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著名古建筑——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藏族乡,始建于北凉时期(401年-433年),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

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

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文殊山石窟历史上洞窟较多,寺院分布密集,号称“三百禅室”。

文殊寺藏语为“嘉祥贡巴”,它是祁峰境内最大的寺院,在张掖、酒泉地区内也有影响。寺院依文殊沟北坡沿山而建,文殊山,峰峦叠列,巍峨峻逸,宛如一条巨龙盘卧在祁连山麓。

据传因文殊菩萨曾显灵于此,有文殊古寺而得名,全境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是佛道两教分域进行活动的处所,东西两峰之间有峡道,俗称文殊沟口,是往祁连山后讨赖大阪的通道。

前山和后山的古代建筑约360余座,70余院,石室洞窟10余处,建筑多在奇峰异峦之上,山上山下楼台殿阁举目皆是,前山后山石窟佛龛遍布,窟前皆有夯土平台,有的还有长长的石阶,有天桥飞架两山之间,故有“小西天”之称。

《重修肃州新志》称:“山峡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俗称有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当地将这“西山古刹”列为肃州八景之一。

从现在仅有的石窟画和有关记载来看,石窟最早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经五代十六国,隋、唐、元、明、清各代不断增修,才逐渐形成一具完整的古建筑群。石窟分布于前山区和后山区两部分,现存一百余个洞窟。南天门、玉皇阁、雷音寺百子楼修建在高俊的峰顶,最为壮观。

红门寺、太子寺、鲁班楼、玄母洞、觉园庵雕梁画栋,技艺巧夺天工。由文殊山现存的庵、观、寺、庙建筑可以看出文殊山汇集了多种宗教。有道教、有汉传佛教、有藏传佛教,还有尼姑,是河西走廊佛教圣地。手抄本《重修肃州新志》称:“太子寺及玉皇阁,均为唐贞观中所建。”

圣寿寺(青衣寺)是文殊山较早的建筑,相传北魏太子拓跋恪身患疥癣,国内名医莫能治愈,孝文帝为此深感不安。后来在大臣们的谏仪下,打发太子到民间访医求药,并派五十名兵勇护侍,拓跋恪离开洛阳西游,一日来到文殊山下的“曼赤卡”(藏语意为药水泉),时值盛夏,这里松波蔽日,野花飘香,粼粼泉水逗起他沐浴的兴趣,他款衣入泉,翌日疥癣不治而愈。

于是他拿出一笔银钱在泉边修一座寺庙取名“太子寺”,那泉亦命名药水泉(此泉至今犹存)。拓跋恪返回洛阳留下三十名兵勇驻守文殊山,并让他们改穿青色衣裳。老百姓为他们修建了寺院,取名青衣寺。

文殊山前山有千佛洞,向北100米处有万佛洞。据《肃州志》载:“万佛峡内有洞,曰万佛洞,据云北魏所造”。当地人都这样说(文殊山):“前山多藏庙,后山多汉庙”。

文殊寺的前山为佛教徒所建,西藏大活佛萨迦班智达,应凉州阔端王之邀,于公元1244年带领其侄八思巴及恰那多吉,在河西讲经说法,到过文殊山,见山形如佛塔,神光现于长空,显出金光闪闪的文殊菩萨,即发善心,化布施和动员信教群众修建文殊菩萨殿,建成后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

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文殊山,(酒泉)城西南三十里。山硖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近年又修庵阁,曰黑窑洞、曰红门寺、曰大士清庵、曰台子寺、曰接引殿、曰亥母洞、曰圆觉庵、曰千佛阁、曰观音堂、曰玉皇阁,故碉无数,旧称有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

增废先后无常,大约皆是唐贞观中所遗也,岁久俱湮废。维台子寺、玉皇阁尚存,今有喇嘛三百余人,住持大寺。其西有缁衣僧,募建圣寿寺,内有元太子喃答失重修碑记刊名。两山南北对峙,中有药泉水东流。”

文殊山石窟壁画

1954年,美术史学家史岩调查文殊山时,尚存众多寺院。前山时代较早的寺院有台子寺和玉皇阁,系唐贞观中所创建;圣寿寺始建于北魏,元代喃嗒失太子重修碑记尚存;此外还有几个喇嘛教大经堂。

后山寺观数量更多,其中道观较多,有斗姆宫、三皇宫、无量殿、眼光娘娘殿、灵官殿、三义殿、药王殿、翠云宫、龙王宫、玉皇宫、三清宫、城隍殿、东岳庙、罗祖宫、山神殿、十王殿、仙姑殿、日月宫、玉皇楼、王母宫、五圣宫、百子阁、无极殿、普渡宫、文昌宫、财神庙等,佛教寺院较少,有千佛楼、观音洞、地藏寺、文殊寺、闪佛寺、睡佛寺等。

由此可知,清初文殊山已成佛、道混杂,中国传统神仙与藏传佛教混杂的石窟寺。1956 年,酒泉博物馆刘兴义对文殊山石窟寺遗址调查,共统计寺院庙宇138座,石窟18个。

文殊山石窟的具体开创年代不明,目前有北凉说和北魏说。据元泰定三年(1326年)喃答失太子立《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现藏肃南县博物馆,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耿世民译出)记载:“所观文殊圣寺古迹建立已经八百年矣,我今坐叉合歹位,将寺宇翻盖重修, 普渡沉沦,于佛会中,同得受生。”

从1326年上推800年,即526年,为北魏孝昌二年,说明北魏孝昌年间以前文殊寺已经建立。

史岩调查后认为,文殊山最早者为北魏洞窟。1963 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马蹄寺、文殊山、昌马诸石窟进行调查,发表报告认为文殊山石窟早期洞窟与河西金塔寺、天梯山等石窟都属北凉创建。

北京大学考古系宿白教授提出的“凉州模式”说认为:“凉州模式似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可参考天梯山残存的遗迹,酒泉等地出土的五凉石塔和炳灵第一期龛像;晚期可参考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千佛洞和炳灵第二期龛像。”

1994 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对河西早期石窟进行了考察,之后暨远志撰文认为文殊山前期洞窟(第9、10、11、12 窟)和后期洞窟(第7、8、1、2、3、4 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属北魏太和及稍后的北魏时期。

西夏占领河西走廊时期(1036~1227 年)重修重绘,时有“武威郡海藏寺僵□真”到此礼佛并画有供养像。西夏重绘壁画有万佛洞《弥勒经变图》等。元泰定三年(1326 年),太子南塔失重修文殊山寺院,并立《有元重修文殊寺碑》。元代在千佛洞重绘布袋和尚等壁画。

1244年,元太宗窝阔台皇子布施修建文殊殿,在凉州住锡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曾到文殊山一带弘教。元末,萨迦派衰落,格鲁派兴起,文殊院变为黄教寺院。

明代万历年间,黄教首领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对文殊寺院进行较大规模的重修。《重修甘肃新志》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 年),文殊寺院遭战火焚毁。

第2窟 伎乐飞天与千佛(北凉)

据调查,文殊寺石窟现存洞窟仍有120多座,现编号12座,其中北朝中心柱窟8座(第1、2、3、4、7、8、9、10窟),北朝小方窟(佛殿窟)1座(第11窟),北朝禅窟1座(第12窟),覆斗顶方窟1座(第6窟),元代横券顶横方形窟1座(第5窟,文殊寺)。

千佛洞高3.60米,宽3.94米,深3.80米,中心柱式建筑,仅于中心柱四周开龛,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风格古朴,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造像躯体健壮古朴。

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等。窟顶绘伎乐飞天,窟壁上层大面积绘千佛,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绘供养人像。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强调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

万佛洞高3.70米,宽3.55米,深3.80米,有中心柱,四周开龛造像,壁画内容丰富,有西夏时绘制的大型《弥勒经变》画及“镇窟四天王”像。 

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

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2001年06月25日,文殊山石窟作为北朝至西夏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高窟的北魏洞窟壁画
中國四大石窟
1997-9T《麦积山石窟》特种邮票
麦积山石窟雕塑鉴赏
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21、麦积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