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中肺与肾的协同作用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万病回春倒阳法治疗遗精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209篇原创文章

在中医理论里,肺脏与肾脏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而慢性肾炎大多表现为肺气虚,正气不足,所以肺与肾两脏对于治疗慢性肾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肺与肾的相互关系

肺主气,肾主水,五行相生,经脉相连,上下相召,同司人体的气机运行、水精布运以及卫外固护等功能。

1、肺肾同气,肺与肾在人体呼吸吐纳的调节中相互协同肺主气,司呼吸,为华盖,位最高,主宣发肃降,为一身气机运行的重要动力;肾主纳气,位最低,为丹田根源所在,主封藏之本,为五脏阴阳元气所在。《景岳全书》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上肾下,一呼一吸之间,肺与肾就完成了一个吐纳的气机循环。

2、肺肾同水肺与肾在水液和精微物质的代谢中相互协同。肺应金,主治节,又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脏可以通过规律的气机宣肃,气帅水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带动水精的四散布运。

同时,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之内窍,下通膀胱而排尿,可以促进肺对上焦水液的宣发作用,而肺之上窍,外开腠理而汗出,可以减少肾脏气化以实现小便的节缩,故临床有“外窍开则内窍通,下窍通则上窍开”之说。

3、肺肾同卫,肺与肾在卫气运行和三焦腠理固护上相互协同。《黄帝内经》中有“卫气出于下焦”,《类经》亦有“卫气者……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因卫气根于下焦,故与肾关系密切,但其宣发依赖于上焦。《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只有肺肾协调,开合有度,卫气才能充分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护卫作用。《灵枢·本藏》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由此可见,肺与肾在固护肌表腠理方面存在协同作用。

慢性肾炎之肺肾同病

1、表里同病。临床所见慢性肾炎患者,以表里同病的复合证型最多。分析其中原因,大多慢性肾炎患者,都存在着外感的病理诱因。即使因为内伤引起的慢性肾炎,大多都是因为五脏的病里变化,最终演化为肾气虚弱,从内而外表现为脾阳虚、肝气虚、肺气虚的状态,对外卫气不固,极易感冒,对内肾功能失司,后天之气消残,形成表里同病,内外交困,气血出入失常的状态。

2、上下同病。咽喉通天地之气,为肺之门户,又通过经络与肾相连属,咽喉功能的正常与否可反映肺肾的关系。慢性肾炎患者临床多可见咽喉血络红赤、瘀堵、肿胀等症状。肺肾上下同病,在上者,邪毒壅结气分,在肺窍聚而不散;在下者,邪毒扰乱血分,在肾宫湿热瘀堵。在慢性肾炎发展的不同阶段交互错杂,互为因果,常造成治疗的相互牵掣。

3、先后关系。肺气宣发主腠理开阖与汗液排泄,所以一旦肺气失调,水气不能外发就会水停皮下,发为风水,形成浮肿。肾与膀胱相表里。临床慢性肾炎患者多大小便不利,水化为饮,饮聚为痰,从而加重疾病,导致病机愈加冗杂。

慢性肾炎之肺肾同治

1、清肺畅气法以利肾水

慢性肾炎临床表现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为主,属于中医学“肾风”“水肿”范畴。

《素问·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身经通考》云:“肾病必先求之于肺。”

《潜斋医学丛书》亦云:“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则治节有权……肺气肃则下行自顺,气化咸藉以承宣,故清肺药多利小水。”

《内经》中有“金郁泄之”,张景岳认为“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主通调水道,肺气调则一身气化通达,气化则水化,气行则水行。因此调畅肺气,使气化伸张是清肺药物利水消肿的主要原因。

曹颖甫指出:“有利小便,必先行发汗而小便始通者,因为大气不运则里气不疏,肺气不开则肾气不降。”则更加直接地指出了畅肺气与降肾气(水)的关系。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一畅则全身气机皆畅,赵绍琴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独重宣肺开郁之法。

所以临床应用上,可以用清肺畅气法治疗慢性肾炎,常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如对于风水,常采疏风宣肺法,比如用用越婢汤加苏叶、浮萍,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等,都是十分可行而有效之法。

2、益肺固表法以护肾阳

本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医碥·五脏生克说》解释为“肺受脾之益,则气愈旺,化水下降,泽及百体,是为肺金生肾水”,《杂证会心录》则谓:“肾与肺,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金体本燥,通肾气而子母相生。”汪琦石曰:“肺主皮毛,外行卫气,气薄而无以卫外,则六气所感,怯弱难御,动辄受邪”,又说:“肺气一伤,百病蜂起。

临床上,通过益肺固表,可使肺主皮毛的功能增强,外行卫气,内充五体,气足则可御六气,虚贼不侵,内耗不损。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很多中医大家非常重视肺主皮毛,宣发卫气的作用,并指出肺卫不固是慢性肾炎的重要基本病机,治疗常以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桂枝加黄芪杨等益气固表、疏散外邪,从而确保脏腑平衡,最终起到安和肾脏的目的。

3、利肾祛浊以益肺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结合慢性肾炎患者的小便变化,可知湿热瘀毒等邪气在慢性肾炎患者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中医学认为,在慢性肾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病理因素此消彼长,交媾转化,复杂多变,影响人体中清阳与浊阴的上升下渗,致使水液偏行,精微暗损,日久营血脉络涩滞,膜原交困,元气难支。

临床上,结合四诊,采用利肾祛浊法,遵“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之旨,使肾主水及一身气化的功能恢复,才可使清浊两分,肺肾正常循环。

而且在临床发现,慢性肾炎患者兼挟水湿、湿热等情况多见,清热利湿通络法最为常用,比如可以用四妙丸、当归贝母苦参丸与当归芍药散之意化裁,酌配仙鹤草、生黄芪、鹿衔草等以补气通络,将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与利肾祛浊等法熔于一方

4、补肾封藏以强肺气

《黄帝内经》认为,肾为封藏之本,并有水郁折之法,张介宾释曰:“折,调制也。凡水郁之病,为寒为水之属也。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其伤在阳分,其反克在脾胃。水性善流,宜防泛滥。凡折之之法……壮火可以胜水,治在命门也;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也。

邹润安云:“肾固藏精泄浊之总汇也。”故其治肾之法唯补肾与泄浊两端,且肾为阴阳水火之宅,内蕴阴平阳秘之旨,禀少火生气之机,只有在元阴元阳功能丰沛,才能温化脾阳,化生肺气,从而益气化阴,促进气血双补,促进慢性肾炎最终痊愈的疗效。

所以在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后期,经常用到参芪地黄汤,左归丸、右归丸为主,时时顾护肾为“阴阳水火之宅”的生理特点,在阴阳互根中取到补阴或者补阳的疗效,强调补肾封藏、气阴双补恢复后期肾功能。

            

采药东篱秦岭中医 |扫描二维码中医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对肾炎的辨证论治+慢性肾炎肾病的正确治疗理念和方法+某中医治疗肾炎经验,诚乃经验之谈,字字珠玑
中医名家治疗水肿经验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有哪些?
徐书.讲法专栏|中医三法治疗慢性肾炎水肿
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辩证分型治疗,值得收藏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治疗方治法、日常养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