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金匮要略》中“阳微阴弦”再认识

对《金匮要略》中“阳微阴弦”再认识

*杨帆, 李云海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 开创了中医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先河, 其医理阐述、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对后世医家起到了启 发、 引领等重要指导性、示范性作用 [1] 。 《金匮要略》中提出的“阳微阴弦”是首次通过以脉论理的方式对胸痹心痛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论述, 为后世医家分析、诊断、治疗胸痹心痛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现今大多医家认为与胸痹心痛相关的现代疾病, 如冠心病、心绞痛等, 均可基于“阳微阴弦”理论进行中医理法方药的治疗与分析。

由此可见, 基于“阳微阴弦”来分析疾病具有十分深远与广泛的应用价值。 纵观《金匮要略》全书,与胸痹心痛发病原因类似的还有《金匮要略》 第六篇的血痹病, 第八篇的奔豚气病, 以及第十篇的腹满寒疝病, 因此以上三者均可以用“阳微阴弦”的理论解读分析。 笔者结合教学以及临床实践, 不揣浅陋,略述管见, 针对有关条文提出拙见如下, 不当之处,请予斧正。

1 “阳微阴弦”的普遍认识

《金匮要略》中关于“阳微阴弦”的论述, 是仲景以脉论理的行文表述方式中最为典型的一条理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

张仲景对胸痹心痛的病机进行了 高度概括总结。 其首先指出, 诊脉时应先注意脉象的太过与不及, 不论太过或不及均为病态。 其次, 介绍了“阳微阴弦”理论, 阳指关前的寸脉, 阳微就是寸脉微; 阴指关后的尺脉, 阴弦就是关脉、尺脉弦, 指出“阳微”是指胸中阳气不振, 上焦阳虚, “阴弦”是下焦阴寒太盛, 或浊阴内结, 或瘀血停著之证, 即下焦邪气过盛 [2] 。 正是由于上焦阳气亏虚, 下焦之水气、 痰浊、瘀血等阴寒之邪乘虚僭居胸阳之位, 犹如“鸠占鹊巢”, 阴乘阳位, 邪正相搏, 造成心胸中阳气闭塞, 脉络痹阻, 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 而“阳微”与“阴弦”是胸痹心痛病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单纯仅有胸阳之虚, 而无阴邪(痰饮、 气滞、 虚寒) 之盛; 或仅有阴 邪之盛, 而无胸阳 之虚, 都不会发生胸痹心痛 [3] 。

《类证治裁· 胸痹》云: “胸痹, 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痹结也。 其证胸满喘息, 短气不利,痛引心背, 由胸中阳气不舒, 浊阴得以上逆, 而阻其升降……胸痹之脉, 阳微阴弦, 阳微知在上焦, 阴弦则为心痛” [4] 。 任应秋言: “由于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 其次是主血脉, 因而发生疾病, 首先考虑心中阳气之亏虚, 其次才是血脉之损害” [5] 。 任应秋基于“阳微阴弦”理论, 强调胸痹心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胸阳不足、阴邪搏结所导致。另外, 笔者认为, “阳微阴弦”中阴、阳的释义更多偏重于寸口脉象上的寸脉、关脉与尺脉, 而非部分医家注释的脉诊上的沉取或浮取。 结合临床, 对于同一位患者而言, 在诊脉问病之时, 若脉象是浮取甚微, 感受不出明显的脉象特点, 那么医家自然会将指力增加, 沉取其脉, 判断脉象; 若沉取时感受到指下如按琴弦, 则患者的脉象应记录为沉弦脉, 而并不会先记录浮取无力、沉取反弦这样的脉象表现, 反之同理。 笔者认为, 句中的阴阳为寸、关、尺脉位上的不同, 并以此来对应人体相应的上、中、下三焦, 借此判断疾病的病位深浅以及正邪相搏的病势情况。

2 对于“阳微阴弦”的再认识

2. 1 血痹之“阳微阴弦”

《金匮要略》第 6 篇第 1条曰: “问曰: 血痹病, 从何得之? 师曰: 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重因疲劳汗出, 卧不时动摇, 加被微风, 遂得之。 但以脉自 微涩在寸口, 关上小紧, 宜针引 阳气, 令脉和紧去则愈。”

本条论述了血痹病初起, 分别从病因、脉象表现以及治疗进行论述, 讲求脉证合参 [6] 。 由于患者平素养尊处优, 不从事劳动锻炼, 因此外形上虽然肌肉丰盛, 然其实质则为筋骨脆弱, 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 稍微劳动则体疲汗出, 加上无事多思, 睡眠不深, 辗转反侧, 动摇不宁, 以致感受外邪而发病 [2] 。由于风为百病之长, 结合脉象“小紧”的特点, 提示患者感受寒邪, 故此处的“微风”可以理解为感受外邪, 其中以风寒之邪相合为主要致病因素。 风寒合邪, 痹阻脉络, 造成血行不畅, 故脉象上呈现涩脉的特点。 此时涩脉仅出现在寸脉上, 提示病位较浅、病情较轻, 若治疗及时得法, 疾病能够治愈 [7] 。

条文还介绍了 血痹轻证的脉象特点, 提出“脉微涩在寸口”, 即寸脉所对应的表浅病位阳气不足;结合“关上小紧”, 提示邪气停留病位较浅, 仅在关脉上呈现稍紧的脉象。 结合“阳微阴弦”理论分析,本条提出的血痹轻证之“阳微”即寸脉表浅部位阳气不足; 而“阴弦”也就是风寒二者合邪。 同样是阴乘阳位而引发疾病, 但由于病邪不盛, 病位尚浅, 故病情较轻, 对本证的治疗宜选用针引阳气的方式, 目的是使得阳气振奋, 达到营卫通调的目 的, 则外邪随之而解, 故曰“令脉和紧去则愈”。 这反映出在实际临床过程中顾护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本条虽然是血分凝滞外象表现, 但在治法上并没有独治血分, 基于“治病求本”的原则, 选用针引 阳气的方式, 体现了“气行则血行”之意, 若单纯使用桃仁、红花、赤芍等血药, 则过于呆板, 疗效欠佳。

《金匮要略》第 6 篇第 2 条曰: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此条紧接上条, 是关于血痹重证的论述, 仍然可以用“阳微阴弦”来解释。 虽然本条的原文表述是“阴阳俱微”, 但究其根本, 依旧是正气亏虚、气血营卫俱不足, 故统称为“阳微”。 从脉象上分析, 寸口脉的寸脉及关脉呈现出“微”的脉象, 提示血痹病患者正气不足较第 1 条程度更重, 病位渐深; 在尺脉上表现为“小紧”, 即表现为稍有拘急、紧张的脉象特点。 依此对“阳微阴弦”的原意进行合理地拓展, 将原意中单纯的寸脉微, 引申为此时由于正气亏虚渐多, 导致寸脉连及关脉俱微; 同时由于外邪逐渐深入其中, 故病位深入至尺脉, 邪气渐盛, 表现出“尺中小紧”的脉象特点。 因此, 对于血痹重证, 同样可以用“阳微阴弦”的理论来总结 [8] 。

2. 2 奔豚气之“阳微阴弦”

《金匮要略》第 8 篇第3 条曰: “发汗后, 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本条是描述汗后感寒, 阳虚阴乘导致的奔豚气病 [9] 。 本条虽未言及脉象, 但结合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可见: “阳加于阴则为汗”, 汗出过多易损伤人体阳气, 造成上焦心之阳气不足于内, 故亦可称其为“阳微”。 阳虚生内寒, 与随着针孔侵入体内的外寒相合, 内外俱寒, 寒邪引动冲气, 从而引动肾中阴气向上冲逆, 发为奔豚 [2] 。 致病邪气即为寒邪, 寒为阴邪, 主收引凝滞, 在脉象上可见弦紧之象, 故可称“阴弦”。 因此本条阳虚寒逆引发的奔豚气病同样可用“阳微阴弦”来解释 [10] 。

需要注意的是, 胸痹心痛的“阳微阴弦”是阴乘阳位, 即“鸠占鹊巢”, 阴邪已侵占亏虚之阳位, 痹阻于内, 导致疼痛发生; 奔豚气病是阴邪在侵占阳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症状, 尚未达到阴乘阳位的目 的,临床表现是自觉有气从下焦少腹向上冲逆至上焦心的位置 [11 - 12] 。

《金匮要略》第 8 篇第 4 条曰: “发汗后, 脐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本条引发的奔豚气病与第 3 条的区别是, 后者为寒邪冲逆,本条是下焦水饮之邪欲动, 然二者共同点是均有上焦心阳不足, 均以阳气亏虚于内作为根本前提, 又由于水饮之邪也可归属于阴邪, 因此本条同样可以用“阳微阴弦”来理解[13]。 汗为心之液, 发汗后心阳不足, 故称“阳 微”; 上虚不能制下, 导致下焦水饮内动, 水气偏盛, 称其“阴弦”。 水饮之邪亢盛, 有上凌于心的趋势, 故脐下悸动而欲发奔豚气病 [14 - 15] 。

2. 3 腹满病之“阳微阴弦”

《金匮要略》第 10 篇第 1 条曰: “趺阳 脉微弦, 法当 腹满, 不满者, 必便难, 两胠疼痛, 此虚寒从下上也, 当以温药服之。”本条首句“趺阳脉微弦”为总纲概况。 一般情况下, 不论腹满、便难、两胁痛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只要属于虚寒证, 其脉象总是微弦。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微弦”同样是“阳微阴弦”的略称。 其中“微”并非是形容后者“弦”的轻重程度, 二者是并列存在的, 如同“胸痹心痛之阳微阴弦”。 此处由于主论中焦脾胃, 因此选取的切脉部位不同于以上疾病的寸口脉, 而是选取趺阳脉, 因其为胃脉, 主中焦。 趺阳脉之微弦征象, 为脉象既“微”又“弦”。 由于微象位于趺阳脉提示中阳不足, 胃脉阳气亏虚; 同理, 弦象主寒主痛, 提示有阴寒之邪乘虚侵袭阳位, 造成疼痛的发生。 因此, 根据“阳微阴弦”理论, 分析腹满发病的原因是脾胃中焦阳气亏虚, 下焦厥阴肝经阴寒之气上逆, 阴乘阳位, 气机不通, 痹阻脉络, 发生腹满、便难或两胁疼痛等表现 [16] 。

掌握发病之根本, 可以选取正确的治疗手段。由于本病是阳气不足, 虚寒于内, 阴寒之气逆而冲上所致, 故当用温药以温不足之阳气, 从而治疗腹满病 [17] 。 临证时, 胸痹心痛与腹部胀满、 胃痛等表现相似, 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病, 可见疼痛累及中焦胃脘部。 大多老年冠心病患者, 发病时多以脾胃症状如胃中嘈杂、呕恶、 心下痞闷为主要表现 [18 - 19] 。 近代医家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一书中提出: “胸痹病实际上是一个胃寒证”, 选择以温阳益气、健脾和中为主的方药治疗疾病, 往往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由于胸痹心痛与脾胃病在表现、 治疗上较为相近 [20 - 21] , 同样可以提示二者的病机相似。 用“阳微阴弦”的理论可以同时解释二者的病因病机, 其不同之处仅在于一者在寸口脉, 一者在趺阳脉。

3 小结

综上所述, 虽然“阳微阴弦”是从《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病篇中提出来的, 但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内涵, 可以拓宽诊断疾病的思路。 即使不同的疾病,如胸痹心痛、 血痹、 奔豚气、 腹满等, 由于其病机相同, 仍然可以选用相似的治疗方法。 阳微阴弦究其根本是阳气亏虚于内, 故可应用温热类药物温补亏虚于里的阳气。 明确阳微阴弦的内涵, 可以拓宽疾病病机分析思路, 丰富理论内涵, 对指导临床选方用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气病脉法初探
悟道张仲景之脉阴阳解
教你学诊脉2
第03讲:《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快get!《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的考点整理
切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