载:“六七月丛中抽一茎,茎上有细叶十余,每叶出花一朵,长二三寸,本小末大。未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说明玉簪的花骨朵确实和玉簪非常相似。对此,清初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花之极贱而可贵者,玉簪是也。插入妇人髻中,孰真孰假,几不能辨。乃闺阁中必需之物。”宋代的郑大惠写有《玉簪花》一诗:“玉色瓷盆绿柄深,夜凉移向小窗阴。儿童莫讶心难展,未展心时正似簪。”对玉簪花的花形描写的颇为形象生动。

玉簪花原来是根据它的花形而被列入百合科的,后来随着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它被划归到了天门冬科,现在是天门冬科玉簪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玉簪花的原产地是我国和日本,在我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不过它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比较晚。1812年,奥地利植物学家LeopoldTrattinnick用另外一位奥地利植物学家NicholasThomas Host的名字明明了玉簪属,有人戏称玉簪属植物是最咸的,能“齁死他”,源头就在这里。

到了19世纪中后期,玉簪属植物被引种到了欧洲园林,当时引种过去的除了我国的玉簪,还包括日本的一些种。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的园艺学家和花卉爱好者据此培育出了4000多个玉簪品种,我们现在见到的一些优质玉簪品种就是从西方引种回来的。像这样原产我国、但被他国加以研究和培育形成更具观赏性的新品种又被我们引回来的花儿,还真的不少呢。



玉簪花

作为宿根植物,玉簪花的根状茎粗厚,直径可达3厘米。玉簪叶片的形状、大小、色彩、纹理、质地多样。叶丛生叠加,叶形有圆形、卵形、心形、带状形、披针形等,叶色呈黄绿、深绿、蓝绿色等,叶片表面平滑,边缘呈波浪形。它的花葶高40-80厘米,抽生出串串的白色花序。一株玉簪一般能生长出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朵具有细长的花被筒,长10-13cm,先端6裂,呈漏斗状,就像乳白色的玉簪聚插在碧绿枝头。玉簪花的洁白无瑕,花蕾犹如发簪,花朵形似喇叭花朵绽放时,微绽出六枚鲜嫩的黄色雄蕊与一枚纤细洁白的雌蕊柱头,芳香袭人。有诗赞曰:临风玉一簪,含情待何人,合情不自展,未展情更真。把玉簪玉树临风的芳姿艳色描写得生动迷人。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关于玉簪花的记载:二月生苗成丛,高尺许,柔茎如白菘,其叶大如掌,团而有尖,叶上纹如车前叶,青白色,颇娇莹。六、七月抽茎,茎上有细叶。中出花朵十数枚,长二、三寸,本小末大。未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又如羊肚蘑菇之状,开时微绽四出,中吐黄蕊,颇香”这段话说透了玉簪的品性:凡俗,不起眼,对未来没有太多的诉求,却又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不就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吗?

玉簪属于典型的阴性植物,喜阴湿环境,受强光照射则叶片变黄,生长不良,喜肥沃、湿润的沙壤土,性极耐寒,中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在露地越冬,地上部分经霜后枯萎,翌春宿萌发新芽。在不同生长期和生长季节,同一植株的玉簪叶色会因光照、湿度等环境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差异。每年落叶时,玉簪的叶片就会变为淡黄色,并且持续较长时间,在秋季园林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玉簪叶片娇莹,花苞似簪,色白如玉,清香宜人,是中国古典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在现代庭院中多配植于林下草地、岩石园或建筑物背面。三两成丛点缀于花境中,还可以盆栽布置于室内及廊下。也可在林缘、石头旁、水边种植,具有较高的观赏效果,常用于湿地及水岸边绿化。



玉簪花

在炎热的夏天,漫步在公园中或林荫道上,望着洁白如玉玉簪花在翠绿的卵形叶中穿出,闻着玉簪花释放出来的一阵阵沁人心脾淡淡清香,顿感暑气大消。玉簪花有很多美好的寓意,包括恬静、宽和、纯洁、坚贞和高雅等。玉簪花不与其他花争奇斗艳,选择在盛夏的时节开放,高情惊上界,恬静立凡尘”。它那像心脏般的叶片,宽大又碧绿,会让人生出一种宽和的感觉。栀子花虽然也是白色的,但花开的时候非常容易招惹各种小虫子,玉簪花则不染一丝尘埃,洁白无瑕,正如诗词所描写的:好个洁白碧玉簪,相映闺秀浮粉面。为使美媚皆高洁,捧出玉簪一串串”。玉簪花的生长不挑拣土壤,不向环境妥协,生命力很顽强,表现出坚贞的特征。玉簪花儿冰姿雪魄,又有袅袅绿云般的叶丛相衬,那份雅致动人难以言喻。人们为此赞美它:碧波浪里白玉簪,不染尘埃惹人怜。清逸淡雅谁堪比,玉兔含羞云层间”,玉簪花高雅的形象跃然纸上。

玉簪花不仅是令人喜爱的观赏植物,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玉簪花的花儿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利咽等功效,主要用于肺热、咽喉肿痛、胸热毒热等的治疗;它的根具有消肿解毒止血等的功效,主要用于痈疽、瘭疬、咽肿、吐血、骨鲠、烧伤等的治疗。



玉簪花

玉簪花开,是一件能入画的美景,历史上对玉簪吟诗作赋的数不胜数,所以玉簪也可以算是非常中国风的一种植物。据说较早吟咏玉簪的诗作,是公元五世纪时,南朝梁代沈满愿所写乐府诗《咏步摇花》:“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摇英。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诗中步摇就是玉簪,前三句描述出玉簪花的形态特征、风姿与神韵。“宝叶间金琼”指叶上出现绿黄相间的条纹,这是花叶玉簪所特有的,说明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玉簪花了。“低枝拂绣领”玉簪的心形叶,这正是成熟植株玉簪的叶形。沈满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沈约的孙女,南朝梁武康人。武康就在今天的浙江德清县境内,正处玉簪花的自然分区内

古人认为,名花乃天地灵秀之所钟,不仅有姿容之美,还有内在的神韵。玉簪花以形取名,色美如玉形似簪,其姿容之美已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还须给它注入花魂。于是,人们的想象力开始发挥作用了,创造出了各种有关玉簪花的神话传说。其中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王母娘娘(也叫西王母)在昆仑山的瑶池用仙酒“流霞”宴请众仙女,一仙女高兴的喝醉了,回去的路上不慎将玉簪失落地上,化为人间的玉簪花。此传说在宋代已广为流传,黄庭坚有诗曰:“宴罢瑶池阿母家,嫩琼飞上紫云车。玉簪堕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诗中的“嫩琼”即指仙女;“紫云车”,就是仙女所乘坐的宝车。玉簪花被称为“江南第一花”,出处就在这里。这并不是说玉簪花在花色、花形、花品等方面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看到玉簪花,就会让人联想起那仙女,或古代某个曼妙的女子,摇曳多姿,穿越时空的隧道,把清新、温婉、纯洁、恬静的气息送到我们面前。

王安石也有咏玉簪花的诗:“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万斛浓香山麝馥,随风吹落到君家。”诗中说,王母娘娘在瑶池宴请仙女喝的是流霞仙酒,仙女酒醉把玉簪遗落人间化作玉簪花。“斛”为古代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万斛”为夸张语,形容花香之浓郁、香味如麝香,香气随风吹送到了寻常百姓家。



玉簪花

这个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玉簪花是月姐嫦娥用金镯子从玉帝孙女手中买的白玉簪子,而遗落玉簪到人间的仙子就是嫦娥。宋代吴震斋有诗云:“素娥昔日宴仙家,醉里从她宝髻斜。遣下玉簪无觅处,如今化作一枝花。”清人梁清芬也有诗曰:“嫦娥云髻玉簪斜,落地飘然化作花。犹带九天仙子气,清香冉冉透窗纱。”

作为七月当令花,玉簪不仅被赋予了不凡的来历和仙女之魂,还因其花开在盛夏,又被人们赋予了独特的“神骨”。早在唐代,诗人罗隐就形容玉簪花为“雪魄冰姿”,其《玉簪》诗云:“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若非月姊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赞美玉簪花犹似雪的灵魂,冰的风貌,洁白无瑕,高洁凛然,似乎只有用嫦娥的金镯,才能买来这仙女用的白玉簪。罗隐是一代才子,却屡试不第。他不愿攀附权贵以求晋身之阶,他是借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操守有如“雪魄冰姿”的玉簪花。

明代的李东阳也写有《玉簪花》一诗:“昨夜花神出蕊宫,绿云袅袅不禁风。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此诗采用拟人方法,将玉簪花比作神花,且人花相应,两兼其美。



玉簪花

有关玉簪花的绘画作品,因为难以保存,明代以前的已经很少见到,明清以后的比较常见。明代大画家沈周兼工山水、花鸟,曾绘《花下睡鹅图》。此图绘坡上一奇石高耸,前有玉簪花一丛,花下有鹅一只,缩颈半闭其目,似在睡梦中,憨态可掬。画上有作者自题七言诗一首:“磊落东阳笔下姿,风流崔白未成诗。鹅群本是王家帖,传过羲之又献之。”此画虽以画鹅为主,但玉簪花的出现,也颇有开创性意义。

明代另一大画家徐渭,用大写意手法所绘的《玉簪花》,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难怪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愿为其研磨。画上有笔迹苍劲的自题诗一首:“老人一扫秋园卉,六片尖尖云色流。用尽邢州砂万斛,未便琢出此搔头。”从题画诗可知,这幅画是徐渭晚年之作。

沈周的《花下睡鹅图》与徐渭的《玉簪花》

在近现代画家中,张大千、齐白石、李苦禅等人均喜以玉簪花为题材作画。其中张大千对玉簪花更是青眼有加,他在年轻时已画过不少《玉簪花图》,到晚年仍有不少此类作品问世,且多有题画诗。其中有自题诗,有引用古人诗,也有改古人诗的。比如“秋萧索,灯火新凉帘幕,翠被不禁临晓薄,南楼闻画角。想见玉壶冰萼,一夜西风开却,梦觉乌啼残月落,幽香无处着”,就是引自金代文人黄庭筠的一首词《谒金门》。张大千所绘花鸟、走兽,早年主要师法陈淳、徐渭、石涛和八大山人,题材多样。技法上勾勒、写意兼而有之。在行笔节奏和墨色处理上多添新意,并运用自如。他笔下之木本花卉的枝干柔中蕴刚,用墨华滋多变,敷色清嫩鲜活,意境闲逸。

“白露初凝气候凉,花神献宝助新妆。移来银色三千界,压尽金钗十二行。秋水为神冰是骨,龙涎作炷麝传香。不须石上忧磨折,长在佳人翠髻傍。”这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瞿佑的一首咏物诗。诗用绮艳之语写玉簪之神,可谓千古佳句。此诗突出了玉簪花“秋水为神冰是骨”的神韵,形容其幽香有如龙涎麝香,乃是花神献给人间的宝物。这首诗深得齐白石喜爱,他曾专门绘《玉簪花》立轴一幅,画上就以此诗为题。为了配合诗意,在这幅作品中,齐白石弃用艳丽的颜色,而是用纯水墨绘一枝玉簪,几片浓墨的叶子,加上玉簪上面飞动的蜻蜓,表现出玉簪花高雅的神韵,也给画面平添了几分趣味。齐白石所绘花卉,一般都不画入土之根。但观者也不觉是“无本之木”,因为白石老人的笔触一下子就能把观者的目光集中在画面的最重心处,而这种重心的掌握正是白石老人吸取生活精髓的体现。

张大千的《玉簪花图》与齐白石的《玉簪花》

“碧叶莹润,清秀挺拔,花色如玉,幽香四溢”,这些对玉簪花的形容和赞美都是极为贴切的。一种看上去比较普通的植物,却有着叶色美、株型美、花型花色美,还带有独特的香味,怎不叫人喜欢呢?pplo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邂逅,八月玉簪第一支,便是“一笑相看两不厌,翠云堆里玉搔头”
云鬓簪事
白居易与刘禹锡比拼诗词,结果《唐诗三百首》给出了最终答案
修竹 | 百合玉簪两相契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和乐天春词·刘禹锡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