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Gallery Marking|雕画心宇,自立空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重聚」观展实录

如果说绘画是二维世界的艺术,那么哪怕将创作媒介垒高一毫米,这个全新的维度也将会把艺术带入全新的感知纪元。

创作材质的疾速创新令当代艺术对媒介的探索有着自发的无穷动力,而这种趋势也一再模糊着绘画、雕塑以及其他混合媒体艺术之间的边界。但幸好,这种“刻板”的边界并没有成为媒介探索者的藩篱,反而在应对视觉感知的重重挑战中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空间。今天,我们将再次回到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现场,去一一认识一下那些勇敢的“维度创造者”。

Irene Mamiye

走近这幅布面拼贴雕塑——《马蒂斯之后的崩塌与重现》(Collapse-After Matisse I, Song and Dance),仿佛置身于双生镜面的无限反射与折射中。183ⅹ407厘米的幅面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只要稍稍靠近作品,上千个矩阵网格足以让人陷入极大的错觉而无法自拔。

当你试图把这件作品装入相机或手机时,其中的每一个视觉单元又是如此的渺小,如同像素一般,汇聚成一幅五人歌唱的画卷。然而,只需稍稍移动视角,即可发现刚擦歌唱的五人起身拉手,呈环形舞蹈起来。此时,正对你的是无数条网格的边缘,而“歌唱”与“舞蹈”两幅画面只能分别出现在左、右45度的方向上。

依据观众视角的不同,斑斓的“棱镜画布”将作品分解为两个不同且均可识别的图像。在视野调整的过程中,画面在完成切换的同时,也暗示了一种语境的跨越,但从作品的构成来看,所有的视觉感知是同时存在、却又彼此分离的。

艾琳·玛密耶(Irene Mamiye)是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从事摄影、雕塑、视频和新媒体的交叉创作。自2010年起,她的艺术实践就一直围绕着网络图像环境对摄影的物质性影响及可能性而展开。通过收集网络图像档案、改变和扩展数字摄影的自动化流程,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艾琳界定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并以多样化的创作测试着我们这个图像饱和的世界,其目的是阐明和抽象出艺术创作与输出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并将摄影的物质性和哲学思想扩展到新媒体技术的现实中。

Gehard Demetz

格哈德·德梅茨(Gehard Demetz),1972年出生于意大利,1986至1989年在塞尔瓦艺术学院学习雕塑,2000至2001年在萨尔茨堡国际学院深造,2005年作品首次亮相便因其卓越的工艺和作品的当代性受到广泛的认可。

格哈德·德梅茨的雕塑以儿童为主题,通过刻画战争、宗教和政治的更大力量来研究当代文化及其破坏性趋势。在他的创作构想中,这些儿童因无法成为真正的孩子而处于永恒的悲哀中,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可能选择成为独立的成年人,从而一点点摆脱前人遗留的所有影响。凭借对生活的专注,这些孩子见证了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希望与失望

李晓峰

这些蓝片片……感受着吹遍京城的西方当代的寒风,它要变幻身姿,时尚地跨入新世纪。这就是青花瓷服装,它是破碎地透出灿烂,迷幻中流淌着哀伤。

——李晓峰

李晓峰,1965年生于湖北,200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业。从瓷器收藏者到瓷器再造者,李晓峰以当代时装的形式展现了中国青花瓷的古典审美。通过切割、打磨、拼接,一片片挖来、淘来、买来的瓷片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当历史的遗物以全新的面貌立于当下之时,轮回的伤痛会再一次焕发出文明的光华。

任哲

任哲,北京籍雕塑艺术家,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曾多次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举办个展,2010年获吴作人艺术新人奖,2019年当选“有熊猫·艺术世界行——青年文化推广大使”,其多件作品被北京2008奥运会组委会、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三陵美术馆等知名机构收藏。

作为一位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家,任哲善于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气质相融合,其作品充满了磅礴的写意活力与空灵的意象之美。他倾向于将自己的作品描述成一个个精神容器,固然存在,却无具象,蓄势凝神间,可见古今相映之韵。

徐震

今天,是艺术拓展它自身形式可能性的时代。你可以在尽可能多的地方去“艺术”,去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实践。不用去在乎过多的对或错,因为所有人都不能肯定地做出判断。

——徐震

徐震,1977年出生于上海,艺术家,策展人。其作品涉及摄影、装置、影像、绘画等,旨在于强大的概念意义中映现深刻而透彻的叙事表达。

将油画颜料置入做蛋糕用的奶油枪中,在堆砌与纠缠中显露出媒介与载体之间的构成关系——《天下》系列是徐震游走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玩味探索,鲜美的“颜料奶油”白色与暖色混杂,错落成趣。这是一种极端密集的质感狂欢,在勾起一股甜蜜食欲的同时,又折射出当代社会中令人沉溺的享乐主义潮流。

杨心广

杨心广,1980年生于湖南长沙,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多次在北京、香港、瑞士举办个展,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木料、陶土、石块……杨心广为人所熟知的即是他对于各种自然之物的运用。而“物”的随机选择与“心”的偶然契合,在材料和空间上便形成了极具玩味的组合关系。《土壤之上》两幅作品色彩单一而强烈,突兀的视感颠覆了材料原本的属性,但却延续了杨心广在以往创作中一贯的内在逻辑——生发于土,依附自然,顺势而为探求形式上的变化与创新。

庄红艺

庄红艺,1962年生于四川,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1996年毕业于荷兰密涅瓦艺术学院,2005至2006年任教于荷兰自由艺术学院,曾于1999年、2003年两次获得荷兰国家视觉艺术基金(Fonds BKVB)。

作为“八五新潮”的一员,庄红艺不断寻求着艺术形式与语言表达上的突破。其“花海”主题系列作品源于一次乘坐飞机时的俯瞰。在形式上,该系列作品祛除了透视技法,以俯视的视角将花朵逐一铺陈开来,从半侧方欣赏画面的立体感更加突出。在色彩上,庄红艺运用了印象派对光影的处理,冷暖色调的渐变更是触及平面与纵向的所有维度。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花朵”均是用丙烯对宣纸经过长达30次的处理制作而成的特殊材质,现场观赏,更有着移步换景的奇幻魅力。

杨陆峰

杨陆峰,媒介探索艺术家,1984年生于大连,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同年任课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其作品曾获第四届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

杨陆峰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个自闭且不合群的怪孩子,但却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中的个体、群体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近年来,杨陆峰用丙烯酸颜料和吸管创作了一系列以经纬度为主题的综合材料作品,在浪漫、抒情、别致的个人视角之下,述说着一种安然而内敛的自我救赎。

雕画心宇,自立空间。艺术并不会在继承中幸存,而只会在完全确定的麻木中凋亡。沿艺术长河回溯,有人发明了笔墨颜料,有人创制了纸绢板材。而今,业已有人构建了视觉的深度、思维的次元、情感的场域。他们是前行的先锋,一路蹒跚,却可镌琢初生的宇宙。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重聚,我们下期再会。

眼缘艺志 第1064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年雕塑家刘畅
踽踽而行 | 黄运长动物雕塑
闲逛上海:2016年上海艺术博览会 (上海世博展览馆)2
陈涛书画作品赏析
雕塑家刘万琪
列宾美术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